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成吉思汗的传说

  说到蒙古族,自然离不开成吉思汗。传说成吉思汗的始祖是“苍色狼”,名字叫勃儿贴赤;妻子是“白色鹿”,名字叫豁埃马阑勒。他们渡腾汲思水,来到位于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生了个儿子,叫巴塔赤罕,儿子又生儿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繁衍下来传到第10代孛端察儿蒙合黑,孛端察儿(又叫孛端叉儿),他就是成吉思汗的第10世祖先孛儿只斤氏。

  孛端察儿的父亲叫朵奔蔑儿干,母亲叫阿阑豁阿,是豁秃马惕部族首领豁里剌儿台蔑儿干的女儿。豁里剌儿台蔑儿干所在部族因狩猎之事发生内讧,分散的一小部分在前往不罕山狩猎的路上,被朵奔蔑儿干兄弟掳获。阿阑豁阿便嫁与朵奔蔑儿干为妻。

  孛端察儿干有五兄弟,他排行老五,最小。父亲死得早,父亲在生时,只生了两兄弟,父亲死后寡母又生了三个,这样孩子们在一起有很大的疑心,并不团结。孛端察儿是父亲死后生的,比较愚笨,兄弟们都看他不起,嫌弃他,拿他不当兄弟看待,也不分给他任何家产。他被兄弟们抛弃,独自一个人外出流浪,后被大哥找回。阿阑豁阿观察到儿子们对她存有很大的疑心,互不团结。一天,阿阑豁阿煮熟风干的羊肉,让五个儿子吃饱了肚子后,给每人发了一支箭,令他们折断,孩子们很容易折断了各自的一支箭。阿阑豁阿又把五支箭捆到一起交给孩子们去折,孩子们费了很大的劲,都未折断。于是,阿阑豁阿说:“别勒古纳台、不古纳台(老大老二)两人对我所生三个弟弟的父亲为何人充满了怀疑和猜测,你们的怀疑不无道理。但你们所不知的是,每到深夜有一个发光的人从窗口飞进屋内抚摸我的腹部,其光芒透入我的腹内。待到天亮时,才同黄狗般地爬出去。你们不要胡乱猜疑!由此看来,必为上天之子,非凡生可比,待将来成为万众之主时,人们才会明白的呀!”阿阑豁阿接着对孩子们说:“你们五个全是我生的,若不齐心就会像单支箭那样,容易被人折断,如能协力,就像是捆好的五支箭一样,不容易被人对付的。”不久,阿阑豁阿去世了。阿阑豁阿五箭教子的故事,成为蒙古历史上倡导团结精神的经典故事,也是蒙古族流传广泛、深入人心的典故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长辈们常常用这一典故教育自己的后代。学者认为,团结是蒙古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典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精神。

  孛端察儿娶了个妻子,算是她的正式夫人,生了儿子名叫合必赤把阿秃儿。他的子孙继承了索儿只斤氏姓氏,他是成吉思汗第九世祖。成吉思汗的第八世祖叫土敦蔑年,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正是从土敦蔑年起,蒙古的各代祖先才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土敦蔑年被称为都塔浑或都答洪。

  土敦蔑年的妻子叫莫孥伦或那莫伦。土敦蔑年死后,生产和家务都由莫拏伦管理,拥有了巨额财富。《元史》记载,莫孥伦性格刚急,是一个“性烈如火、残忍无情”的人,生有七个儿子,在答儿列斤部的札剌赤木儿人与契丹族迈朝发动战争中,家族全被札剌赤儿人杀死。海都的父亲,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第七世祖合赤曲克子也被杀死。第七子纳真,于八剌忽民家为赘婿,长孙纳真带着海都逃到了贝加尔湖附近的巴剌忽部。海都稍长,纳真率巴剌忽儿、怯谷诸民共立为君,海都势力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后人追认海都为蒙古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可汗。

  海都是成吉汗第六世祖,蒙古人称为不兀迪。他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伯升豁儿,是成吉思汗的五世祖,史书上写作伯升豁儿多黑申,蒙古人称为不迭一兀古兀(不塔兀阔儿)。伯升豁儿早死,其弟察剌合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当时蒙古各个氏族逐步联合在一起,开始单独形成一个部落。

