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张骞与丝绸之路

  汉武帝为征服北边的匈奴,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去西域,联合大月氏等与匈奴有深仇大恨的部族国。张骞西行不仅完成了外交使命,同时还带回了大量的锦绸丝缎以及牛羊,与所到之处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关系,使东方的丝绸等工艺品传到西方,打开了“丝绸之路”。

  导游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匈奴就游牧在蒙古高原上。当时,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无暇北顾,匈奴趁机向南发展,来到了阴山河套地区。这里气候适宜、沃野千里、草木丰盛,匈奴借这个条件,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匈奴攻占河西走廊后,继续大规模西进,平定楼兰、乌孙、乌揭等部族,天山南北诸国全都被匈奴征服,从而结束了我国北方游牧民互不相让的分散局面,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匈奴的兴起强大并统一北方地区,对刚刚取代秦朝不久的西汉王朝来说,存在着巨大的威胁。于是,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0年亲率32万大军北拒匈奴,结果由于战略失误,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全军绝粮达七天之久。谋士陈平出“奇计”解围,汉高祖得以侥幸逃脱。

  汉高祖败于匈奴之后,汉朝不敢公开与匈奴对抗,只对匈奴采取“和亲”策略,把皇室宗族的女儿冒充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要按期馈赠匈奴单于大量的纺织品、粮食和酒,以换取安定。这种局面经历了六七十年,到了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汉武帝对匈奴采取的是非常审慎的态度,他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寻找战略反攻的机会。一次,他从一名降汉的士卒口中了解到居于西部的大月氏人屡遭匈奴的掠夺,其王被杀,头颅被匈奴单于当作饮酒的器具。迁往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对匈奴痛恨万分,一直想报仇雪恨。汉武帝由此萌生一个对付匈奴的大胆设想,这就是派一个使团前往大月氏处,与他们取得联系,晓以利害,共同对付匈奴。

  汉武帝深知,使团西行途中肯定艰辛万分,危险重重,因此,使团的首领必须有超群的胆略,过人智慧。为找到最佳人选,汉武帝下诏公开悬赏征募使者。此时的张骞正值血气方刚,不愿戴着小小郎官的乌纱帽终此一生,他期待为国效力,做一番事业,于是踊跃前往应征,并在上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出使西域的使团首领。

  张骞,汉中(今陕西城固)人,出使西域前是郎官,地位低下,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张骞之所以能做出那样一番业绩来,也是有赖于他生活在那个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啊。

  张骞两次奉诏出西域。

  第一次汉建元三年(前138),率领一百余人从陇西启程。当时,河西走廊及其南部的羌族部落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们出陇西不久,就被匈奴巡逻兵发现并全部俘获,被押送到匈奴王廷(约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一关就是十年。

  公元前129年,张骞趁匈奴的监视有所放松,便毅然同贴身随从匈奴营中逃出来。逃出后,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他和堂邑父继续向西进发,费尽周折,最后找到大月氏人。这时的大月氏人已经臣服于大夏人,早已将昔日匈奴人的怨仇忘诸脑后。张骞见状,怏怏不乐地踏上了归途。

  回归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俘获并关押了一年多,后来趁乱才得以逃出,于武帝元朔三年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张骞出发时前呼后拥,回来时却剩下主仆两人,也未达到预定与大月氏结盟、共击匈奴的目的,其狼狈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由于张骞给汉武帝带回了急需的各国地理状况分布、习俗、兵力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所以,张骞不但未受到处罚,反而被升为太中大夫,随从堂邑父也获奉使君的封赏。

  因张骞熟悉西域的情况,了解匈奴的活动范围和作战方式,因此,元朔六年(前123),卫青率10万大军北击匈奴时,张骞以校尉从军。此次战役,大败匈奴,匈奴单于远遁,汉朝的地域向北扩展了一百余里。张骞又立大功,被封为博望侯。

  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前119)。他这次奉诏出使西域与第一次就不一样了。首先是随员和物资成倍地增加,三百多人携带了大量的金帛、丝绸和一万多头牛羊;其次是有许多持节副使同行。由于汉朝已赢得对匈奴的战争胜利,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河西走廊已经在汉朝的统治下,所以西行之路很畅通。张骞率领的既是一个高规格的外交使团,又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商队。

  张骞一行顺利地到达乌孙,尽管适逢该国内讧,但还是受到了使团应有的礼遇。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等地,与这些地方建立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关系。

