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督抚”的程氏三兄弟在当地曾经盛极一时,他们曾不知不觉中担当了当时江西在朝廷的代言人。江西遭受洪涝灾害,他们可以面奏皇帝,请求救灾免粮。但三兄弟在仕途中均未得善终。老大三起三落,虽然越挫越奋,最终却被流放新疆,病死外地;老二中途主动退出政坛;老三虽然前景看好,却因操劳过度,英年早逝,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可悲可叹。值得庆幸的是,程氏家族自从出了“三个大红顶子”后,就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置义田,建义仓,办义学”,千方百计为子女接受良好的道德、文化教育创造条件。程氏办学地点曾几度随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扩办或搬迁。最初创办的义学设在大塘街,便于大塘所有适龄少年就读,后来又增设土库内“望庐楼”“稻花香馆”等处,塾师的工资和其他经费均由义仓开支。汪山土库的稻花香馆长年书声琅琅。稻花香馆俨然一所全封闭的“贵族”私立学校。东边是供学子吃住的附属建筑,有住房、餐厅、伙房。西边是授课场所,这里供奉着孔子塑像,有四间教室,有学生课桌和许多书籍。程姓子孙中,程秉钧、程志和二人中进士,程鼎芬、程志清、程道存、程建钊等十人中举人,有近百位四五品官员和社会名流,包括民国时期的程天放、程学恂、程时煃、程翠英、程懋筠等都从这里走出。程懋墩也和他的上几辈一样,在稻花香馆接受过启蒙教育。
汪山土库私塾学堂之所以被称为“稻花香馆”,是因为稻花香了,丰收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寓意书香稻香两相宜,寄望学子学业有成。
由于汪山土库程氏家族出了众多人才,所以对曾在稻花香馆教过书的先生来说也是一种荣耀。除了前面说到过的聘野先生和熊豹文先生在当地享有盛名外,还有程志和的破摹塾师潘凝真老先生,虽然潘姓在当地是个小姓,但谁也不敢欺负他,他老先生的家中挂着程氏子弟送的“寿福宜年”的大匾呢。一次潘姓与另一程姓闹纠纷,程姓是大姓,硬是把潘姓的牛牵走,把鸡、鸭、猪赶尽杀绝,而凝真老先生的鸡鸭都被点上“红”色,不敢动他一只。程氏所受的儒学教育,“礼义”二字是最要紧的。正所谓“立身天地之间,总是忠孝仁义”。
大塘程氏从设义田、义仓、义学,发展到后来建“宾兴会”和“北京会馆”,筹措资金,都是为程氏子孙甚至周边士子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提供学费、盘缠、住宿等资助。这些做法一直延续了百余年,直至新中国成立才终止。
光绪丁酉(1897)年秋闱放榜后的一天,汪山土库祖堂热闹非凡,锣鼓喧天,爆竹齐鸣,老爷、少爷身着绫罗绸缎,太太小姐穿戴珠光宝气,纷纷来到祖堂。大家又是挂牌匾,又是树旗杆,又是给祖宗上香、叩头。原来是在庆祝程建钊、程学恂叔侄同榜,高中举人。
说来也怪,汪山土库家族凡遇鸡年,总会逢大喜事。自楙采嘉庆癸酉中举后,道光乙酉年生大男丁程鼎芬,程鼎芬己酉年科拔贡,后官至甘肃按察史。楙采之弟亮采于丁酉年也中了举,侄子程迪芬于道光己酉年科拔贡。程福增也在这年科优贡,程方德于同治癸酉科举人,程志铭在这年科优贡。
因此,金鸡就成了程氏家族的图腾,旗杆场上的旗杆顶上都立有两只鸡。鸡为六禽之首,它有五德:“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爪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能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高悬公鸡,有吉星高照之寓意。“雄鸡一唱东方亮,太阳出来照四方。”当地还流传着一首诗谣:“大户门前一对鸡,有翅无毛不能飞,高官不用千金买,三篇文章一首诗。”
附:“一门三督抚”生平介绍
(一)程矞采生平
程矞采,谱名新胜,字蔼初,号晴峰。生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
嘉庆丁巳年(1797)补县学生员。
嘉庆庚申年(1800)恩科乡试中第四十九名举人。
