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成都有“十多”

  从都江堰下来,我们来到成都。

  成都,位于四川中部,成都平原中部,这里远古时代属“巴蜀湖”的一部分。由于受两侧山地河流冲积带物质的填充和地壳提高,逐渐形成现在重叠连缀的复合冲积平原。西北两面高峰与低山相连,东南部是一马平川。境内山、丘、坝皆备,河渠稠密,水域面积广阔,气候宜人,竹木葱茏,兼有北国的雄浑壮丽和江南的明媚旖旎,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李白有一首诗是这样赞扬成都的: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山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成都宽巷子

  导游说成都是祖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重镇,是蜀文化的中心。这里文化底蕴丰厚,要对成都有个深入的了解,必须深究细读,我可以说出成都有“十多”:即建都年头多;成都一名沿用时间多;偏隅政权多;古今文化名人多;手工行业多;古色工艺多;民间风俗盛会多;戏曲种类多;喝茶花样多;名胜古迹多。

  说建都年头多,这要从古蜀国讲起。商末,原生息于川、甘、青边高原的众多部落,沿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形成名为“蜀”的部落联盟。西周中期以后,首领蚕丛始称蜀王。蚕丛传柏灌,柏灌传鱼凫。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记载了这段历史:“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史籍对这段历史记载得很少。古代蜀王中,最著名的是杜氏和开明氏。杜宇教民务农,功绩卓著,直到民国川地还有土主庙,供奉杜宇。

  杜宇还有一个流传千载、哀婉动人的化鹃故事。杜宇时有水灾,其间开明治水有功,杜宇便仿效尧舜禅让之举,禅位于开明,自隐于川西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所以子鹃又称杜鹃,每到春天,杜鹃就不停地“布谷--布谷”地啼叫到满口鲜血而不止。百姓遥思帝魂,所以号杜鹃为望帝。杜鹃的鲜血洒在山间,化成丛丛红色的杜鹃花。

  开明氏是从长江中游地区沿江西上,以后定居川西平原,取代杜宇氏。开明王朝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前600--前221),前后共传12世,历时近四百年,是古代巴蜀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明王朝曾以今天的乐山、郫县、双流等地为都城,最后于公元前4世纪由开明五世建都。

  成都名称的由来:传说周太王从梁山迁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为都”。“成”是建成。一说“成”与“蜀”古音相近可通,成在古语中即为“蜀人居住的地方”,“成都”二字是汉字记下的蜀古语。2400多年,“成都”这个名称一直没有改动过,只是出现过一些别称。公元前311年,蜀王张若仿咸阳建都城,由于地湿土软,筑城不易,只能按照地势方能修筑城墙,故城不是方正,略显“龟形”。据《元和郡县图志》载:筑成时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追逐之,遂得坚立,因有“龟城”之称。

  公元935年,后蜀孟昶当政后,下令在城墙上遍植芙蓉,并派专人护理。后人继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树,深秋花开,有如锦绣,从此,成都又称“芙蓉城”。

  历史上,成都织锦业很发达,所以成都还有一个“锦城”的名称。尽管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过几次不同的名称,但都是短期的,只是别称。正规使用“成都”,一直未改变过,这在我国的大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古代,巴蜀地区建立过多个政权。

  一是蜀部落首领蚕丛,他于西周中期,也就是2400多年以前(当时已有成都城),在成都称王。蚕丛传柏灌,柏灌传鱼凫,及至杜宇氏,近三百年的时间。

  二是处在长江中游的开明氏发展起来了,他的部落沿长江西上,进入成都平原并定居川西平原上,很快进入成都取代杜宇氏。开明氏王朝从春秋中期开始至战国后期,历十二世王,共三百多年。开明氏王朝是古代蜀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成都城名也就是该王朝的奠基人开明时出现的。

  三是王莽时蜀郡改称导江,当时导江卒正(即郡守)公孙述,趁北方战乱、汉王朝无力顾及之际,于公元25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成家”。东汉建武十二年(36),被朝廷吴汉等灭,公孙述死。

