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内的山称“万寿山”,湖叫“金湖”。乾隆皇帝以兴修水利和为母祝寿为名,于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集中全国的能工巧匠,动用全国年收入的七分之一,连续施工15年,建成了这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苑“清漪园”。100年后,即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为太后“颐养冲和”,挪用海军经费2000万两白银修复,改名“颐和园”。
颐和园最突出的景色是“湖面大,高佛阁,长画廊,景点多”。
湖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故事,取名“昆明湖”。湖上碧波荡漾,游船悠悠。站在湖岸上,只见湖上孔桥隐约,垂柳迎风飘舞,极富诗意。
“佛香阁”在万寿山前半山腰中央部位上,八面三层四重檐,41米高,往下是20多米高的石台基,气势高大、宏伟,是全园的中心建筑和颐和园的标志。
“宝云阁”(铜亭)是完全由铜铸造的佛殿,号称“金殿”,高7.55米,重41.4万斤(207吨),是我国现存工艺最精致、体重巨大的铜铸艺术品之一。
长廊共有273间,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是目前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确认为世界之最。画廊从东向西,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个亭子,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长廊是一条彩色画廊,绘有人物、山水、花鸟、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片断、神话等彩色画14000多幅,内容十分丰富,形象栩栩如生。
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特别引人注目。谐趣园小巧玲珑,结构精致,四时有景,自成一体,被称为“园中园”。一亭一径,一步一景,景随步移,步步皆奇趣,处处体现一个“趣”字:时趣、水趣、桥趣、书趣、楼趣、画趣、廊趣、仿趣,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艺术水平。
圆明园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御苑,位于海淀区北部,占地5300亩,与附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万春园)合称圆明园。其平面图形成倒置的“品”字。园内建有楼台殿阁、亭榭轩馆140处之多,并挖湖造山,种植奇花异木,搜罗名贵山石,集天下之名胜,移山宿地点缀园中。景点160处,有仿桃花源意境的“武陵春色”,仿西湖美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等,汇集了江南无数名园的胜景。
圆明园内还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字画等文物珍宝,堪称文化艺术宝库,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在抢劫园中珍宝之后,纵火焚毁圆明园,现在看到的是西洋楼内仅存的部分石雕残迹。
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在《1860年圆明园大劫难》一书中,以战争亲历者的日记和回忆录为依据,描述了英法联军贪婪地抢劫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无情地破坏华丽辉煌的宫殿,最终在熊熊烈焰中将这座举世无双的御苑毁为一片废墟的经过,以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展现了一幕幕真实而又触目惊心的历史:
1860年10月6日,法军和英军向圆明园挺进。据说面前这座闻名世界的宫殿,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普通的欧洲人见过。他写道:10月6日晚进园时,这座大清帝国的正式宫邸几乎未遇抵抗就被法军占领了。对园内建筑和珍宝惊叹不已的侵略军头目孟托帮将军在给上司的信中说:“在我们欧洲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这样的豪华园林相比拟,我无法用几句话向您描绘如此壮观的景象,尤其是那么多的珍稀瑰宝,使我眼花缭乱。”一个海军上尉谈感受说:“当看到这座宫殿的时候,不论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哪个年龄段,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大家所产生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压根儿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绝对地震撼人心,确切地说: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一个圆明园。”
在回忆录中,那个名叫孟托帮的侵略军头目写道:“我于昨天晚上到达中国皇帝的夏宫,它已经被放弃,但无数财宝都留在里面,我已经派人通知格兰特将军,请他和额尔金勋爵一起来到这里,我们平分了那些财物,但我们只能拿走其中极少一部分,即便有200辆汽车,也拿不走那座宫殿里的所有好东西。”
圆明园在抢掠方面,他拿法国人与英国人进行对比,说:“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
