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文学研究的多维与求真——魏耕原教授新著《陶渊明论》述评

  刘生良

  刘生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由于文学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艺术其他门类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因而对文学的研究应该是多维的。但是如果从孔子论《诗》算起,我国的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而纵观古代各个学者对某一文学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虽时代风潮有别,研究思路不同,却往往是单一维度的。近百年来颇有改进,然亦有所不足。文学研究的目的是抉幽发微,索隐阐奥,探求真谛,揭示本真,自应以求真为第一要义。历代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然由于个人和时代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往往有所不足,有待前进。具体到陶渊明研究来说,均是如此。近读魏耕原教授的新著《陶渊明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令人耳目一新,喜出望外,深感这是一部多维与求真研究的力作,不仅于陶渊明研究有重大突破和创获之价值,而且于文学研究的多维与求真亦有重要的开新和示范之意义。

  先说多维。《陶渊明论》全书凡6编20章65节,四五十万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和格局依次论述了陶公的思想、诗歌、文赋、语词训诂、承传影响、书画传播等问题,而且从作者、文本、影响与接受尤其是多种文体文艺的互渗融通、多种阐释传播形式的互动共推等多个维度展开立体的网状的研究,从而在较新较高较深层次上全面揭示了陶作的特色、价值和影响。

  大而言之,本书是从作者、文本、影响与接受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的。作者研究包括对陶渊明思想、政治态度、人格魅力及所处时代的研究,文学即人学,论文先论人,知人而论文,论世以知人,故作者研究无疑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本研究是对陶渊明全部创作成果之特色、成就和价值的研究,自是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影响与接受研究主要是对陶渊明作品在后世的影响及其传播、阐释与接受情况的研究,也包括陶渊明受前贤影响、对前代文学接受与承传的研究,这种瞻前顾后、考源溯流之历史性的观照,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此三大方面,可以说就是本书研究的三大维度。

