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红彬
滑红彬,九江学院图书馆馆员。
集句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类型。集句,就是集古人之句以成篇。早在先秦,就出现了带有集句性质的作品。一般认为,西晋傅咸所作《七经诗》是现存最早的集句诗,但它并无文学性可言。集句的风气真正开始于宋代,《西清诗话》卷上:“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人言起自公,非也。”石曼卿性格幽默,其集句诗以文为戏,都是游戏笔墨,很快成为文人娱乐的项目。集句诗的创作既需博学,又要急智;既要巧思,又要雅趣,与北宋士人的生活旨趣正相一致,因此,在经过王安石的大力提倡之后,集句诗得到空前的发展,不仅参与人数众多,创作的艺术水准也不断提升。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一
根据现有资料,陶诗第一次出现在集句诗中是王安石《怀元度四首》其四的颈联:“数枝石榴发,岂无一时好。”“岂无一时好”出自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七;之后,黄庭坚《铜官县望五松山》中“崩浪聒天响”等五句、《同吉老饮清平戏作集句》中“众鸟欣有托”句皆出自陶诗;戴昞《春日偕兄弟侍屏翁游晋原分得外字因集句而成》中“青松夹路生”亦出自陶诗。
而真正意义上的集陶诗的出现,则属刘跂《集句寄斯川》:
渺渺孤舟逝,计日望旧居。万族各有托,吾亦爱吾庐。
栖栖失群鸟,暂与田园疏。令日始复来,再喜见友于。
缅然睇崇丘,负疴不获俱。试携子侄辈,且还读我书。
亲戚共一处,过此奚所须。起晚眠常早,谁谓形迹拘。
厚恩固难忘,慨然念黄虞。养真衡茅下,不乐复何如。
刘跂(?—1117),字斯立,东光(今属河北)人,刘摯之子,工诗文。刘跂此诗所集之句皆出自陶诗,可谓是第一首集陶诗。因诗题中并未明示集陶,故常被人忽略,而误以之后的项安世《辑陶句送胡仲方东归四首》为最早的集陶诗。张明华,《关于集陶诗的初步探讨》,《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专辑)。除了刘跂、项安世之外,宋代的集陶诗还有黎廷瑞的《集陶句题吴雅翁心远堂》一首。
浅谈集陶诗的发展集句诗中,有专集一家之诗者,有杂集众家之诗者。专集一家之诗,需要创作者对原作者的诗集十分精熟,才能随手拈来,措置得当。一般来说,只有艺术成就突出,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诗人,才有可能成为专集一家之诗的渊薮。据统计,宋代集句诗共计1500余首,在专集一家的集句诗中,集杜甫诗近300首,集《诗经》13首,集陶渊明诗6首,集《文选》3首,集李商隐2首,集苏轼2首,集黄庭坚2首,集王维、集元结、集白居易、集韩愈诗各1首。另有几首专集一家的集句诗比较特殊,如孔平仲《方逢原借示方干先生诗以集句诗赠之》五首,方逢原为唐代诗人方干的后人,孔平仲集方干诗赠之,显然是表示对其先人及其本人的尊敬;王质《集秦国文恭公句寿胡正仲四首》等诗亦属此列。张福清,《宋代集句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浅谈集陶诗的发展在宋代,杜甫诗倍受推崇,特别是江西诗派,尊杜甫为不祧之祖,因此集杜诗在宋代数量众多,而且出现了集杜专书。自苏轼之后,陶渊明也为宋代文人所普遍尊崇,但创作热情主要集中在和陶诗上,并产生大量优秀的作品,而集陶诗则显得十分单薄。虽然集陶诗绝对数量不多,但在专集一家的集句诗中还是比较突出的。
二
金元之际,元好问著集陶诗《杂著五首》:
禀气寡所谐,衣食固其端。所业在农桑,甘以辞华轩。
田家岂不苦,岁功聊可观。带月荷锄归,裴回丘陇间。
暧暧远人村,纷纷飞鸟还。养真衡茅下,庶无异患干。
遥谢荷蓧翁,躬耕非所叹。(其一)
守拙归田园,淹留岂无成。长吟掩柴门,遂与尘事冥。
素月出东岭,夜景湛虚明。挥杯劝孤影,杯尽壶自倾。
遥遥望白云,千载有深情。(其二)
荣叟老带索,原生纳决屦。邈哉此前修,久而道弥著。
人生少至百,每每多忧虑。量力守故辙,余荣何足顾。
栖迟固多娱,几人得其趣。(其三)
