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记忆

  当我们游览在瞿塘峡栈道上,自然就会想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那是在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刘邦做汉王时,为了麻痹项羽,在嘉陵河谷的褒斜栈道上导演的一出军事杰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七雄争霸的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经过了多年战乱之后,人民热切企盼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休养生息。而秦始皇却继续施行战时暴力政策,年年有大规模的征发;同时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他在咸阳大肆修建宫室,藏美女一万人以上,又建阿房宫。后项羽入关烧秦宫,大火竟三月不熄。秦始皇在骊山为自己营造陵墓,墓高五十丈,方圆五百里,掘地灌入铜汁。墓中有宫殿和不计其数的珠玉珍宝,用水银造江河大海。秦始皇死后,没有生子的宫女要全部殉葬,墓内工匠也全部被活埋在里面。仅骊山墓和阿房宫两项工程,就征发70万余人,造成了“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苦不堪言,田租口赋、盐铁之税较前代激增了20倍,造成百姓本来就很少的收入被搜刮殆尽。秦二世胡亥时,政治更加黑暗,“繁刑严诛,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大规模的征发、繁重的徭役赋敛和残酷的刑罚,使当时的中国哀鸿遍野,百姓不堪其苦,以至于“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戍卒陈胜振臂一呼,天下民众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朝廷发“闾左之戍”,有九百多名贫苦百姓要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屯戍,陈胜、吴广也在被征之列,还做了屯长。这一行人来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被淮北的连绵大雨阻住了路途。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计算行程,发现已无法在规定的期限内赶到屯戍地渔阳了。屯戍误期是要杀头的,也就是说这九百多名戍卒若不奋起反抗,就再也没有出路了。

  死亡的威胁向戍卒们逼近,这时,陈胜、吴广私下密谋起义。他们分析了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天下苦秦久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于是,陈胜、吴广决定冒用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反秦。

  吴广利用自己在戍卒中的威望,故意惹恼押送的尉官,使尉官当众鞭笞自己,以激怒四周的戍卒。在陈胜带领下,他们杀了两名押送的尉官。陈胜、吴广动员戍卒们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已经走投无路的戍卒们,很愿意有陈胜、吴广这样的人带领他们在绝境中拼出一条生路。于是,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戍卒们群情振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于公元前209年7月在大泽乡爆发了。

  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揭开了全国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奋起反秦的序幕,一时间“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人以应陈涉”。各方反秦势力风起云涌,项羽和刘邦都是反秦势力的一支。

  公元前209年(一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刘邦以亭长的身份,奉县令之命押送一批刑徒到骊山去服苦役。路上不少人寻机逃跑,刘邦计算了一下,若照此下去,等到达骊山时,恐怕刑徒们都逃光了。按照秦法,服役者不能按期到达就要被砍头,刘邦很明白这个罪错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经过考虑,他果断地作出了决定。

  一行人来到丰邑西面的大泽中时,刘邦吩咐停下喝酒。到了夜晚,他解下刑徒们身上的绳索,对他们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刑徒们当然喜出望外,对刘邦十分感激,当即便有几十人愿意跟随他。

  刘邦放走刑徒,无疑是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此举标志着他结束了为秦朝乡村小吏的历史,从此以后,他便与秦王朝决裂,走上了逃亡、反抗的道路。

  逃跑后的刘邦带着跟从的人隐藏在芒砀山间(今安徽砀山东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给刘邦送来了天赐良机。隐藏在芒砀山的刘邦这时已经有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协助下,冲出芒砀山宣布起义,首先夺取了沛县,被立为“沛公”。刘邦与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分头召集沛县子弟三千人,正式建立一支反秦武装力量。

  刘邦在这场斗争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九月起兵,十月攻占胡陵(今山东金乡)、方与两县,然后撤军回家乡丰邑固守。几经转战,力量得到发展。在向楚王景驹借兵的路上,遇到了张良。张良是一位奇才,他的祖先是韩国贵族,他家历代都官至侯相,秦灭韩时,张良尚幼小,没有做官。由于韩国被灭,他一下子由贵公子成为平民,所以,对秦恨之入骨。

  通过与张良一番交谈,刘邦觉得张良很合心意,认为自己遇上了一位奇才,马上任用他做厩将。张良也感到刘邦对自己诚心相待,而且觉得他是个大有前途的人物,便带着自己的人投奔了刘邦。这年六月,刘邦率部来至薛县。当时项梁军力最强,又连克秦兵,所以,项梁就自然成了各路反秦力量的领袖。项梁听信谋士范增的劝说:“楚国当年为秦所灭,楚人至今还怀念楚怀王,今陈胜首事,不为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您起兵江东,有许多人跟随,是因为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派人从民间找来一位牧羊的前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王,仍称楚怀王,项梁为武信侯,让陈婴做上柱国。此时的刘邦,便成了楚怀王属下的一支队伍。