伯纳布立赛写道,埃里松以一个普通目击者的身份目睹了圆明园宫殿遭抢劫的场面:“我真是大开眼界,忘都忘不了,人头攒动,肤色不一,类型各异,那是世界人种的大杂烩,他们一窝蜂地向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他们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喊叫着,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一个上了漆的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了珍珠串,把这些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石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满揣满掖。还有些人抱着座钟、挂钟往外走,工程兵带着斧头,他们为了把镶在家具上的宝石取出来,就挥斧把家具劈开……”“不时有人呼叫‘救火’!人们慌忙赶过去,东西掉得满地都是,火舌舔舐着宫殿豪华的内壁,大家用丝绸、绸缎、床垫和皮货压熄火焰,那真是一场印度大麻吸食者的幻梦……夜幕降临,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太后朝球……”
埃里松区写道:“孟托帮将军在法军军营中,在扮成清国官员或公主的士兵中走来走去,像父亲一样,规劝他们把那些华丽俗气的旧衣服脱去,把那些笨重的战利品扔掉,并向他们许诺说,到北京,他们会搞到更好的物品。炮手迪博斯克拉系服从命令,把已经抢在怀里的东西,包括满满一桶首饰统统地扔到了地上。简直是梦魇的一夜……”
“10月8日,抢掠又开始了,而且变本加厉。如果说,经过两天的抢劫,法国人的军营看上去像个巨大的旧货铺,营地出现人们所能想象的最奇特最热闹的景象。帐篷里堆着各式各样的珍稀物品,这是一日之间发的横财,这些横财寄托着多少梦想。后来,他气恼了,就把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砸碎、撕烂或者弄脏,各处都是一些豪华的家具、丝绸以及皇帝嫔妃们的那些以金丝线绣的裙袍。再就是眼巴巴看着这些东西带不走而挂在脸上的一副副可怜而又可鄙之相。至于银子,多得几乎不屑一顾,因为那些东西,分量太重。用价值480法郎的一块金条去换几瓶烧酒或者苦艾酒,这样做的士兵何止一个两个。”马赞库也描写过法军营地令人惊愕的场面:那里的营地看上去根本不像军营,怪诞得出奇。金丝交织的活物,五光十色的丝绸,锦缎艺术品,青铜器,极为精致的宝物匣,统统堆在营帐前,有的被撕裂,有的东西只剩下半个。伯纳布立赛最后写道:“10月9日终于撤离了现场,身后留下的是一片废墟和大火……这就是当时的一幕。”
走进圆明园,尽管它仍然叫“园”,也仍然保持着园的地位和名声,但它已经没了园的姿色。世界上无论哪个园,所保存与呈现的差不多都是人类的文明,唯独圆明园让人所见到的是人类的野蛮、残忍和耻辱……
像去朝拜梦中的圣殿,走进圆明园,我的情绪陡然就变了,因为随着一步步行进,我们就像走进了一处荒芜的废墟。那些残留建筑,那些遗留下来的石头,有直立着的、横躺着的、仰卧着的、斜倚着的,无论走到哪,石头像是在向你诉说:那些放火的强盗,是如何的野蛮和残忍,把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把它们烧成一块焦土。目睹这一块块石头,感受到火与血的洗礼,留给我们民族的不仅仅是悲愤……它们在叮嘱你:要记住啊!历史上这暗淡的一天,这耻辱的一刻!同时也在告诉我们:那些石头是永远不会腐烂的。不管风雨怎样侵蚀,不管世事怎样变迁,那石头上的龙凤纹章只会愈来愈光彩夺目。是的,烈火只能烧掉圆明园,却烧不尽中华民族的骨头,侵略者可以掳掠我们的财富,却掳掠不了中国人民那一腔豪气。只要骨头在,只要那一腔豪气在,我们就不会倒下,我们就可以重新创造辉煌!
北京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六十九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就已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远古文化。
远古的时候,北京这一带被称为“幽陵”。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人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到了帝尧时代,他在这里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治理北方。帝舜时,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
在距今3100年左右的商末周初,今北京市区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出现了一个叫“蓟”的聚落,据说是因为聚落内有一座叫“蓟”的山丘而得名。商代北京地区有燕和蓟两个小封国,北部属于蓟国,西南属于燕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尧的后裔(传说黄帝之后)于蓟,封召公于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和平门到广安门一带,与燕的都城(今房山区琉璃河乡)南北相距约百里。东周时期,蓟国被燕合并,不复存在,燕以蓟为都,旧城到北魏时仍在。这样,燕国便成为当时北京地区唯一的诸侯国,而蓟城也因之跃居为古代北京地区唯一的中心城市。
战国时燕国由一个弱小的国家发展为与诸侯争霸的“七雄”之一,成为当时北部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北京属于上谷、渔阳、右北平和广阳四郡,蓟城是广阳郡所在地。秦修驰道,到达蓟城,并把战国时的秦、越、燕分别修筑的北长城连接延展为万里长城。这样,蓟城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山,北枕居庸,南襟汉流,是控扼关塞内外、屯兵防守之要地,秦王朝一直视之为北方重镇。
西汉初年,北京一带为燕王卢绾的封地,蓟被定为王都。继卢绾之后,这里又先后为刘氏后代的封地,蓟一直都是王都。
东汉时,北京一带划为燕州,州牧以蓟为驻地,是防御朔骑南下的军事重镇。
西晋时期,蓟城为燕国封地。西晋亡后,蓟城一带的统治者不时更换。公元352年,鲜卑族前燕郡主慕容俊攻入蓟城,同年将都城从龙城迁至蓟,以蓟为都八年,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建都。北魏王朝统一北中国后,蓟为燕郡,治幽州。
隋朝开皇三年(583),废燕郡,幽州如故。大业三年(607)改幽州为涿郡,仍治蓟城。隋亡唐兴,武德元年(618)改涿州为幽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仍为幽州,治蓟城。
唐王朝灭亡后,当时的中国陷入分裂混乱局面,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79)。这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族相继入关,契丹人首先占领幽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契丹政权改国号为辽。辽改幽州为幽州都府,建都南京,又称燕京,作为陪都,以此作为经略华北、南进中原的根据地。自此宋辽形成对峙局面200年。
