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饮食

  饮食、服饰、居住、器用、交通、医疗等方面的民俗都属于日常生活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在无意识中自然形成的,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所以各民族、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别主要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的不同等,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所以,日常生活民俗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吉安地处江西中部,在生活习俗上与江西其他地区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尽管遂川万安与赣南交邻,永新安福与湖南接近,大体上还是反映出江西传统的生活习俗特点。本章我们主要从饮食、服饰、居住、医疗四个方面来阐述。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正是饮食文化的具体表现。吉安的饮食习俗主要体现在日常食俗、待客食俗、喜宴礼仪这几方面。

  一、日常食俗

  吉安地处丘陵地带,广种水稻,是我国重要水稻生产基地,城乡居民一向以米饭为主食,辅以番薯、荞麦、高粱、面粉等粮食。旧时,城乡素行一日3餐。富有人家是3餐干饭。乡村,尤其山区贫苦农民,则是“糠菜半年粮”,即大米不足,要掺用薯、芋、玉米、高粱、蔬菜等杂粮混煮。遇上灾荒年景,甚至吃草根树皮和观音土度日。20世纪80年代以后,普遍是日食3餐白米饭。城镇人家则兴一稀两干,即早上做稀饭吃,或吃米粉、面条和面点糕点,中午和晚上煮干饭吃。

  菜肴以素为主。蔬菜瓜果,随季节而异,其中豆类及其他制品如萝卜、辣椒,或鲜或干,或腌或酱,四季常有。菜肴以猪肉为最,其次是鸡、鸭、鹅、鱼、牛肉、狗肉、腊肉、火腿、香肠、禽蛋、鱼干等。在农村,多在节日、宴客、雇工、或农事繁忙时食用。农家普遍配制辣椒酱、豆腐乳、香干萝卜等,作为不时之需。农闲,在池塘河边或稻田水陂中捞取鱼、虾、鳅、蟮、螺、蚌之类水产物,补充荤菜的不足。

  吉安的地方名菜有永丰宸肉、米粉蒸肉、红烧肉、红烧狗肉、油炒血鸭、莴蔴炒黄鳝等。

  永丰宸肉,据传与北宋仁宗皇帝生母李宸妃有关。李宸妃受正宫刘皇后陷害,被贬岭南。仁宗皇帝登基后得知真情,命人迎接生母。时值隆冬,李宸妃路过吉州永丰县城,值身体不适,而昏昏欲睡,梦入天庭,王母设宴款待,席中有一道晶莹佳肴,尝后满口生津。醒后,召厨师做“不要精不要肥,不要骨头不要皮”的神肉来吃。厨师想了个办法,将猪肉分为若个层蒸煮,烂后去骨,搅成糊,直至泥状。待冻后,便是无精无肥无骨无皮的佳肴。永丰人为纪念宸妃而取名宸肉。如今,永丰一带家来贵客,便做此道菜款待,以示热忱。

  米粉蒸肉是吉安各地的特色菜。米粉由大米炒熟,磨成粉,拌上香料,取五花肉,切成薄块,腌上酒酱,将米粉与五花肉相拌,用竹笼蒸,香味浓郁。凡来贵客,皆以粉蒸肉相待。民间一般在肉下放上芋片、蚕豆或长豆角,荤素相衬。相传米粉蒸肉与南宋名臣庐陵胡铨有关。胡铨中进士后,父亲去世,在家守孝。遇金兵追击隆裕太后,过吉州,胡铨招募乡勇保卫吉州城,让隆裕太后安全溯赣江过吉州。在取得吉州城保卫战后,胡铨犒劳乡勇。因猪肉不够,便让厨子想办法让乡勇们能吃上肉,厨子使用米粉蒸肉,肉下放置不少芋头,食用时肉与芋头混在一起,吃起来特别香味。从此,米粉蒸肉便流传下来。随着饮食变化,又出现米粉鱼肉、米粉牛肉、米粉田螺,成为米粉蒸菜系列。至今,蒸米粉肉的习俗仍为民间所好。

