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参观都江堰

  巴蜀,一个古老的名字,四川的代称。

  导游是这样向游客讲解巴蜀的:巴,古族名。巴人主要分布在川东、鄂西一带。相传周朝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后向川东扩展。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对鄂西、川东的开发有重要贡献。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并于秦,以其地方为巴郡。族人在川境内的,部分称“板楯蛮”,南移到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先后移到今鄂东的,东汉时称为“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

  蜀,独也。《方言》第十二:“蜀也,南楚谓之独。”郭璞注:“蜀犹独耳。”《管子形势篇》有言:“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古族名,国名,其族分布在四川中部偏西。周武王时曾参加伐纣的盟会。西周中期以后的一个首领名蚕丛,始称蜀王。后禅位开明氏。从郫县迁都今成都,传十二世。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并于秦,秦于其地置蜀郡。

  四川,地区名,宋咸平四年(1001)分西川路、峡路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总称“川峡四路”,后简称四川。南宋设有四川宣抚、制置、总领等职,统辖四路军政财赋,元合四路置四川行中书省。

  四川,亦由岷江、嘉陵江、乌江和沱江四条大河而得名。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文学家刘向在《战国策》中曾这样描述四川:“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从此四川在中国独享“天府之国”的美称。

  四川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份。“巴山蜀水,钟灵毓秀。”现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4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有剑门蜀道、贡嘎山、蜀南竹海、四姑娘山、西岭雪山等九处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四名天下”之誉。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十一处,自然保护区四十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十四处,从高原、山地、峡谷、盆地、丘陵、平原,到江河、湖泊、温泉、瀑布、岩溶地形、丹霞地貌,可谓“一应俱全”。五大牧场之一的川西横断山区,雪峰耸立,林海苍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汹涌澎湃,形成了许多神秘、险峻的旷世奇观……

  川西风光悠久灿烂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广汉发现“三星堆遗址”,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巴蜀文化就已逐步形成且具有相当的规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四川更是孕育出无数青史留名的伟人:李白从这里仗剑远行,杜甫在此望月怀乡,陈子昂、苏东坡、陈放翁恰如灿烂的明星,诸葛亮勤谨治国,唐玄宗剑阁闻铃,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在发展巴蜀文化的过程中,四川文人辈出,扬雄、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都出自四川,杜甫、陆游、黄庭坚等许多文学天才都在四川生活过,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都创作于四川。

  远在两千多年前,“蚕丛之国”的四川即开辟了西南丝绸之路,其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过缅甸,入印度,远达中亚及欧洲。通过这条路,输出了盛产于四川的丝绸、布匹、瓷器和茶叶,输入了宝石、玉石、珍珠、海贝和玻璃,加强了四川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当时的蜀锦就以图案新颖丰富、织工精巧、色彩艳丽而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我们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少想进川,老想进广。”说的就是巴蜀有天下之胜的山水,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

  为落实全县来年水稻杂交种谷,我和农口的几个同事专程去了一趟四川广安的制种基地。

  来到广安后,经过几天的忙碌,所有工作都做好了,广安县良种公司的同志建议我们上成都,去都江堰走一走,看一看。

  这建议提起了我们参观的兴趣。第二天一早,我们吃过早餐就驱车上路了。我们自东向西穿过成都平原。

  都江堰

  金秋十月,广阔的成都平原上,天高气爽,成熟的晚稻田里,金光闪闪,一派大丰收的景象。秋风阵阵,稻穗随着微风起伏,整个平原就是金色的海洋,真似一幅巧夺天工的巨幅画卷。我尽情地欣赏着这无与伦比的美景,心情特别兴奋、激动,啊,我看到了天府之国!

  上午10时许就到了都江堰。我们沿着玉屏山腰的松茂古道一直前行,不久就登上了高踞于虎头崖的玉垒关,被誉为“天府之源”的都江堰,连绵不断的岷山群峰,无边的秀色,汹涌的江流,尽收眼底。

  “疏江亭上眺芳春,千古离碓迹未陈”,当我们听到明人杨升庵这首诗时,不由得想起两千两百多年前在这里凿离堆、穿二江,留下这“泽被西川,福荫万民”的伟大水利工程的蜀郡太守李冰,后人继承发展造就的“天孙纵有闲针线,难绣西川百里图”宝贵文化遗产--都江堰。想起那洪荒年代,人们凭着简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拼搏的情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千里雪山,层峦叠嶂,那就是岷江的摇篮。放眼远望,玉垒关西边的千里岷山,逶迤天外,江水从万山丛中奔腾而下,岷山依依不舍,夹崖相送。灌县城西分水堤前,在岷江出峡处,建于战国末期的都江堰把大江一分为二,水驯服地化成两条银色的绸带,蜿蜒地在大地上延伸,浇灌农田,孕育丰收。

