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

  在祭拜黄帝陵、参观黄帝庙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导游详细地讲解黄帝。

  导游说,黄帝的伟大和功德一时说不完,我只能向你们介绍一些主要的,让大家对黄帝有个基本的了解。为了叙述得方便和清楚,着重从三个方面介绍:第一,关于黄帝与炎黄的相互关系;第二,黄帝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第三,黄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中国是个极其古老的文明古国。距今大约17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50万年以前就出现了原始人群;1万年以前,中国历史已经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境内的众多氏族已经形成部落和部落联盟。在黄河中游地区,有炎、黄两大部落。据文献记载,少典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氏族,活动和居住于今河南新郑一带,炎、黄两大部落发源于少典族与有蟜氏。

  有蟜氏分布于洛阳至华山一带,后又向南、向西、向北发展。少典族有一支曾到甘肃天水一带,与有蟜氏缔结婚姻关系。炎帝族就是少典族与有蟜氏的裔族,活动于今陕西宝鸡渭北支流清姜河一带。

  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据南宋人写的《轩辕黄帝传》的记载计算,皇帝居位元年距秦灭东周有2731年。秦灭东周是公元前256年,黄帝居位距今是整整5000年。

  黄帝的降生,民间和古书上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帝王世纪》中说:

  “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有个故事说,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叫少典,他是有熊国的国君。当时少典已与有蟜氏世代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蟜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光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时附宝抬头仰视,只见天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斗枢星旋转,刹那间,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附宝突然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地一动,怀孕了。经过25个月,附宝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出生于轩辕,所以便给这孩子起名为轩辕。轩辕生的时候一片紫气弥漫于周围,他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有灵气。还在很小的时候,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就说:“把房子建在大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在地上不是更好吗?”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起了一间房让他看,神农氏这才信服了。

  另有一种传说,附宝与少典成亲后不久,便迁到寿丘。在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个人来到郊外散步。她仰望天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天空间出现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围着北斗中枢星转了几圏,然后迅速地坠向大地。附宝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她意识到自己受雷电感应怀孕了。此后,经过24个月,在寿丘生下了黄帝。黄帝额骨隆起,形状像太阳,面部似龙,刚生下就会说话,不久就会走路。

  关于黄帝的出生地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书上说黄帝出生在山东寿丘,《史记集解》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这些说法都无根据,不符合实际。北魏郦道元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圭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今天也有人主张,迁徙进入上圭的少典与华阳有蟜氏通婚生黄帝,初居于天水附近的寿丘,后向东发展,居于姬水。姬水即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西部偏北之杜林(今武邰),入渭水。黄帝极可能诞生于有熊氏之少典族与有蟜氏西迁的过程中,生于今西北黄土高原。《史记》《吕氏春秋》等史籍记载“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呈黄,故称“黄帝”,这样的说法完全符合《帝王世纪》等古书中说黄帝生于寿丘的记载。后人多理解“寿丘”为山东寿丘,不是天水的寿丘,这实际上是一种误会。史学专家穆长青在《“且水”、“桥山”、“寿丘”新考》一文中说:“寿丘”即陕西省黄陵县。

  少典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是黄帝的父亲,而是有熊国的国号,《史记索隐》有“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的记载,而《国语》记载少典所聚“有蟜氏女当为附宝”。这就是说,黄帝的母亲是附宝,父亲来自少典国,但名无考。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正如神农即神农氏一样,这里的少典即少典氏生黄帝、炎帝,并不是说黄帝和炎帝是同父母的兄弟,而是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部落与有蟜氏部落通婚的裔支。

  《帝五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首感之,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为德王,故号炎帝。”古书上说,华阳即今华山之阳,华山是秦岭的山脉,是关中地区最著名的山峰,古人因之作为秦岭的代称。《禹贡》曰:“华阳应该指秦岭以南。古代最早设华阳县(郡)的,是南朝刘宋初置于今四川黄元西北,继而改置于剑阁县南,后又改今陕西勉县,唐开元时改置于洋县北。此亦可证明华阳是秦岭之南。任姒在这里生炎帝神农氏,说明炎帝的发祥地就在秦岭一带。”

