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一路见闻

  2000年10月,我到了西藏。

  那是一次友好往来。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与西藏拉萨市人大常委会结为友好关系后,相互之间常有来往,互相学习。我就是以学习的方式进西藏的。在这之前,我没有到过西藏,这次真的要去西藏,我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和大家一同上路了。

  那时进西藏没有火车,公路难走,我们是从成都坐飞机去的。那天的天气很好,金秋十月,天高气爽,阳光灿烂,照耀得双流机场更加雄伟、宽敞、美丽。双流机场是西南的重要通道,属国际性机场。候机室里人头涌动,跑道上每隔5~6分钟就有一架客机起降,整个机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飞机在上午7点半准时起飞,很快就冲上了蓝天,在青藏高原茫茫雪山的上空翱翔。我曾听人说过,在空中看高原雪山是再好不过的了,今天,真的有了这个机会,我岂能错过!当飞机进入雪山上空,我隔着玻璃朝外看去:啊!那此起彼伏的群山,一座座耸向蓝天的山峰,全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那一座座山峰,从空中看过去似千千万万个雪堆,又像是“白雪公主”,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五彩缤纷的万道光芒。云雾在山间缭绕,随风漂流,瞬息万变,时而涌向山壑,时而如汪洋一片,山峰淹没在浓浓的云雾之中……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地质年龄最年轻的高原,假如用人的生命来比喻,它正处于婴儿期。

  青藏高原有许多突出的特点:说它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最高峰8844.43米。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而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就有10座。说它大,面积达240万平方公里,我国黄河、长江两条母亲河的发源地就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约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青藏高原上的冰雪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融化下来流向黄河、长江,流向全国,哺育了华夏儿女乃至华夏大地一切生灵,它是中国人民的生命线!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飞机飞到了拉萨机场。拉萨市人大常委会派人和车来接我们。

  拉萨机场在拉萨市南面大约70公里的一个平川上,周边远处是山头。机场并不很大,房屋也不高档,设备条件一般,但跑道宽敞,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空气新鲜。

  拉萨市在机场的北面,我们乘车经雅鲁藏布江,沿拉萨河一直向北,走进拉萨市。因为我是第一次进藏,所以总想多看一眼西藏的山河风光,多了解一点西藏的人文风情。一路上,我推开窗子往外看,雅鲁藏布江就在我眼前。它源远流长,流经四个国家,在我国境内就有近2100公里长。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平均在4000米以上。它又是西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属印度洋水系。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江水像白玉一样无瑕,如果你往水里看,那“碧水蓝天”的景色会让人沉醉。雅鲁藏布江的河谷沿东西向断裂带发育,水流缓慢多弯曲。河谷中湖塘、沼泽星罗棋布,岸边及山麓有成片的沙地和新月形沙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观。

  路上,我看到了牦牛,听到了关于藏羚羊的介绍。拉萨市人大常委会的同志说:牦牛主要生活在藏北地区,只有青藏高原寒冷地区才有,是西藏的“草原之舟”。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旧西藏,牦牛是常用的运输工具,农民还利用它来帮助踩场。千百年来,牦牛对西藏人特别是农牧民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是西藏人的宝贵财产。

  为适应高原气候,牦牛的毛很有特点:夏天,牛毛自己竖起来,形成放射状,这样容易散热;到了冬天,粗毛间长出了绒毛,腹部、臀部等部位长出大量的粗毛,把臀部、胸部、腹部及前肢裹得严严实实,以保证身体的热量不会散得过快,确保安全过冬。牦牛有家养牦牛,还有野牦牛。野牦牛性情凶猛,无法驯养。家养牦牛与野牦牛交配所生的小牛,野性十足。这种家养牦牛一旦混进野牦牛群,常常被野牦牛群拥戴为头牛。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才有的珍稀动物,它们的生活很有规律,一年四季有两次大的往返迁徙,一次是初夏的产羔季节,一次是深秋的交配季节。每年藏历四月间是藏羚产羔季节,母羚从草原四面八方奔赴遥远的产羔地。在整个产羔育仔期间,公羚在草场四周严密警戒,保护母羚和幼子。每年藏历九月底到四月初,是羚羊一年一度的交配季节。这期间羚羊都汇聚到著名的羚羊交配场所“足措塘”。足措塘是“羚羊”聚集地之意。在这里,公羚首先要展开一场竞争角逐,那些胜者,由一只公羚打头,领着十几只乃至数十只母羚浩浩荡荡而去。那些竞争失败的公羚就只好流落他乡了。

  献哈达

  到达拉萨市,我们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热烈欢迎,他们举行了献哈达、吃炖牦牛腿和喝青稞酒等活动,对我们表示欢迎。