  红烧肉的做法,各地大同小异,一般用五花猪肉,佐以多种配料,用黄酒焖烧,肥而不腻,香气扑鼻。

  吉安普遍吃狗肉,但以永新狗肉最为出名。吉安俗话说:“老鼠肉好吃难到手,狗肉好吃名声丑。”丑是因为吉安生活习俗中有“打狗散场”,相聚将要散伙时,或合伙做生意结束时,打条狗吃,因成习惯。永新狗肉十分讲究,选十五斤左右重的狗牯杀后留血,褪毛留皮,经禾秆火烧烤,一边烤,一边用禾草轻擦,使皮色呈金黄状,切成火柴盒块大小,烹调时用茶油,一斤肉一两油,半两干辣椒,少量桔皮、胡椒,文火烧煮,香味十足。

  吉安人对狗肉痴情到了一定的程度,凡杀狗,必须留狗肠,吃狗肉若不见狗肠,不算吃狗肉。有人把狗爪比喻为熊掌,凡请客,狗爪一定献给主客。吉安民间一年四季都吃狗。狗肉是温补,尤在冬天,吉安人认为狗肉能补身子。因有“吃了狗肉,盖不住被子”的说法。

  炒血鸭,以莲花最出名。但吉安各地都有炒血鸭这道菜。油必须是茶油,子鸭。特点是香脆。

  吉安人最喜欢用莴麻叶炒黄鳝,自古已然,莴麻叶炒鳝成为吉安小炒中最大特色。莴麻叶清香,炒出的鳝鱼口感好。

  吉安人喜制酱菜,腌制蔬菜,这可能与吉安隔山阻水的生活环境有关。吉安栽种的蔬菜以长豆角、茄子、南瓜、冬瓜、芋子、蔬菜、蚕豆、黄豆、萝卜、生姜、介菜、青菜、白菜等为主,这些蔬菜都是吉安民间制作酱菜、腌制干菜的重要原料。酱菜、腌菜都是为了应付菜荒之需而制。旧时代,山区交通不便,夏秋为蔬菜盛产之时,生产种植多,吃不完,便酱腌起来,既避免了浪费,又为冬春菜荒补充。此俗广为流传,酱腌技术越来越高,讲究色香味,往往成为春节中开胃小吃。

  特色酱菜有永新四珍和泰和酱菜。永新四珍即橙皮、酱姜、蜜茄、酱萝卜四大传统特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永新处万山之中,其酱制品为吉安之冠,种类多,大概与旧时山区少与外部联系而食品自给有关。泰和酱菜以本地产的大豆、萝卜、生姜、榨菜等四季时令蔬菜的块茎、根、果做原料,加上香料、中草药及其他调料,经过腌渍加工而成,具有咸中带甜,甜中有酸、脆嫩可口等特色,且久贮不变质。泰和酱菜一直是群众十分喜爱的色香味俱佳的传统食品。早在宋代,泰和的豆豉已名闻全国,与泰和盛产黄豆也有关系。四川的豆豉名产就是由泰和传过去的。泰和豆类的酱制品有名,后来又出现酱萝卜。

  吉安的风味点心多是米类制品。普遍作兴做汤圆、麻糍、艾叶米果、珍珠米果(吉安方言叫“陬子米果”)等。米果的品种繁多,成为点心系列。用糯米磨成粉,或配以糖,或配以薯,或油煎,或蒸煮,口味俱佳。油炒糯米饭、面条、荞麦饺、面粉饺、油条、包子、馒头等,以前常作为待客点心。伴茶点心有糯米粉制的油炸兰花根、油炸花粒、晒制的橙皮、酱姜、茄子、萝卜、毛栗、杨梅干等。节令小吃有清明笋包、暑夏凉粉、中元七层糕、永丰龙冈畲乡的秋煎薯包、吉安城的八月葱椒饼等。葱椒饼虽不太起眼,却是庐吉泰一带民间最常见的食品。相传,南宋词人吉安县刘辰翁在宋亡后不愿做官,在家乡资国寺的二都书院教书。当时寺中一妮见刘辰翁教子有方,但生活清苦,常熬夜,出于对他的敬仰,便用糯米粉包葱椒糖,用火烤,香味好,能收藏,数天不坏。后来,由糯米粉改为面粉,成为吉安传统中秋月饼。