  都江堰附近,是有名的文物宝库和山水画廊,有“白沙晚渡”“金堤夕照”“离碓锁峡”“寒潭伏龙”“宝瓶春晓”等自然景观,有“玉垒关”“安阑桥”“二王庙”“伏龙观”“灵岩寺”等富有特色的建筑。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二王庙,它北枕玉垒,面对大江,楼台与古柏、银杏相映,角亭与春兰秋菊交融,殿堂巍峨。殿堂内,李冰父子塑像神态端庄。游人来到这里,就会领略到一个真理:有功于人民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如果说,二王宫阙是藏身万绿丛中,那伏龙古观恰似浮在水面上的仙山琼阁,那楼台亭阁隐现于波气云影之中,万顷银涛,绿出一堆,像一幅山水画卷,饶有诗情,让人尽情遐想。还有那矫若游龙的安阑索桥,飞贯大江南北,在那青山秀水之间,人们用它征服了自然险阻,这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也是西南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今铁索桥桥头堡和桥心更加雄伟壮观,多姿多彩。如果你有兴趣踏上江风习习、涛声震耳的索桥,就可以领略到“乘风时上下,带雨亦飘摇”的特殊感觉。

  都江堰北偏西的玉垒山公园,万木葱茏,是一座新辟的森林公园。该公园颇有特点,攀上山顶,山水城堰,春华秋实,纷呈眼底。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的接合部,是岷江出口处。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退,又是沙石千里,而岷江东岸的玉垒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太守期间,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精心选择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岷江将都江堰市分为河东、河西两大块。河东诸山属龙门山脉,最高峰九顶山海拔4984米。山区峰峦叠嶂,岩壑幽深,雄奇秀丽。平原区河流纵横,渠系密如蛛网,灌溉便利。

  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五条河流穿城而过,灵岩山矗立城区,玉垒关、松茂古道、安阑索桥点缀其中,山、水、城、林、堰、桥相融,浑然一体,呈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满城水色半城山”的特色。

  都江堰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的摇篮”。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中游,地处都江堰市城西,是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建成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对这项水利工程,历代均有维修发展,因而经久不衰。新中国建立之后,更加注重水利工程建设,更多地利用现代科学成就,不断地改造大堰本身,同时大规模地整治和开辟新的灌溉渠系,扩大灌溉面积。目前灌区已扩大到27个县(市),除川西平原外,还扩灌到德阳、绵竹、绵阳、仁寿、资阳、青神、中江、三合、射洪等十个县(市)。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分洪减灾,又可达到引水灌溉、变害为利的目的;另外一条水流汇入长江。工程最主要的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山中游的顶端,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其巧妙之处在于: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洪水季节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巧妙地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面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低层水则顺着江湾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河道上流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当鱼嘴将水导入内江以后,奔腾的江水便流向成都平原。野性不羁的岷江水如何驾驭?正是“飞沙堰”起了关键作用。飞沙堰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它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拖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出江外,确保内江通畅无阻,真有鬼斧神工之妙。

  飞沙堰古时称“减水河”,取其排洪飞沙之意。“飞沙堰”过去是用笼石垒砌,清末用笼纵横垒砌,间贯以梅花桩。现在的飞沙堰改用混凝土浇灌,其上宽可行车。

  宝瓶口是由人工凿通的高40米、宽20米、长80米的出口,玉垒山被一分为二,其间只留出20米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之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平水季节奔流而过,高峰时节,不加节制的水流一拥而入,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飞沙堰的设计与宝瓶口互相结合,它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这就意味着当内江水位升高2.15米后,汹涌的波涛将从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从此以后既获灌溉又安然无恙。

  都江堰建成二千多年来,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它至今仍在发挥效益。它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并且有供水、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功能,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罕见的。

  四川人民敬李冰如神明,修建了二王庙,以纪念李冰父子。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功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被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现存建筑位于都江堰工程之侧,为清代重修。庙宇负山面水,峰峦簇拥。重重殿宇从山脚逶迤而上,亭、殿、祠、照壁、围墙迂回幽深。庙内多处刻有治水“三字经”“六字旨”“八字格言”,有大量赞称李冰业绩的碑刻、诗文、匾额、楹联。两千二百多年来,李冰父子凿堆、开堰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福泽,其功德一直为人所敬仰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兴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和民间的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的传统庙会。

