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期间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具光彩的文学艺术宝藏。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君王和入仕之人,无不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就是驰骋疆场、金戈铁马的将军,许多也兼具文学修养和儒雅气质。倘若,生为中国人的现代领导干部,却对古今文学艺术的魅力浑然不觉,其文化素质就会大打折扣,其领导风格、人格形象甚至会黯然失色。
领导干部之所以要有点文学修养,这是陶冶高尚情操的需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文化精神,潜藏着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的深刻昭示。《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岳阳楼记》中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经世名言,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在今天,这些名篇佳句,也对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建设起着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领导干部之所以要有点文学修养,还是提高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的需要。文学名篇中不仅闪烁着辞采,荡漾着情感,体现着人格,而且其间蕴含着许多哲理,沉吟经久,堪梦堪思,使人从富有暗示性的意境和耐人咀嚼的理趣欣赏把握中,使自身的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得到升华和提高。如宋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就昭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不能以偏概全,偏听偏信,而要学会全面地分析认识事物,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召公谏厉王弭谤》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雍也?若雍其口,其与能成何”!其间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才能行事而不悖的深刻道理,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是极富教益的。
领导干部之所以要有点文学修养,还在于多读名篇不仅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同时还能增加骨气和人格魅力。历代有作为之人,常从名篇中摘取佳句作为座右铭。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追求真理,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视死如归,前赴后继。“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等名句,对于我们今天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到自重、自省、自珍、自警、自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总之,历代文学名篇以其飞扬的文采、深蕴的哲理、浓郁的感情、清秀瑰丽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音阶和情调,弹拨着人们敏锐的神经,激活人们心灵的共振。领导干部多读一些历史名篇、多一些文学修养的熏陶,对于提高评判美丑、陶冶情操、锻炼党性、创造美好事业和人生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精神修炼的“内功”充实了,就能宁静致远,刚毅应变,儒雅处世,勤政为民。
原载2006年《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