  饮品方面有茶、酒等。吉安气候温和,丘陵延绵,茶山遍布,茶叶生产兴旺,饮茶之风盛行。旧时,城镇均设有茶馆茶楼、茶社,乡村路旁设有茶亭、茶摊。凡逢圩市,茶室人攒满座,一边饮茶,一边聊天,一边吃糕点、米面、花生、瓜子、豆子等,再吃些面食,粿子当中餐,一坐半天至一天,晚上赶回家吃晚餐。平时,家中来了客人,第一件事便是敬茶。吉安的俗话说:“酒要满,茶要浅。”酒斟八分茶六分,浅斟茶,表达慢慢品,让茶泡出味道,表达对客人的尊重。据地方文献记载,汉代万安、泰和、永新等地已有种植茶叶的生产,唐宋以后,吉安各地普种茶叶。吉安民间喜喝茶,与广泛植茶有直接关系,因此,吉安的茶俗也就多了起来。

  1、万安的细茶、蜜茶和大碗茶。万安县的种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该县东南西北四乡茶俗多有不同。南乡待客是用茶叶沏泡的“细茶”,如潭溪一带的茶,自古便有“蜜溪之水甘甜美,神潭香茶贡皇都”之誉。东乡人家,夏天用蜜茶招待客人,蜜茶是用清泉冷水沏嫩茶,加入蜂蜜。山区多喜欢饮观音茶或山楂茶。每年农历九、十月间,山民把一种野生藤状小乔木砍回家,挂在屋檐下晾干,切成小段,当茶喝。早上,抓一点枝叶放入茶瓮中,烧开水,冲泡后冷却。客人来了,倒上一大碗茶水奉上,叫做“大碗茶”,这种茶微苦,略有木青气,有药效,喝了能健胃强身。

  2、安福的“请春茶”。安福县南乡的妇女,喝茶的名义很多,如:妇女怀孕吃“好事茶”,小孩出生后吃“三朝茶”、“满月茶”、“周岁茶”;小孩开始读书吃“发蒙茶”;读书升学吃“升学茶”;女子出嫁前吃“嫁娘茶”;娶了媳妇吃“新娘茶”;建房要吃“缮架茶”;做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大寿更要吃“祝寿茶”;老人过世后要吃“倒七茶”、“烧衣茶”、“送灯茶”;连请木工做寿棺也要吃“合千年屋茶”。去人家喝茶时,要带上点小礼物,或四五个鸡蛋,或几斤花生,或几斤南条(腌胡萝卜)、黄豆,或几封糕点,叫做“当小门户”。唯有“请春茶”独特,主人要逐家邀请,去喝茶时不需送小礼,轮流做东。

  “请春茶”又叫“表嫂茶”。一般从元宵节后开始到春插时节,以自然村为单位,每天早饭过后,从村头的第一家开始,一天喝一家,一直喝到村尾最后一家,叫做喝“洗碗茶”,才告收场。请茶的家庭先天晚上由主妇到各家邀请,并把茶碗收拢来,用各色棉线、布条系好做记号,以免搞错茶碗。请茶这天,家庭主妇把这当作一件“当门户”的要事来对待,打扫厅堂卫生,洗碗,烧水,准备茶点,沏茶,忙得不亦乐乎。茶叶一般是平常珍藏的或自己泡制的上等好茶,以显示自己的大方与能干。茶碗中除有好茶叶外,还有冰姜、兰条、腌香椿、韧皮豆等佐料,每只茶碗里还放上1根约5寸长的竹签或芦棒,便于茶客扒出茶点享用。碗里放的东西越多,越能显示主妇的能干和家庭的富足。侃侃而谈之余,兴致来时,有些女客还会打起山歌;一旁的女客便用茶碗盖或小篾棒轻轻敲打茶碗伴奏。《茶歌》唱道:“春天里来百花香,姐妹双双上山冈。/手提竹篮上茶山,/口唱山歌采茶忙。/采下细茶嫩又香,送给情哥尝一尝。/情哥称赞味道好,/小妹心里更欢畅。”