  更重要的,是本书每一大方面、每一大维度的具体研究,都显示出多学科多维度展开并交会融合的新思路和新特点。如本书对作者陶渊明其人的研究,并未作一般的泛论,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几个关键问题。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本书著者摆脱旧窠,另辟蹊径,别开生面,以大量作品为依据,认为陶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以儒道结合为主,但无论前后期都有农家思想,从而提出陶之思想由儒、道、农三大支柱构筑,而终归是以先秦农家思想为本,对儒、道两家思想有所淘洗、过滤、吸纳和融合的新见解。例如“他用农家并耕思想,消退了儒家无须并耕观念;并耕则馁在其中,他用庄子顺应自然化解人生与现实的苦恼。这或许就是陶渊明思想的本真”。这一发覆,就突破了向来畛域于儒道范畴的局限,打破了研究长期停滞的局面,为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陶之思想体系增加了一个新维度,也使人们的认识不再平面化,而有了立体感。据其所论,并联想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主动弃官归农的大文学家,其“归隐”不同于一般隐士的“肥遁”、“走捷”,的确是扛起锄头归田躬耕等等,我们对这一新见是比较赞同的。关于陶渊明的政治态度,本书通过对一些重要作品的深入分析,认为陶对东晋的衰败灭亡是同情的、关注的,并非冷漠而不置可否,而对刘宋政权则没有好感。关于陶渊明的文学研究的多维与求真人格特征,本书指出,首先是不事权贵、不为折腰的精神,其次是“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的价值观,再次是脱离昏乱败坏的官场而又未忘怀世事、外冷内热的政治人格。这些都颇为精到。与作者密不可分的时代问题,本书未单独谈论,而是和上述问题结合在一起讨论的。而总起看来,对作者问题的研究,本书主要集中在“思想论”一编的两章中,同时又贯穿渗透于全书的析论中。又如对陶渊明之影响和接受的研究,也未作一般的泛论,而着重探讨了以下三个学界较少论述的重要问题:一是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的承传关系,二是陶诗批评史的矛盾与规律,三是书画对陶渊明的阐释与传播。陶与屈原本是两种不同人格,作品风格在外层上亦大异其趣,元代文人把屈、陶联系起来,尚且被学界视为奇特现象,本书则从虚拟手法、比兴艺术、对话结构以及意象、人格、用词等方面梳理出二者极为相近的一面,形成学界前所罕有之新结论。对陶之批评史,通过分析历代读者阅读的偏差,梳理出升平时代的艺术论和易代与多事之秋的政治论这样的矛盾与规律,均发人深省。书画是两种特殊的阐释、传播方式,陶作在这方面又独占鳌头,关于书画传播之论,此前虽有袁行霈先生《陶渊明影像》问世,专收古人所画的陶渊明,但其中以陶之诗意画为多,又以“桃源图”最丰富;本书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书法、篆刻与各种绘画,插幅,是袁著的3倍,并专列一编一章,分7个专题,即由唐之村朴到宋之飘逸、元代传播的勃兴与多样性、明代五彩缤纷的绘画传播、明代书法个性纷呈的传播扩展、清代绘画阐释的新变、清代书法传播的突变、现当代传播的新发展,依次作了详论。袁著未有现当代,本书则探入至此,只可惜因种种不如人意的缘故,被出版社取掉了这部分插图,殊为遗憾。本书著者早年学过国画,中年又投入书学,故此章所论颇见精彩。特别是对书画的分析,不仅入于肯綮,而且情采纷披。这不仅对陶之书画传播作了全景式的展示和描述,更能结合论述有助于对陶之文本的理解,而且为研究陶之阐释接受史及经典化历程开拓并确立了一个新特的维度,大开学人视野。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陶之文本的研究。由于这是全书的重心所在,此方面的多维研究更为突出。著者以3编15章的篇幅,分别论述了陶之诗歌、文赋,以至语词训释,就好多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迥不犹人的新见。之所以能这样,其原因之一正在于思考维度的多样。如关于陶诗的审美风格,能通过其田园诗中的两个对立世界等,对“平淡”说进行反思,揭示其“外淡而内奇”的审美追求和特色,是为外、内两维的对话与结合。关于陶诗的语言特色,既关注其“省净”——白描式的、从“口语”或“田家语”提炼出的“省净”这一面,又畅论其“奇绝精拔”之个性特色的另一面,是为俗、雅与平、奇等多维的对话与交会。基于陶诗的现实性,论陶诗的浪漫与幽默,是为现实、浪漫两维的对话与互动。立足诗体,论陶诗的散文化和散文美,是为诗、文两维的对话与融通。还有论陶诗的矛盾,论陶之组诗,无不是两维或多维思考的表现。特别是著者还把陶诗与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法帖打通,从结构、风格、审美趋向尤其是“书法语言”等多方面探讨其艺术共性,使东晋两座不同的艺术高峰,诗、书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零距离对话与沟通。这不仅在陶学领域内,而且在文学与书法学中,皆属首次。著者沉浸书学十多年,厚积薄发,作了至为细致的精密比较,并且站在东晋时代尚奇审美风尚的角度,有高屋建瓴的底气,蕴涵兴会淋漓的诸多发现。著者对这一极有难度之话题的开发和揭示,“意在打通不同学科的‘对话’,开出一条新路”,实际上确为学界作了切实新颖的多维研究方法与理路的先导和示范。故该文先期见刊于《文史哲》后,即引起学界的热切关注。其关于陶文之诗化特征的阐说和相关文赋的考论,以及陶集特殊、疑难语词的考释,也莫不是多维思考和研究的结果。而且在上述诸多问题的研究中,又多能适当联系作者的生平、时代、思想个性、人格精神,结合作者的创作风貌、行文习惯以及具体对象和语境等因素,在纵横交错的历史坐标中,进行综合分析和定位考察,得出新颖而合理的结论,从而在多个层面上鲜明地体现出多维思考和研究的特点,显示出勇于开拓学术新路、创新研究思维和方法的非凡气势与卓著实绩。

  再说求真。本书对陶渊明其人、其文及其影响等,进行了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格局大,理路新,同时又极力求真尚实,言不空发,据实立论。如关于陶渊明的农家思想,著者指出:首先体现为“并耕而食”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其次是反对“厉民自养”,提出“秋熟靡王税”的社会理想,并以农家思想对儒道思想予以检验、选择与取舍;接着用《和郭主簿》《劝农》《庚戌岁五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桃花源记并诗》等作品进行论证。这一重要补正,旨在更全面、准确地揭示陶思想的本真,有板有眼,实实在在。关于陶之出仕原因和辞职缘由,《归去来兮辞》序文施放了重重烟幕,说出仕是为了解决“家贫”问题,即养家糊口,辞官是因了其妹的热丧;史传又说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著者根据东晋末年的政治形势,着眼于陶对东晋和刘宋政权的不同态度及人格范型,以文、史互证的方法,经过反复辨证,得出其出仕的主因是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猛志”且认为机遇到来,辞官是因为碰壁失败、无可奈何且为了安全、为了避祸的结论。这样的新论,可谓拨开迷雾,见其真因,且有理有据,论断精辟深刻。

