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嘉峪关、阳关、玉门关

  古代的戈壁滩上,驻军设关,最著名的要算嘉峪关、阳关和玉门关了。

  先说嘉峪关。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的咽喉,是明王朝西北边陲第一隘口。南面是祁连山山脉的文殊山,北面是黑山,地势十分险要,古称“河西第一隘口”,是万里长城的最西端,距酒泉70公里。

  《辛卯侍行记》记载:嘉峪关在汉代有玉面障,五代有天门关。嘉峪关在元朝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早在汉代,嘉峪关的防务,就是酒泉郡防务的重要部分。嘉峪关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登上城防楼,眼前的茫茫荒漠,色星青黛,黑山迤逦从东而来,远望疑为道路,近视原是古长城。

  嘉峪关的古长城,历尽沧桑,从酒泉方向而来,虽已断壁残垣,甚至地面无痕,其实向东望去,却是一个整体、不曾断裂,直接嘉峪关下。还有长城烽燧、古墩布局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看得十分清楚,一派古战场的气势。

  嘉峪关始建于洪武五年(1372)。当时的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率兵到河西,大破元将于甘州(张掖)一带,进军肃州,兵力直至玉门关外。冯胜沿途巡视,看中了嘉峪关这咽喉之地,实为西域入贡必经之路,于是选“九眼泉”西北坡上,置关隘筑土城。周围二百三十六丈,占地五十亩。驻兵镇守,以防外族的骚扰。从此嘉峪关成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重关。

  嘉峪关沿着历史一路过来,历尽沧桑。到了弘治九年(1494),土蕃贵族挑起战争,明朝廷关闭嘉峪关,绝西域朝贡。次年,巡抚徐进出关入哈密、吐鲁番巡视,指令当时的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修建了雄伟壮丽的嘉峪关楼。此楼三层三檐,雕梁画栋,五彩缤纷,立于戈壁,十分壮观。上悬“天下第一雄关”巨匾一块,后来此匾被毁。现在西罗城嘉峪关门上,仍留有此楼的遗址。明正德元年(1506)8月,肃州兵备李端澄又按照他当年主持修建嘉峪关楼的样式规格,修起了内城东西两座大楼。仅用了半年多时间,于次年二月落成,同时还在关城内修建了官厅、吏厅、仓库等。这时,土城面貌大为改观,成了“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的巍峨雄关了。

  嘉峪关

  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防御工程,这还很不够。嘉峪关仍是孤城一座,关城南北无任何防御工事,平沙广漠,空旷无障,守备单弱。嘉靖十八年(1539),尚书翟銮视察西北时,认为嘉峪关为“河西第一隘口”,上书皇帝,提出加固关城,增筑边墙(长城),并于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朝廷遂命肃州兵备李涵监筑了一道长达一百余里的长城,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下,接讨赖河北岸高八十余尺悬崖,穿过关城,北到野麻湾的东北,形成了好似两支铁翅的明墙暗堡。

  为了加强这一带的防御,在嘉峪关周围修筑了许多城堡。明万历三十九年建有“卯来泉堡”。在嘉峪关南面的防务要地,万历四十四年建有野麻湾堡。明嘉靖二十八年建东面的“下古城堡”,此堡担负着关东北的重要防护任务。嘉靖二十七年建“石关儿营”,也叫石关峡壁堡,担负着黑山峡口的防务任务。嘉靖十八年建“塔儿湾堡”,把住了文殊山口。关西建有双井子堡。嘉靖三十五年“筑骟马营”,为关西的前哨阵地。这些古城堡都是嘉峪关极其重要的防务组成部分。

  这些城堡的设立,不仅成为嘉峪关的巨大屏障,而且设防很严密。

  嘉峪关西门外,有一块久经风蚀沙侵的大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天下雄关”,是清代嘉庆时总兵李建臣写的。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熊敏谦请工匠刻石立碑,从此“天下雄关”扬名四海。

  总之,嘉峪关是我国明代西北边境的大门,扼中西交通的锁钥,又是当时国防军事的要隘,它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安危。直到清康熙西征之后,疆土扩如汉唐旧基,嘉峪关才失去了它“边塞要口”的意义。