  这些活动,对于孤立匈奴、增强西域各地对西汉王朝的了解和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

  德国人夏德和俄国史学家把张骞西行与后来哥伦布发现美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相提并论。我国古籍也形象地将张骞西行的壮举称作“凿空”,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因张骞有优秀的素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后来出使西域的汉使皆称“博望侯”,打着张骞的旗号,以取信于各地,极大地加强了西域对中原的认识,对后来西域归属汉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书称“西域统一,始于张骞”。

  为了打通西域,汉武帝采纳张骞的建议,即利用乌孙人与匈奴有世仇这一点,联系位处匈奴西北部的乌孙,东西夹击,以彻底击垮匈奴。张骞于汉元鼎二年(前115)东归长安。汉武帝封其为大行,位列九卿,以作为对他一生功劳的肯定。同年,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和政治家,因长年奔波,积劳成疾,于长安溘然长逝,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张骞的西行,首次开通了“丝绸之路”,将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欧洲紧紧地联系起来。丝绸之路像一条缀珠联璧、光彩斑斓的彩带一般,以长安为起点,从东而西,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蜿蜒穿过绿洲、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西行经波斯,到达君士坦丁堡,然后到达罗马等地。偏南行,可到印度;偏北行,再西走,可到达里海沿岸。

  《汉书西域传》称:丝绸之路有南北二道。东起长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经过河西走廊(今甘肃狭长地带),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区)后分南北两道,全长七千公里。南道: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新疆若羌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罗马),或从大月氏向南入印度。

  北道自玉门关(今敦煌西行),经车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奋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

  导游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会发生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南北对立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会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繁盛。

  丝绸之路,这条曾经把古代东西方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系起来的艰险通道,虽然最终被海上交通所代替,但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的许多遗迹,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华。现在,假若我们在丝路中段即新疆路段北道的各条古道上旅行,那么就可以在各处看到那些令人神往的古城、古烽燧、古驿站,它们屹立在沙漠之中或古河道旁或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

  坐落在敦煌西160多公里的所谓“大方盘”和“小方盘”遗址,就是古代边塞诗人讴歌不绝的丝路古道上的玉门关,出玉门关便进入了楼兰古国,它地处罗布泊附近,是近些年来丝路探险的大热门。罗布泊是当年富人、使节、僧人所必经的“盐泽”,它的北岸和西岸,还残留着古人营地或烽燧。

  高昌古城

  出高昌西行的北道上,至今尚存在许多烽燧遗址和其他一些遗迹,有和硕县境内的“古须国都城”,焉耆境内的“古车渠城”,库车县境内的“龟兹古城”、“东西昭怙鳌寺院”废址(即著名的苏巴什故城),拜城县境内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楚县境内的“唐谒者馆”废址,喀什境内的“疏勒古城”、“盘橐城”,疏附县境内的“乌即城”遗址,等等。

  散落在南古丝道上的古迹有:今路浦县西北沙漠中的阿克斯波勒古城,一般认为是古代于阗国的一座古城池。和田古称“于阗”,是南丝道上的一片绿洲。远在西汉初期,张骞首通西域时就已成为一个泱泱大国。后来佛教传入,又是一个著名古国,以产玉而驰名中外,现在城南的古城“米力克瓦提”,则是于阗国的城池之一,“约特干古城”遗址是于阗西城。

  跨越帕米尔高原的叶城、莎车、疏附、阿克陶、乌合、塔什库尔等地,一路上还存留着许多反映丝路畅通时盛况的遗址,有高原特色的古堡、古驿站,有塔什库尔干境内的汉时蒲犁国城和唐时朅盘陀国的“石头城”。关于朅盘陀国,有一个神奇的“汉日天神”的传说。据说,古代有一位中国公主远嫁波斯,送亲队伍到至此地时,突然发现公主怀孕,百般盘问之下,公主的婢女才承认,每晚都有一位王子从太阳中走下来与公主相会。在这种情况下,送亲使臣们既不敢前进,回去又怕杀头,于是就在此地立公主为女王,建立了“朅盘国”。

  从哈密到吉木萨、伊犁一线是古代游牧民族驰骋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穿行的地区,现在遗留下来的有著名的吉木萨尔“北庭”遗址、霍尔果斯城境内的“阿里麻里”古城。

  丝绸之路市镇联珠,驿站遍布。正是这些市镇和驿站接济和供给丝路上的商客,使他们得以顺利地来回通过。特别是在唐代,丝绸之路使东西方以及西域和内地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密切。

  “千秋功过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丝绸之路的辉煌已成为昨天,它留给后人的恐怕不只是凭吊、追念的城垣、驿站,它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推动人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精神。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