s 阅读页

第三节 民间钞票收藏的兴起

  中国民间钞票的收藏与研究,长期不被收藏界和学术界重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成为收藏界和学术界的一大空白。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民间钞票实物券源源不断的面世,一些地方的收藏爱好者,总在不经意间收藏到一些不同时期的民间钞票,从而渐渐形成了一个自发组成的收藏群体。进入21世纪,随着全国各地文化产业链的兴起和发展,民间钞票的收藏与研究迎来了首个春天,并渐渐成为各地方文化宣传的特色和亮点,且大有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但其发展却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和艰辛的历程。

  1.民间钞票长期不被学术界和收藏界重视民间钞票一度被收藏界视为垃圾藏品,一些收藏爱好者从骨子里瞧不起民间钞票。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收藏爱好者在主观意识上就瞧不起民间钞票,认为是私人发行的钞票,不值得去收藏和研究。这种认识与国内收藏民窑瓷器的爱好者如出一辙,随着收藏者的水平和收藏环境的渐渐成熟,各个历史时期民窑精品现已成为收藏者和拍卖行的首选。这种认识的过程,是收藏者逐渐成熟的过程。

  二是民间钱票的类别和品种十分复杂,普通收藏者和研究者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清楚,很难找到收藏的突破口,这也是影响民间钞票收藏与研究的重要因素。以江西为例,自清代同治年间钱庄业创立以来,按民间钞票性质划分,有钱庄发行的、有商号发行的、有地方武装组织发行的、有商会发行的、有机关团体发行的、有县级银行发行的,还有粮店、布店、洋号等发行的各类钞票等等,非常丰富和复杂。

  三是民间钱庄、商号、商会、县级银行的档案资料十分零散和稀缺。因为清朝与民国时期的地方政府对民间钞票审批的权限不一样,有审批制,有报备制度,有县乡政府授意发行的,也有乡村长老牵头为解决市面找零之急需而发行的临时性钞票。这些申报和核准的相关资料当年就没有正式存档保管,发钞结束后则自行处理,所以被保留下来的原始档案材料非常稀少。加之经历近百年的岁月变迁,原有的原始信息和当事人员早已踪迹难觅。可以说原始档案材料的严重缺失是制约民间钞票收藏与研究的最大障碍。

  四是民间钞票实物券的收藏难度相当大。无论什么性质的民间钞票,由于流通时间很短,一旦到期或当局宣布停止使用,就会立即兑付回收并销毁。加上纸币易腐烂、易燃烧、易破损等特性,在经历近百年岁月,有幸保存下来,又被收藏爱好者收藏的民间钞票,已是寥若晨星。这些存世的实物券,绝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后期,国内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翻新老宅或改建新屋时(这些旧屋老宅多为明清或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祖屋),在这些祖屋的楼阁、屋梁、木板墙体间的暗道以及其他隐蔽处被拆出的宝贝,是祖辈们精心收藏的东西,以珠宝、金银器和钞票为主,这些被拆出来的宝物,被有心人或当地文物贩子们收购后,再高价在各地文物集散地出售。

  五是民间钞票的工具书和相关研究文章相当稀缺。即便是豆腐块的文章也是难得一见,这也使普通收藏爱好者无从下手。笔者初期收藏到的这些民间钞票,都是在不经意间得到的,仅供自赏。当年在收购中国历代货币时,钱商们会故意搭售一些民间钞票,要求一次性收购,有时笔者也会从众多五颜六色各类图案的民间钞票中,筛选出自己喜欢的,收购自赏。再后来,凭借自己多年的收藏经验和来自全国各地钱币交流会的信息,笔者利用每年参加全国钱币交流会及拍卖会的机会,开始有意识的收集这些民间钞票和相关史料。即使如此,笔者早期还是走了不少的弯路,在曲折中摸爬滚打,在曲折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收藏之路。幸运之神成就了笔者的收藏之梦。