  四是刘备的“蜀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宣布建立政权,国号“蜀”,也称“蜀汉”。从刘备称帝到263年初被曹魏灭,共存在42年。刘备政权在四川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加强了汉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为统一中国西南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十六国时期李雄建“成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人民遭受无穷的灾难。益州流民推李特为起义领袖,战死后,其四子李流接任首领,也战死。李雄接掌其部,304年攻入成都建立政权。前后经历六世43年,东晋永和三年(347)被桓温灭。

  六是东晋永和三年(347),晋大将桓温伐蜀,灭李氏。348年范长业之子范贲称帝于成都一年有余。

  七是406年,谯纵据蜀称王。

  八是南北朝梁武王萧征也曾在成都称帝。

  九是唐末,王建称帝建立政权,史称前蜀。王建是个烧饼师的儿子,少年精习拳术,以屠牛贩私盐为生。乡人称他“贼王巴”。后投蔡州忠武军,由士兵逐步升迁,后调到西川(今四川西部),他趁机扩充军队,公元891年攻占西川,进而占有四川全境。903年唐朝封他为蜀王。907年称帝。王建非常注意下属的纪律,攻进成都不准杀戮,秩序良好。王建不识字,他重视唐朝名臣,并优待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王建曾口述一篇告诫太子的文章,列举一些注意的事项,诸如不可骄傲自满,不要相信小人的话,要安抚百姓厚待士族等。他嘱咐太子不能遗忘,要保住江山。但王建晚年自己贪图享受,爱好女色,不理朝政,信任宦官。王建死后第十一子王衍继位,此人颇有才思,擅长浮艳文学,但荒淫无度。公元925年,后唐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率军攻蜀,王衍投降,前蜀亡,前后共存在十九年。

  十是明末张献忠起义军,主要活动在湖北、四川一带,公元1644年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在成都两年,后清军进入,退走云贵。

  十一是公元934年孟知祥称帝,史称后蜀。孟知祥的叔父孟迁在唐末据有邢、名、磁三州,后被后晋打败,受后晋之命守泽潞。梁兵攻晋时,孟迁又降梁。孟知祥的父亲事晋。孟知祥长大后,李克用把弟弟李克让的女儿嫁给了他,并任他为左教练使。后唐李存勖称帝,任他为太原尹。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派他去镇守蜀地,为成都尹,任西川节度使。他先与东川节度使董璋联合,抗拒后唐,又于长兴三年(932)攻杀董璋,兼并东川,次年任东西川节度使,又被封为蜀王。

  孟知祥是个干练的统治者,他初到成都时,蜀中农民还苦于前蜀的暴虐统治,群起反抗。他一面镇压,一面又选任廉明的地方官,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召集流散人口,使境内逐渐安定下来。应顺元年(934)正月,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当年四月死,其第三子孟昶即位。孟昶先惩治了想要夺军权的大将李仁罕,又杀了为非作歹勒索百姓和下级官员的张业,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他鼓励臣下对国政提意见,即使说得不对,他也不为难提意见的人。他曾经亲自撰写诫,发给地方官,晓谕他们把前蜀骄淫失国的事作为教训。他的疆土也与前蜀相同。后来,孟昶渐渐地染上了奢侈的恶习。公元965年,宋兵攻入成都,孟昶投降,后蜀亡。

  十二是北宋末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持续两年多,995年失败。

  十三是“安史之乱”,唐玄宗南逃四川,肃宗至德二年(757)升成都城为“南京”,四年后废。天宝十四年(755)冬,受玄宗娇宠信任而兼任洛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率众15万从范阳起兵,长驱直下,渡过黄河,次年正月占领洛阳,称大燕皇帝,继而用半年时间占领长安。

  天宝十五年(756)夏,玄宗见长安难保,率皇亲贵族仓皇逃往四川。行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又逼玄宗缢杀杨贵妃。太子李亨从马嵬回军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

  以上列举的这些都是正式宣布建立了政权的。还有,公元882年黄巢起义,僖宗避乱入蜀,在成都居住三年;西晋建国奠基人司马炎之子司马颖,封成都王;朱元璋的儿子朱椿封蜀王,王府都曾建在成都。

  成都先后建有这么多政权,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也说明了成都的特别和特殊。

  手工商业“多”。导游说,成都不仅是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商业十分繁荣的一方都会。这里历史悠久的传统工业和手工业有冶铁、织锦、刺绣、酿酒、造纸和印刷。