  几个月来连续数次战胜秦军,使项梁骄傲轻敌起来。九月,秦将章邯在经过了充分准备之后,集中兵力,乘夜在定阳袭破楚军,项梁被杀。从此,项羽就统领了他叔父原来的部下。

  项羽名籍,字羽,出身名将之门。早年好学兵法,力能扛鼎,性情勇猛暴烈,曾有取代秦始皇的志向。项梁死后,楚怀王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原陈胜的部将吕臣带着他的苍头军驻城东,项羽军驻城西,刘邦军驻砀郡,形成掎角之势,准备遏制秦军南下。此时的章邯也骄傲起来,不以楚地军队为忧,不再向南追赶,而是北渡黄河,进攻赵王歇,大破赵军。赵王歇与张耳被章邯部将王离等重兵围困在邯郸,几次派人到彭城向楚怀王求救。

  当时,秦军主力在赵地,而空虚的关中暴露了出来,如果楚怀王派兵救赵,则有可能把秦军主力牵制甚至消灭在黄河以北,义军就可以再出奇兵乘虚入关,直指咸阳。

  闰九月,楚怀王把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并起来归自己统领,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仍统帅驻砀郡的军队;任命项羽为鲁公,封长安侯;封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做令尹,然后商量救赵和入关两路人马的派遣问题。

  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进关中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不过秦军势力很强,诸将望而生畏,不敢下进攻关中的决心,只有项羽痛恨秦军击杀项梁,情绪激愤,自告奋勇地请求与刘邦一起带兵西进入关。而怀王部下一些老将认为项羽残暴,不是合适人选,只有沛公刘邦可以派遣。最后楚怀王采纳了老将们的意见,派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主力北上救赵;派刘邦率本部人马,并收集陈胜、项梁的一部分残部,向西挺进关中,攻占秦都咸阳。

  宋义率项羽、范增行兵至安阳,不顾项羽迅速引兵渡河的建议,耽误了军机,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自封为“假上将军”。怀王闻报,也无可奈何,只好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军权在握,便先派两万人马渡过漳水,首战告捷,然后“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直扑王离,切断了他运给养、军需的通道,大战九次,将士个个拼死向前,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动地,大破秦军,生擒王离。章邯带残部溃逃。秦军败后,诸侯将领去见项羽,“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西进以来,刘邦采取了积极而又冒险的战略战术,利用项羽在黄河以北激战之机,一步步向武关逼近,八月,攻破了武关。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在各路反秦武装中,领先率十万人马来到秦都咸阳东郊灞上。秦王子婴乘素车白马,颈上缚了系带,手捧皇帝印玺、符节在枳(今陕西咸阳东北)道旁向刘邦投降。至此,轰轰烈烈而又历时短暂的秦王朝正式灭亡。

  灞上受降之时,刘邦这支从农民起义中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十万人马的精锐之师。虽然与项羽之军相比,其力量尚弱,但已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并有率先攻入咸阳的战绩,这使各路反秦力量包括项羽对他也不能再小看了。

  章邯在邯郸失败以后,受到秦二世的斥责,他很慌张,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说明情况。掌握大权的奸臣赵高却让他等三天,不予接见。司马欣感到不妙,忙回军中报告。章邯意识到,战胜受到赵高的妒忌,战败不免一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章邯只有举全军向项羽投降。项羽受降后,立即引兵向西,要抢先入关,夺关中王。

  项羽进关后,曾派人向楚怀王请示对地盘和权力的分配意见,怀王回答:“如约。”即依照原先的约定,也就是说,刘邦既然先入关破秦就当封关中王。怀王当初派项羽去救赵,而不是向西入关,致使刘邦抢先入咸阳,项羽对此大为恼火,现在怀王又要“如约”,更不顺项羽的心境。而且当初项梁立怀王就是把他当作偶像,如今这个偶像已无存在的意义了,项羽便以尊怀王为“义帝”作借口,把怀王撇在一边,“实不用其命”。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戏亭(今陕临潼东北戏水西岸)召开分封大会。项羽欲自立为王,先分封诸将相,把全国分为十八个割据王国。

  因为项羽自己想占有今河南开封一带的魏地,所以封原魏王豹为西魏王,占有河东(今山西西南)。如何分封刘邦,使项羽颇感踌躇。因为他极不情愿让刘邦做关中王,却又不想担负违背前约的罪名,引起诸侯的反叛,于是他便与范增密谋,说巴蜀、汉中等地也称关中的一部分,并以此为理由封刘邦为汉中王,占据巴郡(今四川东部)、蜀郡(今四川西部)、汉中郡(汉水上游,今陕西秦岭以南及湖北西部一带),建都南郑(今属陕西)。

