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楠楠
毛楠楠,周口师范学院文学学士。
“赠答诗,顾名思义是两个人之间的赠诗和答诗的统称”,始于东汉末期,直到魏晋六朝时期,赠答诗才真正地勃兴。嵇康和陶渊明同是写作赠答诗的重要诗人,但是由于其生活年代和个人品性等的不同,呈现的艺术手法也各有特点,主要表现在意象和诗体的不同上。
一、意象的不同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或文化内涵。“象”,就是物象、形象。总体来说,意象就是客观的物象、形象经过创作主体的思想或者情感活动等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类型,在这里我就按意象之“象”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自然景物类、动物类、人造物象类、行为类等。
魏晋时期,文人们都喜用鸟意象,一方面是因为文人们深受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鸟的意象最早在《诗经》中就被大量的运用。如《诗经·燕燕》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另一方面,魏晋时期,政治混乱黑暗,而鸟具有高飞远游的自由特质,这正符合当时士人们的心理状态,希望远离世俗的羁绊,自由自在地生活。
以嵇康和陶渊明整体的诗歌为对象来分析,二人都常用鸟的意象,但是仅就二人的赠答诗来看,嵇康用鸟意象的地方更多,而陶渊明很少涉及。嵇康在其赠答诗中,多处用到鸟意象,并尤其喜用“鸳鸯”这一意象。如《赠秀才入军十八首》之一、之二: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俛仰优游。
鸳鸯为双鸟,且卓尔不群,现实中也较少见。以我们现在的思维来看,一提到“鸳鸯”,首先就会先想到男女之情,象征爱情,但是,在魏晋时期,“鸳鸯”则常象征兄弟、朋友之情。如曹植的《豫章行》中的“鸳鸯自用亲,不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骨肉性相连。”在这里,“鸳鸯”就比喻同盟的朋友,“比翼连”比喻兄弟亲情。而嵇康的这两首里的“鸳鸯”都是比喻自己和从军的哥哥嵇喜,诗中的“鸳鸯”或是傍依双飞,或是单飞苦鸣,表达了诗人对哥哥的深切思念以及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诗人常用“鸳鸯”等意象还因为这些物象在现实中都是比较少见的,它们周围的景物以及飞翔的姿态多来自于诗人的想象。除了鸳鸯单飞和一起嬉戏的场景现实中能见到,其他的都赋予了神话色彩,如“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颈振翼,容与清流”,都好像是《庄子逍遥游》展翅九万里的昆鹏。这些描绘基本都是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而得到的虚幻的场景,体现出了诗人对老庄思想的推崇,希望远离世俗,渴望游仙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
陶渊明赠答诗与嵇康赠答诗艺术手法之比较从嵇康选用的意象就能看出,他本身也是卓尔不群的,由于个性的率直、刚烈,加之当时黑暗的社会状况,如嵇康这样能一直坚持自己原则的文人不多,嵇康少有知己好友,所以他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他也最终因为无法改变的个性而与孤寂终生相伴,愈来愈浓。
陶渊明也曾有过孤独,但与嵇康不同的是,他的孤独主要不是与朋友的分离和追求的不同,而是无法适应当时主流的世俗生活,被束缚的心灵得不到自由,一旦弃官而归田园,这种心情便会大大地改变。陶渊明对世俗的不满表现得相对平和,所以陶渊明在其赠答诗中则多运用如风雨云等田园生活中常见景象作为诗歌意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的厌弃,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
风、雨、云等是人们熟知的和天气有关的意象,风雨云作为普通的天气现象进入诗歌领域后,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趣,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便成了凄凉惆怅、悲苦忧伤的代名词,政治之险恶、生活之困苦、离别之伤痛等社会现象与情感也更增一层厚重、复杂。如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以“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来烘托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的“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一句,以重云蔽日、烟雨纷纷的意象表现了现实的动荡不安。《答庞参军并序》以“依依旧楚,邈邈西云”来表达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诗体的不同
这里是诗体即古体诗的诗歌题材,按照诗中一句的字数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产生于先秦两汉,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等。陈延杰《诗品注》曰:“四言能名家者甚鲜,三百篇之后,惟曹操,嵇康,差可嗣响。”隋唐之来,虽间有四言佳作,但作为四言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嵇康之后,多少意味着四言诗时代的结束,因此可以说他是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四言诗大家。
五言诗产生较晚,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相对于四言诗,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嵇康和陶渊明均为魏晋重要诗人,并且四言诗、五言诗均有较大成就,但是比较而言,嵇康在四言诗方面成就较大,而陶渊明在五言方面成就较突出。这首先能从他们的赠答诗的数量分配上看出来,嵇康22首赠答诗中共有18首为四言诗,陶渊明17首赠答诗中五言诗则占到了13首。
嵇康的四言诗受《诗经》影响较大,如他很明显学习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同时又能够有自己的创新,这使得他的四言诗读来语言舒畅、色彩明朗,呈现出新的面貌。具体来说,他很善于用简洁的四言勾画出鲜明生动的画面。如上文提到的《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之一、之二,嵇康这两首诗,通篇描写,让我们一看到就很自然地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对鸳鸯振翅飞翔、悠然自得的画面,这在传统的四言诗中很少见。诗人全篇皆用比兴手法,意象优美,情感丰沛,自成一格。
东晋时期,文坛基本被玄言诗所占据,文学与现实生活脱离。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这种局面得到了改观,五言诗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生机。正如钟嵘所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因为这种诗歌体裁无论是在写作内容还是表达情感方面都比四言诗详尽丰富。同时,五言诗的句子组合方式不断变换,得以与感情的起伏转折相应,因而能适应多种感情的表达需要。所以陶渊明的赠答五言诗相比较嵇康的四言赠答诗更能细致详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对景物的刻画也更清晰。如《赠羊长史并序》就采用了五言的形式,念古伤今,显示出作者对当时局势的观感和政治立场,也表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在这里诗人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与普通的应酬敷衍、伤感惜别的作品有很大区别。并且因采用五言诗体,使得全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感情也比较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