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游山览胜

  绕岛一周,我们参观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孔庙、台南的赤嵌楼、台中的宝觉寺,还参观了国父纪念馆、天后宫、红毛城、延平郡王祠、安平古堡、鹿港古镇等等。

  国父纪念馆坐落于台北仁爱路四段北侧中心公园内。据介绍,纪念馆于1968年开工,1972年完工并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约4万平方米,为边长96.8米的正方形,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高30.4米,是仿中国宫殿式的两层建筑,外观巍峨庄严。有一正门、三处侧门。大厅有孙中山铜像一座,高5.8米,台座高3.1米,重16.7吨。馆内一层有可容纳3000人的大会堂,有图书馆、展览馆、画廊、会议室等。第二层为“孙逸仙博士图书馆”,藏书达14万多册。纪念馆前是中山公园、宽阔的广场。公园内绿草遍地,小桥流水,池塘相连,清静幽雅,景色宜人。

  红毛城位于台北县,为台湾一级古迹,面积1.2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662年,为西班牙侵略军所建,后为荷兰人占领并重修。台湾人称荷兰人为“红毛”,故名之为红毛城。城为四方形的“城堡”式建筑物,以红砖砌成,屋顶有撩望台。城内尚留有四尊历代战争中所铸的古炮,昂然屹立。夕阳西下时登上城楼,仰观观音山,俯视淡水河,戎台夕阳的美丽景色令人赞叹。

  台南的安平古堡是公元1630年由荷兰侵略者所建,称“热兰遮城”,是台湾一座最早的古城,与赤嵌楼遥遥相对。公元1662年,郑成功驱走荷兰人后,曾以此为指挥中心,故又称“王城”。古堡的陈列馆仍保有郑成功时的遗迹。陈列馆旁边有撩望台,登台放眼远眺,安平港风景全收眼底。海阔天空,天水一色,此即为台湾八景之一的“安平夕阳”。

  鹿港古镇

  延平郡王祠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专为纪念郑成功而建,俗称郑成功庙。这一建筑号称台湾省唯一福州式庙宇建筑,红墙碧瓦,雄伟庄严。祠堂占地3万多平方米。正殿有身穿官服的郑成功塑像,旁有甘辉、张万礼二将陪祀。后殿中央为郑母太妃祠,奉祀郑王生母田川氏;左为宁靖王祠,奉祀王妃;右为监国祠,奉祀郑克塽。整座建筑宏伟宽敞,殿顶覆盖琉璃瓦,前庭古木参天,令人肃然起敬。现在的庙是1947年重建的。

  大天后宫是台湾官府建造的最早庙宇,俗称“台南妈祖庙”,原系明宁靖王故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舟直入鹿耳门时,谓有“神兵”前守,故奉旨加封天上圣母为天后,改为天后宫。据传妈祖受封天后也由此庙开始。宫前有一对以青石凿成的石狮子及雕龙石柱,正殿奉祀妈祖娘娘,千里眼、顺风耳二将护持在侧。后宫有龙目井,因宁靖王在此盥洗而闻名。宫中石碑颇多,而最具历史价值的,当属清道光十年(1830)所立《重兴天后宫碑记》。此庙并设有圣父母厅,供祀妈祖父母吴姐以及宁靖王神位。大天后宫内雕饰的神像都堪称极品。

  麻豆代天府位于台南麻豆镇,是台湾最大的庙宇建筑之一,建筑雄伟精致,金碧辉煌。府内供奉着李、池、吴、朱、范五姓王爷。全庙为钢筋水泥所建,保存着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传明末清初有5位白发老翁造访麻豆,并遗下五尊神像,当地居民以王府千岁显灵,遂建庙奉祀。1956年,掘出重达数百斤之石车36辆,周围1米以上巨石72块,正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轰动一时,谓为“龙喉重启,风穴再开”。石车、巨石仍留于府内供人观赏。代天府建筑宏伟,雕刻精细,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后院有一条世界最大的巨龙,长七十多米,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