  炎帝部落在姜水流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关于姜水,有两种说法,一谓岐水之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岐水又东经南城南为姜水。”一谓岐水是流经岐山之水,岐山县有一条注入渭水的支流,谓清姜河。两处说法都承认姜水是陕西宝鸡域内的一条支流。

  炎帝神农氏有伟大的功绩:

  一是制耒耜种嘉谷,教民耕稼,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耒耜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最早的生产工具。耒耜的发明创造和在农业上的推广使用,对炎帝部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炎帝神农氏发明和培育了谷物--粟。粟本是一种野生狗尾巴草,经过长期培育,才成为穗大颗饱的优质粮食品种。

  三是炎帝神农氏作陶器、织麻布,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神农氏“埏埴以为器”,对制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炎帝神农氏“耕而作陶”,使得粮食作物蒸煮和保存更为方便,促进了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的变化。炎帝发明了植麻织布。炎帝还是“日市”的首创者,使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四是炎帝神农氏尝草制药,对原始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古代中药药物学著作,也以《神农本草》冠名,表明炎帝在医药学方面确实有很大的贡献。

  五是神农氏始作腊祭、傩舞、五弦琴,在中国原始音乐舞蹈中有较高的地位。炎帝制造五弦琴,表明炎帝部落当时的艺术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炎帝的主要功绩还在于推广了使用火的技术。炎帝不但将火使用于山耕,而且还扩大了火的用途,把火运用于饮食和器物的制造,所以后世称神农为“炎帝”。

  炎帝使山耕农业发展到了新的时期。由于炎帝部落有较高的山耕水平,所以炎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的部落首领。

  黄帝和炎帝都是从少典部族中分离出来的两个氏族。《国语晋语》上说:“黄帝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姞、僖、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许多古代民族和方国都系黄帝后裔,例如北狄、犬、氐、蜀、苗、越等。

  据传说,炎帝神农有四大分支,一是烈山氏,二是共工氏,三是四岳姜姓,四是汾水流域的沈、姒、蓐、黄四个部落。当黄帝兴起时,神农氏发展到第8世。他“成而异德”,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有专家分析,炎帝部落由渭水流域向中原发展,在黄河以南逐渐发展为强大的部落。黄帝部落最初活动在陕北,后从陕西渡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发展,主要活动在黄河以北,向东行至河北。打败蚩尤后,黄帝部落又从河北大平原扩展到中原地区。黄帝部落的兴盛晚于炎帝部落,是在炎帝部落势力衰落不能履行部落联盟首领职责的时期,黄帝部落起而代之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在黄帝诞生的时候,中国境内并存着许许多多具有不同经济特点和宗教意识的氏族群体:黄河中游地区有炎黄两大部落,山东和江苏北部地区有九黎部落,内蒙古、甘肃有部落集团,浙江有百越集团,四川有巴蜀集团,长江流域除炎、黄部落外,还有苗蛮集团,这一集团最有名的氏族是“三苗氏”等等……

  历史给当时中国境内的各部族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遇:谁能铸造华夏文化的共同体,谁就有资格成为天下霸主。吸取不同部族文化的长处和成果,缩小部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组织较大规模的部族联盟,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建构趋同的文化精神,就成为当时的时代课题。而要完成华夏民族共同体的铸造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将黄河流域的不同部族统一起来,缩小部族之间的发展差异,将黄河流域建设成为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后再融汇、吸纳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方蒙古草原、青海西藏地区的文化。黄帝部落正是在华夏大地所出现的这一宝贵机遇面前崛起,黄帝首先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本格局。

  统一各部族的方式,在远古主要的还是战争。战争首先在炎帝与黄帝部落之间展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所谓神农即炎帝。战争的大致背景是:以神农为代表的山耕农业文化已经发展到它的衰落时期,原先居主导地位的炎帝部落仍按传统方式处理部族内部与部族之间的关系,已经无力制约各部落之间的相互侵凌。而富有开拓精神的黄帝部落因为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炎帝部族的地位,在诸部落之间享有越来越高的威望。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炎帝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试图通过暴力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在“并兼无亲,高无所立,智士寒心”“诸侯衅之”的情形下,炎帝族诉诸武力,挑起战争。