  安福南乡喝春茶的风俗由来已久。县志上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兴起这种风俗。原来,农村妇女人多嘴杂,有的气量小,有的爱搬弄是非,动不动就引起扯皮相骂,所以兴起了这种旨在搞好本村邻里之间团结的表嫂茶。喝表嫂茶时,不讲究什么村约族规。只要是本村的人,不管赵钱孙李,不分长幼尊卑,一视同仁,平起平坐。即使是闹过矛盾,有过纠纷,表嫂茶也是一定要喝,不请喝或不来喝就要受到全村表嫂们的指责,甚至被孤立。

  3、遂川茶事。遂川是茶乡,生产名茶狗牯脑,茶事也盛。遂川人一年四季以茶为大。以茶送礼,以茶待客,以茶定亲,以茶交友。

  客人到家,最先献上一杯茶;吃饭前,还要先开一餐茶点,然后上酒上茶。客人吃完饭,散了席,又献上一杯茶。如果家中办喜事,请来的帮忙人中,有十几名茶童专门负责向客人献茶。

  年轻人相亲找对象,首先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在集市的茶馆里见面,摆上丰盛的茶点,泡上一壶好茶。第一次见面一般只作自我介绍,互相了解情况。如果双方有意,男人要在喝茶时送女方一个红包。要确定关系了,双方也在茶馆商议“三茶六礼”,议订礼单。礼单议定了,便算确立了姻亲关系。因此,乡间有“吃了茶,圆了牙(即女方答应男方求婚),吃了酒,方到手”、“一女不受两家茶”之说。

  4、永新怪味茶。永新北乡的怀忠、泸溪一带,老俵喝茶别具一格,人们称为“怪味茶”。每年春节期间,当地人家的厅堂中都有一炉炭火,其中有个沙罐,装着白萝卜、红萝卜、蚕豆、豌豆以及芝麻、茶叶一起煮滚。客人来时,由主妇斟上一大杯煮茶,双手送上让客人品尝。一般客人要吃一杯才让走,如果是贵客非要尝三杯。怪味茶,味道酽、甜、有余甘,有补身安神的功效。这种喝茶习俗,实属罕见。

  5、擂茶。吉安境内有不少客家人、畲族人,他们都喜欢吃擂茶。因此,吉安各地山区都有吃擂茶的习俗。擂茶的原料一般是茶叶、豌豆、花生、芝麻、辣椒、菜干等,制作时将茶料放在内有许多纵横沟线的陶器--擂钵里,双手拿着一根油茶树削成的木棍在钵里旋转碾擂,擂成粉浆后,冲进煮沸的水,便成了香喷喷的擂茶。

  吃擂茶地方的青年男女确定恋爱关系要吃“新人擂茶”;结婚要吃“结婚擂茶”;新婚第三天则要吃“三朝擂茶”;造屋要吃“上梁擂茶”;做寿要吃“长寿擂茶”等。

  吃擂茶因季节不同,加入不同的原料。春夏湿润闷热,或加入逐湿升阳的艾叶,或添进清凉解暑的薄荷叶;秋冬干燥寒冷,或加入润燥的菊花、金银花,或添进祛寒的姜末、辣椒、桂圆。产妇吃擂茶,添些暖身补气的茶料。

