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芝
方志敏是赣东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情况相结合,创建了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为发展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方志敏在赣东北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从而使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对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曾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一、方志敏在赣东北进行的革命活动
方志敏1899年出生于江西弋阳一个农民家庭。1916年秋天,16岁的方志敏到弋阳县高小读书,他在学校图书馆看了很多进步书籍,并且组织了“九区青年社”,专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世纪之初空前的民族危机和贫困的人生处境,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熔铸了他倔强不驯、疾恶如仇、为民除暴的英雄气概。”1919年秋天,方志敏考入南昌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在这里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24年3月,方志敏经赵醒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发出了发自肺腑的誓言:“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1927年9月下旬,方志敏担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召集湖塘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准备秋收暴动。当时方志敏手中的武器很少,手下也只有几十个农会干部。但是英勇无畏的方志敏领导弋阳九区3000农民举行秋收暴动,历史上著名的弋横大暴动由此拉开序幕。从这以后,方志敏等领导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红军和苏维埃政权。
1934年11月,方志敏担任刚组建的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队伍前进到皖南时,遭遇到蒋介石派出的大批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双方激战两个多月。方志敏率领部队突围的时候,发现只有800多人跟着他突出重围脱离危险。他毅然返回包围圈里,找到大部队,继续组织突围。几经浴血奋战,终于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怀玉山高竹坑的木梓树下不幸被国民党独立第四十三旅逮捕。在狱中,方志敏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著作。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昌下沙窝,年仅36岁。
方志敏在赣东北地区创建了革命根据地,根据赣东北的实际情况,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赣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因此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为中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赣东北根据地也不断巩固和扩大,人民武装得到巨大发展。
(一)经济活动
方志敏根据赣东北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济活动,为在赣东北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1.开展土地革命活动。方志敏很早就意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他曾经指出:农民群众的土地分不到手里,就无法巩固与敌人斗争的决心。方志敏明确提出了“平债均分田地”的口号,带领农民没收地主豪绅以及封建祠堂的土地,焚烧契约,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优惠农民的土地政策:垦荒地的贫雇农和中农,三年免收土地税,富农免收一年。人多地少的地方,群众可以自由垦荒。同时还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帮助有困难的农民耕种,还发动妇女参加耕种。通过这些政策和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2.白手起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在方志敏领导下的苏区,由于武装斗争的需要,必须得有兵工厂提供武器弹药。于是方志敏带领大家白手起家,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工体系。1931年为了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在赣东北根据地创办了苏维埃工业,采用“政府投资,集体集资,个人集股”的方法,根据地的省、县、乡基本上形成了适应战争和军民需要的工业,共有大小几十家工厂,主要生产武器、军事装备和药品,保证了红军和地方武装的武器补给,粉碎了敌人的封锁。赣东北苏区还创办了民用工业,生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人们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3.创办金融事业。虽然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方志敏的思想很有前瞻性,能够敏锐地认识到金融权对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农民摆脱贫困的主要因素。1930年10月,方志敏在弋阳创建了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这是当时全国第一家农民群众自觉创办的银行,它扶助苏区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得到农民的大力拥护。到1932年底,发展成为闽浙赣苏维埃银行,主要业务是发行货币、控制现金、发放公债、吸收资金、办理信贷支持生产,满足战争对经费的需求。苏区形成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私人经济的经济结构。
为了摆脱国民党对苏区经济的全面封锁,方志敏组织政府设立了18个对外贸易部门来疏通苏区与白区之间的物资交流,活跃市场,改善苏区人民生活。赣东北根据地还建立了消费合作社、储粮合作社和苏维埃商店等商业机构,老百姓可以开展平价贸易交换。从1931年到1934年间,赣东北苏区遭到敌人的严密封锁,根据地损失很大,但是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稳定的,这都得益于方志敏制定的财政金融政策。
(二)政治活动
方志敏在赣东北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来巩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首先是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机构和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方志敏对共产党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很早就有深刻的认识,从组建赣东北革命武装开始,他就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他从建立军队开始,就坚持在军队的各级组织建立党的领导机关,实行政治委员制度;同时还组建了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这项制度得到了官兵一致拥护,收到很好的效果。
