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七章 论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读方志敏的狱中遗稿

  吴晓东

  胡锦涛指出:“方志敏同志是我们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方志敏在狱中以顽强毅力写下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光辉著作,已成为中国人民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那么,如何进一步把握方志敏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精神财富?无疑了解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是极为重要的。综观方志敏的狱中遗稿,其核心内容是“清贫”。何为“清贫”?在现代汉语中,“清贫”有两层含义:从物质层面讲,指的是贫寒;从精神层面讲,指的是贫苦而有志节。因而我们可以说,“清贫”彰显了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

  一

  先从物质层面讲,“清贫”彰显了方志敏的物质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理解为“清贫”就是物质生活上的“贫寒”。而形容物质生活上的“贫寒”,我们常常想到的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等生活状况。面临这一状况,人们往往感到的是悲伤、痛苦,形成的是害怕和恐惧。无疑,世人都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幸福、安逸,而力求摆脱贫寒的处境,消除悲伤和恐惧。害怕和恐惧贫寒,由此形成追求物质利益、渴望物质享受的物质观,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在如何对待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上,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物质观。那么,方志敏是如何看待物质生活上的“贫寒”的呢?面临这一状况,方志敏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我们从方志敏的狱中遗稿中,可以概括出方志敏物质观的特有内容。

  第一,我们知道,方志敏的一生都是过着极其贫寒的生活。方志敏在他的著名文章《清贫》中就自己的贫寒生活作了描述:他的唯一的财产是“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被俘时,“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这样的生活状况几乎就是前面我们所提及的“一贫如洗”“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然而,从方志敏留给我们的文稿中可以看出,方志敏并不想永远过这种生活,在物质利益、物质享受上,方志敏和其他人一样,也有同样的渴望和追求。所不同的是,方志敏始终是把劳苦大众的物质利益作为他追求的目标,他所追求的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不是个人的,而是劳苦大众的。可以说,方志敏的一生就是在为追求劳苦大众的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而奋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憧憬的未来生活图景看得出,他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为了未来劳苦大众的富裕和幸福,不再有贫穷和疾苦,方志敏为之献出了生命。

  第二,为了革命事业,方志敏情愿过着贫寒的生活,在看待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上,体现了“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共产党员的美德。方志敏在自述中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正是有了这种“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共产党员的美德,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有这样一段话:“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方志敏和常人所不同的物质观的特有内涵。

  第三,方志敏在对待物质利益上,无时不表现为“凡能为群众谋利益,得到群众拥护的革命军队,虽然物质条件较差,仍能胜利;反之,残害群众,与群众作敌的反革命军队,就是有较优的物质条件,也必失败”的物质观。在经手数百万元的款项中,方志敏则“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他坚定地说,“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而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方志敏的贫寒生活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基本出发点,是达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里的“天下”和“玉”无非是方志敏的“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在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方志敏以群众利益至上,甘于自己的贫寒,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情操。作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领导,方志敏言行一致。他处处、事事留意,以维护党的形象和领导干部的形象。正是如此,他经常以清贫的物质观教育亲属和身边的战友,警告他们决不能侵犯群众利益。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方志敏的物质观中,“清贫”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寒,更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所谓“一贫如洗”“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状况,而是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甘于清苦而致的一种精神境界。正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二

  再从精神层面讲,“清贫”彰显了方志敏的精神观。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作“人穷志短”,而方志敏表现出的则是贫苦而有志节。贫苦的生活,落后的国家,受人欺负的民众,激起了方志敏的斗志,形成了他的内容非常丰富的精神观。在方志敏的狱中遗稿中,我们可以从战斗意志、竭诚的信仰、死的理念及雄心壮志等方面概括出方志敏的精神观。

  其一,“清贫”的生活磨炼出方志敏坚强的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战斗意志。我们知道,方志敏所处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国家的落后和人民的贫穷。方志敏和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过着难于忍受的贫苦生活。国家的落后、人民的贫穷和难于忍受的生活,并没有消退方志敏的斗志,而恰恰相反,磨炼出了方志敏坚强的意志和毫无畏惧的精神品质。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坚强的意志产生毫无畏惧的战斗精神。“半殖民地的中国,处处都是吃亏受苦,有口无处诉……我却因每一次受到的刺激,就更加坚定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正因如此,方志敏明确提出:“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其二,“清贫”的精神坚定了方志敏竭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方志敏说:“因为我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我对于新的思潮的接受,故对于社会的吸血鬼们--不劳而食的豪绅地主资产阶级,深怀不满;而对于贫苦工农群众,则予以深刻的阶级同情。”在对贫苦工农群众深刻的阶级同情中,方志敏选择了苏维埃,并明确指出:“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能取得最后胜利。”为了苏维埃,为了革命能取得最后胜利,方志敏坚定地指出:“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这里的“舍弃一切”,表现了方志敏对“清贫”生活的淡定精神。由之,方志敏确定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方志敏说:“我们始终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竭诚的信仰者,我们相信共产国际的伟大和他领导世界革命的正确,我们相信中国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伟大和领导中国革命的正确,我们坚决相信在国际和中央列宁主义领导之下,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全部成功!”正是如此,方志敏毫无畏惧地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