  本书的重点还在对陶诗的讨论上,凡8章,接近全书的一半,此亦是全书最出彩的部分。著者先前出版的《谢朓诗论》,即长于对诗之审美分析尤其是求真研究,此次更发挥了这方面的特长。如对陶诗“平淡”说这一积淀已久的不刊之论的反思,即体现了可贵的求真精神。著者在细读陶诗的过程中,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发现其向来被认为平淡自然甚至静穆清雅、飘逸休闲的田园诗中,存在田园与官场对立的两个世界,使愤愤不平与田园风光同容一个载体;田园中的贫穷饥冻这些内容,尤非“平淡”所能概括;由田园开凿出的议论,属于农夫的衣食问题,也存在内容与形式的错位。“他的田园诗没有一首不夹枪带棒,没有一首不对官者横眉,只是不易为人注意罢了。”于是,著者深入探究,内外观照,多维审视,形成了与“平淡”定论有很大距离的新结论:既平淡又不平淡,平奇兼得。接着结合陶外和内刚的个性特征,申论其诗外淡内奇的审美追求,特别对其尚奇发掘深刻。著者由《管鲍》一诗的“淡美初交”与“奇情双亮”发端,通过对大量作品实例的分析,强调其好用“奇”字、追求奇美人格和奇美境界,阐明奇情异彩乃其实质,而平淡则是东晋审美思潮与作者防护自身合构的外衣,其“平淡的外表,或者说特意淡化的外在,却包裹着令人惊讶的内在”;又进一步发掘其田园诗中的奇情异彩和非田园诗中的奇趣,说明其审美追求的同一旋律是“外在淡化与内在奇特的交融,平淡与奇情异彩构筑为一体”。继而论述其奇绝精拔的语言特色,指出其一是善用一些有棱有角锋芒毕露的狠重字词,其二是精心筛选平淡的字眼而追求非常到位的狠重效果,还具有“左思风力”和豪放的另一面;又从多个层面论述陶诗省净的语言风格,亦创造性地阐发得既深又细,非常确切独到。这些都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力避惯势俗套和平庸浮泛,从而开拓出许多新意。特别是对陶之组诗作了全面的讨论,还有陶之浪漫与幽默,尤其是浪漫,此前未有所闻,而本书作了出色的论析,也都莫不以求真为本。往下关于陶诗的矛盾及二十大奇观,陶诗的散文化和诗文互融之美,陶诗与大王书法的艺术共性亦即诗歌与书法之关系等,就不用说了,皆是如此。也因此,其上述诸多见解,无不中肯真切,启人至深。与以往研究相较,均有很大的超越。

  本书对陶渊明重要作品主题及系年之公案的探讨,也显示出求真的努力。在前面各篇章中,著者结合有关问题的论述,就对不少作品作了探究,特别是就隐晦难懂的《述酒》一诗,结合时世,索隐发微,对其主题主政治说。在“文赋论”一编中,著者更采用严密的考证,结合知人论世,一切从文本出发,使陶之重要文赋的主题及作年,得出新的结论。如《闲情赋》,已发表论文约50篇,绝大多数论者持爱情说,与20世纪50年代王瑶的观点无异。然陶之诗文无一句言及爱情,鉴于陶之文、赋均为示志有为之作,“示志说”乃其创作论的主体,且赋体本身具有篇未显志的传统,结合陶五官三休的经历,以及归隐后对此段讳莫如深,著者考定该赋是一篇回思示志之作,是陶晚年借“十愿十悲”的求爱方式表达对五官三休求仕的忏悔。《五柳先生传》向来被认为是“少壮之作”,仅偶有怀疑者,著者联系陶临终写有《自祭文》《挽歌诗》,认为此自传当为作者60岁后自撰的“墓志”文,就其内容而言,乃变形的“高士传”。还有,谓《归去来兮辞》是“诗化的彻悟”,谓《感士不遇赋》是“旷世的悲愤”,将二者合论,视为“归隐的开始与总结”。这都是与目前学界的认识颇为不同、独树一帜的新观点,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和深刻的启迪。