  2.民间钞票收藏与研究的过程。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开始恢复并成立专门的钱币研究机构和钱币收藏协会,从此,新中国成立后的钱币收藏与研究才算正式起步。这时期的钱币协会、学者以及收藏爱好者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不交流,也不来往,在各自的小天地里孤芳自赏。这个时期的收藏,有人专门收藏古代钱币,有人专门收藏近代机制币,有人专门收藏历代纸币,也有人收藏苏区货币,还有人收藏人民币等。这时的收藏者大多数都是漫无目标的,在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专业钱币书籍和参阅工具书,更难找到可以指导自己学习与收藏的良师益友。刚开始,一些爱好者根据收藏到的实物券,参照一些零散的地方史料,一钞一文章地发表在国内各种钱币专业刊物上,既实现了自己的快乐收藏,又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即便如此,收藏和研究近代中国民间钞票者仍屈指可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把民间钞票当作自己钱币收藏册中的附属品,并非主业收藏。笔者也是如此,尤其是遇到江西地方民间钞票时,有一种故土的亲切感,不愿舍弃,常会购藏起来独自欣赏,但很少与同行一起共赏共勉,总担心会被同行瞧不起或被视为玩垃圾货币,更不会公开展示和交流。这就是笔者当时初收藏民间钞票的经历和心态,也是当年国内众多收藏爱好者历经的过程。

  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折点就是1997年5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一品香”饭店召开的中华集钞联谊会(见本书P280照片),这次会议是业界公认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代纸币收藏与研究最高级别的盛会。会议由钱币泰斗吴筹中老先生、徐枫老先生以及旅美大收藏家柏文老先生等共同发起,受邀请者均为海内外著名收藏家,并规定每位参会者必须提供自藏的5枚以上珍稀钞票供大会现场观摩和点评。这些珍稀钞票绝大多数都是参会者平时未见过甚至前所未闻的钞票。这次盛会让收藏家们大开眼界,也是笔者第一次亲眼看到如此丰富的钞票盛宴,让当年年轻的笔者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激动和兴奋之中,深深感到中国钱币之博大精深。这次会议结束后,形成几点共识:一是建议中青年收藏家走专题收藏之路,走地方特色之路;二是建议已有规模的收藏家尽快撰书,公开其藏品,尽快发表研究成果。老收藏家们预言,未来纸币收藏与研究一定是以地方特色和专题收藏为主流,其收藏前景无限宽广。

  自这次会议结束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收藏自己家乡钞票的收藏爱好者。这些收藏爱好者,依据一些零散的地方史料,以一钞一文发表研究文章,效果甚好。笔者也是这次上海“一品香”会议的受益者之一。会后不久,笔者从自己的收藏品范畴中率先确立了江西官钞和民间钞票等收藏专题,并从此开始加大这几个专题的实物券与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力度。十年后,笔者第一本个人收藏专著《江西地方银行纸币》(200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成功出版发行,填补了国内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在此期间,国内许多有关钱币研究文章和专著陆续问世,尤其是上海金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先后推出了钱币研究系列丛书,其中就包括民间钞票丛书。这些专业书籍的问世,深受广大钱币收藏爱好者的欢迎。在这种背景下,钱币收藏,特别是民间钞票的收藏与研究渐渐受到学术界和收藏界的重视和青睐,其后期发展势不可挡,大有一浪胜过一浪的势头。

  3.民间钞票独特的文化内涵及繁杂时代背景。不同类别的民间钞票其发行钞票背景和作用各不相同,此外,民间钞票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挖掘不尽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它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金融等方面,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和原始资料。尤其是民间钞票的专题收藏与研究,已逐渐成为各地方文化产业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并已渐渐地产生社会效益。

  一是每张民间钞票都是一个典故、一段历史、一段传承的记载。如,笔者收藏到的光绪吉安府大街裕长厚钱号串文实物券。据《钱币研究》(总第三十五期)刊登的张小杰先生撰写的《周扶九的“裕字号”》一文,该钱庄号系钱庄主人--周扶九,江西吉安人,出生于1830年江西吉安县高塘乡下一户农民家庭,受其伯父影响,从小就学会了一套经商本领,22岁就被店主派往广东当庄客(今天的业务经理),因用抵债盐票与当时正在湖南与太平军作战的湘军做成盐业生意,而大发一笔,之后开始进入金融业、地产业等。周家在上海、扬州、长沙、南昌、吉安、赣州、南通等地都有房屋、店铺等产业,其所开的钱庄都有一个“裕”字,系清后期上海租界三大地皮王之一。周扶九64岁那年,次子银藩考取了拔贡,随后自己捐了一个花翎--二品头衔广东候补道,1920年周扶九逝世于上海,终年91岁。