  伯升豁儿的儿子叫屯必乃,由于他聪明有才能,又贤德,被族人称为“薛禅”。他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世祖,即高祖,蒙古人称不都秃。他有9个聪明、能干、勇敢的儿子,其中每一个都是现今有声望的分支和部落的始祖,这些部落每个都有三万车帐,男女人数达十万人。他的子孙继承了从孛端察儿至海都的姓氏,仍称为蒙古孛儿只斤氏。

  屯必乃的第六个儿子叫合不勒可汗,是成吉思汗的第三世祖,汉族人称曾祖,蒙古人称为额邻赤克。合不勒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被推举为蒙古族的第一位可汗,管辖着蒙古百姓。蒙古历史说:“合不勒可汗威望甚盛,部众归心”。金朝曾封其为国王,合不勒汗拒不接受,自称太祖元朝皇帝。因此,史学家说:“合不勒合罕(可汗)是初建蒙古国的人。”

  合不勒汗所在的家族,被称为蒙古乞颜氏,乞颜本是蒙古的始祖,后来氏族分支众多,每一支都另有名称,这个古老的俗称便消失了。合不勒可汗的家族全是勇士(把阿秃儿),因此出了一些著名的名人和国王。“乞牙惕”又成为他们的名号。合不勒汗有7个儿子,次子的子孙组成孛儿只斤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氏族,所以,成吉思汗所在的家族成为世袭蒙古汗权的主要家族之一。

  成吉思汗的祖父是合不勒汗的第二子,叫把儿坛把阿秃儿,把儿坛即“勇士”的意思。把儿坛生的第三个儿子也速该把阿秃儿就是成吉思汗的父亲。据史书载,也速该颇为英勇,曾多次与蒙古其他部落作战,受到所有人的承认和尊敬。自从忽图剌可汗死后,蒙古各部由于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一时未能推出新的可汗,也速该身为忽图剌汗之侄,蒙古部著名的英雄、勇士,依靠自己的力量,收集了许多百姓,拥有一批奴隶和仆从,占有大量的牲畜和牧场,在草原上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被推举为蒙古索儿只斤乞颜氏的首领,同时负责整个蒙古部的军事。当时,他虽然没被推举为蒙古的可汗,但蒙古各部奉他为主,服从他的管辖,实际上也就相当于蒙古各部的国王。

  也速该有出自不同部落的许多妻子,长妻是月伦旭真,又被称为月伦--“额客”。“旭真”即妻子,“额客”即母亲。这就是《蒙古秘史》所说的“阿额兀真”,《元史》上说的“月伦太后”,她本是一个抢来的夫人。

  诃额伦出生于弘吉剌部的翰勒忽纳氏,本来嫁给了蔑儿乞部的也客赤列都。翰勒忽纳氏是个游牧氏族,活动于呼伦贝尔湖及海剌尔之间。也客赤都娶亲回家,路经斡难河畔,当时,也速该在斡难河放鹰,望见那妇人生得漂亮,随即走回家,去引他哥哥捏坤太子、弟弟答理台翰惕赤斤来看。他兄弟来到时,也客赤列都很恐惧,其妻子说:“那三个人好像来者不善,必害了你们的性命,你快去。你若有性命,似我一般的妇人有的是,你如想我啊,再娶的媳妇就唤我的名字。”说完话,就脱下衫儿予他做纪念。也客赤列都于马上接得衫儿,见也速该兄弟三人来了,即打马逆着斡难河走了。就这样,诃额伦做了也速该的妻子,是成吉思汗的生母。