  成都自古经济繁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都的蜀锦生产即已初具规模。《尚书》记载:当时人们把成都生产的丝织品叫作“蜀锦”,秦统一蜀后,李冰任蜀守,与其子带领民众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先进的水利设施,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这里的人们不知饥馑。这里沃野千里,有“陆海”“天府”称号。

  开采铁矿、冶炼钢铁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始皇时期,迁卓氏和程氏在成都炼铁。卓氏即卓文君先辈,本是赵国人,以炼铁致富。他们将先进的冶铁技术带到出产铁矿石的临邛,以临邛为基地,促进了冶炼业的发展,使蜀郡成为著名的开采铁矿、冶炼钢铁地区。

  四川自古盛产蚕桑,成都早在汉代就是全国的织锦中心。诸葛亮治理四川时大力发展经济,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设有专门部门管理锦。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是军费的重要来源。到了唐朝,蜀锦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远销日本、波斯。宋、明以来种类更多,成都的锦缎驰名天下。“锦官城”“锦城”也成了成都的代称。蜀锦织造工艺名列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锦与苏绣、湘绣、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把蜀绣称为“蜀中之宝”。

  成都酿酒可追溯到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开明王朝。成都是所谓“酒多,酒家多,酒客多”的“三多”古城。早在唐朝时,成都的酒业就极其繁荣。唐代诗人张籍《城都曲》云:“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生春酒”在唐代为贡品。

  清朝初期,随着经济的复苏,成都的酒业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众家酒坊中,有一位姓王的酿酒技师,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在东郊大佛寺旁开办了“福升全”(谐音“佛身全”)酒坊,取清澈甘洌的“薛涛”井水酿酒,酿出的酒质量上乘,号“薛涛酒”。道光四年(1824),开始在城内建新厂,以“福升全”末字为首字,生产“全兴酒”。1951年,在老字号福升全旧址成立福全升酒厂,生产新一代“全兴大曲”。

  成都自唐代起就是造纸中心。益州黄麻纸是官方用纸。唐玄宗时曾规定,宫廷藏书皆以益州麻纸书写。

  名纸有“薛涛纸”“松花笺”“十色笺”等。五代词人韦庄在《乞彩笺歌》云:“鱼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十色笺”又名“谢松笺”,俗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黄、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十色,故称“十色笺”。

  1944年,在四川大学出土了一部《陀罗经咒》,为唐中后期遗物,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物。这些印刷品也验证了成都印刷业很早就发展起来了。唐末,成都出售占梦、相宅之书;五代冯道主持印《九经》,是儒家经典第一次开雕;官府大规模刻书始于宋初刻印《开宝藏》,又称《蜀藏》,刻于宋太祖开宝年间,历时十三年,共刻成5048卷,1067部经书,刻板13万块,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刻印的大藏典。这完全可以说明成都印刷业和纸业的发达。

  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繁荣。汉代成都就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商业城市,住户达七万六千多户,仅次于当时的长安,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今河南南阳)合称为五都,与天竺、大秦等通商。唐代,成都的繁荣程度仅次于扬州,号为“扬一益二”,蜀中人士认为“以扬为首,益声势也”。益州“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之多,技巧百工之家,扬不足以侔其半”。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出于成都,既是印刷术发达的表现,也是商业繁荣的见证。交子是商人之间货款的支付凭证,最早出现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初在成都民间发行流通。天圣元年(1023),宋王朝在成都设置益州交子务,统一管理交子的发行与流通。