  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也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度的为1.5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献哈达是欢迎客人的一种最隆重的礼仪,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动作。主人向客人献哈达,必须穿戴整齐,双手捧着哈达,面对客人,略微弯腰,双手把哈达举过头部,送向客人或帮客人戴在脖子上;而客人接受哈达,必须穿戴整齐,站好姿势,弯腰,双手接过哈达或弯腰低头让主人把哈达戴上。哈达献完以后,主客互相问候、祝福、握手或拥抱。

  吃炖牦牛腿、喝青稞酒是藏族人招待客人的隆重礼仪。炖牦牛腿的制作方法是:把牦牛宰好以后,在肉最厚的后腿上割下一大块,六七斤到七八斤的样子,整块肉放在锅里炖。炖熟了以后,用一个大盆子端上桌,放在饭桌中间。桌上每人面前都有切肉的刀子、叉子、筷子和鱼油及拌料,吃的时候各人自己切割。同时桌上还有一些配套的餐菜、米糌粑、酥油茶等。青稞酒是一种不经蒸馏、近于黄酒的水酒,是藏族人喜爱的饮料,酒精度在15~20度左右,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酒以满杯为敬。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一次,再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或瞧不起人。

  糌粑是由青稞制成的。将青稞晒干,磨成细面,吃时把糌粑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用手搅匀,直到能捏成团为止。糌粑营养丰富,携带方便,出门只要带个木碗,吃时弄点茶水就行,不用生火做饭。酥油是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食品。制作时,将奶汁稍微加温倒入大米桶,用力上下抽打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将浮在上面的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舀起来放进皮袋,冷却后便是酥油。酥油茶是藏族人不可或缺的饮料,用砖茶、盐和酥油做成。如果有客人到来,主妇便端出酥油茶,恭恭敬敬地捧到客人面前。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客人饮完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不饮为止。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以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藏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称为藏历。9世纪初见于文字记载,基本与夏历相同。采用阴阳历纪年法,以五行和十二生肖配合纪年,相当于干支,一年12个月,共354天。

  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和汉族的春节在时间上大体一致。藏人过年从藏历12月初开始,家家户户为过年而开始忙碌。年前二十九日每户要大扫除,并于晚间在鞭炮声中将垃圾送到附近路口燃烧,表示除灾驱邪,祈求来年幸福美满。在灶房正中墙上和大门上画上各种图案,以示吉祥如意。晚上,全家人团聚,共餐“古叶”。古是“九”,表示29日;叶是“吐巴”,意为粥。粥里放糌粑疙瘩,有的糌粑疙瘩里还放入辣椒、木炭块、羊毛等物。如果吃到辣椒,象征食者嘴巴厉害;吃到木炭,象征黑心;吃到羊毛,象征心地善良,引得全家人哄堂大笑,增添欢乐的气氛。新年初一,要把长满青苗的长方小盒匣摆在佛龛前,预祝农业丰收。过新年,全家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按长幼顺序坐好,互祝吉祥如意、幸福圆满,然后欢庆聚餐。

  藏历正月十五是酥油茶灯节,各寺庙的喇嘛及民间艺人除点燃许多酥油灯外,还将用酥油塑造的各种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放在特制木架上。夜幕降临,花灯闪烁,灿烂辉煌,热闹非凡。

  藏族人的婚姻制度极为复杂,市人大接待处的布顿仁贝钦在陪同我们参观时介绍说:在我们西藏,几乎可以找到人类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婚姻形式。民主改革之前西藏流行的婚姻形式,除一妻一夫制外,还有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和母女共夫、父子共妻等等。

  民主改革前,也就是旧西藏藏族的婚姻,基本上属于阶级内部婚姻,领主和农奴之间禁止通婚,领主内部也要门当户对。在一般情况下,大领主只能和大领主联姻,小贵族只能和小贵族通婚。在阶级内部联姻的同时,藏族存在着血缘外婚的习惯,严禁父亲血统和母亲血统之间恋爱和通婚,违者被视为犬马,并受到法律惩罚。另外,在封建迷信和等级观念的影响下,铁匠、屠夫、猎人、葬尸者和印经人等被视为最下贱者,就是与一般平民婚配,也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藏族的婚姻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一)占主要地位的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形式普遍流行,尤以城镇最为突出;(二)一夫多妻制。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农奴主家庭中。一般家庭也有此情况,但大多是姐妹共夫;(三)多妻多夫制。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农区和商人家庭,表现为兄弟共妻或朋友共妻。这种婚姻形式的出现,主要和经济有关。这种家庭以女性为中心,农区的习惯为主妇占一间房子,各夫轮流与之同居,习惯次序为先长后幼。有人要与主妇同房,即将自己的鞋或鞋带留在室外,他夫看见,自行退避。也有为此而不和的;(四)父子共妻。这种情况多为妻死再娶,而继娶之妻年龄较小,与后母发生关系后,便成为事实上的父子共妻家庭。母女共夫的情况,是寡妇再嫁,带过去的女儿成年后与后父同居,便形成母女共夫的家族;(五)西藏佛教徒,除“格鲁巴”外,其余教派的僧人,并不严禁结婚生育,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对象,其结婚仪式很简单,只要在寺院内举行一个宗教仪式就可以了。