  鹿港古镇,在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位于彰化县鹿港溪口北岸。鹿港是个天然良港,鹿港和台南万华并称为台湾三大门户。鹿港现在已经没落,但这里古迹保存最为完善。有三大古迹、八景十三胜。三大古迹为“龙山寺”“天后宫”“文祠”。在鹿港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每逢节日在这里有各种表演,比如端午节有龙舟竞渡和拔河比赛;元宵节有花灯展览,有庙宇神祇出巡街道;还有绣鱼包、木雕、唱南管等民间习俗。现在,鹿港成了热门旅游胜地。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台北圆山忠烈祠。所谓“忠烈祠”是为褒扬忠义精神、追祀为国殉难的忠臣烈士而建立的祠堂。据我所知,我国历代都建有忠烈祠,现存最古老的忠烈祠算是山西忻州的了。那里的忠烈祠奉祀着春秋时期晋国义士。

  1914年,国民政府设忠烈祠于太岁殿,祭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是国民政府时期最早的忠烈祠。此后,从1936年起,国民政府公布了《历次阵亡残废受伤革命军人特别优恤办法全案》《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方法》《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等办法和意见,忠烈祠开始进入大规模设立阶段。

  圆山忠烈祠大陆现存忠烈祠有:始建于1939年的岳麓山忠烈祠,为纪念在长沙会战中阵亡的第四路军将士而修建;建于1945年7月的云南腾冲县国殇墓园内腾冲忠烈祠,奉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河南商城县东南郊的商城忠烈祠,建于1943年7月,奉祀抗日战争时期陆军第八十四军阵亡将士;筹建于1938年、完工于1943年的南岳忠烈祠,位于湖南衡阳,奉祀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38位将领。

  来台之前我听说,台湾光复以后,1946年,全台湾县市就开始建忠烈祠,各县市的忠烈祠有的建得像“圆山忠烈祠”那种宫殿式的,有些则是为贯彻蒋介石当局消除日占时期神道信仰痕迹而将当地日本神社改建而成。这样一来,台湾的忠烈祠就特别的多。

  导游说,台湾众多的忠烈祠中,圆山忠烈祠算是地位最高也是最为壮观的,它是代替原定的“首都忠烈祠”。

  我很想参观圆山忠烈祠。经了解,圆山忠烈祠现在一般不对大陆游客开放,当然也不是一律禁绝,也有少数人参观过。回到台北的那天下午,我抓住一个机会,请导游带路,终于参观了圆山忠烈祠。

  前面讲了,导游是个服务态度相当好的人,我与他就好像老朋友一样。他对圆山忠烈祠情况非常熟悉。我们一边走,一边看,他一边详细跟我介绍。

  圆山忠烈祠位在台北西区北安路圆山脚下,故称。

  忠烈祠颇为壮观。迎面是三个拱门组成的牌坊,中间是蒋介石“敬题”的“忠烈祠”三个鎏金大字,两侧匾额分别题写“成仁”“取义”。牌坊背面中间是“万古流芳”,两侧是“千秋”“忠义”。穿过牌坊,就是宽敞的青砖步道,两侧遍布绿色植物。前殿门口摆着两只用整块大理石雕刻成的石狮子,门内立着告示牌,上面写着“肃静,脱帽,请勿吸烟”。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全部掩映在葱茏茂密的树丛中。

  进入前殿,壮丽宏伟的正殿与两侧偏殿映入眼帘。正殿当中是蒋介石手书“国民革命忠烈祠”匾额。拾阶而上,殿内空空荡荡,正中摆放一张巨大的供桌,上供一个牌位中写着:“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供桌边的角落里存放“中华民族远祖黄帝之灵位”,到遥祭黄帝陵时才会置放于供桌之上。大殿灯光昏暗,寂静无声,更显肃穆庄严。两侧偏殿屋檐当中都挂着匾额,东侧为“文烈士”,西侧为“武烈士”。按照1978年台湾公布的《国民革命忠烈祠入祀办法》,能入祀者除辛亥革命各次起义烈士外,还包含讨袁、护法、东征、北伐、“剿匪”、“讨逆”、抗战及“勘乱复国”等几个时期阵亡或殉职者。入祀烈士共有三十万人之多。

  文烈士祠三面墙上排放着密密麻麻的牌位,这里供奉的烈士以牺牲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单人牌位均为领导人或是有特殊贡献的烈士,并依国民革命时代任务的不同而区分五个时期:

  一、开国烈士,民国前17年孙中山先生领导民主革命到推翻清王朝期间所牺牲的革命同志,包括陆浩东、六声洞、秋瑾、林觉民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