  文化名人“多”。蜀中自古多名士,说的是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达,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成都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两汉时期,成都的“文章冠天下”,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不仅是我国汉赋创作的代表,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几位有专集传世的作家。晋代成都史学家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后蜀的成都词人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花间集》。后蜀主孟昶亲笔写了中国第一副对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都这个地方长期以来,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成都成了文人的向往之地,我国文学史上很多著名诗人都曾来到成都,把成都作为自己创作的基地乃至第二故乡。这其中包括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唐代音乐家段安节、雷威;五代词人孙光宪、欧阳炯和画家黄筌、黄居窭父子;宋代医学家唐慎微、史菘,史学家范祖禹、范镇等。他们都是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成都,在文学、史学、医学、音乐、绘画等领域都有卓越不凡的成就。此外,蜀汉的政治家诸葛亮,晋代文学家左思,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高知、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女诗人薛涛、高僧玄奘,五代词人韦庄,宋代文学家苏轼、诗人陆游、范成大等都曾先后活动或流寓在成都,留下过诸多的业绩及不朽诗篇。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巴金,音乐家王光祈,科学家周太玄,辛亥革命先烈彭家珍等人或出生或就学或从教于成都。他们都是成都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值得骄傲的人物。与他们有关的遗迹还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

  导游说,在众多名人中,要突出介绍一下北宋的“三范”和明朝的杨慎。北宋学者范慎、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今双流)人。范慎参加纂修《仁宗实录》《起居注》《新唐书》《类编》等书。范祖禹是范慎侄孙,纂修了《神宗实录》《唐鉴》,并担任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范冲是范祖禹长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三范在中国史学、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范祖禹所撰的《唐鉴》12卷,被誉为“深明唐三百年治乱”的史学名著。

  杨慎(1488-1559),明代著名学者。成都市新都人。正德间状元,嘉庆三年(1524)因议“大礼”被贬云南。杨慎著述颇丰,有《升庵集》《全蜀艺文志》《陶情乐府》等,还有许多诗作流传于世。

  古代手工艺“多”。成都得都江堰之利,开发早,汉代的成都就可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齐名,是当时五大都会之一。城内设有盐、铁、工官及市官,盛产蜀锦、蜀布、蜀刀、蜀器、金银器等。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蜀锦,锦官城就是当时为管理蜀锦而设,当时蜀锦有“成都独妙”的赞语,其织锦产品在国内享有盛誉。

  晋代诗人左思曾在其《蜀都赋》中,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了成都蜀锦品种花色如满天星斗的盛况。这一时期,城中的织锦业更为发达,出现了“百室离户,机杼相和”的景象,城中万机同鸣,此起彼伏,简直是一座织锦的城市。唐代的成都成为“雉堞崇宏,观瞻颇壮,人烟稠密,街衢修广,市廛栉比,百货云集,富庶繁华,俨偌帝京”的大都市。

  北宋神宗时(1068-1085),成都设立了织锦作坊锦院,院内厂房林立,纺机众多,有数百名工人,分工周密、细微,俨然是较完备的手工业作坊,年产蜀锦2000匹,品种30多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晚登子城》写道:“城中繁雄千万户,朱门甲第何峥嵘。锦机玉功不知数,深夜穷巷闻吹笙。”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成都为“全中国之冠”。

  民间风俗盛会“多”。有春节灯会(青羊宫)、二月花会、端午龙舟会、八月桂花会等。陆游有诗赞:“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丰富的戏曲艺术形式,如川剧、评书、竹琴、四川清音等,极大地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戏曲种类“多”。成都是我国古代戏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蜀戏冠天下”之誉。成都出土的汉代说唱俑趣味十足,是当时艺人的再现。我国第一出有详细记载的戏剧,在三国时期的汉蜀宫廷里演出,我国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杂剧”也出现在唐代的成都。成都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川剧以表演细腻、基本功扎实、唱词优美著称,有不少绝活。川剧在省内有四大流派,称为四条河道,成都是川西河道的中心,产生过不少名家。

  成都的音乐、舞蹈在唐宋时期就呈繁荣景象,杜甫有一首诗是这样描写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陆游《成都书子》诗云“静夜常闻丝竹声”,写出了成都舞蹈的盛况。前蜀王建墓中出土的石棺床,东西南三面刻有使乐24人,其中舞者2人,奏乐者22人,共有琵琶、筝、鼓、笙、笛、钹等乐器20种23件,是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是目前已出土文物中反映唐五代音乐舞蹈最完整、最全面的资料。

  成都的绘画名噪一时,唐代中期及至宋代,全城壁画数量和质量称为“天下第一”。五代时期的画家黄筌、黄居宝父子等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当时的“翰林图画院”是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北宋时的黄筌及其画友入汴京成为北京画院的主流派。近代,画坛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等曾寓居成都,与成都画家、书法家、金石家共同创立“蜀艺社”,互相切磋技艺,使成都绘画水平和成就达到新的高峰。