  公元1162年,成吉思汗诞生于斡难河畔迭里温索勒答黑,对诃额伦来说,这是她双喜临门的一年。一是丈夫也速该率领蒙古部在与塔塔儿部的作战中打了大胜仗,俘获了两个塔塔儿部酋长,其中一个叫铁木真兀格;二是生下了一个儿子。战争胜利了,儿子降生了,诃额伦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尤其令她惊喜的是,这个男孩一生下来就红光满面,非同一般。据《元史》记载,这个男孩生时“手握凝血如赤石”。《秘史》上也载:“右手握着髀石般一块血。”蒙古民间更是传说:孩子的右手里,攥着一块坚硬的血饼,和“苏鲁锭”的形状一样。《成吉思汗传说》说:“苏鲁锭”形似长矛,是蒙古战神的象征。“烈祖异之,所以获铁(帖)木真名之,志武功也。”为了纪念长子的降生和对塔塔儿作战的胜利,也速该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铁木真”,蒙古语意为“铁之变化”。

  1170年,9岁的铁木真已经长成一个英俊的少年了,也速该和诃额伦希望早点跟儿子定下一门亲事。当时,蒙古乞颜部与弘吉剌部是世通婚姻的部落。这年秋天,也速该选定了“九为吉数”之年,金秋打籽之季,带着铁木真到弘吉剌部。从蒙古乞颜部居住的三河源头到弘吉剌部,要走很远的路程,中间还要经过塔塔儿部驻牧的呼伦贝尔草原。也速该父子到科尔沁草原时,遇到了弘吉剌氏的德薛禅。“德薛禅”即名字叫“德”的智慧老人,他主动而亲切地向也速该打招呼。也速该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我想带这个孩子到他母舅家翰勒包讷氏去看看,顺便替他定一门亲事。”德薛禅上下打量着铁木真,十分兴奋地说:“您这个孩子两眼炯炯有神,红光满面,正中了我昨夜一梦。我梦见一只海鹰带着太阳和月亮落在了我的手掌上。我这个梦不正是预告您带儿子来求亲吗?必定是你乞颜人氏的吉兆。”于是,德薛禅领也速该父子到自己家住下。德薛禅女儿叫索儿帖,当时十岁,比铁木真大一岁。见这个女孩生得健壮美丽,也速该心里很喜欢,第二天早晨就向德薛禅求婚。德薛禅说:“多求而不见得崇敬,少求而不见得低贱。女子之命,不可老于生身之门,就把这孩子嫁给您的儿子吧!”

  按照当时的习惯,儿女定亲以后,要先把男孩留在未婚妻家,并赠送礼物作为礼聘,也速该留下一匹从马做聘礼。

  也速该为儿子定好亲事,就高高兴兴地回三河源头。途经址克彻儿山的失剌额列(汉语称作“黄色的野甸”),看到塔塔儿人正在举行宴会。根据古蒙古人的习惯,骑马经过正在进餐者之旁时,要下马;未等主人许可就应一同就餐,主人也不应拒绝,而应以饮食相待,这既是客人对主人表示应有的敬意,也是主人殷勤待客的一种表现。也速该风尘仆仆,路上饥餐渴饮,十分劳累,心里自然也想趁机去喝几杯。另外他也想到,战场的仇敌也不妨同桌共饮,因此就放松了对塔塔人的警惕,参加了他们的宴会。

  事有巧合,举行宴会的正是九年前与也速该作战的氏族,其中有几个年长的人曾经见过也速该,并亲眼看见也速该将铁木真兀格捉去。他们一眼就认出了也速该,就暗地里在酒里下了毒药,并将有毒的酒给也速该喝了。

  宴会之后,也速该上马继续往前走。没有走多远,他就感到头晕眼花,肚子里很难受。他伏在马背上艰难地前行,经过三天三夜终于回到家中,这时已经支持不住了,于是他把晃豁坛氏的蒙力克叫到自己的跟前,说:“我的儿子们小,我去为铁木真求婚,回来的路上被塔塔人毒害了。我觉得难受,恐怕活不长了,留下孤儿幼弟,请多关照。诃额伦就是你的寡嫂,将来有什么困难还求您帮忙。请您赶快到弘吉剌去,将我的铁木真带回来。”说完就死了。

