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中秋节就到了,人们忙着购月饼、柚子和烟酒,准备走亲访友,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中秋之夜,月亮在蔚蓝的天幕上显得特别大、特别圆、特别亮,夜空静谧如水,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鞭炮或焰火的响声。矞采的父母用彩纸将一长串莲藕扎成一条龙的样子,用来祭月亮,同时摆上月饼和柚子。矞采和焕采望着天空中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想着小的时候爷爷给他们讲的吴刚、嫦娥的故事,心里默诵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深切感到人类之渺小、宇宙之无穷。
通过多年的积累和熊先生的点拨训练,兄弟俩终于决定过了中秋节就去参加嘉庆庚申(1800)恩科乡试。去省城的头天晚上,程楷夫妇准备了一对蜡烛、一些纸钱和一捆香,来到祠堂,祭拜天地祖先,请祖宗保佑兄弟俩乡试顺利。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程楷就叫夫人炒两大碗油盐饭,给每人煮了两个鸭蛋,给他们吃了,又煎了一些芥菜米饼子,带他们来到小河边,将棉被和行李装上小船,然后叫兄弟俩坐进船舱,自己跳上船,用竹竿撑开船头,驾着小船送他们去南昌。小船通过村后的小河,进入浩瀚的鄱阳湖。东方的白云渐渐变成红霞,一轮红日从水中缓缓升起,远处还能听到公鸡啼鸣。程矞采的胸襟也开阔了许多,而焕采却对清清湖水荡起无数的涟漪很有兴趣。两岸的村庄一个个往后倒退,小船驶入赣江,经樵舍,至傍晚才到达南昌码头。他们一上岸,进入“德胜门”。但见城墙高大坚实,城砖宽厚,城头建有箭楼,飞檐画栋,衬托出威武的雄姿。他们直奔程家会馆。会馆原为“程公书院”,系竹园、大塘、石岗程氏于乾隆己巳年(1749)所建。前后六进,在德胜门内东万宜巷地方。前至东万宜巷官街,后巷直抵府背,止观音庵官街;左前有耳门,出入公巷;左后旁附马房,抵外墙江宅地界;右至墙外孔宅界。程氏凡有公务活动或省会开考,本族人都在此食宿。奉直大夫、通判南昌府事程公尚赟赠有“嵩洛源流”匾额悬于堂上。程楷一行进会馆安顿后,兄弟俩就准备考试事宜。
第二天一大早,程楷带着兄弟俩经象山路到后墙路新建县衙,过射步亭、马王庙,再过东湖状元桥,来到江西贡院,这里是江西全省乡试考场。贡院正门前有东西辕门,均系木结构牌坊。正门是砖石砌筑,中门三开,正中悬有红底金色“江南贡院”四字匾额。两侧除一对石狮外,还有石坊两座,东额为“明经取士”,西曰“为国求贤”。整个贡院正门布局壮伟,门内东西设有官廨,有十多个维护考场秩序的人在里面休息。临近二道门,前有照壁,正面堆砌巨大盘龙,背面是贴“金榜”的地方。他们越过广场进二门,这里中辟五门并列,是为了避免考生拥挤。再进就是“龙门”,俗称“龙门口”。至此,除了考生和主要工作人员外,其他的人不得入内。程楷叮嘱兄弟俩认真考试,过两天来接他们,转身回到程家会馆。从龙门向前,直通高三层的“明远楼”,登高远眺,贡院全景尽收眼底。这是考试时执事官员发号施令和监临、监试、巡察的撩望之处。楼上已有五六人在走动。过“明远楼”即是“致公堂”,这是监临、外帘官办公相聚的地方,堂前设木栅回廊,不准闲杂人员过往。堂的东西两侧房屋是监临、提调、监试、巡察各堂分别办公、食宿之地。“致公堂”后是“戒慎堂”,堂后檐墙有“外帘门”,外帘官到此必须止步。在“致公堂”与“戒慎堂”之间,两侧房屋是掌卷、受卷、誊录、对读、弥封、公卷、巡捕、理事等职司人员办公和食宿处所。外帘门外有一座“飞虹石桥”,这是内外帘官的分界线,双方不得逾越一步。内帘门内有“衡鉴堂”,就是主考、典试们阅卷和主司们的食宿之所。
江西贡院内有考生号舍17000多间。号舍用《千字文》编号,本届考生超额,临时搭盖芦苇棚,谓之“考棚”。每排号舍长达五十至一百间,两排之间均有长巷子,置有号灯、号旗识别,另置有水缸、厕舍等。程家兄弟在流动监试的引领下,分别找到自己的号舍。他们起初担心人生地不熟,找不到考场的号舍,哪知进了贡院,各有路牌指引,又有工作人员带领,根本不用担心。只见号舍高六尺,宽三尺,深四尺,两壁离地一二尺之间有上下两道砖缝承板。监试告诉他们,白天下层木板可坐,上层木板代桌,用以写作,夜晚抽出上板并合下板,就成休息睡眠之卧床,饭食由自备的菜油小炊具烧煮。蒋士铨曾作《八月十五夜题号舍壁诗》,中有“残杯冷炙不能餐,四壁苍苔拥莫寒”句,说明考生的清苦和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
兄弟俩参加乡试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