2.组建农协,建立根据地政权。方志敏是在农村长大的,他很了解农民痛苦的现状与根源,他深刻认识到农民力量的强大以及建立农民武装和工农政权的重要。因此他深入农村秘密开展农运工作,宣传“耕者有其田”的主张。1925年7月,方志敏担任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长。1926年4月,他当选为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农工部长。1927年2月江西省农民协会成立,他当选为第一执行委员兼秘书长。方志敏回到家乡弋阳后,组织农民同当地的土豪劣绅作斗争,创办学校,向农民灌输革命道理、讲解共产党的政策,发展团员,培养农运骨干。之后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弋横暴动,相继建立了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均为主席。赣东北还成立了赣东北人民自己的武装红十军,开辟了广大的革命根据地。
3.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为了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方志敏十分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十分重视对干部队伍的培养与管理。他认为领导干部应加紧日常的政治理论和文化学习,提高文化和理论水平,提高办事能力,以纠正头脑中的错误观念--认为“只要腿不要脑,只要斗争不要理论”。方志敏在苏维埃政府举办的学习培训班上亲自给学员授课,授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和当时发生的政治事件、政治倾向。除了课上讲述分析,课后还让学员们讨论大纲和政治问题,学员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得很快。为了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方志敏要求党员之间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志敏说过党员犯错误并不可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怕的是不承认和改正错误。他说:“一切畏怕的自我批评庞然自大的以为自己什么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这是十足的小资产阶级的态度,正足以损害革命的胜利。”加强廉政建设也是方志敏打造过硬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思想上倡导清廉,倡导领导干部带头清廉。方志敏作为省苏维埃主席,一向过着十分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其次惩治腐败,纯洁干部队伍。1933年4月30日出版的《工农报》第76期上公布了检查出的贪污分子,并对他们进行了党纪、政纪、法纪的严厉制裁。在方志敏的领导下,苏区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廉政制度,纯洁了干部队伍,强化了监督机制,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4.同王明“左”倾路线作斗争。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认为赣东北省委贯彻执行四中全会精神很不彻底,6月派曾洪易带领一批干部来到赣东北,加紧推行王明“左”倾路线。曾洪易推行“左”倾路线大失民心,并且大搞肃反扩大化,凡是跟他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一律被打成“AB团”“改组派”,逮捕和杀害了大批无辜的领导干部和群众,实施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革命根据地的严重损失。方志敏面对如此严峻局面,勇敢地捍卫党的利益,保护革命同志。他抱病到弋阳、万年、乐平等县了解情况,制止乱捕、乱杀的现象,保护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
(三)军事活动
方志敏在赣东北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活动,这些活动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后来在军事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具体表现为创建新型的人民军队和创办军事学校培养红军干部。
1928年4月,方志敏创建赣东北地区第一支正规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第一营第一连,有枪30多支。至第二年4月,队伍人数大增,部队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随着人数的继续增加、战斗力的不断增强,到1930年7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成为赣东北苏区主力红军,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有枪1200多支。地方赤卫队发展到1万多人、枪800多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方志敏强调,红军遵守纪律是保障战争胜利的根本,统一战争指挥是保障。方志敏十分注重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提出对红军战士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意经常的政治工作的执行。在方志敏的努力和坚持下,不仅提高了红军部队的军事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指战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为保卫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果实起了重要作用。
方志敏坚持地方武装和红军主力同步发展的方针,支持地方武装的建设。赣东北各县普遍有数百人的独立营、团。闽北地方武装,有第五十五、第五十七团,独立第一、第二团,红军教导团,军政教导大队。红军有着雄厚的后备兵员。方志敏还十分重视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的建设。各地群众武装由各地独立营代管代训,苏区80%以上的群众都分别参加了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担架队和妇女慰劳队等组织,实现了全民武装。在历次扩红运动中,赤卫队和少先队整排整营加入红军队伍,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大。
方志敏还从赣东北红军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培养红军基层指挥员。早在1929年10月25日即成立信江军事政治学校,方志敏亲自题写校训:“造就红军铁军骨干,争取革命战争胜利。”邹琦担任校长。邹琦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北伐军连长,参加了八一起义和弋横暴动。邵式平兼任政治部主任(当时担任信江特委常委)。第一期招收学员140余人,10名女生;第二批招收380人。1930年8月,学校改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邵式平担任校长,方志敏兼任政委,学员达500余人,教职工20多人。1932年12月又改为红军大学第五分校,涂振农任校长兼政委。1934年10月,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1月,赣东北根据地的红十军和中央红七军团合并为红十军团,在方志敏的率领下北上抗日,军校停办。
军校从创办到结束,5年之间办了8期培训班,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有坚定无产阶级革命信念、有高超指挥艺术的优秀红军干部。1934年2月,方志敏撰写《建设我们铁的红军》,全面总结红军创建的经验教训,论述了加强军事工作、军事训练和严格纪律的重要性,要求指挥员和士兵一定要掌握现代军事技术和军事知识,这样的红军才能成为铁的军队。这些,充分显示了方志敏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四)创办赣东北红军医院
