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唐僧”经西域西天取经

  小说《西游记》里的唐僧去西天取经就是经西域过去的。

  导游说:唐僧取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但要了解真实的唐僧取经,就不那么容易了。唐僧即玄奘,历史上真有其人,去西天取经也真有其事。真实的唐僧完全不是像小说里说的那样胆小、懦弱,他完全是靠自己的两条腿,没有什么通天“神徒”的护送。他沿着古丝绸之路,一个人走到西天(即现在的印度)取经。他为了“经”而去求学,不顾生命,“践流沙之浩浩,涉雪岭之巍巍,铁门巉险之途,热海波涛之路”,十九年行走五万余里路,经130个国家,吃尽了人间苦,真是闻之惊骇,听之心战。

  唐僧即玄奘(602-664),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因家境贫寒,年纪很小的时候便落发为僧。玄奘聪慧、刻苦,求知欲望极强,拜学于国内知名的梁法师、严法师等13位大德高僧。他潜心钻研佛教经典,并对佛教的“唯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唯识学”原出于印度,认为人生在世均可成佛,这一点,对广大佛教信徒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当时国内还没有“唯识学”方面经典,所以,玄奘就誓游西方,并取《瑜伽师地论》以释丛疑。

  西行取经是一种极为艰险的事,不仅路途险恶,而且当时唐朝也禁止西行。但玄奘义无反顾,他舍命求法的精神感动了戍边将士,他们让玄奘顺利通过一道道关卡。

  玄奘起初曾收了一个徒弟,名叫石磐陀,一起西行,可石磐陀才过玉门关就不敢向前,私自跑回了家。玄奘只好一个人带着一匹瘦马走入茫茫大沙漠。他走过八百里沙河,那里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他总是呼唤“观音菩萨保佑”,并默念《般若波罗蜜心经》。他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沙漠是否真有“恶鬼”,不得而知,但玄奘的确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力前行。在沙漠中,玄奘不慎打翻了水袋,那珍贵的水马上就渗入沙中,这时,沮丧的玄奘曾想过东返,但转念又想:“我先发愿,若不到天竺决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去?”于是拨转马头,口念观音,继续西行。

  就这样,在燥热难耐的沙漠中,玄奘走了四天五夜,其间皆无滴水沾喉。到第五天,玄奘因缺水过多,同那匹饱经风霜的老马倒在了沙漠之中。到第五天半夜,在习习凉风的吹拂下,玄奘居然又醒了过来。那匹老马凭着本能,居然将玄奘带到了一片绿色草地,草地旁有一口小塘,玄奘终于得救了。

  两天后,玄奘到达伊吾(今哈密)。对玄奘早有所闻的高昌麹文泰派人在此等候,欲邀他至高昌王城布道。盛情难却,玄奘便跟随使者前往高昌。麹文泰虽然在政治上很反动,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玄奘在高昌讲经三月有余,麹文泰看到玄奘学识渊博,谈吐文雅,执意请玄奘留下来担任国师。玄奘婉言谢绝,坚持西行取经,并以绝食相抗。玄奘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打动了麹文泰,他允许玄奘西行,于是两人和好如初,并结为兄弟。麹文泰向玄奘赠送了大量的物资,又给前方各国复信,请他们沿途提供方便。

  离别高昌后,玄奘爬冰山、过草原、穿越戈壁沙漠,历尽磨难,最后进入佛国天竺,而后入东天竺,再由此到达南天竺,又从南天竺进西天竺,再后由西天竺复归中天竺。玄奘游遍了当时五天竺全境。玄奘在天竺很多年,对佛法天经烂熟于胸,成为天竺最高佛寺院“烂陀寺”的主讲。

  公元641年,玄奘在曲女城的佛教教义辩论大会上技压群雄,他主讲的《制恶见论》18天内无人敢于反驳。经过这次辩论大会,玄奘在印度佛教学界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玄奘觉得自己掌握了瑜伽宗的玄妙精髓之后,就决定东返故国。消息传出,舆论大哗,五天竺的许多国家首领执意挽留,鸠摩罗国王更是许诺,如果玄奘答应留下来,他愿以建造100座佛寺相谢,但玄奘婉言谢绝,不改初衷。

  于是玄奘从中天竺启程,经北天竺,进入睹华逻国境,又过达摩悉铁帝国(今阿富汗)境内瓦汗南部,东行七百余里逾波谜罗(即帕米尔高原)。据研究,玄奘是最早经过此地的旅行家,今天的帕米尔便是由波谜罗演化而来的。穿过帕米尔,来到“汉日天种”的朅盘陀国,之后又到了乌铩国(今英吉沙)、佉沙国(今喀什)。过了斫句伽国(今叶城县)之后,按玄奘计划是循原道东归,即仍经由高昌东行回国。

  但此时的高昌已成为唐朝的一个西州,麹文泰也已经死去。玄奘认为没有走高昌的必要,就折向西道,沿丝绸之路南道,经于阗东行。这样玄奘取经返回之途,几乎涵盖了丝绸之路的全部。

  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公元645年初,玄奘终于回到了他阔别十九年的故乡长安。他将从天竺带回的经书、珍奇异物,在长安繁闹的朱雀街南端进行了展出,其中有佛经520类、657部,许多是当时国内的孤本,争相观摩的人排队几十里路,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盛况。之后,玄奘将这些佛经收藏于城中的慈恩寺中。慈恩寺大雁塔今天仍屹立于西安市中,成为中外游客凭吊瞻仰的名胜之一。

  归唐以后,玄奘马上疾笔撰书,将天竺境内整个情况写了出来,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部千古《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12卷,对公元七世纪五天竺境内一百多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及民俗风情都作了独到的深入描述,是了解古代印度历史的罕世之作。《大唐西域记》对西域诸地,即今天的新疆境内的焉耆,库什、高昌、阿克苏、喀什噶尔、于阗、塔什库尔汗、吴吉沙、叶城、且末、楼兰古国等都做了记载,语言洗练,叙述详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书中对这些地方的名称及衍变、地理方位、都城分布、氏族、宗教、语言文字以及社会经济情况的记载,都是我们今天认识和了解古代新疆历史的珍贵资料。

  玄奘在将《大唐西域记》敬献给唐太宗时说:“班超定而未远,张骞望而非博。至于玄奘所记微为详尽,其于辞佛说,多从剪弃,缀为《大塘西域记》十二卷,缮写别如。”

  玄奘西行以前,由于丝绸之路的拓展,我国关于西域诸地特别是古代印度的地理历史的著述有多部,如法显的《佛国记》、释道安的《西域记》、支曾载的《外国传》、智猛的《游行外国传》等,但都无法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比。

  回到长安以后,玄奘还组织了译场,大量翻译梵文佛教经典,创立了既忠于原文又通俗易懂的“新译”风格,玄奘因此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代宗师。

  公元624年,玄奘向朝廷上表请求去西方“遂求遗法”时,朝廷还在对佛教进行抑制,他的请求受到朝廷冷遇,未被批准。贞观十九年(645)正月,玄奘回到长安,介绍了自己“见不见迹,闻未闻经,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的经历,引起了唐太宗的极大兴趣,唐太宗迅速改变态度,下旨迎归。“近迎之日,空城观之”,这种盛况与玄奘启程时的冷遇大不相同。玄奘回来不久,太宗又在洛阳召见了他,兴趣盎然地询问了西游见闻,并说:“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让他专心翻译佛典并撰写西天取经见闻。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