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是我党的希望所在,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宰者。他们素质的高低,预示着党在新世纪的执政水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在人类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抓紧对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社会人才需求趋向及其素质要求的研究,正确把握青年干部的培养方向,加强和改进培养工作,是当前全党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试就这一课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把握新时代的特征和人才需求趋向
竞争和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将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竞争和发展交织而成的巨幅画卷。它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的时代气息,它将以“任何竞争的赢输均取决于人才”的时代最强音,呼唤着一代勇铸新世纪辉煌的新型人才。
1.政治斗争的复杂化,需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的可靠型人才。二十一世纪初,政治斗争主要集中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同我党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斗争,且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而变得更加复杂。一是进攻重点的明确性。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从杜勒斯开始至今已四十余年,但真正见效是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和平演变”在东欧诸国的得逞和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中唯一强大的对手就剩下中国,所以他们为了尽快实现其“用二三十年融化掉社会主义,从而建立一个以西方文明为指导的新世界”的战略目标,兑现“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就要从地球上被消灭”的预言,迫不及待地把演变的重点转向中国,叫嚣应当“充分利用中国开放政策所提供的机会之窗,促进中国的民主运动”。二是渗透内容的欺骗性。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的真实意图是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使共产党的第三代、第四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而逐步向资本主义过渡。然而他们又不是进行直截了当的灌输,而是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贴上“自由、民主、人权”的标签,向我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做销售广告,并声称他们“有政治及道义上的责任”去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享受自由和自决的权利”。布什在竞选总统演说中曾宣称:“在全世界,自由和民主正在前进”,“美国必须继续参与世界各地的事务”,“支持为自由和民主奋斗的人们”,“成为促进全世界的变革和自由带来的力量”。俨然是救世主的姿态,菩萨的心肠,自由民主的化身,稍不小心,极易上当。三是演变手段的隐蔽性。一方面“用一些经济让步换取意识形态上的进展”,诱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西方代表人物宣称“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的最好办法是“加强自由和民主”,此外,还要向国外的“自由战士提供经济和安全援助”。尼克松则说得更切题:“我们必须学会用对外援助来为战略目标服务”,“对那些使自己政权自由化的领导人,我们应该提供经济贷款、较先进的技术和作出债务安排”。另一方面,通过合法和非法、公开和隐蔽的行动,培植、扶持、收买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组织和“持不同政见者”,作为其实施颠覆活动的“内应力量”。这就要求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善于识别一切颠覆伎俩,成为既坚持改革开放又保证不被异化,既能争取外援又能抵御“和平演变”的一代忠贞可靠型人才。
2.经济竞争的激烈化,需要勇于拼搏、锐意创新的开拓型人才。一是大量占领国际市场的可能性和艰巨性。随着我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恢复,我国对外经贸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有较大改善,它使我国产品大量打入世界市场成为可能,但同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强化和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膨胀,又在我们进军的道路上设置了不少障碍。截止到1993年8月,全世界共有146个国家参与建立24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其中以欧共体为核心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占去世界贸易总额的2/3,这些大大小小的经济区是以区域“内向”贸易为特征的,具有明显的贸易排他性。尽管它们也需按关贸总协定的规则行事,但全球非关税壁垒花样翻新,名目繁多,不下千种。这就使得我们在开拓国际市场中步履维艰。二是国内市场的外来竞争加剧。“复关”既能促进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更意味着我国企业界将直接面临着来自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强劲挑战。在外来商品的强大冲击波前,我国许多企业将以资金、技术上的绝对劣势,同企图大面积占领我国市场的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竞争。未来这场坚守国内市场、振兴民族工业的经济大战,其艰难剧烈程度不亚于当年的“小米加步枪”对付“飞机和大炮”。三是产业升级竞赛的层次多、差距大。进入二十一世纪,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过渡后,将把竞争的焦点和开发的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基本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后,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而我国国情、国力的特殊性表现在既有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又有发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础,更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潜力。这就决定了我们既要在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跑道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竞赛,又要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同欧、亚、北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一决雌雄,还要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争夺市场。而目前我国科技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0%左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科研成果生产转化率发达国家为70%~80%,而我国只有10%~30%。因此,无论是占领国际市场、坚守国内市场,还是加速产业升级,都急需大批顽强拼搏、敢闯敢冒、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
