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基
作者简介:唐仁基(1940--),华东交通大学体育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理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后来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进而成为闽浙赣皖革命根据地。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赣东北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由弋横而信江、而赣东北、而闽浙赣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扩大到闽浙皖赣四省边区,是中央苏区的东北屏障,有力地护卫和支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毛泽东曾赞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式”的特点之一,是他们创造了模范的后方工作。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文化教育中,强调大力开展扫盲运动,丰富文化生活”,军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1933年3月23日通过的《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听了省苏执委工作报告后的决议案》中强调指出:“尽量发展群众的体育运动--尤其是跳高、跳远、游泳、劈刺、竞走等运动,更应极力提倡和奖励。”很明显,当时苏区开展体育运动,一在“丰富文化生活”,团结群众,振奋精神;二在增强体质和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革命老人余金灶、朱蕴芳等在回忆时说:“学习那些东西,跑、跳、投,为的是打仗需要,坏人追不上,跳高能越墙”;是“白区工作的需要”,“到白区工作人人都应有个特长,否则就不能搞好工作”,“每个人都要争取练一手”;“当时搞一些体育活动多是出于工作的需要,与革命斗争的需要是分不开的”。为此,“在省苏维埃政府的号召下,从红军到地方群众都开展了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纵观史实,当时根据地的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而广泛开展的:
一、军事体育
1.经常性的部队军事训练。例如出操、跑步、投弹、刺杀、爬越障碍、行军训练等。
2.整顿训练。为了把部队“练成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精锐队伍”,赣东北党组织创造了“整顿训练”的方法,利用战斗的空隙进行整顿,包括纪律的教育养成和军事操练等。“主张认真切实,无论操场课堂,不得丝毫敷衍”;“主张严格,一举一动,都需规定执行”。
3.红军学校的军事和体育训练。1927年在高桥高庙里创办了短训班,由黄道讲课;至1929年,红军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第四次局部性的“围剿”,根据地得以稳定下来,给红军的建设提供了条件。首先,在弋阳九区创办了一个临时性的军事教导队,10月在弋阳吴家墩(后迁至茅家墩)正式创办了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后迁至横峰葛源改名为彭杨军政学校,以后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第五分校,校长先后由邵式平、邹琦担任。每期6个月,共办8期,为红军培养了大量军政人员。当时建校提出的口号是:“学习军事技术,武装我们的手足!提高政治水平,武装我们的头脑!”其中武装手足则大多是军事技术和军事体育的训练。课程安排是军事课占70%,政治课占30%,一般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军事技术和体育方面的训练,学习队列、射击、刺杀和军人的养成教育等军事课程,每天均需出操、跑步、爬障碍等等。当年军政学校的“学习是紧张的,军事操练课,约占学习内容的70%,每天在课堂里稍微讲下,就跑到操场走队形、踏慢步、瞄准、刺杀、投弹,几乎整天都泡在操场里”。除了正式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以外,“为了活跃学习生活,军校还设立了列宁室,也就是俱乐部”。俱乐部里分设有军事体育组,“早晚开展打军拳、刺杀、跳高、跳远、拔河、翻杆子、爬城墙、过障碍物、上木马、投手榴弹等活动。”
二、学校体育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具有远见的举措。他们认为“建设苏维埃的文化教育,确实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在学校教育方面,小学最为发达,基本上做到了普及,7岁至15岁的少年儿童几乎全部进了列宁小学学习,这是我们教育史上的奇迹。他们根据全面培养人的要求,学校都设有体育课。“在葛源的列宁小学和列宁师范附属小学,学校的体育教学很活跃,操场上有跷跷板、溜板、杠子、秋千、沙坑等体育设备”。广泛开展了跑步、做操、跳高、跳远、打球、荡秋千、滑溜板、军事体育、跳木马等各项体育活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还经常开展主题游戏活动,如“工农翻身”“苏维埃的道路”“搭五角星”“叠高楼”“袁世凯梦想当皇帝”等等。此外,每年还举行运动会,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群众体育
为了开展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根据地普遍设立了俱乐部,内有图书阅览室、下棋室、戏剧团、歌咏队、体育会等”。一般大的乡镇都有运动场,各校都有体育课,俱乐部都有体育会。在闽北大安圩对面的山脚下开辟了一个可容纳万人的大运动场。闽北的各种群众集会和运动会都在这里举行。在葛源列宁公园也设有游泳池、木墙、单杠、双杠等作为群众体育锻炼和练兵之用。群众进行的体育活动项目除了省苏维埃提倡的以外,还有爬山、游泳、武术、挤棍、爬杆、舞灯、踢毽子,其中民间武术是一个十分普及的项目。拳、棍、刀、枪等各种武艺都在红军和群众中广泛开展,既练身又练兵,对根据地军民革命斗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运动竞赛
为了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省苏维埃还十分注重组织各项竞赛活动,除经常性的小型比赛以外,大型的比赛一般由省文化俱乐部和团省委来组织这项工作,其间举行的大型运动会主要有:1931年秋,在弋阳桥头詹家举行了全省运动大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有1000多人;1933年5月,在横峰葛源省苏机关所在地的枫树坞红军练兵场举行闽浙赣省第三次赤色运动大会,各县选出的代表队以及儿童团、少先队、赤卫队、红军部队的300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1933年6月1日,在福建崇安城关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闽北分区全区儿童体育运动大会,有崇安、建阳、铅山、上饶等地的3000多人参加;1934年1月,省军区政治部又举行了一次运动大会。比赛的项目非常丰富,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军事技术和军事体育方面的,如军事常识测验、军风纪、瞄准、劈刺、掷手榴弹、目测、爬山、劈刀、刺花枪等;一类是体育运动的球赛和田径赛方面的跑步、高低栏、跳高、跳远、爬山、障碍竞赛及打拳打棍等。
还有一些体育竞赛和表演是配合其他活动而开展的。例如,1933年11月全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开幕的前一天,在葛源枫树坞举办了全省群众武装展览会,同时进行了地雷演习和武术比赛。上饶群众的打棍最好,还有舞大刀等,群众无不叫好。24日举行了发奖仪式,团体除兵工厂献特别荣誉奖外,上饶第一,怀玉第二,化婺德第三。
除此以外,当时党和苏维埃政府把卫生工作与革命战争联系起来,认为“卫生运动同样是重要工作之一,能强健工农兵群众的体力,增强他们的斗争力,以有力地进行革命斗争”。为了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在1931年9月赣东北省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各级苏维埃应从速增设卫生委员会或卫生委员,1933年,闽浙赣省又再次进行具体布置,省苏卫生部以“清洁运动”“卫生运动周”等突击运动形式来推动卫生工作的开展,使原来在军民中广为流行的疥疮等疾病大为减少,在红军中很快地就消灭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群众性体育活动,作为其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开展;其体育活动开展的军事性、教育性、群众性、民族性的特点是“方志敏式”根据地“模范的后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顺应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得到广泛开展的。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把体育和卫生结合起来,以促进军民健康水平和军事素质的提高,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