  蒙力克根据也速该的嘱托,赶到弘吉剌部,对德薛禅说:“也该速想铁木真,好生心痛,教我来接他。”德薛禅说:“亲家若想念自己的独生子,您将他带去吧。见面以后快点送回来。”于是蒙力克将铁木真接回不儿罕山营地。但铁木真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为了他的亲事,竟遭人暗算,爱和恨的种子从此在铁木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对铁木真的成长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也速该既衰,铁木真少孤,族众欺其母子寡弱咸有离心。”就在也速该死的第二年春天,时间仅仅过了几个月,死者尸骨未寒,生者泪眼未干,本族内部就出现了众叛亲离的局面。部族祭祖供品没有他家的份,也不分给他,按蒙古族的习俗,祭祖的祭品,如牛羊、牛奶等,所有的族人都有份,没有参加的人也要分给他,如果不分给那个人祭品,就等于不承认他是蒙古的同族人,等于被开除了族籍。这是铁木真母子一家的奇耻大辱。更有甚者,俺马该汗的两位夫人(可敦)鼓动并带领泰赤乌部的属民和百姓撇下铁木真的母子一家另搬他营,使铁木真母子一家陷入了困境。

  也速该死时,诃额伦已经生了四子一女。也速该还有一个“别妻”(相当于汉族的“妾”),也生了两个儿子。铁木真家只剩下一个老仆妇,加上他们二母七子,全家共有十口人。他们的牛羊畜群也被部众和奴隶们赶走了,只剩下他们乘坐的9匹银合马。

  泰赤乌部和属民百姓的叛离,使铁木真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了苦难的深渊。从此,他们孤儿寡母开始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苦度岁月,躲避泰赤乌部对其兄弟家人的捕杀。

  铁木真兄弟在艰难的岁月中一天天长大,大约在1178-1184年之间,诃额伦决定让铁木真到吉剌部去完婚,将父亲在生前给他定的未婚妻孛儿帖接到自己家中来。

  孛儿帖出身于弘吉剌部孛儿忽儿氏,蒙语称汉人居住的房屋为“板升”,转音为“孛儿”,称“圈子”为“库伦”,转音为“忽儿”。孛儿忽儿氏即居住在房屋里的一部分弘吉剌人。这个氏族居住地靠近汉人居住地域,受汉族契丹族的影响较深,过着半耕半牧的定居生活,不像其他草原部落那样逐水草而居。因此,德薛禅家不像铁木真家那样经常迁徙。

  按照当时蒙古草原的习惯,男子到女方去迎亲,要在女方家里举行婚礼,然后才送他们一起回男方家。铁木真有了一个知冷知热、如花似玉的夫人,又找到了博而术、者勒篾两个忠心耿耿的“那可儿”,家道复兴的曙光已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来。但是顺心的日子没过多久,一个更大的灾难又突然降临,这灾难是20年前,铁木真的父亲和兄弟抢来铁木真的母亲导致的。

  诃额伦本来是嫁给了蔑儿乞部的也客赤列都,也速该半路抢亲,也客赤列都只带了诃额伦的一件内衫回到营地,这对蔑儿乞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只是也速该在世时势力大,蔑儿乞人不敢轻举妄动。这时,他们听说也速该的长子已经完婚,于是决定趁铁木真羽翼未丰时进行报复。

  那是雨季的一个早晨,百鸟还没有出巢,牛羊还没有出栏,人们还在酣睡,天色苍黄还没有大亮。诃额伦身边的老仆妇急促地喊叫起来:“母亲,母亲,快起来,外面天地颤动,莫不是泰赤兀惕兄弟抢劫追杀来了?”诃额伦急忙叫起铁木真。一家仓促离开营地,护着母亲向不儿罕山逃去。可是铁木真的夫人孛儿帖和别勒台的母亲及仆妇走不快,被蔑儿乞人发现了而掳去,家产被洗劫一空。

  铁木真从少年时代起,就不断经受种种磨难,父亲被毒害,部众和奴隶背离,银马被盗,自己的性命险些丧失,现在妻子又被人抢走。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铁木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以及自己处境的志向!向蔑儿乞人报仇,夺回自己被抢走的妻子,成为铁木真从患难中崛起的第一个动力。