  陶渊明处于中古时代,中古语言有许多新词汇,这也是陶作的一大特征。故本书专列语词考释一篇章,对陶集为辞书未收词语和疑难词语作了考辨和训释,特别是发现了不少为《汉语大词典》所未收的词汇。作者邃乾嘉训诂之学,有《全唐诗语词通释》《唐宋诗词语词考释》问世,故考释陶作之语词,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其考释既原原本本,又要言不烦;既得其本义,又富有新意。如“实迷途其未远”之“实”,著者经过考辨,训为“明白”。凡此之类,皆慧眼独具,颇富新意,发人之所未发,对解读陶作颇有意义。

  本书的求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对陶渊明作品的深入探究和精彩分析。在论述以上问题的过程中,著者对不少陶之重要作品作了审美观照和探赏,新见迭出,胜义纷呈,妙语连珠,十分精彩到位。随便捡取几束花絮吧:如论述陶诗奇绝精拔的语言特色时,分析《杂诗》其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四句说:“其中的‘掷’、‘骋’为最强的音符,果绝得让人喘不过气,棱角分明,气势逼人。特别是那个‘掷’真可谓掷地有声,诗人简直成了时间老人手中的铅球,平淡的‘去’字,被‘掷’字扔得呼呼生风。连末尾的‘静’字,也非动不可了。”分析《杂诗》其十“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说:“坚硬的‘执’字,带有静态感,与骤生疾动的‘驶’对比得那么鲜明,足使滞留的‘稽’字也能飞动起来。”分析《乞食》“饥来驱我去”说:“‘驱’字真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饥饿的威胁,它狠重得让人回不过神,也不容许有什么思索,这位赫赫有名的大隐也抗拒不了它的法力。”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其对大王书法一笔一画的分析,亦是此等真功夫。陶的这些诗句,原本貌似平淡,不大为人看重,更不会使人感到惊奇,而著者的分析,往往超乎一般人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显示出深邃高超而令人信服的新思路、新观点和真知灼见,深得艺术的真趣、妙谛和艺术审美的三昧,使人受到猛烈震撼,从而深感奇妙,非常欣赏佩服。著者在高校执教30余年,一向擅长作品赏析,写过大量赏析文章,并著有《古诗精华赏析》一书,其特长和才能在此次研究中得以充分施展,故其分析文字感悟超常,充满灵性,神出鬼没,灵活飞动,妙笔生花,出奇制胜,给人以出乎意料的强烈震动、深刻启发和美的享受。笔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时为此而击节拍案,叫好赞叹。著者文心深细,作风扎实,不尚空谈,对每一观点,都能从作品实际出发,条分缕析,提要钩玄,含英咀华,披沙拣金,又纵横拓展,旁征博引,资料丰富,信息量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分析辨证与审美相结合,尤为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精彩纷出,颇有心得和兴味,论述充分而精密,很有说服力。加之行文语言遒劲老到,得心应手,善达难言之意,亦见修辞之功,使人不仅佩服其识见,也乐读爱读其书。

  本书的求真,还表现在对所用材料的调查、整理和统计上。如论陶、屈的承传关系,特对陶诗用词出于《楚辞》的情况作了调查,并一一列表明示。对许多问题的讨论,如论陶公好奇、陶之组诗、陶之序文等,都有相关数量的确切统计。甚至对陶常用的一些字词和句式也是如此,如陶作用“奇”字16例;陶诗用“酒”字66次,用虚词45词;陶诗凡124首,用“我”、“予”、“吾”共245次,其中用“予”123次;表反问者58句,疑问者26句,设问者9句;《五柳先生传》这篇174字的短文,居然用了9个“不”字;等等。这些多是不大为人注意的情况,而著者严谨求实,可以说准确、真实到了极致。还有对文赋的考论,对批评史的钩稽,对书画传播的阐说,都细加梳理,论据充分,材料翔实。著者这样做,也使得其卓识、新见皆立论坚实,见解真确,言之凿凿,牢不可破,可谓本真到家。