  在畲族人中,有时还会在擂茶里添加些炒熟的白菜、芹菜、韭菜、香菇、木耳、腊肉、香肠等,用骨头汤或鸡汤煨之,这擂茶又成了“点心”,既解渴,又充饥。擂茶也因此成为吉安民间饮茶之一俗。

  新干山区七琴一带的几个乡镇喜饮擂茶,颇具特色。他们主要在热天喝,天一热,每家每户都要做擂茶,每天一大早第一件事情就是喝上一碗,从外面回家的第一件事,也要喝上一碗,客人来了,以擂茶相敬。

  6、泰和三都圩茶馆。在泰和三都小小的墟市里,罗列着三四十家茶馆,五步之内,必有一家。茶馆里放七八张四方桌,可容二三十个茶客。

  三都圩的老俵喝茶是不分早晚。天刚放亮,茶馆老板们把桌凳一一摆开,便有茶客上茶馆,小小的茶馆就热闹起来。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来茶馆喝茶的,男女老幼都有,无雅俗之分。相传,三都圩开茶馆之俗,自几百年前开圩市之时便有,流传历史长,成为吉安远近名圩。

  吉安是我国重要产粮地区,粮食充足,为酿酒提供了极大方便。吉安自古盛产酒,在农历十月底,十一月初的小雪大雪之际,每家每户要酿酒,用糯米、或高粱蒸制,和上少量的水,称水酒。做酒重在酒药,酒药由民间生产,取蓼条苗为主要原料,配上大米等,酒药是糯米蒸煮后发酵的催化剂。因在冬季酿制,故吉安水酒又称冬酒。这种酒能储存数年,存数年的酒称老酒。蒸制水酒剩有酒糟,还可以蒸馏,生产出烧酒,吉安民间称糟皮烧。也有直接用糯米、高梁制作烧酒的,称米烧或谷烧。

  吉安人普遍能喝点酒,酒习俗便自然产生。吉安流传一句俗语:“喝酒不怕脸红”,说明吉安人喝酒还比较豪爽。古人笔记、诗文中记录了许多吉安士大夫嗜酒的文献,如北宋著名文学家刘弇,安福人,一生嗜酒;庐陵宋代著名词人刘辰翁,明初永丰状元曾棨等,皆以文气酒量闻名。

  吉安各地都有劝酒习惯。东道主对客人的热情表现主要反映在劝酒上,主人会说尽好话,千方百计让客人多喝上一杯。遂川、安福、宁冈等地,劝酒的热情度更高,大凡宴请,没有喝醉几个人,主人就没有面子。此俗自古而然。比方遂川,女主人烧菜,每烧出一菜,她便要向客人倒上一杯,客人要喝完。客人不喝完,主妇就说怪我的菜没炒好。主妇辛苦炒菜,话一说,客人不好意思不喝掉。安福作兴上桌先四杯,叫四季发财。往往女主人还没烧出几个菜,客人中不胜酒力者已倒在酒桌上。

  吉安有些地方喝酒讲程序,第一壶酒筛完,要“转壶”,第二壶酒上来后,主人或执壶人便提议来个“共同杯”,即全桌人共同饮酒4杯,表示全桌一团和气。这“共同杯”不容谢绝,但每杯可以留下少量酒不必饮尽,叫作“有吃有余”。4杯陪敬酒喝完,即过了第一道“门户”。接着主人和陪客分别单独向来宾敬酒,真诚感谢各位客人光临。先从主宾敬起,依据客人的酒量,或4杯、或8杯、或12杯,名曰“四季发”、“八八发”、“月月红”,至少不能少于4杯。敬完酒,算过了第二道“门户”。第三道“门户”是行酒令或估(猜)子,或划拳,是喝酒最为热烈的场面。估子的方法有“神仙到”、“三六九”、“五子三猜”、“添减正”、“开网闭网”等,也有用瓜子、花生代替的,五花八门,雅俗自由。

