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综述

  本栏编辑 刘佳利

  2012年,县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八大”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县上下迎难而上、负重前行,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7月以来,县委不受人事变动的影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以作战的状态、机制和效率,全力打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三个“百日攻坚大会战”,实现了经济稳中快进、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立足工作全局,突出第一要务,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县委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二字头、两位数增长,实现“六个上台阶”,即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步迈上60亿台阶,分别达到63.5亿元、66.4亿元;财政总收入迈上6亿台阶,达到6.42亿元,税性比和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规模工业增加值迈上20亿台阶,达到2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迈上6000元台阶,达到6005元,实现“九连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12000元台阶,达到12800元。

  招大引强建基地,工业产业加快集聚。按照“产业高端化、产品终端化、服务前端化”的思路,举全县之力发展工业。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达到44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1.9亿元、工业利税1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18%、41.7%。铜制品基地列入2012年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基地,工业园区昂首挺进全省百亿园区行列。

  以建设城镇的理念继续优化了园区平台。按照“生态立区、工业旺区、城市新区、生活靓区”的定位,基本完成了园区调规,同步推进了交通路网、环保设施、公租房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园区投入再创新高达到4.1亿元,完成比例位居全市第三。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累计建成1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铜制品基地“六纵三横”的路网基本成型,319国道和将军大道园区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皮革、电镀两大专业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营运,423套园区公租房全面开工建设;园区公交化运营顺利开通,小城镇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城园对接进一步加快。

  以靠大联强的气魄加快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了与台湾彰化、浙江嘉善、福建南安等战略合作与产业对接,将铜制品产业延伸到卫浴水暖行业,引进了永恒服装、兆丰皮革等一批品牌商和终端商。2012年,四大支柱产业贡献突出,铜制品产业(含电子信息)实现税收1983.6万元;皮制品产业实现税收3343.1万元,增长138%;药化产业实现税收1674.2万元,增长64%;茧丝绸(含纺织服装)产业实现税收2449万元,增长87%。战略性新兴产业初现成效,凯迪电力即将并网发电,泰玛科技成功落户,酱制品、三湾老酒、有机茶叶等传统食品加工业重获振兴,与四大支柱产业共同挺起“4+2”工业“脊梁”。

  以扶优招强的力度不断培育了优势企业。加快推进了罗星产业园、福兴皮革、永恒服装、凯迪电力等7个市重点调度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鑫阳光制革“退城入园”;加大了对紫晶化工、海天药业等重点企业帮扶力度,促其尽早上市;加强对货运物流业支持力度,新增运力186辆2.33万吨,实现利税7900万元;累计为企业帮扶招工6800多人,帮助小微企业融资1.3个亿。2012年9月份以来,按照全市工业“百日攻坚大会战”的部署,组建14个招商攻坚队,接洽120余批次客商,签约项目30余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在浙江温州、广东东莞举办产业招商推介会;全年实际引进省外资金18.5亿元,增长15.6%。

  合力攻坚破难题,城建重点项目倒逼推进。总投资40亿元的53个城建重点攻坚项目90%以上已开工建设,完成征地2190亩,拆迁2万余平方米。投入资金之多,推进力度之大,成为带动固投、拉动内需、壮大总量的“强引擎”。

  畅通工程提速推进,交通路网加快完善。强攻“五路两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吉莲高速建成通车,永新昂首迈入“高速时代”;319国道加快改造,衡茶吉铁路文茶联络线即将铺轨贯通,三湾大道一期改造全面完成,将军大道二期工程完成90%,将军大桥和仰山大桥全面启动建设,“省内三小时、市内一小时、县内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民生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城北中医院主体基本完工,城西学校全面启动,任弼时中学搬迁工程列入省政府调度项目,东里教育园区建设等一批工程进展迅速,廉租房及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60%主体工程。

  边贸工程强力推进,商气人气快速集聚。围绕打造湘赣边界重要商贸城市,大力推进城西综合商城、城北集贸商城、湘赣汽配商城“三大商城”和综合物流园建设,繁荣三产服务业。目前,城北集贸商城、湘赣汽配商城已经全面开工,城西综合商城征地安置工作基本完成,综合物流园争取土地指标250亩。

  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城区环境明显改观。按照“一江两岸、一城三区”的发展思路,全面启动了5.3平方公里的河东新区开发建设,拓开城市空间。开展了“营造好环境、喜迎十八大”活动、“美丽中国永新在行动”等声势浩大的市容环境整治活动,组织万余名干部定期清洁环境、整治秩序。启动了湘赣大道景观亮化和街景改造,规范了交通秩序;大力推进城区“六绿”工程,城区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划行归市”开局良好,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步伐不断加快。

  持之以恒促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紧扣“和谐秀美”主题,全面贯彻“八不八多”原则,创新思路举措,扎实建设美丽乡村,特别是2012年9月份以来,着力决战美丽乡村建设“百日攻坚大会战”,累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基本完成114个美丽乡村点、1.2万亩高标准农田和3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硬化村道120多公里,4000农户1.6万农民直接受益。

  在建设布局上突出示范性,坚持“集中布点、整村推进、成片发展”。突出镇村联动,重点沿安茅线和泉南高速连接线45个村点,打造长20里、涉及1000农户,集秀美生态、富民产业、文化宣传和基层党建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完成了3.5万平方米坡屋顶和外墙改造,彰显了庐陵风格;建成7个文化园和3个千亩产业基地。综合示范带从“撒胡椒面”到“握指成拳”,示范效应良好。同时,从源头管控农民建房,制定下发了《永新县城乡个人建房管理办法》,做到“三级联审、联合巡查”,狠刹沿路建房、围路建房、“开天窗”乱占耕地建房现象。特别是,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在8个乡镇实行“引农上坡”建房试点工作。