3.社会文明的先进化,需要品格优良、道德高尚的偶像型人才。二十一世纪初,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突破性进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使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有较大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道德观念进一步增强,崇“官”、追“官”、怕“官”思想进一步淡化,价值观、政治观、人才观、领导观向更高的层次进化。人们欣赏和敬重的将是知识的渊博、志趣的高远、人格的完美、品德的纯正、精神的高尚。这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意向,它意味着未来的领导者只有在学识、人格、道德、情操等方方面面修炼到足以使人们折服的境界,才能真正被人们作为领导者从心里接纳,才能真正领导得了人民群众去创造明天的历史。
4.科技发展的高速化,需要专通结合、博学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表现为人类知识总量递增的加快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短。1991年2月28日,国务院发展中心在《人民日报》“国际科技论坛”上刊登文章指出,科学技术的知识量每十年增加一倍。重要新技术出现的时间从过去的几十年已经缩短到目前的五年甚至不到五年。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18世纪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缩短为7年,现在只需二三年。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初,知识翻倍增长的时间和转化周期将会更短。这一发展趋势要求人们加快知识更新的节奏和产品换代的频率。其二是间接表现为社会分工更趋专业化和细密化,社会管理活动的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同时,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扩大,跨行业、跨系统的合作与协调日益加强并趋经常化,社会管理过程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应当是既精通一两门专业,又熟悉不同行业与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广泛的领域内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5.国际交往的普遍化,需要熟悉国情、精于外务的外向型人才。目前,我国已形成囊括290个市县、2亿多人口、30万平方公里的沿海开放地区。随着沿边和内陆地区、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的全面开放,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将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格局。同时,出口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19.5%上升到31.03%。不难想象,二十一世纪初,全方位开放格局和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分量的加重所引发的将是涉外机构、涉外事务陡增,对外交往将遍及各地区、各层次,涉外活动将成为各级各地干部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大量的涉外活动必然呼唤着大批既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又熟悉涉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的外向型人才。
二、确立二十一世纪干部的素质要求
根据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求动向和我党制定的干部“四化”方针,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干部的素质要求如下:
(一)一代青年干部的素质要求
1.政治坚定。忠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善于识别和抑制各种错误倾向,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反“和平演变”斗争的考验。
2.道德品质高尚。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谦虚谨慎,忠诚老实,胸怀大度,豁达开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与人为善,团结同志,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3.事业心责任感强。对党和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对社会主义事业忠心耿耿,对从事的工作具有执着的追求,有开创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敢于和善于创新、竞争,有为实现党的战略目标和本地本单位的建设目标而百折不挠地奋斗的勇气和拼搏精神。
4.知识面广博,专业功底深厚。具有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能不断充实、完善、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需要。
5.组织能力强。善于联系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
(二)领导干部素质要求
除必须具备以上素质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五点:
1.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正确估量各种政治势力的发展变化和力量对比,能驾驭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2.具有超前的宏观决策能力和准确的识才用人能力。善于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适时提出战略目标,并能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行为方向;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做出正确选择,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3.具有复合型的知识才能。对社会学、历史学、民族文化、经济、科技、管理、内政、外交、法律等有广泛的了解,能熟练地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各方面知识有效地指导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4.具有优良的领导作风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善于聚纳各方面智慧,能总揽全局,善于发动、感召、协调、聚合各方面力量为完成工作目标服务。
5.具有娴熟的外交应变能力,能在频繁的国内外交往中纵横自如。
三、科学实施培养措施
以改革统率全局,坚持着眼未来与立足现实,善于继承同锐意创新相结合,努力探索青年干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青年干部培养朝着科学化、系统化、正规化方向迈进。
(一)遵循渐进规律,全面提高青年干部的素质
1.夯实理论功底同强化党性锤炼并举,铸造思想、政治的坚定性。青年干部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较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严格的党性锻炼。而这恰恰是对他们必备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培训,坚持“学精管用”的原则,按照精读原著和理论联系实际这两条基本方法加强学习和运用,努力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另一方面,要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三大优良作风,严守党的纪律等六大方面为基本内容,从强化党性教育和严格党内生活这两条基本途径入手,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党性锤炼,确保青年干部思想政治上的坚定可靠。