  巴蜀之地山高道险,汉中与关中又有秦岭隔阻,刘邦被分封到那里,项羽认为他就不太可能出来和自己争夺天下了。但是为了以防万一,项羽又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封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雍王章邯占据咸阳以西(今陕西西南部、甘肃东部,建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占据咸阳以东至黄河),建都栎阳。董翳曾劝章邯投降项羽,封翟王,占据上郡(今陕西北部),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东)。

  这三王占据了关中,堵死了刘邦复出的路,项羽觉得万无一失了。于是,他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项羽的封地大致包括现今安徽、江苏、浙江的大部分以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是诸侯中封地最广的。

  分封完毕,项羽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他可以长久地做霸主了,便徙义帝于长沙彬县,后又命令九江王英布等将义帝截杀于江中。然后命新诸侯就国,他自己带着从咸阳宫中掳掠来的财宝、宫女回彭城,做他的西楚霸王去了。

  刘邦被封汉王,领地在偏远的巴、蜀、汉中,地理上有山川阻隔,复出之路又被关中三王把守。在他离关赴国时,项王命他只带三万人相从。也就是说,刘邦原来的十万军队一下子被削减了三分之二还多。面对这种情况,刘邦曾一度失去冷静,怒不可遏,要以项羽决一死战。当时,项羽正处鼎盛时期,如果刘邦在这时轻举妄动,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萧何、周勃、灌婴、樊哙等几个老部下极力劝阻刘邦不能贸然行动。萧何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轻举妄动,时机不成熟,只有死路一条,不如暂进汉中安抚百姓,招揽人才,治理好巴蜀并把它作为根据地,等时机一旦成熟,即可重出争夺天下。”刘邦采纳了这个意见,带领三万士卒和愿意跟随刘邦的将士,向汉中进发。张良送到褒中(今陕西褒城),刘邦派他回韩国故地。临别时,张良对刘邦说:“这些天未能启程,并非犹豫,我考虑了几件事:今日一别,不至于相见无期,这是第一件。昨晚我算了卦,此番出行或能为沛公觅一帅。沛公手下不乏勇将,但皆将才,而调度三军,有奇谋,知兵善战者,得另有人选。我觅得此人,不管其在哪路诸侯帐下,一定叫他投奔汉王。此系第二件事。最后一件也最为伤脑筋,我想了几天,方下定决心,只恐沛公不能答应。”

  刘邦抬起头来:“先生请讲。”

  “我欲火烧栈道。”

  刘邦一惊:“烧栈道,岂不是绝了我们的后路?”

  “正是要断绝后路,令项羽放心。项羽所深忌者,沛公一人而已。烧了栈道,表示你一心做汉王,无意与他争天下。沛公赢得时间,于汉中培植势力,日后方能杀回关中,平定三秦。”

  刘邦说:“栈道已毁,我如何杀得出去?”

  张良笑道:“我已为沛公定下一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日前我走访几位山中老人,探知山后尚有一条通往陈仓的小路。时机成熟时沛公以奇兵袭取陈仓,定能打破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联手布防。”

  刘邦大喜,趋前握着张良的手说:“先生临走还殚精竭虑,为我定下妙计。大恩不言谢,请受我一拜。”

  张良到彭城盘桓以后,通过与项庄的接触,了解了韩信。韩信是秦代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北)淮阴县(今江苏淮阴)人,出生于一个普通贫苦农民家庭。出生大致在公元前230年。他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过着艰难穷困的日子。但韩信母亲是个很刚强的人,含辛茹苦,让韩信读了一些书。韩信大约在1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母亲去世以后,他立志成名的决心愈来愈坚定。他不屑务农、做工、经商,而醉心于学武习兵,苦读兵书战策,认真钻研各种用兵的谋略。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韩信参加了项梁的队伍,做一个执戟郎中。项梁死后,他多次向项羽提出正确建议,都未被采纳,很不满意。张良私下找他做工作,叫他投奔汉王刘邦,并向汉王写了一封介绍韩信的书信。汉元年(前206),韩信投奔了刘邦。韩信并没有向汉王拿出张良的书信,刘邦对他不了解,只让他做了一个一般的军官。

  萧何在与韩信交谈中,认识到韩信是个军事奇才,可担当三军统帅。一次韩信犯法当斩,他对一旁的夏侯婴叫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感到此人不一般,便没有杀他。韩信认为刘邦不识他,于是,决定投奔别处,在一个晚上出走了。

