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走向未来的历史事实,将会证明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这一预见和论断的无比正确。
因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与繁衍提供着必要的条件;
因为,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它能给人类提供极为丰富的食物和巨大储量的多种资源;
因为,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为人类从事海上交通提供着最为经济便捷的运输途径;
因为,海洋是现代高科技研究的基地,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领域;
因为,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它为人类走出陆地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困境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保障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预测到,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是人类迈进21世纪的希望。
你知道海洋的重要吗?
海洋是人类的希望。在当今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不足、能源危机等问题让人焦虑不堪的时候,人类的明天在哪里?在海洋!可以肯定,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将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于海洋的开发利用。
据有关资料表明,海洋面积达3.6亿平方公里,在整个地球面积中占71%;她不仅博大辽阔,可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的巨大空间,而且地球上没有哪一处宝藏能与她媲美。
--海洋具有为人类提供食物的巨大能力。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能力相当于世界上所有耕地的1000倍,每年可提供水产品30亿吨,至少可养活300亿人口。科学家们认为,未来食物蛋白来源最丰富的地方在海洋。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多达20多万种,其中鱼类约有1.9万种,甲壳类有2万多种,海洋藻类有10多万种。据资料显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可提供的潜在生物资源约有150万吨,以摄食浮游生物为生的鱼、虾类潜在生产量为15亿吨,各种食肉性鱼类的潜在生产量为1.5亿吨。在这些生物资源中,已被人们开发的为数很少,捕捞的鱼类仅200余种,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的不到10种。倘若,我们把生物遗传新技术引入海洋生物驯养,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实现海洋农牧化生产,人类的食物短缺问题将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海洋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海底不仅埋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且占世界各种能源总量70%的海洋能,人类可据现有能力开发利用发电70多亿千瓦。其中潮汐能一项如全部利用起来每年可发电12400万亿度,相当于我国目前发电量的2万多倍。据科学家估计,在海洋中,仅波浪、潮汐、海流动能、海水热能及含盐浓度差能的储藏量,就多达数百亿千瓦,是当前世界能源总消耗量的几百倍,而且这些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水中的核聚变燃料的蕴藏量足以保证人类数百亿年的能源消耗。今天,氚--氙的核聚变反应已在环形核变装置里试验成功,可发出1.8兆瓦电力的聚变能量,持续时间约为1秒,温度高达3亿度。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必再为能源问题而大伤脑筋了。
--海洋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最有代表性的是海底锰结核矿和海底热液矿。它们被认为是下个世纪最有希望可大量开发的矿产。锰结核矿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的大洋底,含有镍、铜、钴、锰等76种元素。据科学家计算,世界大洋锰结核总储量可达3万亿吨,仅太平洋就有1.7万亿吨。具有可开采价值的资源量有150亿~300亿吨。如果把太平洋中的锰结核矿全部开采出来,按目前年消耗量计算,锰的产量可供全世界使用1.8万年,镍可使用2.5万年,钴可使用34万年,铜可使用900多年。另外,大洋锰结核还会不断增长,按其增长率计算,仅太平洋中的锰结核每年增长达1000余万吨。海底热液矿床的发现仅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科学家普遍认为,它有十分可观的储量,所含金属的潜在价值很大,是下个世纪最有希望的开发对象。
--海洋可为人类提供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浩瀚海洋,是人类在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陆地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的情况下,继续繁衍、生存、开拓和发展的巨大空间。随着科技越来越发展,当今海上人工岛、海上机场、海底隧道、跨海大桥、新型的海上城市等工程,已不再可望而不可即。可以说,海洋几乎可以提供人类所需的全部物质,人类面临的困境可望从海洋中走出。正如宋健同志所说:“人类将会重返海洋。”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公里。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人均值的一半。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现有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
但是,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沿海大国,从那昂立的“鸡首”处的鸭绿江口,沿着1.8万公里曲折蜿蜒的海岸线,移到位于“鸡腹”处的北仑河口,您看到的是一片蔚蓝色,一片蕴蓄着神奇与梦幻、希望和宝藏的蔚蓝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纵跨了38个纬度,包含着三个自然地理区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这就是中国的万里海疆。在这片浩瀚的蔚蓝色怀抱中,65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两万多种生物繁衍生息,其中包括文昌鱼、中华白海琢、玉带海雕等珍稀物种,还分布着河口、滩涂、红木林、珊瑚礁等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
这片蔚蓝不仅给大陆提供了丰富的矿藏、不尽的能源、美味的食品和宜人的景观,更与大陆唇齿相依、气息相通,一起构筑着你我的生存家园。有4亿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2.7%。我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旅游资源等。我国的新兴海洋产业,有海水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接利用、海洋药物、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新产业。
进入9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我国的海洋产业经济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已由1978年的64亿上升到1994年的1584亿元,翻了4番多。
因此,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我国进入21世纪更快发展的希望所在。
你听见海洋的呻吟吗?