  饮酒行令之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左传》载,昭公十二年,齐侯与晋侯在宴会中投壶赋诗,是行酒令的最早记录。唐宋有掷骰、招手、拆字等形式的行令方法。明清则大行茶酒令。茶酒令以竹签、骨签、牙签制成令筹,多为文人骚客所用。吉州区钓源古村今存一套四十八支牌签的象牙茶酒行令。牌签共有10类,采用楷、行、草书体,单面阴刻鎸饰,如附有篆书印记的“上林春”、“五色云”、“三山并秀”、“雁阵阳关”、“一色杏花香”、“吹送桂香来”等三字、四字、五字签。鎸有动物人物的“雉一红”、“秀才一红”、“举人二红”、“进士四黑仝”等1注、2注、4注签。这套茶酒令筹既有花名签,又有山水签,科举签等其他种类签,由此可知明清之际,吉安民间玩茶酒令的风气可能很盛行。

  吉安至今仍盛猜拳,为酒席增添不少热烈气氛。如今一般流传的是魁手拳,均为吉祥语,朗朗上口,其叫法为一品高、两相好、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仙过海、九九长、满堂红。每句代表一个数字。划拳时,两人各出一手,不停地变化手指数的同时,揣测对方将出的指头数,拳令口诀与两人实际出指头数之和相等者为胜。

  猜拳的名目花色多,有说的,有唱的,各地大同小异,如有一种叫“螃蟹拳”,唱的“一只螃蟹八只脚、两个钳子一个壳、钳子钳得紧、挣也挣不脱,两只螃蟹十六只脚,四个钳子两个壳……”两人齐唱不停顿,一直往上加,比准确度,叫错者饮酒。如今青原区新圩文陂一带酒席上仍流行曲令,所谓的曲令是用旧时代的三角班的采茶曲调来唱,先唱一大段,再出拳决胜负,唱词云:“头名哪个丁当,丁当那个花园人,二及第那个三元呀,四呀那个老五经呀,五呀个五经魁呀,六呀个六高升呀,七巧那个八马,底个底有九日月,十全底那个十九呀,劝个酒来饮呀,饮得个头昏昏呀,交铙上鼓打一箭,咚(全福手)咚咚咚咚咚醮,一建,二建……”,采茶调一出,酒桌的气氛清雅起来,慢慢的曲,慢慢的令,悠闲自得,其乐融融。

  在吉安民间,关于酿酒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有酒没有糟”的故事。吉安各地讲的内容大同小异。说的是一位老人经过一个小村庄,向一位卖茶水的老妪讨水喝,老妪待人热情,老人见老妪卖茶水辛苦,便问:“你想卖米酒吗?”老妪说我无粮无力,哪能卖米酒。老人说,可以,你明早从你家水井里舀出来的就是米酒。老人把七粒糯米投进水井中,第二天早晨,老妪舀出的果然是米酒,别人从这口井中舀出的仍然是水。后来老妪因卖酒致富。老妪病故后,其侄子做了酒店老板,也能舀水成酒,但他贪心不足,经常抱怨有酒没有酒糟,没酒糟喂不了猪。老人知道后,从水井中取走了那七粒糯米,从此,水井再也不出酒了。

  这个传说,虽然对人警告的是不要贪婪无度,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吉安人喜爱喝酒,酿酒、卖酒蔚然成风的历史,同时也透露吉安人自古来有用酒糟喂猪的习俗。

  二、待客食俗

  1、迎客。春节期间,客人较多,待客礼俗也更隆重。从大年初二起,各家的拜年客便络绎不绝。主人一早起来即生好一盆火,用铜壶或铁皮壶烧好开水,在七籽盘中装好茶点。旧时,茶点主要是炒花生、炒豆子、炒红薯片、自己晒制的各类酱菜、爆米花;经济宽裕的人家会买些糕点,如麻酥豆、兰花根、状元红、开口笑、云片糕等。客人一进门,喊一声:“恭贺!拜年!”主人拱手相迎,迎客进厅。小辈到上厅给长辈下跪拜年,长辈在一旁说些“步步高升”、“读书得头名”一类祝福话;平辈拱手作揖,互相道贺。礼节结束,主人招呼客人在八仙桌边坐下。

