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3 系统科学理论

  2.3.1 系统的定义

  系统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极为庞大的学科。系统一词的定义或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有名的Webster辞典认为:所谓系统,一是有机体或组织起来的整体;二是形成某种结合整体的各种理性观念和各种原理等的复合体;三是有规律性相互反应或相互依存的某种形态而构成的组合。或者:一是遵循共同的目标或寄予共同目的的;二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单体。其强调的是系统的整体性和目的性。

  拉波波特认为系统概念有两种基本的定义方式:数学的、分析的定义;直觉的、整体论的定义。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复合体。强调了多元性和相关性是系统概念最基本的规定性[23]。

  R。 Rosen曾指出,系统一词几乎从不单独使用,而往往与一修饰词组成复合词,如“自然系统”、“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24]。这种使用方式的本身,就体现了现代科学体系的二维特征。修饰词描述了研究对象的物质特征;“系统”一词表征了所述对象的系统或整体特性即“系统性”。对某一具体对象的研究,既要研究其物性,也要研究其系统性。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其共同之点是把系统看作一个整体,由许多部分或许多因素组成,这些因素或部分彼此之间有密切的关联。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性等特点。系统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系统更好地达到其目标,从而对其构成要素、各要素间关联与互相作用的性质及程度、信息交换与控制机构等进行分析、设计与评价。

  2.3.2 系统科学的范畴与科学体系

  在系统科学中,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几对概念被称为系统科学基本范畴。

  (1)系统与要素。系统是诸多要素(不少于两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换句话说,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各要素所构成的整体,而要素则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要素与系统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于各个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不同,系统的要素也不一样。

  (2)结构与功能。系统的整体属性还取决于要素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即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是与结构不可分割的。如果说结构是系统内部联系作用的秩序,那么功能就是系统外部联系作用的秩序和能力。系统功能的发挥,既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制约,也受系统内部结构的制约,这正体现了功能对于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绝对依赖性的两重关系。

  (3)系统与环境。一个系统之外的一切与它相关联的事物构成的集合,称为该系统的环境。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出来,又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系统的结构、状态、属性、行为等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即系统对环境具有依赖性。一般来说,环境也是决定系统整体突现性的重要因素。环境复杂性是造成系统复杂性的重要根源。因此,研究系统必须研究它的环境以及它同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意识是系统思想的另一个基本点。

  当前系统科学已经发展到了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的阶段,国外一些学者已开始用复杂性理论对创新系统进行研究。由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涉及教育主体的多样性、教育系统的多层次性、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发展环境的复杂性,本书所涉及的现代系统科学层面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耗散结构理论。1971年普里高津与格兰道夫(P。Glansdorff)合著的《结构、稳定与涨落的热力学理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耗散结构理论,并将之应用到流体力学、化学和生物等方面,耗散结构的形成至少需要四个条件:一是系统是开放的;二是系统应当远离平衡态;三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四是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是通过随机的涨落来实现的[25]。

  ②突变理论。突变理论的直接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托姆。突变理论认为,一切系统内部都存在着两种力,即内聚力和发散力,前者维系系统的稳定,后者干扰系统的稳定。如果一个系统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稳定态,那么就会形成相应的控制因子。正是这些从属于不同稳定态的控制因子的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和冲突:当一种控制因子与另一种控制因子的拉力相等时,事物就保持平衡;当一种控制因子的拉力大于另一种控制因子时,事物就发生倾斜;当这种控制因子的拉力绝对超过对方时,事物就完全倒向某一稳定态,从而发生突变,由内聚域走向发散域,进入另外系统中去[26]。

  ③协同理论。协同理论创始人是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协同理论指出,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这种系统可以概括地认为是研究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种系统的发展演变,探讨其转变所遵守的共同规律。应该重申的是,当子系统间相互关联而引起的“协同作用”占到优势的主导地位时就意味着系统内部已经自发组织起来了,这时系统便处于自组织状态,其宏观及整体上便具有一定的结构及其相对应的功能[27]。

  2.3.3 系统科学的教育意义

  系统科学(尤其是复杂性思想)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那么,教育研究者要经历哪些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的重构呢?具体而言,这些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整体思维(相对于实体思维),体现全息原则。所谓全息原则是指部分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也包含在部分之中,每一部分都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因此,不认识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同样不认识整体也不能认识部分。其二,综合思维(相对于分析思维),体现层次意识、类型意识。其三,关系思维(相对于割裂思维),体现两重性逻辑。所谓两重性逻辑是指:两种逻辑、两种原则统一起来又不使其二元性在这种统一性中丧失,即“既一又二”或“一中之二”,有如基督教中“三位一体”。其四,过程思维(相对于结果思维),体现回返原则。所谓回返原则是指事物的后果和产物又形成了它本身的起因或它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又表明研究者要不断地反思自身,体现出研究活动及其理论的自反性特征。其五,动态思维(相对于静态思维),体现动态生成性。总之,“系统复杂性,这不仅是把统一性和多样性联合起来进行思维,而且是把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逻辑性与矛盾联合起来思维,它还把观察者包含到观察领域中”[28]。“复杂性的方法要求我们在思维时永远不要使概念封闭起来,要粉碎封闭的疆界,在被分割的东西之间重建联系,努力掌握多方面性,考虑到特殊性、地点、时间,又永远不要忘记起整合作用的整体。”[29]

  本章小结

  本章着重阐述了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的三个重要基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认为:

  (1)科学发展观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其表现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要统筹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全面和辩证地处理二者的关系,在制定高教发展目标时,应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二要统筹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发展,把质量放在首位。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必须有质量的保障,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发展。三要全面统筹高等教育的结构,使不同类型、层次、所有制、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不断提高适应性。

  (2)大学战略管理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和差异性特征。在高校战略管理中,不仅要关注环境的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学生的发展和特点;在战略规划和实施中,要充分尊重和吸收学术专家的意见;每所学校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一个战略规划都是独特的,因而应注意高等教育组织自身的特性和规律。

  (3)本章所涉及的现代系统科学层面的相关理论主要有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和协同理论。系统科学中,尤其是复杂性思想对高等教育战略研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教育研究者应具备整体思维、综合思维和关系思维。

  §§第3章 国外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