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兵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田园风景图:蓝天,旷野,河汊,村落。从古典走向现代,不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而是:“深秋的北风,一路奔走/穿过密林,乡村,河流和湖畔/唱着歌谣,敲响了芦苇/我的一首诗/也被它谱成了曲子/一首悦耳的行走的民歌”这首充盈当代农村气息的歌谣。这位且行且吟的歌者就是川陆。可以想象,那时他手里执着小竹竿子,骑在水牛背上轻声吆喝着,走过村头那棵悬挂古铜钟的老榕树,在沃野渐行渐远,我似乎看见他愜意地放牧诗歌的模样,他叫川陆,真实姓名涂传禄,江西新建象山镇人,一位典型的农民儿子。1973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3年,打过工。在乡镇企业当过多年工人,又担任过多个乡、镇政府负责人和武装部长。现供职于新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如今又兼任新建县长风诗社副社长。
近30年来,他从修理地球,与土地为伴开始,一路走来,怀着永不磨灭的乡村情结并将他一腔挚爱倾注在诗歌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苍天永远眷顾执着而有准备的人,这些年,他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晩报》、《江西日报》、《南昌晩报》和《中国文学》、《山花》、《潮诗刊》和香港《大文豪》、《双丽文学》等,2000年后开始网络诗歌创作,其作品入选《螳螂诗刊》、《先锋诗刊》等30余家网刊。
我相信,但凡摩娑诗歌的人,大抵是没奢望成为诗人的,写诗只是另一种生活方式,抑或心灵按摩,对于酷爱诗歌的人而言,骨子里种着诗歌情结,写诗会成瘾的,但凡见景见物有所触动,便会调动生活积累引发想象或联想,迫不及待要将妙手偶得的句子记录下来,如果当时身上没帶纸和笔,便会跑到某店里去借纸笔,写下来心里便快活了,开心了,甚至手舞足蹈,所以,在常人看来写诗的人神经多半有毛病。窃以为,川陆定然有过这种经历,比如《河汊》这首诗:“大地就像母亲的胴体/一条条叫血管的河汊/密布着母亲全身/让她有了生命与活力”。读这首语言朴拙的不加任何“技巧”的短诗,恰恰能真实地感受到作者挚爱故园的脉膊,看得到那颗跳动着的,农民儿子赤诚的心。类似这种满怀人文情怀的诗,在川陆的诗集《梦栖田野》里随处可见,例如《涨水的季节》这样写道:“江南的雨水季节/干瘪的湖畔仿佛发胖似的疯长/弱瘦的小河好像挺起了大肚子/千万条银线把天与地捆绑在一起/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鱼儿却若狂舞蹈/农夫的心几乎比被灭顶之灾的/禾苗还要痛苦”。这些诗,也许在某些贵族诗人或玩弄文字游戏的诗人眼里可能不屑一顾,然而,真正的有使命感的诗人最可宝贵的恰恰是对现实社会的观照,而不是虚幻玄奥的词藻分行,哪怕你的名头有多么响亮。
人无法从现实社会中剥离出来,有什么样的经历、阅历和生活积累,就会创作什么形态的作品,一个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要想真实而本质地创造出农村题材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长年生活在农村的人也不一定就能抓住那个诗核。一个很不错的题材放在你身边,需要你去梳理它,琢磨它,挖掘它,提炼它,如同一块璞玉,亟需你去构思,创意,雕凿,且发挥到极致,不然就被你白白浪费了。纵观川陆这部诗集,感觉到他对诗歌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感情真实饱满--许多诗句像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稻穂,朴实无华,含在嘴里感觉得到甜津津的。
当然,上述文字仅是管见,读者才是真正的鉴赏家。
权作序。
2014年9月8日
左一兵:著名诗人、作家。
§§第一章 乡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