  二是民间钞票实物券承载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是一个写在钞票上的“活档案”,为我们研究当年的历史提供佐证和补充,学术性和史料性价值极高。如,钞票印有的集市门牌、街市地址、印刷厂名、著名风景楼阁原貌以及钞票发行的章程与文字说明等等,这些都是最原始的文字和图片,其史料价值弥足珍稀。该钞背面文字记录如下史料信息:(1)依照股份公司组建全县民商共同投资。(2)因茶叶上市,铜元缺乏,应人民急切要求,由全县各公法团及社会委员会商议决定发行壹伯枚、壹拾枚两种铜元券。

  (3)此短期流通兑换券呈请县府准予市、镇、乡一律通用。(4)本社团经营所得红利全部用于本县公益事业。上述发行章程,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每张钞票都是一个地区的时代缩影、是一段历史的再现。一张张钞票组成的档案,构成了各地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写照,从这些存世的民间钞票实物券身上,可以挖掘大量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4.盛世收藏的大环境。2005年,收藏界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五次收藏高峰期。在这种大背景下,历经漫长的遇冷和等待期,中国民间钞票的收藏与研究迎来了首次收藏热潮。

  河北廊坊有位石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收藏中国各时期钱庄、商号等民间钞票、有价凭证、报表及账簿等与钱庄业有关的实物和资料。临近退休之时,其收藏的民间钞票品种和数量已有相当大的规模,自喻“百千万工程”,即钞版百枚、金属币千枚、私票万种。据后来公布的数据,石先生收藏的钱庄、商号的钞票、汇票、账簿、有价凭证、汇兑、转账支票、本票、钱庄号内部资料、印章及钞版等钱庄商号相关的实物件多达4万余件,堪称“中国私钞第一人”。在他临近退休之前的2006年春季,其全部的收藏品计共4万余件,被山西实业家赵笑长、赵国彦先生出资一次性收购。其成交价格按照当年北京南二环报国寺钱币市场(菜百新世纪商场)马路对面地段的新商品房的市场价作参考,以5套3室2厅商品房折算成人民币的价格,换取石先生手中全部的藏品。此笔交易,使得北京乃至全国的钱币商界为之震动,一时间在业内广为盛传。石先生这笔巨大财富的获得,让收藏爱好者及币商们第一次看到了企业家出手之阔绰和其投资的魄力。

  笔者与石先生相识于20年前,石先生年长笔者近20岁,与笔者同为普通公职人员,收入也就是中等城市的中等水平。第一次认识石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南京夫子庙的全国钱币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钱商们,在自己的摊位区用塑料布往地上一铺,再把要出让的钱币摆放在塑料布上,就正式开张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寻宝者和收藏爱好者,在成百上千家地摊上寻找各自所需的钱币。当年的钱币资源十分丰富,每次交流会都会有几枚甚至一批珍稀的钱币现世,来寻宝的爱好者每次都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当年交流会上,记得石先生一个人,埋着头仔仔细细在地摊上一家一家寻找他所需要的民间钞票及相关资料,从不理会他人的看法。那个年代东西多,价格也便宜,尤其是这些不被主流市场看好的民间钞票及相关资料。一枚非常珍贵的清代民间钞票叫卖价格也就是区区几元钱,整本清代早期钱庄汇票叫卖价也就是十几元人民币,用现在的话来说,略等于白捡。石先生那时一天交流会下来,能收藏到好几百枚、近百家钱庄商号的钞票,钱庄早期支票或汇票更是不计其数。一旁的同行与笔者总会时不时在一旁冷眼嘲笑石先生收藏的这些“垃圾”货,但石先生从不理会旁人同道的奚落,继续乐此不疲地一家地摊一家地摊地收购他的“垃圾”钞票及相关资料。然而,时过境迁,当亲眼目睹或亲耳闻听石先生这笔大宗交易的币商们,被这笔巨额交易惊呆了、傻眼了!就在币商和收藏爱好者们对石先生这笔巨额交易褒贬不一,满腹猜疑之时,交易完成后数月,这两位赵氏实业家以著名钱币收藏家身份向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筹建“中国首家晋商钱庄博物馆”的申请报告,并获得批准。地址就在北京市东三环至四环之间,征集土地达好几十亩。按照北京市政府鼓励民间组织打造文化产业链的规范要求,私人筹建博物馆所征用的土地价格只是商业用地价格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低。这前后两笔成交价格,赵氏实业家仅购地价格就省去好几亿人民币,甚至更多。他们前期付出的5套3室2厅的商品房子的价格也就成了区区小数,甚至可忽略不计,更不用说属于自己世代相传的这批宝物了。这次实业家与收藏家的大宗交易,让收藏爱好者和币商们第一次看到了钱币收藏文化的潜质,尤其是民间钞票专题收藏的文化价值和无穷魅力,让那些与笔者一样曾经嘲笑他人收藏“垃圾货”的人羞愧难忍。正应验了“笑在最后的才是赢家”那句老话。据悉,北京晋商博物馆自2008年夏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已成为北京市重点规划的100余座博物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馆藏最为丰富的晋商专题博物馆。