  其三,“清贫”的思想境界形成了方志敏“使更多生命幸福快活”而死的理念。方志敏具有崇高的“清贫”的思想境界,他为中国人民不再贫穷宁愿过着贫寒的生活,在这种状况下战斗,以至被俘、牺牲,死得很壮烈。正是有了“清贫”的思想境界,使方志敏形成了“使更多生命幸福快活”而死的理念。这里,我们可从方志敏的狱中遗稿中得到印证。在方志敏有关“死”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和一般人对“死”的看法是不同的。在一般的常人心目中,死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躯体和思想的彻底消亡。然而在方志敏看来,死是生命的终结,但也是生命的升华,是一种精神的产生。这种精神带来的是更多生命幸福快活的存在。对此,方志敏说得很明确:“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这里的“精诚的寄托”就是希望通过他的死,带来有更多生命的幸福快活。从哲学角度分析方志敏这种“死”的理念,我们可以说,死是一种对生命的否定。而这种否定,并不仅仅是终结,也是升华,终结的是躯体,升华的是一种“让更多生命幸福快活”的精神,是方志敏“精诚的寄托”的一朵可爱的花。

  其四,“清贫”和“富裕”的辩证关系促成了方志敏化“清贫”为“富裕”的雄心壮志。“清贫”和“富裕”是一对矛盾,方志敏以强烈的爱国心从中揭示了它们之间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方志敏说:“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今日的失败,安知不是明日更大成功之要素!”在这里,方志敏为我们揭示了“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和“光明的前途”之间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明确提出,未来的中国是把“悲叹”转化为“欢歌”、“贫穷”转化为“富裕”、“疾苦”转化为“康健”、“愚昧”转化为“智慧”、“仇杀”转化为“友爱”、“死之悲哀”转化为“生之快乐”,这里,更是把“清贫”和“富裕”之间的统一和转化的辩证法表达得淋漓尽致。面临疮痍满目的中国和饥寒交迫的民众,方志敏指出:“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的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去而离去中国了。”这段话充分显示了方志敏化“清贫”为“富裕”的雄心壮志。

  总之,方志敏的精神观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而无论哪方面内容,都是和“清贫”密切联系。我们可以说,方志敏是一位民族英雄,方志敏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这一精神的实质就是“清贫”。

  三

  由上可知,在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的内容中,“清贫”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使我们不时感到其闪烁的光芒。把握方志敏的以“清贫”为实质的物质观和精神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重大意义。

  首先,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是方志敏的“清贫”思想的展示,而这一以“清贫”为实质的物质观和精神观,成为方志敏“清贫”思想的独特内容,它既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密不可分,又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崭新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是一朵令人赞赏的奇葩。“清贫”内容渗透在方志敏的整个文献中,凝聚为方志敏的思想核心,形成了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我们以为,了解方志敏的以“清贫”而展示的物质观和精神观,势必能从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挖掘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新型的理论思想。这既丰富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内容,又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理论思想。同时,我们还认为,了解方志敏的以“清贫”为实质的物质观和精神观,也能使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方志敏的思想深度,从而更好地弘扬方志敏的“清贫”精神。

  其次,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对我们党形成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作风有着重要意义,对共产党人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方志敏的以“清贫”为实质的物质观和精神观和我们党的“两个务必”要求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它们都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求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保持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清贫一生、忠心为民,发扬坚持理想、坚守信仰、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奉献精神。

  再次,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在召唤我们,像一阵催人奋进的号角在鼓动我们,像一面清澈的镜子在照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以“清贫”为实质的物质观和精神观,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树立为民执政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判断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少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价值观念上产生困惑,使得他们在看待个人同他人、社会的种种问题时,往往只是强调自己应得到的权利、荣誉和金钱,而很少考虑到国家、集体以及社会的需要。对这些人来说,个人的物质利益是第一位,而什么理想、信仰均置诸脑后。这些人根本无法正确处理好为民与为利的关系。他们的物质观和精神观与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是背道而驰的。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对这些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必须首先想到党的事业、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利益。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党的事业、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物质利益,甚至承受某种屈辱乃至牺牲也心甘。因此,我们以为,当前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灌输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让大家都能深刻认识“清贫”的意义,从而克服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取向上的困惑和矛盾,纯洁我国的社会风气。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院学报》2012年04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