1928年6月,在方志敏等人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赣东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局部“围剿”,10月又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局部“围剿”,之后至1930年1月,先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军三次局部“围剿”。战争愈来愈残酷,战斗中伤病人员大增,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和终身残疾的人越来越多,部队减员很厉害,急需筹建红军医院。为此,方志敏请来当地名医李长先负责筹建工作。李长先在弋阳找到了一位老武术师傅杜振芳当主治医师,在弋阳创办了“红色调养所”,招收了4名农家子弟当学徒护工。刚开始时医疗技术落后,医生也只有中医,全靠土医土药,中草药自行煎制,见效较慢,但是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医治好了200余名红军指战员,帮助他们重新回到前线作战。
1930年6月,方志敏在“红色调养所”的基础上建立了赣东北红军医院,1931年扩大为红军总医院,聘请高级知识分子邹思孟任院长。医院有了正规的医师、基本的医疗器械,并千方百计采办必需的药品,能进行截肢、开刀等手术,从伤口取出弹头弹片。由于医疗队伍的扩大、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收治的伤员越来越多,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赣东北红军医院已经成为当时苏区最大、医疗条件最好的医院。
1930年10月18日,方志敏在弋阳建立了赣东北苏区卫生学校,这是当时苏区创立的最早的卫生学校,为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3年秋,蒋介石在纠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同时,用10万兵力部署在闽浙皖赣苏区周围,反“围剿”战争异常激烈,赣东北和闽北苏区逐渐缩小。赣东北红军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相互支持配合,坚守岗位,救治伤病员。1934年12月,赣东北红军医院被迫解散,医院里的医护人员跟随方志敏等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安徽南部地区,继续治疗伤病员。虽然赣东北红军医院最终解散,但他们不畏艰难的精神永存。创建赣东北红军医院是方志敏的一大创举,体现了方志敏建立根据地和红军缜密周到考虑事情的大智慧。
(五)开展群众文艺
方志敏及其战友在创建根据地、建立苏维埃的艰苦斗争中,一直十分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注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明确提出了坚持“为工农和革命战争服务”方向的文艺思想,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大量的红色歌谣应运而生。在赣东北苏区发展的鼎盛时期,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蔚然成风,男女老少几乎没有不会唱歌的,会场、田头、村口、院落到处有歌声。据统计,在赣东北苏区时期,广大干部群众及红军战士先后自编自创的红色歌谣近400首。这些群众性歌谣虽然显浅通俗,却反映了赣东北群众与红军战士之间的鱼水关系;又因为这些创作和流传的歌谣普遍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战斗性,因此在群众中教唱和推广较为方便。这些歌谣有的歌颂赞扬革命带头人,反映了赣东北人民对于领袖人物的无限信赖;有的歌唱红军和赤卫队等革命武装,尽管十分粗浅,却往往最能反映现实,引起群众思想共鸣,激发人民斗志。为了紧密配合当时的工作,还产生了大量的宣传“扩红”“拥军”等歌谣。有些歌谣既歌颂了红军战士作战勇敢顽强,同时又揭露了敌人反动虚弱的本质,这类歌谣对敌军起了一定的讽刺作用。革命歌谣激励了农民参加革命的斗志,加强了红军与当地群众的密切关系。
1931年5月9日,中共赣东北特委扩大会议关于苏维埃工作的决议之三,在“苏维埃的文化问题”中提出了建立城市和乡村俱乐部。在当时的俱乐部里,各种普及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方志敏等领导的重视下,各级苏维埃政府都把农村俱乐部工作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这对于提高苏区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苏区农村俱乐部的日益普及和活跃,苏区的“新戏运动”也蓬勃发展。
方志敏一直十分重视并倡导苏区新文化艺术活动,亲自写话剧并登台演出。后来在方志敏的倡导和关怀下,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一个“工农剧团”。剧团紧密配合形势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编演新剧,教育人民,提高工农群众的斗争情绪,坚定工农群众对革命斗争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推动着革命向前发展。方志敏十分重视群众的思想文化建设,“他始终自觉地利用文艺作为战斗武器,向封建迷信、吃人的剥削制度以及一切社会黑暗势力作斗争”。方志敏竭尽全力倡导的苏区群众文艺工作,对于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对于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以及苏区的经济建设,都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并在苏区人民的生活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方志敏在赣东北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
方志敏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制定和实行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重视加强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实行依法执政的方针,坚持走群众路线。正因为他采取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人民武装得到发展和壮大,赣东北根据地成为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土地革命政策
方志敏很早就充分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这在当时党的领导人中并不多见。他认为农民要解放就必须获得土地,要使“耕者有其田”。1927年2月,方志敏在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土地是天赋的产物,不能由地主占有,必须分配给农民耕种。1928年5月,方志敏主持成立弋阳县工农兵政府并任主席时,颁布了《土地分配法》;后在任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时,颁布了《临时土地分配法》和《土地临时使用法》;1931年11月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后,于1932年5月再次颁布了《土地分配法》。经过几年的调整完善过程,形成了一套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总的原则是让贫雇农得到更多的利益,并取得土地所有权。翻身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使苏维埃政权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更多的老百姓加入革命队伍。
(二)关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在政权建设方面,方志敏的做法也是卓有成效的。赣东北政权建立之后,如何健康地发展,方志敏提出了“巩固向前发展”苏区的方针。为了从理论上指导政权建设,方志敏撰写《各级苏维埃工作条例》等文章,首先提出苏维埃政权的任务和领导方式问题。任务是领导和组织工农群众参加国内战争以及改善群众生活。领导方式则“必须是具体的实际的群众化的排斥一切官僚主义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了苏维埃巡视制度和工农监督检查制度。在具体工作中,方志敏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三分之二的人经常出去巡视,三分之一的人留在机关负责全部的领导工作”。为了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还建立了工农检察部,“经常检查国家机关是否正确的执行苏维埃的政策与法令,是否有官僚腐化,贪污浪费,消极怠工的分子”。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在大会上,毛泽东对方志敏创立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首创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像兴国和赣东北的同志们,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同时解决了……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方志敏在赣东北苏区的政权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巩固赣东北根据地红色政权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赣东北省被中央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方志敏本人也获得“红旗勋章”,以奖励他为苏维埃政权建设而做出的卓越功绩。