辽改幽为南京,基本上沿用了唐代幽州城址,只重修了城墙,在西南部建造了一个宫城。南京城方圆三十六里,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城市人口达30万。
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人建立金政权后,于公元1123年攻辽,夺取南京。随后,金向宋王朝索钱100万贯后,将南京交给北宋,北宋将其改为燕山府。两年后(1125),金灭辽,率部进入燕山府。
公元1149年,金完颜亮杀熙宗自立。为有效地对华北和中原地区实行统治,于公元1151年颁布了《议迁都燕山诏》,派画工至宋都汴梁(开封),测绘了宋代都城及建筑图样,参照它的形制规划建设新城。新城由两套方城组成,于公元1153年竣工。新城规模宏大,东西宽三千八百米,南北长四千五百米,每边有城门三座,十分壮丽,于是完颜亮正式迁都,改南京为中都。
完颜亮迁都北京,不仅在金朝发展史上为一个新时期,而且在北京的历史上也是一个新纪元。它是北京成为一代王朝首都的开端,此后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都定都北京。
公元1206年,蒙古国建立,并向中原地区扩展。公元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南口、攻下金都,将大部分宫城建筑烧毁,当时大火蔓延了一个多月,具有六十二年建都历史的金都毁于一旦。四十五年后(1260),忽必烈做了蒙古大汗,亲巡昔日金中都,决定在金都旧城东北郊另建新城,命名为元大都。
元大都城营建于金中都的东北郊,是著名学者刘秉忠规划设计的。城市形制分外城、皇城及宫城。外城呈长方形,东西宽6635米,南北长7400米,周长28.7公里,大致接近宋汴梁的规模;皇城四周10公里,宫城为最里一层,位于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充分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环境烘托了出来。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正式以此为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成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同年派大将徐达北征,攻占大都,改名北平府。后将四子朱棣封于北京,是为燕王。建文元年(1399),朱棣起兵“靖难”,于建文四年夺得帝位,是为永乐皇帝。永乐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这是北京定名之始。永乐十九年(1421),北京改称京师,正式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朝对北京城进行了改建。明初,因城北空旷,曾将元大都北墙南移五里,开安定、德胜两门,永乐十七年(1419)又将大都南墙南移二里,开宣武、正阳、崇文三门,将元大都土筑城墙改为砖墙。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筑了外城,外城将天坛、先农坛包围进去,城周二十八里,开门7座。后因财力不敷,外城只修了南石一部,故明北京城似“凸”字形。至此,北京城由四套城垣组成,即外城、内城(元外城)、皇城、宫城。
明初将元代宫殿拆毁殆尽,以致朱棣建都时重建了许多宫殿,今故宫中三大殿以及乾清、交泰、坤宁三宫,故宫南边的天安门,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天坛均为朱棣永乐年间修建。
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3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其后,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建立政权42天,后清兵入关,撤出北京。
清代以北京为都城,对明代的宫殿、城池、街衢、坊巷,未作大的变动,主要力量均放在西郊的两座离宫上--圆明园和颐和园。清代统治者将内城的汉族百姓迁至城外,内城由八旗人居住,所以内城主要是许多王亲贵族的府第。当时,为便利皇亲贵族上朝,府第多建在西城,因有“贵西城”之说。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初年,北京仍为首都,仍称京师,是北洋政府的首都。1928年设北京特市,1930年改北平市,日军占领时期称北京特别市,1945年复为北平市。
从辛亥革命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京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自1915年起,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以“民主、科学”为两大旗帜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有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从北京开始,迅速发展成全国性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49年3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迁到北平,同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正式决定改北平为北京。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这座闻名于世的古都获得新生,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自古以来,北京就是军事重镇。燕国故都蓟是华北平原进入北部和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处在畜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结合带,是华北北部南北大通道的汇合点。从秦统一到唐末一千多年间,每当中原的汉族统治势力强大,内足以镇压农民的反抗,外足以发展势力、开疆拓土的时候,就会以蓟城作为经略东北的基地;反之,当中原的汉族统治者势力衰微,农民起义日趋激热的时候,东北游牧民族就常常趁机内侵,于是蓟城又成为汉族统治者军事防守的重镇。