  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处于封建农奴社会,故婚姻礼俗等级森严。各地婚姻程序和礼俗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要经过如下步骤:

  一是金婚,如有媒人介绍或自己找到对象时,先请活佛算命,看其婚姻是否吉祥,男女双方能否成家。这一切,活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活佛算卦结果如意后,男女双方才能进行第二步即“求婚”。

  第二步,一般由男方或女方请亲友和媒人带一条哈达和各种礼品到对方正式求婚,若对方同意,就将礼物放下,并回赠一条哈达与来人,然后选定吉祥日子,举行订婚仪式,藏语称“隆酪仓”。此时,男方或女方向对方家赠送礼品和一笔钱。所赠之钱藏语称为“吾仁”,意为奶费。尔后,制定婚约,大摆酒宴庆贺。

  最后,也就是第三步,请算命先生占卦,选定最吉祥的日子迎娶。迎娶新娘或新郎时,亲友们牵马赴对方家。藏族极为重视奁妆,出嫁时父母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给予适当奁妆,世家更须多备嫁妆,常以此炫耀财富和地位。迎接过来后,亲友出门将新人引入室内,待新人坐入早已预设的垫子,便向其献哈达、敬酒,以表贺忱。

  晚间新郎入室后,亲友就会敬酒唱歌,祝其白头偕老,永远幸福。新婚之后的3个月或6个月,新娘或新郎陪同配偶返回自己的老家住几天,相当内地的“回门”。至此,整个婚礼算是结束了。

  以上所讲的婚俗,多属于城镇居民和中等以上差巴户的情况,至于广大农奴的婚姻,民主改革前,又是另一种情况了。由于广大农奴没有人身自由,故婚前必须向领主送礼禀告,同意后方能婚配成家。若男女双方属于不同的农奴主,要想成家必须得到各自的主人同意,否则,即便已生下子女,也要将其拆开,生下的孩子,儿子归男农奴的主人,女儿归女农奴的主人,双方永不得团圆。

  离婚的情况也常有发生,离婚手续简单。若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男方可以不给任何赔偿,女方可将其陪嫁的财产带走;若男方提出离婚,除女方的陪嫁财产退还外,男方还要赔给相当数量的离婚补偿,藏语称“洛仁”。所生子女,男归父,女归母。之后,双方都有另找对象的权利。

  以上所说的都是西藏民主改革之前的婚俗,民主改革之后,西藏的婚姻制度有根本性的改变,现已根据《婚姻法》,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藏族人的丧葬也是很特别的。

  藏族葬俗分天葬、火葬、土葬、塔葬以及水葬。在远古时期,叫“七天墀”葬,诸王死时,手“握天绳升天”,“如虹散失,无有尸骸”。当时的藏族人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死后会归天。

  藏族实质性的丧葬始于止贡赞普之时。在决斗中,止贡赞普被洛昂达孜反杀,其尸体被装入铜箧中,投入大江。其尸体后被止贡赞普的儿子尼雅等寻获,尼雅遂于强多拉甫建筑陵墓。以后各代赞普陵墓或建于石山、草原,或建于湖心、雪山。其陵墓一般为土丘,如帐幕。到囊日松赞时,陵墓开始为四方形。此时陵内有陪葬物。这是吐蕃关于建王陵史书的记载,说明吐蕃葬仪是以土葬为主。今日的西藏则改变了认识,以为这是最坏的葬法:一般患恶性传染病或夏季死的人才土葬,其目的一是为防止传染,二是怕违犯“夏季法”而得罪神灵。

  土葬葬俗延至今日仍然存在,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两地的部分农区,除了少数棺葬以外,其余多将尸体置于木箱之内掩埋。

  火葬多在僧人中进行。僧人死后火化,将骨灰制成舍利宝塔供于殿内;俗人中,大贵族死后亦实行火葬。藏族认为这是最好的葬法。

  水葬是藏区的另一种葬仪。这种葬法很少,只是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某些地方认为施行水葬好。西藏农区多认为水葬卑贱,只有乞丐、疯人、赤贫者或患传染病者才用水葬。

  现在的西藏,以天葬最为普遍鹫鹰。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鹫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鹫,谓“哈桂”。

  还有一种是塔葬。多在活佛中进行,把尸体砌藏在塔中,以为永久保存。达赖、班禅的尸体就是采取这种葬法,在塔身包裹金皮或银皮,并镶上各种珍宝。这种塔叫作“色尔东”,即黄金灵骨塔。布达拉宫就保存了这类灵骨塔。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