(三)坚持实行依法执政的方针
方志敏在苏区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依法执政,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从1928年开始,方志敏亲自主持制定了《土地分配法》《平债法》《施政大纲》《组织法》《土地税征收法》《婚姻临时法》《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等法律、法规达15部之多,且门类齐全,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建立健全了相关的职能部门执行这些法律法规,例如政治保卫局、工农检察部等等。相关部门成立后,就进行法律执行情况的检查,清理出违反法律的工作人员,重点清查贪污行为,例如工农检察部从1933年3月至10月,查出贪污的大洋3505元,贪污的谷物1135担。方志敏高度赞扬工农检察部做出“相当的工作成绩”。方志敏在苏区工作中坚持依法执政的方针保障了当时苏区的稳定与发展。
(四)坚持走群众路线
方志敏认为坚持群众路线是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他认为,“革命只有先锋部队而不去团结广大工农群众在先锋队的周围,那是无成功的可能”,并且认为“群众的力量不但是不可战胜的力量,而且它要战胜一切阶级敌人”。为了强调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人,他专门写了题为《怎样做苏维埃工作》的文件,指出乡苏代表要把“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带上来讨论、解决,把乡苏的决议带回去“动员群众来执行”,凡“自私自利、压迫威赫群众的不良代表,须发动群众起来撤销他”。方志敏领导赣东北根据地军民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得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形成了亲密的鱼与水的关系,提高了共产党、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在人民心中的威望。
三、方志敏在赣东北革命根据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方志敏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赣东北开创了一个“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他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农民革命团”,进而创建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他在根据地初创阶段就特别注重土地问题,并且实行了正确的土地政策,采取一整套有特色的战略战术原则,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经济文化建设。方志敏的革命实践,表现出了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为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增加了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方志敏在赣东北革命斗争中的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使根据地得到蓬勃发展。土地革命的开展,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到土地之后实行生产互助,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土地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更坚定了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拥护。反动势力削弱了,革命队伍壮大了,红色政权巩固了。由于开展了工业、金融建设和对外贸易,使苏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使苏区的财政问题得到迅速有效解决,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方志敏坚持依法执政和加强政权建设,让农民群众参加到政权建设上来,一方面有利于团结广大群众、巩固苏区政权,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干部腐化。方志敏坚持并倡导走群众路线,形成官民鱼与水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实实在在地为群众的利益着想,红军是广大穷苦百姓的军队。正是由于方志敏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使人民群众生活日渐向上,革命政权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方志敏重视加强军队建设,重视对红军指战员的思想教育,从而建设了一支铁的军队,成为扩大苏区、捍卫红色政权和苏区人民利益的根本力量。正是这一切,使苏维埃政府赢得了工农群众的真诚拥护和全力支持,从而使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这块根据地的军民坚持了长达七年的武装割据斗争,苏区失陷之后,还继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方志敏在赣东北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执行的正确政策,不仅巩固了赣东北苏区,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中央苏区的革命工作。赣东北苏区位于闽浙皖赣四省边界,是祖国“东南半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严重威胁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中心,牵制了敌人的一大批兵力,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苏区进行了有力的支援和帮助。1934年,方志敏领导北上抗日先遣队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掩护了中央红军长征。当时,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尽管经济来源有限,仍尽力支援中央苏区,每年都给中央苏区送去大量的资金,仅1932年冬省苏维埃警卫连就护送两箱金条给中央苏区。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方志敏,为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开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中充分展示了政治家的敏锐和才能、革命家的胆识和气魄,他是我党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献身于共产主义,为革命舍生忘死,他是民族英雄,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人民永远缅怀他、敬仰他。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院学报》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