  韩信走后,士卒报告了萧何。萧何来不及报告汉王,火速追赶,一直追到寒溪才把他追回来。后经萧何的极力推荐,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答应让韩信担任大将以后,想马上找他来谈谈,让他拿出争夺天下的锦囊妙计。萧何建议说:“这样不利,对待大将,不能像招呼一个小孩子那样随便,您一向不拘礼节,傲慢待人,这是韩信要逃走的重要原因。现在既然要重用他,就应礼义周全,郑重其事,搭起坛场,选择良辰吉日,更衣斋戒,召集群臣参加,由您亲自授印。这样才能表现出您的诚意,树立起韩信的威望。”刘邦答应照办,立即着手筹备拜将的各项事宜。

  拜将的日子终于到了,隆重的仪式上,刘邦亲手给韩信挂上大将之印。韩信身穿帅服,荣耀极了。在场的官兵一下子被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沛公会拜韩信为大将军。他年纪很轻,又初来乍到,既无资历又无战功,凭什么要他来统率全军呢?特别是那些一起义就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将领心中更加不服。

  拜将仪式一完,刘邦马上把韩信请到上座,问:“萧丞相多次向寡人保荐您,不知您究竟用什么良谋妙策开导寡人?”

  周围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很多人心里也想,你韩信平白无故地当了大将,看你如何回答。

  韩信早就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地反问刘邦:“大王,您的志向,无非是要东征夺取天下,那么最主要的敌人和对手,难道不是西楚霸王项羽吗?”

  刘邦点头赞同,连说:“正是,正是。”韩信接下去又问,请大王您自己想想,个人的英勇善战、对部下的恩德仁义、兵力的众寡强弱,这三个方面,您同项羽比较,到底谁优谁劣呢?

  刘邦思考良久,最后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不如项羽。”

  韩信一听很高兴,知道刘邦颇有自知之明,能够纳言从谏,于是离席下座,向刘邦跪拜祝贺,说:“确实如此,我曾在项羽身边待了很久,完全了解他的为人,他是可以战胜的。”接着,韩信讲出了自己的全部观点,分析了项羽的特点和天下的形势,提出了东征方针和计划。

  刘邦自从来到汉中,慑于项羽的威望,一筹莫展,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部队不断逃散,上下哀愁苦闷,无计可施。今日听了韩信的一番说法,刘邦茅塞顿开,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深恨自己与韩信相识过晚。

  刘邦按照韩信的建议和计划,于汉高帝元年八月开始东征,发起了“还定三秦”之役,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其部署是:萧何留守南郑,收取巴蜀租费,负责军粮供应;刘邦和韩信统率数万大军,以曹参、樊哙为前锋,挥师北上。

  秦岭

  从汉中进军关中,有一道高大而险峻的秦岭(古称南山)山脉阻隔,只有几条山间孔道相通,每条孔道都长达百十里,十分险狭,行军非常不便,运输更为困难。因此,汉军还定三秦的成败,关键就是能否顺利地越过秦岭。

  四个月前刘邦由关中去汉中的时候,走的是秦岭最东边的孔道子午谷。当时张良送别刘邦,建议刘邦边走边烧毁所过的栈道,这样既可以防止其他诸侯(主要是章邯等三秦王)进袭汉中,又可以麻痹项羽,使其相信刘邦没有北上夺取关中、进而东下争夺天下的企图,从而让他放心地离开关中回彭城,解除对刘邦的怀疑和威胁。这个建议为刘邦所采纳,起了重要的战略欺骗作用,不论章邯、司马欣、董翳或项羽,都没有料到汉军会很快地回师关中,因而并没做必要的戒备。但是,自从刘邦公然拜将,秣马厉兵,准备东征以来,消息自然传出,三秦王已经有所觉察和警惕。因此,韩信不能不采取新的谋略和办法,达成还定三秦王的突然性。

  针对上述情况,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划,也就是声东击西。所谓明修栈道,即派人公开修复子午谷栈道,把三秦王的注意力引向秦岭东段。子午谷长达660公里,直通关中腹地,修起来绝非一日之功,因而进一步麻痹了三秦王,使他们觉得汉军的企图必然是直捣咸阳,但行动的时间尚遥遥无期。所谓暗度陈仓,即远远地绕开已经被烧毁的子午谷栈道,“以迂为直”,偷偷地越过秦岭,突袭陈仓(今陕西宝鸡东),然后再由西而东席卷关中。

  这一部署完全在三秦王的意料之外,章邯在陈仓一带毫无防备。汉军于汉高帝元年八月顺利地越过秦岭,渡过渭水,攻占陈仓,实现了战略进攻的突然性。

  这就是韩信生平所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成功地制造了我国战争史上由汉中进夺关中的战例。后世许多军事家效法韩信的做法,都未能成功。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