  现在说说阳关、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对当时玉门关的写照。

  导游说,关于玉门关有多种说法:有敦煌西北面的玉门关;有六朝以后通西域走新北路,从安西通哈密道的玉门关;有唐朝的玉门关,地在瓜州的晋昌县(今安西县双塔县一带),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指此玉门关,即现在玉门镇(原玉门县址)的玉门关;据史书载,汉代,酒泉郡、玉门县县治大约在今玉门市赤金堡。

  为什么叫玉门?南北朝时的敦煌人阚驷为《汉书地理志》作的注说:“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置县。”遂称玉门县。玉门关是汉元封三年(前108)设置的,当时匈奴已被击败,玉门关和阳关作为通西域、防备匈奴的重要关隘,驻有大量军队。开郡初期,敦煌人口较少,供应不了庞大的两关守军,而居于祁连山南面的羌人也不时威胁着河西走廊。为了保证河西走廊的安全和运输方便,汉代在这里实行军屯,屯卒有情况就打仗,平时垦荒种田。驻玉门关的一部分军队开到金赤堡一带屯田,这些军队开始叫玉门军,后废军建县,设置了玉门县。

  《史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由于路远,供给困难,士卒死亡大半,回到敦煌上书汉武帝,要求进玉门关养兵。汉武帝大怒,派使臣把住玉门关,说:“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固留敦煌。这里说的玉门,是在敦煌的东面,很可能是指玉门县,即赤金堡一带。

  玉门关还有一种玉门说。《西域考古录》记,在酒泉西六十里有嘉峪山,因产美玉而叫玉石山,山上有石门,周匝三十里。这个地方在嘉峪关西北的石关峡,即古之玉石障,方位、地名都和书上说的一致,过去把石门也叫玉门。

  我们现在统称的玉门关、阳关是指汉时在敦煌郡龙勒县境内的关隘,是自汉、魏以来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的重要关隘,也是中外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的北路和南路必经关口,在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两关向西通往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中外商人、使者往来必经之地。

  玉门关建于东西走向的狭长的戈壁滩上,南邻盐碱沼泽地,北靠“洋水海子”水草滩,再北经“贼娃子泉”,有长城做防线,长城以北不远处有疏勒河故道,为天然屏障。紧靠关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驰道,直通西域。路北为一较高的土台,台上有汉代烽燧遗址。东西走向的长城,在“贼娃子泉”附近向南另筑有一条支城,绕过玉门关城西侧,直达阳关。

  相传,古时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从塔里木盆地经此输入中原,玉门关因此而得名。沿敦煌玉门关,有四条路,路程也各不相同。通过县城往七里镇向西,沿红当公路,到党河口水库,向西北直达玉门关,我们是往这条路去玉门关的。

  玉门关在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王莽篡汉后不久,此关曾一度被封闭,丝路线断。自班超经营西域后,丝路复通,自东汉建武至延光年间的一百年间,西域之路曾三通三绝,东汉时玉门关改为玉门都尉所辖。西晋南北朝以后,战争频繁,加之后来中西方海上交通日渐兴盛,丝路渐衰。隋唐之际,通西域的伊吾大道畅通,玉门关东迁至瓜州晋昌县境(今安西县内),这里就慢慢地衰败下来。关口淹没塌毁,边墙失修,遂成断壁。昔日驼铃叮当、人欢马嘶、商人络绎、使者往来的繁荣景象已不复现,遥望关外,千里沙场,大地茫茫,人迹罕至。

  现在看到的是“小方盘故城”。故城保存较为完整,其建筑全为黄胶土夯筑。西、北两墙各有一方,因墙上泥土剥落,形如土洞。北门下部现已堵塞。现残存面积大概600平方米。

  我们没有到现场参观阳关,导游简要介绍了一下:

  阳关位于敦煌市南湖乡西面的古董滩上,距县城70公里左右,因在玉门关以南而得名。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丝路南道必经的关隘。晋朝于此置联关县,唐以后遂废。但古今诗人常以阳关为背景作诗,如唐朝诗人王维就有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故城早已无存,故土今在何处,说法不一。阳关距玉门关一百四十里,中间有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有烽燧墩。

  玉门关和阳关都是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