  二、讨袁烈士,包括宋教仁、陈其美。

  三、护法烈士,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朱执言。

  四、抗日烈士,其中有罗福星、莫那鲁道等台湾抗日烈士。1978年,在日本侵占时期间台湾抗日烈士也入祀忠烈祠,改变了大陆人在忠烈祠“一统天下”的状况。

  最后一部分就是所谓的“戡乱复国烈士”,文字说明称“从民国三十五年中共扩大叛乱至今,凡党、政及敌后表示为国牺牲者都在其内。其中以山西省主席梁敦厚等率五百人在太原成仁,史称‘太原五百完人’,特别发扬了民族正气。”按照规定,每年春秋两祭,文烈士祠由台湾“内政部长”主祭,“五院”秘书长陪祭。

  西侧配殿供奉的是“武烈士”,同样按照东征、北伐、“剿匪”、“讨逆”、抗战及“戡乱复国”等时期区分,将领级军官为单人牌位,校尉级军民为百人牌位;士兵级则以集体名册置藏箱中供祀。按照规定,每年举行春秋两祭,“武烈士”中有许多大陆同胞熟知的人物。东征烈士中就有廖仲恺,“剿匪”将领中有国民党第九路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第一次对苏区“围剿”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抗日将领中有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谢晋元、戴安澜等人。“勘乱复国”将领中戴笠、邱清泉、张灵甫等都是大陆历史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人物。

  文、武烈士祠的展柜和环绕前殿、正殿、配殿的回廊,有人物的遗照和事迹简介,如张自忠、秋瑾等烈士的头像及武汉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的示意图等。其中,抗战占了最大比例,或许是因为八年抗战,是“国军”最光辉的一段历史,值得大写特写。

  据台湾官方史料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国军”经历会战22次、大小战斗4万余次,“国军”伤亡官兵300余万,其中少将以上有203人,中将以上34人,张自忠上将更是二战时期同盟国中战死的最高级军官。

  导游介绍说,圆山忠烈祠现在在台湾的功能主要有两项:

  一是当局举行“中枢”祭典和各界人士缅怀先烈之处;二是台北的知名景点。每年3月29日、9月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都会率领文武百官前来举行春秋两祭,仪式包括奏“国歌”、宣读祭文、向烈士灵位行三鞠躬礼,过程庄严隆重。马英九上台后,完全按照例规的要求准时地来圆山忠烈祠进行祭祀。每年10月也有不少海外华侨前来缅怀先烈。

  除祭祀“忠烈”,圆山忠烈祠还有两个特殊的祭典,一是遥祭“国父陵”即中山陵;二是遥祭黄帝陵。每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就职以后,都要来到这里遥祭“国父陵”。陈水扁2000年5月21日就职,次日即率吕秀莲等人到这里遥祭“国父”。2008年5月22日,马英九也同样在这里举行遥祭“国父”仪式。这样做既体现了对孙中山先生的尊崇,也有彰显所谓“政权延续”之意。

  史料记载,1935年4月7日,国民政府派代表到陕西黄帝陵谒陵,举行首次民族扫墓典礼,此后每年都派代表谒陵。1949年后,台湾当局改在圆山忠烈祠遥祭黄帝陵,一向由“内政部长”代表当局领导人主祭。马英九一改惯例,亲自主祭,成为第一位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的台湾当局领导人。台湾解释,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始祖,慎终追远对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马英九决定亲自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视。

  举行典礼时,忠烈祠正殿人头攒动。而平时来为这里添些生气的是来自各地的游客,吸引他们的,除了忠烈祠的布置,最有特色的要算站岗的三军仪仗队的卫兵和每隔一小时举行的换岗仪式。

  台湾三军仪仗队的卫兵军容严整,训练严格,在哨位上面容严肃,双眼难得眨动,酷似雕像。许多旅客都争相观看,一路追随与他们合影留念。不同军种仪仗队交换岗哨时,也会进行操枪表演,很吸引游人。除了3月28日及9月2日不开放,3月29日及9月3日开放半天外,圆山忠烈祠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免费开放。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都一样。对游客来说,圆山忠烈祠作为景点的概念远远超过了“先烈祠堂”的概念。