  抢走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是蔑儿乞人干的,他们是一个有统一指挥的强大的部落联盟。战胜这些人,比战胜几个偷马的盗贼要困难得多,不能只凭少数人的勇敢和机智,而必须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究竟如何组织这样一支军队呢?究竟向谁去求救啊?这对铁木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更是命运转折的关键。

  当时蒙古草原上,组织军队的办法有如下几种:一是依靠本氏族成员编成军队,而铁木真的同族成员早已抛弃了他,这种办法不可能;二是依靠自己的属民和奴隶组成一支军队,这时铁木真还没有号召力能把离散的力量收集起来,这也是不可能的;三是收集父亲时代的贵族“伴当”和朋友,他们是那颜贵族的仆人,又是那颜贵族的护卫和助手,组成“亲军”或“扈从队”。但这些人早就散离,铁木真身边只有两个“那可儿”,加上自个的几个兄弟,力量太小;四是结为“安答”(义兄弟),结为“义子”或结为“忽答”(母亲),实行政治联盟。“安答”不是血缘亲属的结合,而是不同代族的人在利害关系一致时的互相利用。结交“安答”的目的在于联合盟权,扩充势力,以便进行掠夺和自卫。铁木真为了壮大自己,暂时不能得到本氏族的支持,只好考虑结交“安答”、结为“父子”或结为“婚姻”等办法来得到其他氏族的支持。弘吉剌部孛儿帖的父亲尚未掌握弘吉剌部的大权,暂时作用不大,但在以后的斗争是可以发挥不少作用的。当时做出反应的却是另外两个人,他们是铁木真父子两代人的安答--克烈部的脱翰邻勒罕和札答兴部的札木合。

  铁木真想:克烈部的脱翰邻勒罕,曾与父亲也速该结为安答。“父之安答即父也。”他在土兀剌河边黑林里住着,铁木真曾将孛儿帖陪嫁的一个十分珍贵的用黑豹皮做的短大衣送给脱翰邻勒罕。铁木真对脱翰邻勒罕说:“在前些日子,你与我父亲契合,便是父亲一般,今将我妻子上见公婆的礼物送给您。”脱翰邻勒罕得到这件贵重的礼物,心里特别高兴,对铁木真说:“你离了的百姓,我与你收拾;散了的百姓,我与你完聚。我心里好生记着。”因此,索儿帖被抢走以后,铁木真第一想到的就是克烈部的脱翰邻勒罕,马上与合撒儿别勒古台到黑林去搬救兵。

  早在脱翰邻勒罕7岁时,蔑儿乞人曾把他和他母亲抢走,让他在薛凉格河边舂米。脱翰邻勒罕对蔑儿乞人怀恨在心,因此,满口答应了铁木真兄弟的请求,并建议铁木真去联合札木合。

  札木合也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开始是铁木真的盟友,后来又成为铁木真的劲敌。他是蒙古札答氏的首领。他的始祖就是孛端察儿抢来的孕妇生的那男孩,因为他们是异族血统的人,所以被称为札答氏。铁木真11岁时,曾与札木合在斡难河的冰上玩游戏,札木合赠送铁木真一个呜镝,铁木真回赠一个铜灌髀石,于是二人结为“安答”。根据蒙古族的传统,结为安答后,要生死不弃,要相依为命。因此,札木合也有义务帮助铁木真解决危难。

  铁木真兄弟从黑林回家以后,又向札木合求援,并向他转告了脱翰邻勒罕的意见。札木合也满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札木合自己出兵一万,在经过乞颜部原来的驻地时,他帮助收集铁木真原来的百姓一万人,合为二万人。脱翰邻勒罕与其弟分别率领一万骑兵,组成了一支四万骑兵的大军。在与蔑儿乞的兵力对比上,铁木真联盟占了压倒的优势。

  四万蒙古克烈骑兵的到来,好像神兵从天而降,打得蔑儿乞首领脱脱措手不及,拼命逃窜。

  蔑儿乞人失去了首领,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只有扶老携幼、拖儿带女,顺着薛凉格河连夜逃走。铁木真在混乱逃跑的百姓中找到了孛儿帖,还俘获了蔑儿乞部另一个首领合阿台,把他押往不儿罕山营地。铁木真取得了第一次重大胜利。