海洋也是国土,而且是一片大有可为的蓝色国土,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洋面积与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共同构筑成中华民族生生息息、繁衍发展的美丽家园。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不少国人的心目中,地是国家的,可海就是老天爷的,怎么折腾都行。再加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与社会制约,愚昧无知和利欲熏心就导致对这片蓝色可爱的国土肆虐摧残起来。
据有关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平均每年向海洋倾废约350万立方米,60年代增加至800万立方米。70年代增至2000万立方米,80年代初全国倾废量增至4000万立方米,至1985年达5635万立方米。我国沿海10省、市、区历年来仅积存的工业垃圾近达36.5亿吨,占地31万平方米,工业废渣任意向海洋排污现象十分严重。此外,我国沿海地区近9万家企业每年工业废水和4亿人口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总量约有200亿吨,其中进入海洋的约80亿吨。在我国,通过河流途径输入海洋的污染物约占全部入海的污染物的80%,仅长江一条河流每年输入东海的污染物就占50%左右。在排入海洋环境的污染物中,无论是废渣、废气还是废水,皆含有多种有毒或有害物质,尤其是石油及产品、农药、酸碱、金属、放射性核素、营养盐类、有机物质、固体废物、废热等污染物排入海洋后,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富营养化”等海洋污染。如近年来,一些海湾无机氮超海水水质标准10倍,渤海湾磷酸盐含量超标3.6~6.6倍,长江口海水中硝酸盐含量也比以前成倍增高……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数量及负荷进一步加大,形形色色性质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渠道源源倾注大海,致使已经和正在进行开发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侵害。
海洋在人类的肆虐和摧残中呻吟哭泣,同时,人们也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愚蠢和短视付出代价。
--由于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海洋,致使赤潮发生率越来越高。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正常生态结构,也破坏了海洋正常的生产过程,它对海洋环境、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及人类健康与安全俱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威胁。我国近年来赤潮发生率愈加偏高,地区也在不断扩大。到1989年有记载的赤潮达40多次,仅1989年一年里,我国沿海就有6个地区遭受赤潮侵袭,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以上。1990年发生在海南岛西部海域的赤潮使该地区渔业损失达2800多万元。据1994年舟山海洋环境监测有关报告说:舟山渔场海面频繁发生赤潮,发生周期短、范围广、时间长,情况都比往年严峻。迫于日益扩大的近海污染,使舟山渔场不得不连续外延,渔业成本大幅度提高,生产安全系统降低,整个捕捞风险也随之增大。海洋污染还给舟山养殖业带来重重灾难,连续2年对虾等海珍类大面积死亡。不断加重的海水污染,使舟山渔民放弃赖以生存的渔养业生产,近年舟山已有20%左右的渔民被迫改行。
--胶州湾沧口潮间带在60年代还是海洋生物的乐园,仅无脊椎动物就有100多种。由于人们无休止地向海洋倾倒、排放工业垃圾和废水,目前只剩下了10余种生物。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鱼类文昌鱼,过去盛产于厦门的刘五店海区。由于大面积的围垦筑堤,使文昌鱼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今这个昔日举世闻名的“文昌鱼之乡”已是有名无实。具有极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海岸红木林,也因盲目围垦和乱砍滥伐,从30多年前的4.7万立方米锐减至今天的1.4万立方米,减少了70%。著名的金丝燕产地大州岛是猎寻燕窝的主要目标。经过疯狂的围捕,到1990年时,岛上只留下了两个残败的燕巢,“小鸟天堂”不再有鸟鸣。
--位于黄海北部的大连湾,在70年代以前曾以丰富的海珍品资源而著称,每年可捕捞鲜海参3万多斤,鲜扇贝20余万斤,采集自然生长的裙带菜和海带20余万斤,牡蛎单船日产200多斤。每至秋汛,密集的海蜇群乘潮涌入海湾,渔民驾舢板信手可捞,海湾内40多个渔业生产单位的年产值达1000万余元。但随着工业发展与人口增加,排入湾内的“三废”与日俱增,沿岸100多处排污口将500多家工厂的约3亿吨污水和近8万吨各种污染物“泻”入湾内,严重污染了海水和海底泥沙。70年代后,湾内的鱼虾数量急剧下降,自然生长的海参、扇贝绝迹,原有的9处海珍品养殖场陆续倒闭。80年代以来,由于大连湾连年发生赤潮,海带养殖业全部退出,仅剩下的贻贝养殖业也朝夕难保。
--渤海湾是我国一个重要渔场,是经济鱼、虾、蟹类产卵场和育幼的天然场所,贝类资源极为丰富。然而由于近年沿海一些城市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渤海西部水域遭到严重污染。据资料统计,这些地区的工业污水入海量年约5.28亿吨,生活污水1.4亿吨,排污口附近海域已变成无生物区,渤海东南部海域的环境状况也令人忧患,海水污染日趋严重。1994年初以来,因连续几次赤潮、病毒的侵害,使渤海湾对虾、扇贝、鲍鱼等养殖区域大面积受损,产品受到严重影响。据水产部门调查,渤海湾畔的一个对虾基地,不明原因的病毒使对虾几乎绝产,损失在3亿元以上。
--在大连湾沿岸100多个单位连续30年向湾内排渣,不仅使250万千方米的海域变成陆地,也造成了航道淤塞、海水污染及海洋生物的大量减少等连锁恶性循环。在广西,由于北仑河口的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一度造成河流不断变移,毁坏了大量农田;在海南岛,由于当地人对沿岸珊瑚礁的掠夺性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已造成了海岸侵蚀、港口淤积、水产资源锐减等不良后果,直接威胁着人们以海为生的根基。
呻吟哭泣的大海在告诫国人,再也不能继续做摧残蓝色国土的蠢事了。倘若不遏制愈来愈烈的海洋污染,人类就等于自杀。
原载1997年北京《健康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