  一个这样对大众开放的地方,为什么不对大陆游客开放呢?通过了解我明白,主要是因为两岸对某些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评价。例如对辛亥革命、东征、讨袁、护法、北伐和抗日战争等,近年来两岸的评价基本接近,歧见不多,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谢晋元、戴安澜等人,在大陆也被定为抗日烈士。北京还有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路。在大陆方面,在肯定国民党军队战绩的同时,也必定强调八路军、新四军的贡献。耐人寻味的是,圆山忠烈祠对这些都一字未提,连左权这样牺牲时被国民政府褒扬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也未能入祀。这就看出两岸在抗日战争史观上还有进一步“磨合”的必要。

  争议最大、分歧最集中的是“剿匪”和“勘乱”两大事件,实际上也就是国共两次内战。对于张辉瓒,大陆民众只知道他被红军俘虏,大多都不知道他被俘后差点促成国共两党1927年破裂后的首次和谈。据中共党史专家研究,张辉瓒被俘后,他的湖南同乡毛泽东主张不杀,由周恩来负责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认为可以借此提出一些放回的条件,改变中央苏区极为困难的环境,也有利于扩大共产党的宣传。当时南京方面也答应向红军捐二十万元现洋、二十担医药,释放由南昌所属监狱关押的一百多名共产党政治犯,提供装备五千余人的枪械弹药等。

  双方谈判即将举行,没想到1931年1月28日苏区政府在吉安县东固召开“围剿”胜利群众祝捷大会上,与会一些群众把对国民党的仇恨全发泄到张辉瓒身上,激愤之下硬是从红军战士手里抢走张辉瓒,将其拖到会场不远的地方处死,随后将其头砍下,装进一只竹笼,抛到江里,任其漂流。

  张辉瓒被杀后,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一方面把他定为舍身成仁的“忠烈”,另一方面大做文章,污蔑共产党工农红军是杀人不眨眼的“赤匪”“魔鬼”,对苏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认真吸取总结这次教训,后来制订了“不虐待俘虏”、“缴枪不杀”等纪律。

  再就是“勘乱”阶段。邱清泉、张灵甫等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自杀的将领,在忠烈祠自然是“杀身成仁”的典范。一般认为也算是各为其主。但像戴笠这样在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眼中,是双手沾满鲜血的“特务头子”“魔头”,也是贪恋女色的“色鬼”,而忠烈祠对他的介绍却都是溢美之词:“主持情报安全工作,任军统局兼中美合作所主任,历经北伐抗战,发伏除奸,制敌代谋,安内攘外,功绩彪炳,忠勇尽瘁,忠诚党国,美德高风,世之楷模。”双方的评价迥异。

  讲到这里,主要内容也都看完了,我准备离开。在离开的路上,导游再补充说:圆山忠烈祠是在原来的一幢神庙上改建的。1967年12月11日开工,由何应钦担任“改建委员会主任委员”,1969年3月24日竣工。其间,蒋介石在原设计图样中多有指示,并在兴建中莅临工地二十余次,每次去必详询施工情况,可见蒋介石对建圆山忠烈祠的高度重视。

  台湾岛山地面积占全岛的三分之二,名山不少,如玉山山脉、阿里山、奇华山主峰、南湖中央大主峰等。“有山就有水,高山出好水”,最著名的淡水湖算是日月潭了。

  玉山山脉是中国东部高峰之冠,我们没上去。走近此地时,导游告诉我们,站在玉山山脉,可以夜视全台湾岛。玉山峰顶山高风烈,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积雪覆盖,积雪深达3米以上,晶莹如玉,被赞誉为“浑然美玉”,故名“玉山”。玉山一带至今仍有冰蚀地形遗迹多处,玉山高处植被稀少。“玉山积雪”为台湾八景之一。

  玉山山脉位于台湾岛中部,地处东经121度偏西,北回归线偏北,长约280千米。海拔3952米,近邻有玉山东、北、南、西诸峰,高度皆在3500米以上,东邻八通关(2800米)东中央山脉最高峰“参姑峦山”(3833米),西与“阿里山”相连接。