2.基础性教育同适应性锻炼并举,增强智能结构的合理性。基础性教育主要是指干部适应某一领域或系统工作需要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干部的知识结构。具体想法是:干部教育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专家以达到干部必备素质要求为目的,根据不同系统或部门工作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块分别设置课程,并依课程学习难易和实用程度等因素确定相应学分。参加学习的干部,在修完公共课并取得合格成绩后,根据部门工作实际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选修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或跨专业分别选修一些课程,通过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单科结业证书,计算学分。累计学分达到本科或专科定额并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后,由国家授权的专门机构发给学历证明。考虑到青年干部大都毕业于普通院校,特规定凡遇上曾在普通高校(中专除外)学习过程的课程一律免试取得单科结业证书。这样一来,青年干部中没有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可由此达到,并拥有一门专业;已拥有一门专业的,可由此获取两门或多门专业。可见,基础性教育的开展,既能促进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又为青年干部成长为一专或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适应性锻炼主要是培养干部对不同环境和工作的适应能力。让干部接受多领域、多渠道的锻炼。通常可采取下派挂职、蹲点与上调见习锻炼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轮换等方式。让干部获得较广泛领域内的适应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和领导经验。
通过这一阶段的培养,使青年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为其将来担负更重的担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提高性教育同创建性锻炼并举,培养工作、思维的创造性。提高性教育主要是着眼于干部实际工作能力水平的提高、间接工作经验的吸收以及工作“路子”的拓宽而进行的教育方式。它包括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管理水平的提高培训、专业进修、知识更新培训、转行换岗前的业务培训和提拔晋升前的资格培训等。此外,还应包括学位远程攻读。即在全国范围内指定若干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文理合璧的学位远程攻读指导、咨询委员会。通过招生考试与组织部门推荐,招收理论造诣较深、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为在职研究生,指导他们面向工作实际,选定专业和主攻方向,边工作边攻读,学期不限,每年规定一段时间接受专家面授指导,以其“策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有所突破作为评定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由专家委员会主持,通过答辩后,授予相应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中、高级领导人才和高层次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创建性锻炼主要是培养干部的创造能力,它是干部全面工作能力臻于完备和多种能力综合作用于客观实际而产生政绩的过程。一是可在保持班子相对稳定和有利于群体结构优化的前提下,采取带职异地交流的方式。即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相对落后地区,工作基础好的地方和工作基础差的地方,党政部门同经济部门,机关同基层相互交流,让干部在交流中增长见识,启迪思维,练就才干,在改变落后面貌、夯实工作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功立业。二是采取选派助理、代理职务、临时压担子抓中心工作以及授权处理突发性事件和复杂问题等方式,借以锻炼干部独当一面、统揽全局并驾驭复杂局面以及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的能力。
通过这一阶段的培养,青年干部各方面已趋向成熟,能适应多种不同的领导岗位,逐渐成为各个层次、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4.出国深造同境外锻炼并举,提高涉外能力的全面性。对外交往的频繁和涉外事务的增多,要求未来的干部要有较强的涉外办事能力。因此,除了在涉外工作中加强学习外,对于外事活动较多的专业干部和准备进入中高级领导层的后备干部要通过各种途径送往国外深造,学习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的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成果。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的驻外、援外机构、友好联谊城市、各种对外的学术、业务研究协会和其他涉外群众组织及出国考察、访问等便利条件和机会,重点选送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境外工作锻炼。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涉外能力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大批美国通、英国通、日本通,等等,才能在未来日益频繁普遍的涉外活动中稳立不败之地。
(二)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增强对培养工作的统驭力
1.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教育体系。建议以中组部和人事部为依托成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作为国家公务员培训机构的前身,各省设立办事处挂靠组织部干教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驭全国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中心”下设“基础教育部”和“继续教育部”。“基础教育部”负责干部的基础性教育,根据青年干部文化程度较高、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教育方式以自学考试为主,不必增辟新的教育阵地。原各系统(文、教、卫、体除外)内设的业务培训机构不再具有学历教育的职能,只能进行业务提高培训。其机构的规模和编制都要相应裁减。“继续教育部”负责干部的提高性教育,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系统的内设教育机构为培训阵地,以不超过半年的短期在职培训为主要方式,且根据干部的特点和提高性教育的要求,其教学方法要由原来从普通院校承袭而来的理论灌输法逐步过渡到以案例研究式教学法为主,增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使案例研究法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要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一方面要调进一些既有专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来任教;另一方面又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地下派有坚实理论基础的教师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使他们真正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开展教学。