  喝茶花样“多”。成都的茶馆文化别具一格。四川人饮茶的历史,文献记载有两千多年。成都的茶馆多举世闻名,街头巷尾、公园名胜、乡间小镇皆有茶座茶馆。成都人喝茶很有讲究,要有味,舒适。座位是靠背竹椅,要平稳、贴身,或靠或坐不觉得累,闭目养神不怕摔。茶具用三件头:瓷碗、瓷盖、金托盘(又称茶船子),用长嘴铜壶冲开水,冲茶从头到尾点滴不漏,赏心悦目。茶馆供应糕点糖果,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如棋类、说唱、相声等。人们在茶馆谈国事、数家常、做生意、叙友情、听曲艺、论学术,茶馆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场所。

  成都为天府之国的中心,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生活安闲舒适。这里的人不仅喝茶花样多,而且吃的方面也很讲究。川菜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讲究色、香、味、形,丰俭皆宜。成都的小吃更是品种繁多,制作精巧,风味独特。

  名胜古迹“多”。成都历史悠久,地处西南内地,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我国有名的旅游胜地。这里名胜古迹遍布: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成都蜀王陵,大慈寺,宝光寺,文殊院,大邑刘氏庄园,等等。

  十二桥遗址,是商代早期建筑遗址,在这里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铜器、骨器、卜骨等,是我国发现的柱础以上结构最完整、构件最齐全、年代最久远的古代遗址。这些实物的出土和展出,让我们看到了三千五百多年前商代社会的建筑水平和灿烂的古代文化。

  金沙遗址位在市区金沙村,整个遗址的总体布局以祭祀为中心,呈块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蜀国都城,由祭祀区、宫殿区、墓地、族邑聚落等众多遗址组成,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三千多件。考古专家考证,该遗址是商周时期大型古蜀文化中心遗址,是古蜀国的都邑。金沙遗址的发现,是我国新世纪第一个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其重要性完全可与三星堆并驾齐驱。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王建墓,墓主为五代时期前蜀帝王王建。该墓的特点是墓地下无洞穴,建筑全在平地上。墓中室有须弥座石棺床,上置官椁。棺床东、南、西三面浮雕24人,各执琵琶、筝、笙、柏、板、正鼓和鼓、毛员鼓、齐鼓、答腊鼓、羯鼓、吹叶、虎、横笛、百箫、筚箩、贝、铜龙等古代乐器,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武侯祠,是纪念蜀相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公元六世纪,距现一千四五百年,明朝初期并入明列庙,形成现在的刘备、诸葛亮君臣合庙。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落成都时的居所。始建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简陋的茅屋。杜甫在这里住了三年九个月,这期间诗歌创作丰富,留下来的有247首,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草堂旧址以后几经变化,到宋代正式建立祠宇,经元、明、清各代布置修葺,形成现在规模。景区内有浣花夫人祠。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泸州兵马使杨子琳任成都尹,趁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奉召入朝之机,乘虚突袭成都。崔宁之妾任氏(人称浣花夫人)捐家财募得数千人,击退杨子琳。任氏护卫成都有功,朝廷封她为冀国夫人。成都人奉她为守护女神,并在浣花溪畔兴建“浣花夫人祠”。

  大慈寺,是唐宋名流学人饭宴游赏、吟诗唱和之地和佛教宗师传戒丛林。大慈寺创建于唐至德年间(756-757),唐宋时期规模宏大,每年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节日,上香和游览之人络绎不绝。寺内壁画颇多,有唐吴道子、前蜀李升、后蜀黄筌等的画作。内藏碑石书法十分丰富。

  文殊院,位于成都北校场东侧,为四川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始建于南唐,原称信相寺,明代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改名文殊院。院内有一百余尊铜像等文物。

  宝光寺,位于新都县,是四川佛学院所在地,川西地区禅宗主要传戒丛林。寺内罗汉堂塑像5577尊,为国内外极有名的佛教历史文物。唐代舍利塔雄踞寺中心。寺内藏蜀汉以来器物碑刻墨迹千余件。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