  我们上了阿里山,游览了山上的主要景点。

  阿里山位处台湾岛嘉义县东北,为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的总称,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林区。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占地300平方公里。阿里山共有十八座山峰,山脚至山顶温差极大,是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种不同气候的林带区,有“森林宝库”之称。阿里山山势高峻美丽,风光旖旎。有阿里山铁道、森林、云海、日出和晚霞五种奇观。风景区中以大塔山断崖、塔山云海和祝山观日最为有名,还有姐妹潭、樱花园、神木、慈云寺、树灵塔、三代木等名胜。台湾人认为:“不上阿里山,不算到台湾。”

  我们是坐汽车上山的,上山的时候,一路走一路看,想停,大家说一声车就停了,十分方便、自由。尽情地欣赏着阿里山的风光美景,所以,在山上看得非常满意愉快。

  阿里山阿里山高峰迭起,山上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山间云雾缭绕,在微风中随高随低;高时拥抱山峰,山峰不见了,远远望去,像藏进了云天,峰巅上的庙宇似蓬莱仙阁;低时接地,散发在山冈山下,漫山遍野。我们上了祝山之巅,放眼眺望,一片茫茫的雾海,十分壮观。阿里山的雾海多分布于祝山的山峦云间,全年云雾天有二百五十多天。云雾弥漫整个山峦,飘忽不定,变幻莫测,使人目不暇接。

  阿里山茶叶多,遍布山间,我们上山下山都看到众多的采茶姑娘,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背着背篓,出没在山间。她们嬉戏欢唱,以茶对歌,享受着劳作之余的快慰。做阿里山茶,是当地人的拿手绝活,每家每户都做茶。其茶浓醇可口、香气纯正、香味扑鼻。据当地人讲,喝此茶,提神醒脑,还有缓解疲惫之功效。所以,来阿里山旅游的游客大多都要买一些回去。

  阿里山的植被十分茂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竹林,青翠欲滴,微风吹过,碧波荡漾。漫山的松柏漫无边际、高矗入云。我们去看了“神木”。位在林区神木总站东侧,古老的神木树叫红桧,高53米,上围23米,据考证树龄已超过3000年,生长于周公摄政时代,故又称为“周桧”,被尊为阿里山神木。导游告诉我们:去阿里山,不亲眼看一看神木,就枉有阿里山之行。神木左边有座亭子,立有碑文。在神木东南方,还有一棵“光武桧”,生于汉光武年间,已有1900多年的树龄。此外还有一棵“眠目大神木”,据测算此树树龄已达4100余年,被称为“台湾树王”。

  台湾的水“秀”,是说台湾有碧水蓝天。台湾的山多,“山高有好水”,这话说得不错,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况。

  水上游有日月潭、淡水河、姐妹潭、西子湾和爱河等,而最具吸引力的要算日月潭之游了。

  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南投县境内渔池乡水社村,距台中市76公里。日月潭以光华岛为界,北半部形如太阳,南半部状若月亮,故名“日月潭”。日月潭为玉山和阿里山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770米,湖周长36公里,水域面积9平方公里,平时水深30多米,为全岛最大的天然湖泊,是台湾八景中的绝景。

  日月潭湖水来自崇山峻岭,“高峡出平湖”,一泓湖水似宽大的明镜,平躺在崇山峻岭间的绿翠中,既得山间灵意,又得水之妙趣。碧水翠峰,山水交融。明静的湖水,把整个玉山和阿里山全都装进去了,山在水中,山水连天,相互交融,生死相依。

  日月潭的湖面上波光潋滟,我们坐在游船上,小船悠悠,自在写意。站在湖边的高处,举目四周,只见远山黛色空蒙,云缠雾绕,与天接壤;朝下看,倒映水中的山峰,清晰鲜艳,形如一幅巨大天然的山水水墨画。此时此刻,心里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愉快。

  日月潭除其本身风姿如画以外,环湖还有很多名胜古迹。最具吸引力的有文武庙。它位于潭北部的山腰上,背山面水,巍然耸立,殿宇宽敞,纵横交错,檐角相接,雕刻精巧,气势非凡,令人叹为观止。庙前有巨大的石狮子,造型威武;庙后有孔雀园与鸟园。园里的孔雀经过训练,能表演舞蹈、开屏和敬礼,很耐观赏。

  还有感恩寺,仿辽、宋古塔式建造。塔高45米,9层,雄伟庄严。登塔远眺,光华岛、德化社、山地文化村等等日月潭的精华景点尽收眼底。这众多的名胜把日月潭装点得若天仙般完美。

  §§第十一章 西欧之行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