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怎样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2.1.1 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一段话全面概括了中央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把开发人力资源、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动力,把发展建立在依靠人自身力量的基点上。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发展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全面”讲发展的目标,“协调”讲发展的模式,“可持续”讲发展途径,三者体现了发展的科学性,体现了发展的辩证法。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是从横向的维度定义了发展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从纵向的维度定义了发展内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统一”,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3)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统筹兼顾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途径,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优化整合,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进步的目标,就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它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发展过程。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必然要求和终极目标。
2.1.2 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意义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概念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新的大转折时期,应该确定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这是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它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机遇。如“五个统筹”的提出,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协调高等教育质量、数量、结构、效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树立和落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并不是主张简单的数量积累和规模扩大,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搞好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一要统筹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全面和辩证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制定高教发展目标时,应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二要统筹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发展,把质量放在首位。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必须有质量的保障,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发展;三要全面统筹高等教育的结构,使不同类型、层次、所有制、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不断提高适应性;四要统筹学科、校园布局,注重办学效益;五要全面协调校、院、系职权,适应建设跨学科团队的要求。
高等教育内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统一;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重点项目和短板项目有机结合;近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相结合。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概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促进教育公平与提高办学效益相结合,高等教育与外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以及高校内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