  5.民间钞票的历史地位与史料价值。近年来,学术界和收藏界对中国近代货币史和金融史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中国近代货币史的研究,在各大专院校及社科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相关的研究专著也相继问世。

  2008年,笔名国风的王先生,在他自费创办的《纸币收藏与研究》(2008年创刊号)杂志上以《应当重新认识清末民国以来民间钱票的历史作用》为题,首次将民间钞票与史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第一次对中国近代民间钞票的历史地位、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以及收藏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主要研究观点是:“中国近代民间钱票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见证着一段丰富的中华民族近代史,是近代中国货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钱票实物券体现了民俗的、民间的文化特性以及各时期的历史典故、经典文学、书法艺术、宗教题材、近代文明的发展、记载了重大历史事件等等,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详细过程,系在钞票上的活档案。”上述这些研究观点,是作者王先生30年来个人收藏与研究民间钞票的真实感悟,也是国内首次将民间钞票实物与历史相结合,进行的综合分析与研究所得结论。其研究观点独特、新颖,以实物为依据,结合史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王先生,可以说是中国钱币收藏圈子元老级的人物,其个人收藏的藏品,有区钞、江苏地方币及民间钞票等专题,已有相当的规模和档次。其中,尤以其收藏的民间钞票最有影响力。

  王先生自费创办过钱币刊物、经营过钱币店,由最初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到职业钱商,又从职业钱商到收藏家,再由收藏家到研究者、鉴赏大家,现在已是国内名副其实的以币养币的钱币收藏大家。

  王先生与笔者是20多年的老朋友,因为集钞而结缘,因为爱好相同,每年都会在拍卖会或交流会上的相遇、相聚。王先生还是位公益事业的热心者,系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历代纸币展的发起人之一,并承担展览会实物征集和钞票真伪的鉴定。可以说,王先生对民间钞票有着深厚的个人情感以及独特的造诣,也是民间钞票由冷转热这个漫长过程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就在笔者着手撰写此书之前,曾经多次与其讨论交流,王先生不断鼓励笔者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心得体会,尽快填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还向笔者推荐多本可借鉴和参阅的专业书籍及相关文章。2013年5月和11月,笔者两次专门去北京与王先生交流民间钞票的写作思路以及民间钞票按照钞票性质来分类的这一大胆想法,得到王先生诚恳的建议和赞许,这些建议,部分已在本书当中得到采纳。

  此外,继1997年5月16日至17日,由钱币泰斗吴筹中、徐枫、柏文等先生发起,在上海“一品香”饭店召开的“中华集钞联谊会”之后,2009年11月10日至20日,由著名收藏家张安生、丁方忠等7位先生发起的“2009北京中国历代纸币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规模最大、珍稀品最多的“中国历代纸币展”,共展出海内外80多位纸币收藏家的中国历代纸币2398种和各种材质的印钞版100余块。中国民间钞票第一次以专题的形式,进入国家级博物馆公开展出。展览之前,组织者还专门请上海造币公司为本次展览特别铸造金、银、铜纪念章;展览期间,由专家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本次展览“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十张纸币”;展览结束之后,在参展的所有纸币中,精选500件纸币编辑成《中国历代纸币展图集》专著,并公开出版发行。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展览,共有新华社、新华网等100多家媒体或网站进行专访或转载,盛况空前,反响强烈。这次“中国历代纸币展”对中国纸币,尤其是首次露脸的民间钞票,做了一个很好的展示与宣传,使民间钞票迎来了新一轮的收藏热潮。4年之后的2013年11月,由天津实业家、钱币收藏家刘继辉先生接下接力棒,在天津宝坻区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历代纸币”展,其参展数量与规模均超出上届,好评如潮。据悉,第三届纸币展,国内某实业家、收藏家也正在酝酿和筹备之中。4年一次的盛展,将渐渐成为业内固定的盛会。同时,这种高档次的民间展览,也将越来越受到官方认同和称赞。收藏中国历代货币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多,收藏群体也将显现多元化,实物收藏与学术研究将成为中国历代纸币的主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