  黄帝族在与炎帝族的战争中,团结了很多部族,并与炎帝族展开多次大战。最重要的决战是涿鹿之战。战斗打得激烈,“血流漂杵”。炎帝抵挡不住黄帝的联合进攻,败退到涿鹿城东一里处的陂泉。经过多次战斗,黄帝打败炎帝而兼有其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黄帝取代炎帝的地位之后,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在黄帝部族与九黎部族之间展开。这就是传说中著名的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领,九黎部落是一个很强大的部落。5000年前,最有资格统一黄河中游地区进而统一华夏部族的,只有以炎帝为首的炎帝部落、以黄帝为首的黄帝部落和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这三大部落。黄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炎帝部落,下一步就是攻打九黎部落了。

  战争的起因是蚩尤驱逐榆网。

  涿鹿之战后,炎帝部族的一支被迫继续东迁,与蚩尤部落发生严重冲突。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榆罔被逐。榆罔是炎帝部落的首领,在受到蚩尤进犯而无力抵挡的时候,向黄帝求救,黄帝答应了榆罔的请求,与榆罔联合起来对付蚩尤。黄帝与炎帝部落的重新结盟,表明黄帝与炎帝经过相争而相亲了,又纳入一个联盟。

  黄帝非常重视这场战争的准备工作。他制弧矢,制甲胄,采首阳之金,铸为鸣鸿刀,并设八阵地形。尽管这样,黄帝并没有一下取得军事上的主动权。蚩尤部落的战斗力十分强大,黄帝“九战不胜”。黄帝率领以熊、墨、貔、貅、虎等为图腾的部落进攻蚩尤时,蚩尤部落骁勇善战,使黄帝部落伤亡惨重。面对战争失利,黄帝一方面巩固了原有的军事联盟,另一方面对九黎族进行分化,使信仰鸟图腾的玄女、女魃、风后部落加入他的军事集团。

  《黄帝玄女战法》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有妇人人首鸟形,是谓玄女,授黄帝战法。”

  《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符,伏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就是说,是黄帝通过联合东夷的某些部落共同对抗蚩尤,才最后将蚩尤打败。

  这些对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种种神话式的描绘,说明黄帝部落在统一部落的过程中,是经过了极其艰苦的鏖战并取得彻底的胜利之后才实现的,是何等不容易,又证明黄帝是何等的伟大啊!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使黄帝不但成为炎帝部族的共主,而且成为炎黄部落与九黎部族的共主,扩大了部落联盟的范围,有利于黄河流域各部落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华夏文化共同体的铸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和夏是地域上的概念:“华”是指陕西关中的华岳,“夏”即中国之人。所谓华夏族是指在文化上形成共同传统,在血缘上融成一体的,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国古代各民族的统称,它是上古中原各族共同形成的。

  通过战争,炎黄统一了,与九黎部族统一了,中原统一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统一了,华夏统一了。在这个基础上,促使各部族融为一体,是这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不然,统而复散。

  黄帝取代炎帝的地位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好部族与部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黄帝站得高,看得远,对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黄帝将炎帝部族有能力的分支领袖吸纳到黄帝部族之中,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权,也就是说黄帝不直接干预炎帝部族各分支的内部生活,但他又承担保护炎帝部族各分支利益的义务。黄帝接受了炎帝部中许许多多的人才,比如岐黄,他就是宝鸡人,是炎帝部族的巫师。黄帝非常尊敬他,谦虚地向他讨教救民的真理。通过这样许许多多的工作,黄帝与炎帝族及其分族之间结成了亲密与牢固的关系。

  在打败蚩尤、统一九黎部族之后,黄帝面临更大范围的众多部落。黄帝依然采用原有的一些办法,从全局出发,大处着眼,通盘考虑,平等对待每个部落,在用人方面不分部族,任能护弱,同时扩大部落联盟,建立炎帝、蚩尤部族保持相对独立、依据部族分支的亲疏远近形成的有一定等级的联盟,对蚩尤部族进行融合。

