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程懋坪出生于汪山土库。父亲程时煃,曾任民国江西省教育厅长。懋坪从小接受私塾教育,1934年9月考入上海医学院,1940年毕业后在江西省立医院内科工作。1941年至1948年任江西中正医学院内科助教、讲师。1948年9 月,考取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去美国约翰霍金斯大学卫生学院学习。毕业后获共公卫生学硕士学位,再去赫明科费传染病院和传染病控制中心进修。
留学美国
程懋坪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的消息后,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不顾美国政府的利诱和恐吓,毅然假道香港于1949年10月回国,随后即去中南医学院(第六军医大学前身)工作,历任内科副教授、教学医院主治医师。1953年江西赣州乙脑大流行,他带队前去参加防治。1954年参加云南边防部队抗疟疾工作,在技术指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控制了在驻云南部队中流行的疟疾,为百姓看病为边防建设作出了贡献。他参加编写的《云南抗疟工作总结》(总后卫生部出版)受到军区首长的高度赞扬。1955年,第六、第七军医大学合并为第七军医大学(即现在的第三军医大学),程懋坪任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和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副主任、主任。1956年,四川西部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他前往参加防治工作。1958年奉命去四川洪雅县参加当地防疟队总结抗疟工作,回途中得知四川西部数县钩端螺旋体病大流行,又积极参加了“钩体病”的防治和总结工作。他常带自己的儿子到西南医院门诊部去帮扶贫困的农民患者。
60年代,国内对肝炎的病因和临床分类尚有重大分歧,他十分重视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肿病”流行,程懋坪较早提出“这是一种传染病”的观点,经过进一步临床研究及实验,证实了他提出“是病毒性肝炎”的观点。他针对国外一些论文将迁延型肝炎看作“急性期”的观点,较早地将肝炎划分为“迁延期”及“慢性”的建议,写出了数篇内容丰富的论文,对指导临床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论文《287例肝炎的临床分型》(《人民军医》1962年第1期)在1962年全军肝炎的学术交流大会上报告后引起与会者的高度重视。这一年程懋坪晋升为教授。程懋坪在国内较早地使用人工肾透析抢救流行性出血患者。他又倡导人工肝辅助装置的研制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终于在1982年自行设计制成吸附型二肝辅助装置,用于临床,曾抢救6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使其转危为安。
程懋坪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军医大学造反派召开数千人的批斗大会对他进行批斗时,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说人民对我有恩,我工作中也有缺点,并叫自己的儿子亲临现场,接受教育。
程懋坪多次独立编写传染学讲义,所著《钩端螺旋体防治手册》和《暴发性肝功衰竭》两书在国内都有一定影响。他还针对一些临床工作者对药物引起的肝损害认识不够,主编了《药物与肝脏》一书。他还编写了《生物武器的医学防护》一书的临床部分。他长期从事传染病的教学工作,忠实于医学教育事业,一贯热心培养人才,谆谆教育。他治学严谨有方,甘当人梯,风格高尚,曾为中青年同行修改英文译稿近百篇,多次把自己的名字从弟子们的学术论文上划掉。
程懋坪结婚照(1945年)
程懋坪出色地完成许多繁重的医疗教学科研任务,在医学界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他曾先后担任中南军区《新医汇刊》主编、华东军区《内科学报》编辑、《中华结核病杂志》编辑、《解放军医学杂志》顾问、全军四个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上海肝炎防治小组成员和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传染病学主任委员、顾问等。
程懋坪曾患脑梗塞、右侧偏瘫,基本恢复后,在仍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十多种疾病的情况下,特别是1986年退休后,仍拖着病体,致力于经验总结、著书立说,并主动义务承担起传染病科部分门诊和中青年医务人员的培养提高工作。他还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15名,这些学生在他精心培育下全部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他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亲自筹建的实验室颇具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程懋坪在校内是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专家。
1945年与本校附属医院护士赵碧华女士结婚,生有三子。
程懋坪留学和参加工作后,一直没有回汪山土库,但他叮嘱自己的孩子,有机会要回乡看看。2001年,程懋坪因病去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