  在建设内容上注重全面性,坚持“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配套”。以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筹推进农村“五位一体”建设。组建了村镇规划所和乡镇土地流转中心,100%的乡镇村制定了村庄布点、功能布局、农民建房和产业发展四个规划,做到了规划先行、全域覆盖;全年流转土地2.3万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施企业化、规模化运作,引进恒龙农林等3家龙头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建成5个千亩基地井冈蜜柚基地;落实高产油茶1万亩、花卉苗木5000亩、楠木8000亩;新增蔬菜种植1430亩、桑园面积1000亩、绿化植树15万株,重焕蚕桑、“和子四珍”、有机茶叶等传统产业新活力。坚持以教育、卫生等资源为依托,以红色、书法、非遗等文化为要素,全力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乡镇幼儿园、农民医保、村卫生室、乡镇便民中心和“群众说事室”“五个全覆盖”,打造了怀忠镇当边将军文化村、龙源口镇黄陂洲非遗文化村等特色村点。

  在建设力量上注重联动性,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支持”。政府着重在组织领导、指导引导、调度督查和考核评比等方面下功夫,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和政策扶持,既不大包大揽,又不放任自流。农民着重在建设规划、资金筹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推选带头人等方面,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做到“自己家园自己建、建美家园自己享”,累计自筹资金达500万元。社会各界和县直单位着重在资金帮扶、业务指导、联系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年社会捐赠200多万元,单位部门帮扶200余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500多万元。特别是,对8个“引农上坡”示范点实行“多对一”帮扶机制,除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每个村点还给予110万元资金的支持,加快建设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繁荣民生事业,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坚持民生优先、基层为先、服务在先,尽最大的努力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全年民生支出达9.5亿,占财政总支出的67.5%,让全县更多群众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了和谐社会发展。

  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坚持市场化方向,圆满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县采茶剧团和县电影公司整体转企改制,县广播电视局与电视台全面分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到位,有效释放了文化生产力。依托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全省唯一的曲艺类节目,永新小鼓《宝朵冲浪》参加了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比赛;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文化“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不断加快县乡村文化网络建设,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培育典型,营造良好文明风尚。推出了党的十八大代表邢镭、全市“见义勇为”模范龙细风和全省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永新志愿者协会,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弘扬了核心价值观。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学有所教”取得新成效。全面启动校舍维修改造、公办幼儿园改造,推进学生食堂公益性改革,实施营养餐工程、热水供应工程,全县150所学校、40087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了营养餐,洗上了热水澡;11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开班,任弼时中学进入省高中教学质量第一方阵。“劳有所得”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49万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368万元。“病有所医”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食品药品安全态势平稳,群众“看病难”有效缓解,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7.7%。“老有所养”取得新成绩。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大幅度提高,发放低保救助款3690万元,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住有所居”迈出新步伐。开工建设了廉租房660套、公租房42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40户、农村危房1014户,完成国有林场和农垦企业危旧房改造6.68万平方米。“贫有所帮”踏上新台阶。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208个,完成移民搬迁626人,建设安置示范点2个,三湾乡九陇村、烟阁乡长富村等133个贫困村扶贫成效显著。

  深入排查调处,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探索了“群众说事室”、“3+10”、社区网格化管理等自治模式,设立了特殊疑难问题信访基金,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天网工程”,完成了农村客运班线公车公营改造。特别是去年7月份以来,深入开展了重大矛盾纠纷、信访突出问题和安全生产隐患机制排查调处活动,对排查出的159例隐患问题,采取“一例隐患问题、一名县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工作方案”的包干负责机制,159例隐患问题基本调处到位。全县社会和谐稳定,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公众安全感跃升到全省第25位。

  强化党风廉政,促进民主团结,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县委按照“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凝聚了发展正能量。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完善县委决策议事规则,把管人与管事有机结合起来,支持政府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做到了四大班子间事业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努力营造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环境。党管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双拥”共建水平不断提高,军政军民和谐融洽。注重发挥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集中并调动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巩固和发展了全县上下团结一致的大好局面。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强化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力度,县委班子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努力创建“五好班子”。继续实行领导干部“三挂”责任制,广泛开展了访贫思廉、“双百千万”和“三民”大承诺活动,同步推进了“三大”主题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帮扶困难群众解决民生难题2650个,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制定公布了县委权力运行制度和流程图,规范权力运行,实施阳光操作。在全县开设“五大课堂”,培训、教育党员干部5.6万人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采用“排名定提名”的办法,规范领导干部提名权,50多名实干型干部被提名重用,一批优秀干部在市委公选中脱颖而出;在全县公开选拔5个副科级实职和14个正副科级后备干部,并分类重用,树立了用人导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提升。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创特色,树品牌,开展了后进党组织转化升级,落实了基层组织“五覆盖”、党员“五发展”,把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推行五步工作法、打造园区党员之家、开展党员义工服务群众和“四联四帮”活动作为党建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党建重心向“两区”、向农村延伸,新建25个企业党组织,2400多个农村党小组;率全省之先,在县工业园区建成集“党员、工会、青年、妇女之家”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得到了市委王萍书记的充分肯定;推出了全国先进党组织三湾村党支部、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公安消防大队党委等一批典型;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农村90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党员实行了每月100元的定期补助。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有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内容,做到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促进干部作风更清明、更务实。规范了权力行使。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推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向基层延伸、向重点领域延伸。打造了贺子珍纪念馆、三湾改编纪念馆和湘赣革命纪念馆等3个红色廉政教育基地。狠抓机关效能建设,设立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60多个,深入开展“百个股室开门大评议”活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厉查处领导干部参与经济垄断、插手工程建设、涉足“黄赌毒”等行为,以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廉洁从政、干净做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