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光
方志敏从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从一个爱国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其学生时代就显示了自己的特点。
一、胸怀大志,刻苦攻读
方志敏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按照“家规”,只有老大的长子才可以入学,而方志敏父亲方高翥排行老三,因此,方志敏是没有机会上学读书的;但由于方志敏颇具天资,深得祖父方长庚老人的喜爱,且又受到私塾先生的器重,得以在本村私塾启蒙。方志敏从8岁起,在家乡私塾馆断断续续读了5年书。方志敏聪明好学,“启蒙一年所读的书,比同塾儿童三年读的书还多”,父亲方高翥不忍他辍学,于1916年,将17岁的方志敏送到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入学后,由于他成绩优秀,接受新思想快,斗争性强,富有号召力,深受同学的爱戴,很快就将进步同学团结在自己周围。在校得与邵式平认识,“三年同班,朝夕不离,情投志合,结为至友”。1917年,方志敏受新思潮影响,在弋阳高小组织“九区青年社”,“宗旨: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他们团结弋阳的进步学生,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活动。
1919年秋,方志敏从弋阳高小毕业,抱着“工业救国”思想,报考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他入学后,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的领导人。当时五四运动的风暴已席卷江西,方志敏参加了南昌市学生联合会工作,经南昌二中袁玉冰、黄道介绍还加入了“江西改造社”。改造社的宗旨是改造社会,使黑暗的旧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并出版社刊《新江西》。方志敏积极参与《新江西》的编辑工作。后来,由于参加工业学校驱逐校长赵宝鸿的风潮,而被校方开除学籍。1921年秋,方志敏考入九江南伟烈学校继续学习。在校期间,他不仅数理很好,语文成绩也很好。有一次,语文教师出了“学然后知不足”的作文题,他一口气写了长达七八千字的文章,教师的评语是:“笔如流水游龙,活跃异致,布局整肃,几如天衣无缝。”此外,方志敏为了掌握英语,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达到能“开始直接阅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
方志敏是一个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为了寻找真理,他勤奋读书,不但读一般书籍,而且还阅读马列主义原著,因此,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这就为后来走上为中国革命而斗争的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清贫朴素,艰苦奋斗
方志敏一生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在学生时代,由于家境贫困,方志敏不得不举债求学。从弋阳高小,到南昌甲工,再到九江南伟烈学校,6年时间里,家中为筹措方志敏求学的款项,共欠下700余元的巨额债款。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方志敏的意志,也使他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例如,他在塾馆读书时,放学后就和同塾孩子们一道去放牛割草或拾猪菜。私塾放农忙假时,方志敏就到田间去,跟在父亲身后拾谷穗、拎稻草,父亲舂米,他就帮助扫碎脚米。在弋阳高小期间,由于他平日只顾用功读书,不大注意锻炼身体,不久,就感染上肺结核病,但他仍坚持学习,并领导同学们写标语印传单,号召群众“不买日货”“誓死不做亡国奴”。在生活上,他省吃俭用,上南伟烈学校的行装,只有几套旧衣服和一件蓝色长袍,一条毯子铺在两个板凳架着的木板上,一年到头就是一床旧被子。一双破皮鞋,平常也舍不得穿。
艰苦朴素的生活,锻炼了方志敏的高尚情操。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一种创业精神,一种进取精神,一种牺牲精神。“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三、疾恶如仇,一腔热血
方志敏是一个血性自负的青年,具有满腔的爱国热情。1918年,北京等大城市先后掀起了反对国贼、抵制日货的浪潮。当这股浪潮冲击到弋阳的时候,极大地触发了正在弋阳高小读书的方志敏的爱国热情,他首先将身边“好不容易弄到几个钱”买的东洋席、洋瓷脸盆、日本牙刷、金刚石牙粉“都打碎抛弃,情愿自己没有得用”,愤然写下了“我,方志敏誓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国独立解放而斗争”的誓言,公开贴在学校布告栏里;并组织弋阳高小学生在县城集会游行,开展抵制日货的讲演活动。方志敏形容自己此时的情怀说:“一个青年学生的爱国,真有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时那样的真纯入迷。”
五四运动后,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南昌一些进步青年学生成了群众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和骨干分子。正在南昌甲工读书的方志敏,很快成了该校的学生领袖,并积极参加了南昌学生抵制日货的运动。有一天,方志敏在街上看到迎面来了一顶绿色大轿,前呼后拥,轿内坐着一个碧眼黄发高鼻子的洋人邮政局长。这一场面极大地刺伤了方志敏的民族自尊心,他心里很是不解:“邮政并不是什么深奥巧妙的事情,难道一定要洋人才办得好吗?中国的邮政,为什么要给外国人来管呢?”他目击帝国主义在九江租界上横行霸道,帝国主义的轮船和兵舰在长江内任意行驶和停泊,表示无限的激愤。方志敏到九江南伟烈学校读书后不久,方志敏参加了“非基督教大同盟”,领导南伟烈学校的同学在九江市张贴标语,街头演讲,与各阶层人士走上浔阳街头,掀起了反帝国主义运动。
四、追求真理,变革社会
学生时代的方志敏,自进入弋阳高小后,由于视野的开阔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由开始对旧社会的不满走向对旧社会挑战了。于是,他就组织“九区青年社”社员,发动了对反动文人和政客江亢虎、对九区劣绅张大纲的斗争。从斗争中方志敏认识到,光靠几个青年学生是不行的,“不去团结群众,斗争是不会成功的”。
在南昌读书期间,方志敏参加了“江西改造社”后,与袁玉冰、黄道等进步青年一起,论国事,抨时政,担忧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探讨救国救民等社会政治问题。当时,甲工学校在省教育厅亲日派把持下,校内腐败不堪。方志敏为了改革现状,领导同学们调查揭露校方的种种弊端,发起了驱逐校长赵宝鸿运动。甲工驱赵风潮,触怒了反动校长,方志敏入学不到两年即被开除学籍。
在九江南伟烈学校就读时,有些同学想毕业后去考海关、邮政或当翻译,想投靠“洋人”找一个好工作,得到高待遇,这样就可以耀武扬威、荣宗耀祖。而方志敏却不同,他经常对同学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利用课外时间,联络校内外进步青年,发起组织“读书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传播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他经常给同学们讲“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虽然同学们对于这些深刻道理还不很懂,但却佩服他,认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方志敏过了一年教会学校的生活,觉得“过够了”,又得父亲来信说“再不能想法筹款寄来”,便“从此废学”。他接到一位朋友从上海寄来的一份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先驱》,非常拥护它的政治主张,下决心要加入它的行列。于是方志敏前往上海,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方志敏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由爱国主义者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过程。这不仅反映了方志敏学生时代的根本特点,而且也证明了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结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点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是极为深刻、极富教益的。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