一旦防守无效,东北地区游牧民族部落的统治者就会入侵,地处华北大平原北方门户的蓟城遂成为双方的必争之地,甚至成为入侵者进一步南下的据点。在比较安定的时期,蓟城又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北部的一个贸易中心。蓟城是汉族与北方游牧部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隋代和唐代前期,中原王朝多次征伐高句丽,又与奚和契丹等东方、北方的游牧民族时常交战,蓟城的军事地位显得十分突出,隋文帝和唐太宗在全国统一后,都曾以蓟城为基地征伐东北。唐中期以后,危机四伏,北方民族伺机而动,觊觎中原,唐王朝在沿边一带重镇设节度使,代表皇帝率兵驻守。天宝十四年(755),身兼平卢、洛阳、汉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幽州起兵,攻陷洛阳、长安,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北京历史就要发生巨大变化的先兆。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北京自古以来经济十分繁荣。早在夏商之时,这里的制陶业和青铜冶铸业就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所生产的陶器及青铜器造型精巧。战国时期,蓟城是“渤、碣之间都会”,有“鱼盐枣栗之饶”。其时,北边的乌桓、夫余,东边的朝鲜、真番等,经常来这里进行物资交流,中原地区的贸易交往也在此进行。
秦汉时期,蓟城的冶铁、制陶和制盐业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为发达。
隋唐时期,幽州为关内外商品交换中心,有“岁输珍货数百万”的记载。这一时期,幽州城中已有固定的商业区及手工业区,被称为“幽州市”,行业总类达三十余个。
辽得幽州以后,升此地为陪都,名之为南京。当时“南京”是北方富庶之地,有“水甘土厚,人多技巧,锦绣组绮精绝天下”之说,特别是制瓷业和酿酒业,十分有名。
元代,大都是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每年大都商业税收达十万三千余锭,占全国商税总收入的九分之一,城市中各种专门的市集三十多处,最繁华的地方在钟鼓楼和西城羊角市一带。
明代,北京的商业区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在偏北,在鼓楼一带。明朝时商业中心向南发展。随着行会制度的发展,同类商业相对集中,这一点在现存的一些地名中可以看出,如半市大街、磁器口、缸瓦市等,城内有些地区形成集中交易或定期的市,如东华门外的灯市是在上元节前后开市十天,而西城白塔寺、东成隆福寺是大型庙宇集市。
近代,随着帝国主义经济的入侵,北京原有的手工业渐被外国人的洋行、铁路、工厂替代。据统计,至20世纪初,在北京专销或推销洋货的店铺很多。北京由原来的封建性城市经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经济。
北京同时还是古华夏文化与胡戎文化交流的枢纽。这里的人民有着同中原人民相同的文化渊源,他们在青铜器、陶器上装饰着许多花纹、图案,充分体现了他们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早在汉代,蓟城的学术氛围就很浓厚,祖籍蓟城的韩婴曾为汉王朝的博士,传《诗》于单于,号称“韩诗”,与齐诗、鲁诗合称为三家诗,在燕、越一带影响甚大。汉末,一代名儒马融的学生卢植曾隐居于蓟城北部的军都山中,立学教授,远近从学者甚多。他著有《尚书章句》《礼记解诂》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遗风依然很盛,著名学者梁祚曾设馆立学于蓟城,门徒甚多。经学家徐道明曾在蓟城研究经学,不少人远道求学。这些不同形式的传统讲学,对汉代文化在北方边地传播与延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隋唐两代,被称之为幽州的北京地区产生了不少文学家、艺术家。例如北朝大诗人卢思道、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盛唐时的诗人张南史和中唐诗人贾岛、卢仝等。这一时期幽州还是迁客骚人抒发情怀、凭吊古今的地方。唐初著名诗人陈子昂在此发出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一代文宗张说在幽州为官时,留下过许多诗篇。其后,边塞诗人高适、王之涣都曾来此作诗抒怀。
元朝产生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的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元大都这块土壤上发展起来的。八十多位有籍可考的杂剧作家中,大都就有十九人,其中有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元曲集大成者马致远、《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关汉卿一生辉煌的创作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大都度过的。在绘画和雕塑艺术上,大都同样是人才济济,诸如刘融、乔达、谢佑之、刘元等,都是十分著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科学家郭守敬,他在大都城内所作的多方面的贡献,无论在中国科技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北京城中的文化事业较前代更为发达。明初,全国共有两处国事监,南京的叫南监,北京的叫北监。北监最盛时的学生超过一万人,其中不少是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同时,除国事监外,还设有太医院、钦天监等,用来培养专门人才。
清代,北京人文荟萃。初期,统治者为了编辑《四库全书》,曾网罗大批学者入京,著名的有翁方纲、戴震、姚鼐、任大椿等。大诗人王士祯,这一时期也留居北京,此时四方来京求教者不胜枚举。满洲宗室、著名诗人文昭即“辞爵读书,从王士祯游”。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就是在北京写成的。
§§第四章 草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