  2、待客。客人坐定,主人给客人泡上一碗滚(热)茶,将木制的七籽盘端出放在桌上,请客人慢慢品茶吃茶点。

  茶水之后,主妇端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每人面条中有3个沉水蛋。接下来喝酒,先撤去茶点,摆上菜肴。春节期间,乡村人家为方便招待客人,喜欢做卤菜,用小碟装,花色多,叫吃蒸碟。再炒上几道菜佐酒。

  三、喜宴礼仪

  吉安民间很看重红、白喜事酒宴,用吉安话说,人生难得办几场喜事宴,无非是嫁娶、丧葬、建房、升学和做寿。凡喜事宴,恭请的客人多是至亲,如两丈(姐丈、妹丈),六父(舅父、姨父、姑父、岳父、伯父、叔父),再加旁系亲戚和好友等。宴客规矩大致如下:

  1、安席位。办喜事前,须将所请客人按亲疏厚薄开列名单,首席、二席、三席,四席等,按序排列,对号入座。不同的宴席,首席入座的身份不同,民间都是约定俗成的。首席确定后,后面的席位比较好安排。此俗至今不变。若首席不妥,会招来非议,甚至闹不愉快。

  安席前,先鸣一挂鞭炮,主东请斯文老成司仪,一一请入席位。所有的席位坐定,其他客人随意入座。上席要派人陪酒,斟酒人坐的位子也有讲究,一般坐在贵客的邻角,方便从贵客斟起。方桌坐八人,如果只有六个人时,忌坐成两两相对与一一相对的形状,这样坐法俗称“乌龟形”,不甚雅观。

  2、上菜敬酒。吉安民间,上菜的顺序有讲究,一般先上下酒菜,如花生米、高丽肉之类油炸菜,接着是上小炒菜,如竹笋、粉丝、肉丸、小炒肉丝、炆肉等。第四道菜一定是主菜,吉安民间大多是大块红烧肉,有的地方是红曲肉,上此菜时还要奏乐,以示隆重。上红烧肉后,男女主人可以开始向客人敬酒。一般从上席主客开始,依次一桌一桌地敬,算是尽东道之意。

  过去吉安民间都是用碗装菜,摆上的菜以八仙桌四方形为数,从九碗开始,九碗是基本要求,摆成3×3形,隆重一点,摆成3×4形,12碗菜。再隆重,就摆上4×4形,16碗。如果要加菜,就一边吃,一边撤。现在都改用盘子,以双数计算。不管多少菜,最后一道菜一定是鱼,叫有吃有余。凡办喜酒,在民间的酒桌上是不上蔬菜,上蔬菜是对客人的不尊重。不过,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有的地方打破了不上蔬菜的传统习惯。

  至今,吉安民间办喜事酒宴仍有打大鼓、放炮的习俗。凡在宗祠办酒席,入席前半个小时,打大鼓,告诉客人、村人,要开饭了。过十多分钟后再打鼓一次,叫催客鼓。主宾到位,即鸣炮,放鞭炮是起码的要求,隆重的还放地炮。客人就可入席。散席前,主人会放一架鞭炮,表示感谢客人光临,也叫散席炮。炮响后,方可离席,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重。虽然放了炮,并不表示客人必须离席,喝酒照常进行,宾主还可尽欢畅饮。

  3、谢厨师。办喜事正日的前两天要请好厨师、刀手及打杂人员。送客人走后,次日得备酒宴请厨师,礼让厨师坐一席(不分长幼),主人也会放鞭炮为厨师安席,亲自敬酒,以示谢意。事后第三日,还有一餐平常饭菜招待所有帮忙人员。谢厨师的习俗日渐弱化,少数山区地方仍有此俗。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