嘉庆辛未年(1811)会试中第二十七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八名,与林则徐同榜。初为翰林院庶吉士,癸酉(1814)年授礼部主事,兼仪制司行走。
嘉庆二十一年(1816)补军机章京,旋任京畿道,巡视东城、北城,继升祠祭司员外郎。
道光元年(1821)晋郎中,补都察院江南道御史。
道光三年(1823)转刑科给事中,与户部掌印给事中,京察一等。
道光七年(1827)授甘肃兰州道,办理军需总局,征剿张格尔,荣立军功,赏戴花翎。
道光八年迁甘肃按察使。
道光九年调广东按察使,十年入觐,召对四次。
道光十一年(1831)转广西布政使,道光十三年改调浙江布政使。
道光十五年(1835)丁母忧。
道光十八年(1838)调江苏布政使,丁父忧。
道光二十一年(1841)授广东布政使,复调江苏布政使,署理江苏巡抚。道光二十二年为江苏巡抚(牛鉴任两江总督),镇江失守,英舰驶入长江。程矞采以疏防被革职留任,简放山东,转调广东巡抚。
道光癸卯(1843)、甲辰(1844),程矞采为广东两科监临官。鸦片战争期间,他参与了《虎门条约》《南京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道光二十五年(1845)调漕运总督,署理江苏巡抚(因黄河缺口)。
道光二十六年(1846)调云南巡抚、署理云贵总督(因回民滋事)。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升云贵总督。
道光三十年(1850)调湖广总督。
咸丰三年(1853),其子候选道福培在武昌战死,程矞采挂印走衡阳,遭编修何桂珍劾奏,被发配新疆。
咸丰七年(1857)获准释归,行至甘肃天水(今酒泉)因病去世,享年74岁。
(二)程焕采生平
程焕采,谱名新童,字晓初,号霁亭,生于乾隆丁未年(1787)四月,郡廪生。
嘉庆癸酉科(1813)优贡,嘉庆丙子(1816)科中第五十二名举人。嘉庆庚辰(1820)会试中第五十三名进士,复试一等,殿试二甲。初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擢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
道光十三年(1833)京察一等,提掌河南道事务,巡视南城,后简放湖南衡州府知府,在位时兴利弊,召对后省亲。
道光十四年欲陈请终养,父亲不许。
道光二十年,选授湖北盐法道,截去陋规,不变更盐政。
道光二十三年,两次充乡试提调官,于例给官餐外,捐给入场日晚粥,场外亦卖日晚粥,重奖士论。士民感恩戴德。
道光二十五年授湖北按察使。
道光二十七年调湖南按察使。
道光二十八年升任江苏布政使,进京陛见,署理江苏巡抚,后辞官,覃恩诰授通奉大夫。
咸丰辛亥(1851)亲修新增圩。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攻江西,在南昌筑护城河,回籍办团练。咸丰九年(1859)去世,享年73岁。
(三)程楙采生平
程楙采,谱名新羲,又名赞采,字曜初,号憩堂,生于嘉庆己未年(1789)七月,邑禀生。
嘉庆癸酉(1813)登拔萃科,中乡试十三名举人。
嘉庆甲戌(1814)第一百四十名进士,殿试二甲,初授翰林院庶吉士。
嘉庆丁丑(1817)授编修,武英殿国史馆纂修,翻书房行走。
道光四年(1824)充庶常馆提调。
道光五年(1825)京察一等,简放甘肃凉州府。
道光六年(1826)转护甘肃凉州道,总理西口行营粮务,经杨长龄(遇春)保奏,随兄程矞采擢甘肃兰州道委办军需,荣立军功,赏戴花翎,转调陕西凤翔府。
道光十年(1830)五月护理盐法道兼署西安郡,十一月补授陕西督粮道。设“宾兴会”奖励优学。
道光十一年至十三年(1831-1833)为陕西乡调提督官。
道光十四年(1824)授山东按察使。
道光十六年(1836)升安徽布政使(抗大洪)。
道光十九年(1839)升安徽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提督衔,并理安徽学政。鸦片战争中有功于国。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一月,调浙江巡抚,病逝,享年55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奉旨入祀乡贤祠。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