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关系是工业社会最基本、最本质的社会关系,劳资争议是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劳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在中华大地产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0世纪20年代,当国内罢工风起云涌之时,劳工问题和劳资争议备受关注,学者们用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广泛搜集报章杂志上有关罢工停业的报道,逐案登记,简单描绘了近代中国罢工停业的基本情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应对国内自五卅运动以来风起云涌的罢工浪潮,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劳资矛盾过度激化,国民党以孙中山倡导的“劳资协调”为旗号,一方面号召劳资双方通力协作,一方面制定法律法规,试图将劳资争议纳入政府的可控范围。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对劳资关系的性质、中国是否存在劳资关系、引发劳资争议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劳资争议的表现形式、政府的劳资政策及其对劳资争议的调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中国劳资争议研究呈现初步繁荣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劳资关系,没有劳资争议,因而也就没有劳资争议研究。而劳资争议史的研究也被纳入工人运动史的研究范畴,成为工运史研究的“伴生物”。工运史重在阐述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说明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彻底性和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涉及劳资争议时,着重过程的描述,一般强调资产阶级和反动政府对工人的压迫,循着“压迫--反抗--镇压”的思维路径描述劳资争议,难以展现近代中国劳资争议的全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长壮大,当全社会都为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欢欣鼓舞时,不断增长的劳资冲突也越来越受关注,学者们或借鉴马克思主义阶级关系理论,或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梳理我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分析劳资关系失衡的原因,探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方式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劳资冲突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成果颇丰。在研究当代劳资冲突时,学界也开始重新思考历史上的劳资争议,出现了从劳动经济史视角、政府与劳资三方互动视角研究近代中国劳资争议的新成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就整体而言,已有成果对劳资争议事件的梳理还显得零散,对政策的研究注重《工厂法》等少数法律的解读,对政府在劳资争议中的表现除少数个案研究外,大多属泛泛而谈之作。因此,进行地域性劳资争议研究,将实证性个案研究与区域研究相结合诚为时势使然。
因此,本书选取上海劳资争议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勾勒1927-1937年上海劳资争议的概况,梳理南京国民政府和上海地方政府的劳动法律法规,分析劳资争议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社会根源,探讨有效预防和调控劳资争议的方式方法,力图在近代中国劳资争议史研究、中华民国史研究中有所突破。尤其是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群体性劳资冲突呈多发态势,本人也希望此项研究能为当前正确认识劳资关系、合理调处劳资争议提供借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尽绵薄之力。
彭贵珍
§§第一章 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