桃李罗堂前,霜露荣悴之。咄咄俗中恶,人道每如兹。
冬岭秀孤松,卓然见高枝。提壶抚寒柯,怀此贞秀姿。
愿留就君住,终身与世辞。(其四)
世短意恒多,时驶不可稽。感彼柏下人,泫然沾我衣。
运生会归尽,彼此更共之。理也可柰何,一觞聊可挥。
酒中有深味,情随万化遗。西南望昆墟,灵人侍丹池。
我无腾化术,帝乡不可期。且极今朝乐,千载非所知。(其五)
元好问(1190—1257),号遗山,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对陶渊明十分尊崇,称赞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其《杂著五首》与宋代刘跂、项安世、黎廷瑞诸人集陶题赠送别不同,借集陶见己志,是将陶诗与自己的人生融合到一起。其集陶诗已经从文人雅兴走到抒写胸臆,体现出其对陶渊明的崇敬和认同。
在元好问的影响下,刘因(1249—1293)的《集陶句二首》,亦是借陶诗以发抒胸襟。其《集陶句》其一曰:
人生岂不劳,终古谓之然。孰是都不营,早起暮归眠。
过足非所钦,躬耕非所叹。但使愿无违,甘以辞华轩。
正尔不可得,在己何怨天。自古有黔娄,被服常不完。
荣叟老带索,饥寒况当年。何以称我情,赖古多此贤。
诗中表现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志向。此外,尚有卢挚《集句饯张知事子中并序》,黄溍《集渊明句题李中甫员外稼亭》、《集渊明句题胡生嘉树轩》、《永嘉王君自制挽歌辞盖能安死生而未忘情乎死生者也集渊明句以释之》,金岷《植芳堂诗集陶》等集陶诗,则延续着集陶题赠送别的传统。
元代共得集句诗作者30人,作品153首,其中专集一家者有集陶诗、集杜诗、集太白诗、集王维诗、集苏轼诗,其中以集杜和集陶诗为大宗。元人对陶渊明十分尊崇,杨镰先生曾指出:“元诗文献称引频率最高的古人是陶渊明。”从集陶诗中也可见元人对于陶渊明的认同。
三
集陶诗在明代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律陶”体裁。据现有资料,王思任《律陶》一卷三十首是最早以律诗格式集陶的。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号遂东、谑庵,山阴人。其《律陶》自序云:“少贫攻举业,居长安肥锦之冲,解腹探肠,缕缕浓热。忽从友人所见《靖节先生集》,持向西山松风下读之,寒胎夙契,不觉雪洽冰欢。嗣后觍颜三仕为令,颇遭呵骂,归作蠹鱼,检先生集,童子赞叹,朱墨犹丹,又不觉血潮之湃于首也。老坡高介万仞,文章不许人傍只字,犹时时抄写《归去来辞》。盖先生齿颊之余,不第芬清可剔,其朝闻夕死之悟,言言圣谛,可以澹生,可以飨日,可以解劳,可以驱怖,了得此一大家事,乃贯顶海音,不容思议,故足述也。予既日述先生诗,园居之暇,偶尔咏事,或有追思,戏以先生诗作律,而即以律律先生。律者,先生之所攒眉也,而见此律,则必当眉开十丈,笑谓是子也善盗。若老坡以为尔侄此文葆何难,则有答。譬之弈棋,得先手者便高。如髯翁五言十首,炙《归去辞》为文脍,亦又何难矣?老坡又将佞我乎哉?会稽谑庵居士王思任题。”王思任,《王季重十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据此序可知,王思任作《律陶》是在罢官归隐之后,与陶渊明产生共鸣,因而借陶抒情,抒写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但陶诗都是古诗,王思任强就古诗入律诗,不免有凿枘不入之感,因此其集陶诗的格律要求并不严格,但确实是朝着律诗的方向在努力。如《九月闲居》:
芳菊开林耀,长风无息时。人当解意表,何事绁尘羁。
开径望三益,登高赋新诗。拥怀累代下,顾盼莫谁知。
总的说来,陶渊明一共留下125首诗歌,数量有限,在前人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集陶诗很难有所突破。王思任开启的律陶模式,提高了集陶诗的创作难度,它既是检查后人对陶诗的熟悉程度,也是考验其对格律的掌握和运用技巧,必然成为诗人展示博学和妙才的选项。在王思任的影响下,律陶蔚然成风,如黄槐开《敦好斋律陶纂》一卷、陶汝鼐《律陶》一卷、沈自南《沈子律陶》一卷、吴肃公《律陶》一卷等。黄槐开《敦好斋律陶纂》之《自序》云:“会稽谑庵王先生戏以陶诗作律,而即以律律陶,得如干首……予读之,心怦技痒,竭蹶学步,仅及数三之二。”陶汝鼐《律陶诗卷跋》:“明末始有王季重先生《律陶》,如羽衣仙人,使就检押。予尝戏谓:山阴此举,正与驱陶公束带见督邮无异。然其属对命篇,亦有绝始者。乱后求原本不能得,以予意为之,成十八首。年来又复散失,而和山阴作者,又数家矣。长儿辑诸旧稿,尚存其目。偶草窗春雨,掩卷闲吟,横竖拈来,满四十首。”(明)陶汝鼐,《陶汝鼐集》,岳麓书社,2008年。可见诸家律陶之作,皆步武王思任。