2.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干部培养规划。按照长远需要同近期需要、个体需要同整体需要、工作需要同求知需要相结合的原则,自下而上逐级制订干部培训、锻炼规划,使培养教育青年干部逐步步入系统性、连续性、超前性的运作轨道,一扫过去冷一阵、热一阵、滞后应急性的培训和被动补课型的锻炼偏多的不正常现象。提高培训单位和参训对象两方面的积极性,增强组织部门、锻炼对象和所在单位在培养思路上的一致性,解决单位不愿放、个人不乐意的问题。
3.加强综合协调和工作指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及其干教机构要大胆履行统驭职能。一是要对各系统训干的计划、安排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审查、指导、监督,统一要求,严格把关。摆脱目前干部教育中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导致的培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局面,避免人、财、物的浪费,克服管理松散、要求不一带来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现象。二是要协调和指导好不同系统、不同行业尤其是条块之间互派干部交流锻炼工作,打破干部培养使用上的系统隔离、条块封闭现状。
(三)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青年干部成长的内驱力
1.坚持在竞争中选拔干部,加强行为导向。应当肯定,当代青年干部绝大多数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应当看到,缺乏透明度和平等竞争机会的选人用人方式也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青年干部的进取意识和成才欲望。有的甚至出现了不重工作而重钻营的行为倾向。当务之急而又唯一有效的是尽快建立健全干部选拔竞争机制。通过竞争选拔干部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则、六个环节。两个原则即党管干部原则,民主、科学、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六个环节:第一,公开招聘。就是将人才聘用的数量、投向及基本条件和有关要求(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年龄界限、任职经历等)和盘托出、公之于众。第二,公开推荐,包括群众推荐、毛遂自荐、领导或组织推荐。无论是哪种推荐,被荐人选均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受到同等重视。第三,资格审查,根据报名条件,对推荐出的人选进行严格的资格甄别,确定入围入选。第四,公开竞选。所有竞选者,一是按类别和部门岗位要求,分别参加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为主的公共知识和以领导干部必备的岗位专业知识为主的专业知识考试;二是参加以对竞选者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直接的综合考察为目的的公开答辩。竞选者既要阐述自己的竞选方案或任职设想,又要回答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质询。根据两方面的成绩确定考察人选。第五,组织考察。由组织部门负责,到考察对象所在和工作过的有关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对其德、能、勤、绩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并在其所在单位的一定范围内进行民意测验。根据考察情况,提出初步任用意见。第六,党委研究。根据竞选、考察情况和初步任用意见,党委依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研究确定录用人选。这六个环节紧密联系,构成竞争选拔干部的基本模式,具有较大的适应范围。它既可用于对委任制干部的选拔,也可用于对选举制干部选举前的比较筛选;既可用于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选拔,也可用于党委部门领导干部的选拔,更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业务部门领导干部的选拔。它能为青年干部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吸引到竞争中来,让他们在竞争中看到成才的希望,爆发出锐意进取的原动力,意气风发地投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自己竞赛的跑道。
2.坚持培养与使用挂钩,加强政策导向。培养是为了使用,而使用是更进一步的培养。应建立青年干部培养档案,把干部参加培训、锻炼的情况登记入档,作为其任免、奖惩、调配、晋升的重要依据。并制定出与之配套的政策性规定:(1)凡3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中专(含高中)及中专以下学历者、从事的工作与在普通高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一律要参加与本职工作对应的干部“基础教育”自学考试,应参加考试而又未取得学历证明者,不得参与晋升晋级,以增强青年干部努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质量的自觉性;(2)积极鼓励青年干部通过“基础教育”自学考试开辟第二、第三专业的学习,获得双学士学位者,享受硕士研究生同等待遇,跟硕士研究生一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3)建立干部上岗资格培训制度,凡未经过上岗资格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属新提拔的领导干部,不得上任就职,属新参加工作或转行的干部,不得上班;(4)凡未经过基层锻炼的各级机关青年干部都要分期分批下基层补课,坚持没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不得提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没有两个以上岗位工作经历的不得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5)对于在实践锻炼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干部,在提拔、晋升上优先考虑,一有机会就大胆甚至破格使用。通过这些措施,把青年干部自我实现的愿望同党的事业和本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激励他们以百倍的努力加强学习和工作,一步步走向成熟。
(四)建立正常交替机制,疏通青年干部成长渠道
建立正常交替机制,既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保持党的正确路线连续性的需要,也是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一要有好苗子,二要有空位子。为此,首先应改进后备干部工作。在选拔标准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不同门类干部的特征和不同职责要求,制定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针对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选人标准。具体工作中,既看思想政治表现,又看实际工作成绩;既重实际能力水平,更重内在素质和发展潜力,摒弃过去的凭印象和关系定后备人选的做法。在选拔程序上,严格履行两个阶段四个步骤。两个阶段:推荐和考察审定;四个步骤: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研究、上级组织部门审定。上报材料应包括完整的考察材料、民主推荐情况、党组织集体讨论的会议记录和正式报告。上级组织部门审定后备干部名单时,也要经考察了解、集体讨论两个步骤,避免过去那种“主要领导碰头,拟定名单上报”的不严肃现象。在培养管理上,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发展方向和成熟状况实行分类管理,如依成熟程度可将后备干部分为近期可进班子、中期可进班子以及战略后备干部三个层次。同时,在把握好工作中的“度”的前提下,可采取公开与保密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对选人标准、选拔程序、培养过程等宜适当公开,对后备干部的分类情况、发展方向、培养周期应严格保密。这样有利于对后备干部的选拔、教育和监督,为领导干部队伍的正常交替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人才储备。