  多维与求真,是本书研究交相辉映的复调二重唱。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机统一,构成本书嘹亮动听的交响曲,也形成本书全面创新的主旋律和主特色。多维有助于求真,是为了求真,进而去实现求真;求真有赖于多维,离不开多维,同时也才能彰显多维的价值和意义,此所谓一经一纬,一反一正,纵横交错,多维聚焦,才能准确定位,求得其真,这反过来又凸显了多维的作用。多维与求真又有利于创新,是为了创新,进而实现创新;创新有赖于多维与求真,离不开多维与求真,而且多维与求真的创新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此所谓真丝真线,真材真艺,多维设计,精工细作,才能织出优质花艳、引人瞩目的新美锦缎。著者一贯主张,研究文学经典,最好用“两只眼睛”或“三只眼睛”去衡量,则横岭侧峰或可尽现眼底;在本书《弁叙》中,著者又说:“慎微以论其通,但求其真,不虑其余”;“持平静心去求真实,以务实寻索本源,像陶守望家园那样,静心于学术的基本境界。”可见其多维与求真研究的意识和理念,是非常明确的。从本书看来,也的确实践了、做到了多维照观、求真求是,以及二者的完美结合。正因此,本书才能够整体推进,深入发掘,有这么多别开生面的创新,才体现出如此鲜明的特色,成为气象峥嵘的杰作。

  当然,本书也并非没有缺点和不足。陶公“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可谓“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而本书的研究似乎还欠缺自然——自然风光、自然人性、自然理想等——这一维,虽某些地方有所提及,然终嫌不足。论承传,久被漠视的屈辞确需挖掘,但仅此一端,似太孤单,陶与神话、与《诗经》、与《庄子》、与《史记》、与魏晋文人之关系,或许还有需要深研者,可再补充;论影响,现有的关于陶诗批评史的矛盾与规律以及书画对陶的阐释与传播之新论固然独特,但似乎也有继续开发和再充实的必要。在编排及次序上,把承传与影响合为一编,又在其与书画传播论之间插入训诂论一编,似欠合理,甚至不类。另外,书中个别地方的论述,似乎还有需进一步完善者,如陶之农夫观念和农夫哲学,并不等于农家思想,这只能在论述陶之农家思想时作为旁证和补充,而非其主要表现和特征。然乃白璧微瑕,或千虑一失,不足为奇,亦无伤大体。

  总之,本书的研究以多维与求真为特色,所选论题都不是普泛性的一般话题,而是前人未曾问津或者有争议、有误解、有疑惑的重点、难点话题,著者通过多维与求真相结合的深入发掘、仔细辨析和严密论证,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首创、原创意义的独到见解,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启导性的创获、新见,又都颇为确切,十分中肯,非常精当,具有十分突出的创新意义和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无疑是对陶渊明研究前所未有的巨大开拓和全面深化,也是新世纪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和可喜收获。而且,其创新性、反思性或逆向性的思维方法,多角度、新视点、跨学科、重文本、重还原、重实证,考论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惑、纠偏与创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将给同类研究及治文学史者以启迪。因此,本书是一部高起点、高水准、原创性强、创获甚丰、扎实厚重、质量一流而为眼前罕觏的优秀陶学专著,也是一部值得我们所有学人和普通读者认真研读的好书。日本学者浜田正秀指出:“要想有精当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首先必须要有美好的体验和感动,并且不使它们在研究过程中衰竭。”(《文艺学概论》)笔者与魏先生同事多年,不时在一起切磋问题,深知魏先生是一位酷爱学术、视学术为生命的学者,他不趋时,不媚俗,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勤奋研读,笔耕不辍,甚至能在尖叫刺耳的电钻声中听若罔闻,安心治学,对文学研究确有持续不衰的“美好的体验和感动”,本书即其充分体现,故能得真学问、纯学术之价值。同时,作为多年心血和苦功的结晶,如著者所说“现在拿出来的这些,凝聚着格外的心力,可以说篇篇精力贯注,从不敢有懈怠的妄想”,这也是其非同凡可的深厚学养和功力充分显现。功夫不负苦心人,皇天不会辜负耐得寂寞的学人,本书经申报、结项评审,已被评为该项目中的优秀著作,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优秀成果”网中有详细评介,我们坚信,这部专著定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传世之作。我们更热切期待着著者能以更多的优秀新作嘉惠学林。

  §§第七章 “新秀论陶”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