值得注意的是,沈自南、吴肃公、徐介诸人,明亡后隐居不仕,其集陶诗中也包含着对陶渊明气节的认同。沈自南(1612—1666),字留侯,吴江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蓬莱知县。甲申、乙酉间隐居乡里湖滨,绝迹城市,为集陶诗四十首以见志。吴肃公(1626—1699),字雨若,号晴岩,宣城人,明诸生,入清隐居,著《律陶》一卷。徐介(1627—1698),初名孝直,字孝先,明亡后更名介,字坚石,号狷庵,崇祯十六年诸生,甲申后弃田庐产业,徜徉山水间,著《集陶新咏》六卷。
四
与前代相比,清代集陶诗创作的规模更大,数量甚巨。现存的有张晋《律陶》一卷;李钟麟《陶轩集陶诗》六卷,《二集》六卷;杨维坤《律陶》一卷;永宁《铸陶集》一卷;李炤禄《律陶》一卷;朱森桂《集陶诗》一卷;吴永和《集陶诗》一卷;王褧之《集陶》一卷;宋祖骏《律陶》一卷;蔡泽宾《集陶诗》三卷;载滢《一山房集陶诗》二卷等。而吕公溥《寸田集陶》;于溥泽《集陶集唐集杜集邵子朱子诗》一卷;王启绚《集陶诗》;刘廷琛《集陶》;汪大业《集陶诗》一卷;洪世授《集陶诗》;周应运《集陶诗》等业已散佚,无由得见。以上所录皆为集陶成帙者,少则一卷,多则数卷。另外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集陶诗,散处诸诗文集之中、未专门成帙者,尚不在此列。张明华,李晓黎《集句诗文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清代集陶诗的数量超过了以前历代的总和,规模庞大。同时,随着集陶诗这一文体的不断发展,其艺术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从奕绘《自题集陶编》诗中也可见一斑,诗云:“集句始于晋傅咸,和陶始于苏子瞻。集陶始于元遗山,和陶盛于黄陶庵。我于古人有偏好,梦中往往见陶潜。东山草堂初集陶,后来日增而月添。单句不复用,复句比重拈。(如‘道丧向千载’凡二见,‘呜呼哀哉’凡六见。余皆例此。)方之箨石颇伤廉(钱坤一先生有《集陶》六首),较之遗山差谨严(金元遗山集陶,每首多重用陶诗一首之句。今集则无此病)。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古人不复作,古调何暹暹。春风开花满屋檐,蜜蜂采来作蜜甜。空山独奏云和乐,指点明徽鉴素蟾。”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可见作者有意识地在艺术上求新求变,以求超越前人。
五
集句体裁原为言志载道的严肃文体,集句的对象为儒家典籍。自石曼卿开始,以之为游戏之作,后来又逐渐地用于题赠送别,以彰友朋间的雅兴和气味。集陶诗起始也用于题赠送别,自元好问开始,集陶诗又成为士人依陶抒怀、引为同调、调节自我的文体,表达其对陶渊明式安贫乐道、归隐田园生活的认同和向往。甚者借陶诗成句而直抒己意,在内容和风格上都与陶诗产生很大的不同。
与此同时,集陶诗的艺术水准也不断发展完善。从少量集陶诗到集陶专集,从只集陶诗到杂集陶诗文,从集陶到律陶,从多重用陶诗一首之句到句不复用,要求越来越高,作品越来越多,成就亦甚可喜。
集陶诗不仅是研究诗人思想和意趣的材料,也反映出后世对陶渊明的接受和认同。从集陶诗的数量、来源、偏向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相信会有力地推动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也可以为深入研究集句诗提供可靠的分析文本。
§§第五章 “追寻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