其次应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一是推行领导干部试用制。凡新到任某一岗位的领导,一律应经过一定时间的试用期,一般以一年为宜。试用期满,根据组织部门追踪考察和民意测验情况定其去留。二是推行领导干部辞职制。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和公务员考核举行一年一度的领导干部民主评议,由组织部门根据领导干部职级高低和责任范围确定相对统一的评议内容和评议标准。评议结果及时反馈本人,并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被评为不胜任现职者,劝其自动申请辞职,劝而不退者免职;连续两年被评为基本胜任现职者,改任同级的非领导职务。三是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一般地,经过每年一度的民主评议未被刷下而平安度过一届或二届(县以下三年,县以上五年)的领导干部都是能胜任现职的,除去一部分有潜力挑更重担子需要提拔的,其余只要年龄精力许可,继任原职,对一个单位或一个地方近期的工作是没有损害的。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由于腾不出位子,客观上给青年干部的锻炼成长带来一定障碍,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要“长征接力有来人”。只要“接班者”素质好、有接任的能力,甚至比原任干得更好,那就既保证了党的事业继往开来,又解决了青年干部成长渠道不畅的问题,也保证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承前启后。因此,在搞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下,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既必要又可行。至于任期的长短需视级别而定,不同级别的具体任期应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不宜草率。任职期满的领导干部除提拔的以外,一般视年龄、精力状况按《国家公务员条例》中的有关要求改任合适的非领导职务。特殊行业和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不在此列。
四、确保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培养青年干部过去强调得不少,但效果却不理想,其原因除去方法措施本身的欠科学和不得力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号召布置多,真正抓落实少,缺乏一套保证培养工作落实的保障机制。因此,应在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上多下些功夫。
1.提高青年干部培养的社会化程度。着眼二十一世纪培养青年干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大、培养对象多,既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干部,还包括千百万在校学生,他们都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对他们的培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要大力推进培养工作的社会化进程,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工作。一是要在全党上下增强抓紧培养青年干部的紧迫感,树立忽视青年干部培养将导致亡党亡国的危机感,强调和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青年干部培养,在思想上提高到事关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在工作中把它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的位置。二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树立长期抓、全力抓的观念,解放思想,破除“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旧思想,树立“有志不在年高,有为不在位显”的新观念;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的思维定式,树立“用人所长,任人为贤,不拘一格”的用人观点;破除“凭印象和个人好恶”选人的坏习惯,树立“凭政绩和人民公认”选拔干部的新思路。努力探索青年干部健康快速成长的规律和途径。开阔视野,善于发现、大胆启用优秀青年干部,以实际行动为青年干部的成长清障铺路。三是文化部门要积极为青年一代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抨击一切愚昧、落后、病态、丑恶、阻人发展的陈腐观念,弘扬健康、向上、文明、进步、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使青年一代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呼吁引导全社会关心爱护青年一代,营造出有利于青年一代茁壮成长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风气。四是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搞好“希望工程”建设,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青少年培养教育工作。共同抓好以近代史和国情教育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树立科学比较观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重点的共产主义教育,为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五是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老同志要发扬继续革命精神,自觉挑起教育后一代的重担,做好青年干部的传帮带工作,重点加强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工作经验的传授,从而形成组织人事部门为主导、文教青年组织打基础、社会各界参与的齐抓共育格局。
2.加强干部培养立法工作。干部培养立法,是干部教育管理迈向正规化的需要,是做好干部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把干部培养的方针、任务、职责、主要原则、职能部门及其权力、责任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明确接受培训和锻炼是干部应当享受的权力,又是其必须履行的义务,任何个人和部门都不得违反。对于培训的机构及其职能范围、人员编制和干部交流、轮岗锻炼的有关要求以及培养与使用挂钩的原则性规定都应通过立法给予保证。
3.建立培养青年干部责任制。以干部培养法规为基本依据,联系组织部门的工作实际,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规范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强化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培养教育上的责任感,使培养使用青年干部的权力和责任统一起来。对于培养工作做得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对不重视青年干部培养,工作不落实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错过干部培养使用时效,摆着优秀干部不培养使用的失职行为,要处理主要责任人。同时,为了使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同级党委或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还要对责任制的实施、执行情况加强检查、督促和考评,保证培养教育工作件件落实,尽可能不出现不负责任的失职、渎职行为。
原载1995年贵州《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