  成吉思汗从此,铁木真通过广泛团结众多部落,不断壮大力量,最终统一了蒙古部落。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宣布即位,年约四十岁。此后,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以总数不到四十万人的军队,先后消灭四十多个国家,征服了七百二十多个民族,消灭这些国家军队超过一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数目达六亿多,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他在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战争理论,创造了闪电战和包围战等进攻战术,扫平了东亚的抵抗力量,击溃了中亚和中东一带,让欧洲陈腐的骑士方阵不堪一击。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性派出超过十万人的大规模军团,却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四百年征服的还要广阔的土地。他建立的帝国边界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蒙古帝国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

  关于“成吉思汗”这一尊号,蒙古民间流传这样一则传说:将铁木真推立为可汗之后,在吉祥永驻的客鲁连河畔的广阔原野上,用上天恩赐的珍宝建造了蒙古式的宫殿,叫铁木真坐上了可汗宝座。自铁木真坐上了可汗宝座的那天起,宫殿东南的一块巨石上落下一只从未见过的异鸟,这鸟的翅膀如同彩虹,声音动听无比,其形状也十分美丽。这鸟一连三日飞到巨石上“成吉思、成吉思”地叫三声。于是,众人认为是大吉之兆,便为铁木真起了“成吉思汗”的尊号。

  成吉思汗是个世界级的英雄,古今中外,对他的评论颇多,他身后的谜团也不少。

  《华盛顿邮报》1996年4月19日认定成吉思汗为千年风云第一人,是依据由“谁缩小地球、拉近世界”为原则评选产生的。

  罗伯特在《世界企鹅历史》中写道:“成吉思汗才智超群,名震四海,直到1227年去世为止,没有一个人能与他相比。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治军严明,用兵如神。他的军队以十户、百户、千户制组织起来。其战术机动、灵活。虽然成吉思汗杀人很多,但他与哥伦布一样缩小了地球,而在外交方面不知比哥伦布胜出多少倍。他只活了六十多岁,却建立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冲破了亚欧各国的封闭状态,沟通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信息交流,并请进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人才,这是蒙古国势力强大的重要前提……他是拉近世界的最伟大的人物。有人认为:成吉思汗的蒙古人并没有治理好中国,并不是温顺和蔼的人,也不是思想家和解放者,而是残酷的人。历史并不是圣人、天才和解放者的传说。成吉思汗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在文明与野蛮的结合上至今还未找到一位比成吉思汗更为合适的人选。

  拿破仑评论成吉思汗说:“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为其父效力,我无这种好运。”

  苏联东方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评价成吉思汗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他是一位军事天才。”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成吉思汗如同一颗流星划破历史的天空,七百多年来,人们望着他远光的背景,不断地发表着各自的评价与感叹,游牧民族的文化是人类伟大的文化。”

  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庞大的蒙古帝国,他所建立的政权和法律,至今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仍有积极意义。

  原蒙古科学院长拜嘎伦说:“一旦你强大了,就会想知道别的人群是怎么生活的。你需要他们的知识去建设自己的国家。比如,成吉思汗就曾为他基本上是‘文盲’的国人‘借来’维吾尔书籍。”

  成吉思汗对战利品不感兴趣,但战争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成吉思汗曾宣称:“男人最大的财富是追逐和打败敌人,劫取他们的财富,让他们的妻子恸哭,获得他们的贡赋,享用他的女人……一句话就是‘征服’。”

  其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成吉思汗作战的动机,有时是部落生存的需要,有时则是复仇;不认为他开始便有意识地要做一个征服者。

  哥伦大学教授罗塞比说:“总体来看,除蒙古外,他并不抓住其他的疆域不放。”

  成吉思汗死于公元1227年秋,对他的死有五种说法:

  第一是“坠马说”。蒙古人编撰的《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既住过冬,欲征唐兀。重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逐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唐兀”是当年蒙古对西夏的叫法,“狗儿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这里说清了一个史实,成吉思汗在1226年秋天,带着夫人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骑的一匹红沙马让一匹野马惊了,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马受伤,当夜就发起高烧。当时,也遂请随从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儿也逃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但成吉思汗一生要强,觉得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成吉思汗派员去西夏国探听情况时,正好西夏一名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说:“有本事你就过来打。”成吉思汗听后说:“宁死不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痛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8月25日)病死了,时虚岁67岁。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回去了,这病可能就不会落下了。

  第二是“雷击说”。这种说法比较离奇。去过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文章中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遭雷电击中身亡的。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击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此,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致地,若躲避状。”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系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切时间是公元1245年,由教皇派来,回去以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的出使报告。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30年,其说并非空穴来风。

  第三是“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叙了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让被他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下了毒,当时这名西夏王妃趁陪侍之机下手的。

  第四是“被刺说”。这种说法与被俘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有关,是下毒说的另一种版本。蒙古民间传说,进攻西夏过程中,士兵俘虏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献给成吉思汗。就在陪侍首夜,西夏王妃刺杀了放松警惕的成吉思汗。被刺杀一说,源于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的《蒙古源流》。此书很珍贵,100年后即1760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将该书手抄本作为礼物献给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为《钦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成吉思汗被刺一说可信度很高。

  第五种是“被咬掉生殖器说”。这种说法流传也很广。这一风流事件也与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有关。据说,这位王妃被献给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要她做他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实是不甘受辱。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王妃在陪侍当天夜里,借行房时,趁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机,将他的阴茎咬掉了,成吉思汗顿时血流如注。因为这是特大丑事,就被瞒了下来,对外只称大汗坠马受伤致病重。西夏王妃自知成吉思汗不会放过她,跳黄河自尽了。

  导游说,五种说法,坠马说可信度最高。鄂尔多斯成陵,在新中国成立后回迁,曾开过棺,里面有记录其一生的织画,确定是坠马而死,棺内无尸,只有衣服。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一撮血色驼绒。当时蒙古人去世时,最尊重的方法就是以白绒毛覆在临终者鼻孔处,若动则表明人尚生,若不动则表明人已亡,其灵魂便覆在这白驼绒上。蒙古人没有保留尸体的习俗。

  成吉思汗去世的地点,有三种说法:一是宁夏的六盘山;二是甘肃的清永县;三是宁夏灵武。其中,死于六盘山的证据更为充分,得到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争议最大、争议时间最久的,还是成吉思汗的葬地问题,七百八十多年来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目前得到较多人认同的观点主要有:一是蒙古肯特山南克鲁伦河北;二是蒙古国的杭爱山;三是中国宁夏的六盘山;四是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迄今为止,无论哪一种观点,都不具有充分足够的资料。因此,成吉思汗的葬地一直没有定论。

  成吉思汗墓地之所以成为难解之谜,与蒙古独特的丧葬习俗有直接关系。蒙古族的王公贵族死后,遗体被装入凿空的粗木之中深埋地下,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子骆驼,然后放马将留有骆驼血迹的地面踏平,再派兵守护直到长出青草。以后要祭祀,则由母骆驼引路,母骆驼悲鸣的地方就是墓地。

  有蒙古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

  成吉思汗军事征服的成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丧父的孤儿能成为统一蒙古诸部的大汗?为什么一个只有二十万军队的蒙古汗国,居然可以战胜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有几十万、几百万军队的大国,进而征服了半个世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什么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国,可以战胜经济文化先进的大国?为什么刚刚进入奴隶制大门的国家,可以战胜有千年封建制历史的国家?成吉思汗为什么能用很少的兵力战胜几倍、几十倍于他的兵力,而他总能把握胜利?成吉思汗所缔造的庞大的帝国,又为什么在数十年之间便分崩离析,不能维持其统一的局面?为什么蒙古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会如此之迅速?……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表现了成吉思汗的特别、伟大,也增加了难以捉摸的神秘感。

  §§第五章 新疆之旅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