  在都江堰,除了每年要举行以李冰父子为主题的祭祀活动,每年在清明节还要举行放水大典--“放水节”。

  “放水节”每年清明节在都江堰举行,是西川平原形成的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在这里,放水节比春节还重要,节日气氛比春节还要隆重、热闹。到了清明节,内江需要春水灌溉,便在渠首举行既热闹又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叫“开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正式由官方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从此,放水节活动更盛于以前,不仅宰牛杀羊祭祀,还同时展开相关的商业活动。

  宋代以后,清明放水节仪式日渐隆重,一般由总督、巡抚等省级官员担任,主管官主持大典。放水前一日,主管官从成都启程,途中要先到郫县望丛祠祭拜古蜀国治水有功的望帝和丛帝,当晚宿灌县(今都江堰市)行台衙门。次日清晨,开水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大型鼓乐队和仪仗队在前面引路,主祭官坐轿,随从抬着丰盛的祭品,先到伏龙观,再沿着玉垒山古道出宣威门、玉垒关,来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清代规定祭祀李冰父子的礼仪是:牲用少宰,主祭官穿公服,行三跪六叩礼,宣读祭文。祭拜二王庙之后,官员们就来到堰功祠,瞻仰历代修堰有功者的塑像。最后来到杨四庙前边的彩栅内正式开水。

  古堰两岸,人群密集,盘山路上,观者无数,主祭官一声号令,“咚,咚,咚”三声礼炮,顿时锣鼓喧天,火炮齐鸣,几个剽悍的堰工纵身跳上内江拦河木马桩,挥动利斧,砍断杩槎盘杠结点的竹索,用大绳系住“杩脑顶”,河滩上十余名大汉接过扯杩大绳拉倒杩槎。拦河杩槎解体了,江水犹如脱缰野马,从决口处涌入内江。堰工们一边吼着开水号子,一边执竹竿向水头打几下,告诉水头:不要打坏良田,不要冲毁桥堰,要为民造福。此时,两岸群众面对滔滔江水,欢欣鼓舞。年轻人拼命沿江奔跑,欢呼雀跃,不断用小石子向流水的最前端掷去,名为“打水老脑壳”。老人则争舀头水祭神,认为可以消灾得福,进而求得神灵保佑。开水后,主祭官必须立即坐轿或乘车,急奔成都,赶在水头前到达成都,如落在水头之后,当年便有水不够用之险。

  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主持开水典礼,都江堰渠道各主要工程竖立高八尺、宽一丈的工程解说牌,古时的三跪六叩礼改为对李冰塑像三鞠躬,全体参祭人员齐声朗诵《送神词》。随从人员将鲜花捧送给主祭官,齐唱纪念歌,歌毕,献花,献帛,献爵,然后奏乐,鸣炮放水。

  1950年清明节,举行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首次放水典礼,当天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川西北临时军政府委员会副主任李井泉主持庆典。英国《泰晤士报》曾将其作为重要新闻加以报道。1957年,都江堰岁修措施改进,修建了电动钢制闸门,可以随时启闭,都江堰内不再断流,以往砍杩槎放水的仪式也不再举行了。

  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李冰精神,1990年,都江堰恢复传统的放水节,但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修缮日趋科学和完善,虽然每年仍举行清明放水,却只有“仿古仪式”而没有“放水仪式”。

  2006年清明节,都江堰再次砍断杩槎,开江放水,再现川西人民“开水”的盛况,场面气势恢宏。4月5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对清明放水节活动进行了约两个小时的全球现场直播。经过历史沉淀的清明放水节,作为中国水文化中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民俗运动,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水文化在飞滚的浪花中世世代代传扬下去。

  千百年来,人们特别是川西人民从四面八方前来为李冰上香,官府也非常重视对李冰的纪念,感谢他为民造福,留下了这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参观时,讲解员跟我们介绍说,李冰不仅仅留下了“泽被西川,福荫万民”的都江堰,还留下了一颗为民的赤子之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坚忍的毅力。

  据史书记载:李冰,战国末期秦国人。他被秦昭王(一说为孝文王)任为蜀守。李冰是位贤明的地方长官,他在任内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一是凿离碓,壅江作堋,穿二江,就是凿开宝瓶口,作鱼嘴水堤,把宝瓶引水口与郫江(今走马河)、检江(今柏条河)连接起来,形成都江堰灌区主要渠道。在岷江以西穿羊摩江,灌江西。二是整治航道,一处是东山乌龙山处水脉湍急,破坏舟船。李冰发卒凿平悬崖,通正水道。一处是处薪烧棘道(今宜县金沙江两岸)江中大滩。三是治理其他河道,通文井江(今崇庆县西河),导通山洛水(今石亭江)。四是修了到笮都(今汉源县东)的道路。五是凿盐井,穿广都(今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等等。