  考古发现证明,在黄帝时代稍前,中国境内有了文字的雏形,黄帝时代仓颉造字,从此中国开始有了正规的文字。文字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促进了各种思想成果的交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要表达某一种物质文化或思想意识,只有依靠语言和简单的刻划符号,但是每个部族语言符号各有不同,因此,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受到阻碍,而文字的发明,就打破了这种阻碍,开启了通过文字文化广泛的交流和融通。在此同时,黄帝极力推崇象征华夏的龙文化。在黄帝时代,就有龙的崇拜和信仰。原始龙形象出现最早遗迹的是河南濮阳老城西南的西水坡,年代距今约6000年之久。再就是山西襄汾县陶村基地出土了一件彩蟠龙图形的陶盘,时间距今4000年。后来在商地遗物中,又大量出现龙的图案,在夏、商、周三族的活动中心区域出现龙的崇拜,说明自黄帝开始,龙作为华夏族的代表已经初具规模。

  黄帝十分重视社会管理方式。由于农业的发展,较长时间的定居成为可能,这就使得社会基本单元较稳定,易于管理。黄帝将都城建于涿鹿之阿。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方国。黄帝时的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黄帝非常重视军事实力,他“以师兵为营卫”,推行以本部族子孙武力威慑被征服部族的制度。黄帝是中央天帝,他的曾孙颛顼是北方天帝,侄孙少昊是西方天帝。黄帝时期中国就有国家的雏形。

  黄帝创制了礼仪法度。《尚书》大传说,黄帝时才开始有礼仪法度。黄帝是中国巡视制度的发明者,他足迹“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獯鬻,合符釜山。”丸山在今山东临朐县,崆桐在甘肃,熊、湘在湖南,釜山在河北北部。这说明黄帝时期的华夏是多么广大。

  黄帝把德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黄帝成为本部首领后,曾向天皇真人询问治理天下的办法,天皇真人告诉黄帝,治理天下,要以身作则,“同以出信,仗信以著从,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黄帝乃“终身弗违”。他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天下为公,特别注意网罗人才,聚拢了当时的许多贤士。黄帝能够任贤用能,立“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宫,凡百二十宫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他们“各司其序,不相乱也”,使得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精神生活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通过战争以及实行部族融合的措施,“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中原各部族相互结成联盟,相互交往就更加频繁了,整个中原各部落的生产和生活得以共同发展,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方面也逐渐有了共性。

  黄帝不但促进了黄河中游各部族融合,他所创造的部落融合方式为华夏的发展提供了范例,成为后世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的渊源。

  尧、舜、禹继承黄帝的民族融合政策,促进了更大的民族融合。尧、舜、禹时期,“三苗”部族得到了融合。

  “三苗”部族是九黎族的一部分。黄帝打败蚩尤以后,九黎族的一部分被黄帝融合,但另一部分战败后,被迫渡河南进,退居南方,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广阔的地区。至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史书中称之为“三苗”,有时又称为“有苗”或“苗民”,其首领为驩兜。古书一般认为三苗是九黎族的后裔,人数众多,又有着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方的优势,势力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部落联盟,与尧、舜、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尧在“丹水之浦”将有苗打败。舜时,三苗仍不服。禹主张以武力征服,舜主张“安抚”,但收效不大,于是舜命禹将其征服,并强迫三苗改易习俗。为了彻底征服三苗,舜亲自率众南下,死于途中。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见丈夫南征不回,绝望而哭死于洞庭,成就了“斑竹一枝千滴泪”这一著名典故。这说明尧、舜、禹为完成黄帝开创的融合各部落而为华夏族的业绩,作了不屈不挠的努力。

  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其他民族杂居,被称为“荆楚”。商王朝不断以武力征讨荆楚。代商而起的周王朝,同样屡屡出兵攻打。经过长期的战争与融合,三苗大部分形成楚族,后来成为华夏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余部分,聚居在楚国西部边境,最后成为楚的少数民族,到后来也融入华夏族。

  黄帝时期,北方还存在一些较松散的游牧部落,这些部落后来被视为北蛮。经数千年的斗争融合,北蛮的大多数都融入了华夏民族。

  在今陕西泾河、渭河、洛河流域,河南的伊水、洛水、汝水流域,各有一些戎狄之人和华夏人杂居共处。一部分戎人还渡过汝、颍二水达于江淮流域,他们和华夏族互相渗透,也逐渐成为华夏族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