  公元前109年,太史公司马迁受命撰写史书,为写好史书,司马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驻足水流湍急的岷江之畔、离碓之上,被眼前气势宏大的治水工程--都江堰所惊呆。其后司马迁以他如椽之笔在《史记河渠书》里为人类留下了李冰和都江堰最早的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2000年初春,联合国遗产专家莫洛伊博士一行,在科学顾问、国家建设部和都江堰领导的陪同下,为验收“双遗产”都江堰,从青成山来到都江堰。莫洛伊一行被青城山和都江堰景区美如梦境的景致所陶醉。最让莫洛伊惊叹的莫过于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还有为缓解都江堰“岁修”时内江断水和成都平原用水矛盾,于1963年动工到1964年修成的全长1502米长的暗渠。他手指滔滔岷江水,赞不绝口地对中国同行说:“都江堰排沙问题可以说是世界人工水渠上解决得最好的。”他说,“你们中国有个水利专家,叫黄万里,是一个了不起的专家。黄先生说:一般河流漂的泥沙,像黄河那样,都是悬移质,另外一种是推质,岷江就是。当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发现岷江河床底下推移质很严重,多少吨的大石头都冲得下来,那就不是泥沙问题了。都江堰既解决灌溉问题,又解决推移堵塞河床的问题,真是太了不起了……”

  走进太守李公祠,亭壁间、墙壁上题写和嵌刻着多幅李冰治水的经验--“深淘滩,低作堰”,人称“六字诀”。讲的是内江引水渠道每年要修到一定的深度,保证内江进水能满足灌溉的需要。“低作堰”就是飞沙堰要适当作低,使之既能拦蓄江水灌溉,又能排泄洪水,防止发生水灾。“挖河沙,堆堤岸”,说的是挖沙、石加固河堤。“砌鱼嘴,安羊圈”说的是加固水利工程。“立湃阙,备漏罐”说的是搞好泄洪设施。“笼编密,石装健”说的是保证工程质量。“分四六,平潦旱”说的是保证内外江分水比例适合,使灌区无旱涝之灾。“水画符,铁桩见”说的是观测水情要刻画分明,便于观察。“遵旧制,毋擅变”,说的有成效的事物不要擅自变更。“遇弯截角,逢止抽心”被称为“八字格言”。这些主体工程和治水经验最科学最经典的是“飞沙堰”和“离碓”。

  “飞沙堰”既排洪可飞沙,而“离堆”在都江堰的整体布局上,使内江有了一个坚固的进水口,加上飞沙堰等设施,使内江进水量基本上得到了控制。离碓又是实现内江“急流缓受”的重要设施,沿内江河道曲折前进的江水直抵离碓,产生极大的反冲力量,与江水的冲力互相抵消,使江流变缓,再从宝瓶口“徐徐吐出”。洪水季节,离碓如砥柱中流,迫使宝瓶口前水位升高,多余的江水即从飞沙堰泄归外江。

  讲解员还特地跟我们介绍了关于“卧铁”的问题。“卧铁”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的尺度与标准,它埋藏在鱼嘴工程沿内江河道向下两百米深渠底层,每年“岁修”时,淘至见到卧铁为准,淘不够,则内江河床太高,将减少成都平原春灌用水;淘过了头,过量的洪水则会涌入内江,导致内江灌溉区洪水灾害。

  史籍最早可考的卧铁,铸于明代万历年间,但实体形式之外的“卧铁”,作为考量岷江水量的尺度,早前就以“石柱人像”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的形式,与都江堰共同度过了两千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然而,能够科学衡量引水量的物件还是“卧铁”。以卧铁为标准的岁修淘滩之后,长约3000米的鱼嘴分水堤,在旱涝时节分割内江、外江的水量时,可以得心应手地演算“四与六的哲学”,春耕用水季节,内江进水六成,外江进水四成;而在夏季洪水季节,内外江进水比例则自动颠倒过来,内江为四成,外江为六成,正好应了李冰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

  站在二王庙前,面对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留下的这一宝贵遗产,遥想在那洪荒的岁月,李冰带领人们,凭着简陋的工具,同大自然拼搏的情景,是何等的艰辛,又是何等的伟大!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