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宋朝诸帝素描

  一、宋太祖

  赵匡胤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其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他的事迹被写入传奇小说(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著有《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把他描绘成不贪女色,侠肝义胆的英雄),被拍成电视(新加坡电视连续剧《绝代双雄》侧重描绘他和南唐后主李煜之间的恩怨;河南省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有电视连续剧《赵匡胤》)。不凡之子必有异相,既然赵匡胤出生不同凡响,《水浒传》就将其附会成上界霹雳大仙下凡,称他“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不管怎么说,他属于有作为的皇帝。

  赵匡胤面对当时林立的封建割据政权,为统一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曾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之豪言,坚决回绝了南唐使臣请求宋朝暂缓进攻的要求,显示他统一国家的决心。他制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并加强对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的防御。为了彻底结束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为害不一的局面,他采取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即是其中之一,消除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割据因素,对保证专制集权、巩固统一、安定局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对后来的封建国家保持统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也就是927年3月21日,这一天在中州古都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中,诞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也许同成千上万个婴儿一样,并没有什么异常特别之处。然而,由于他日后的地位,致使后来的史家们总是不甘心把他说成是一个凡人。于是,在他们笔下,伴随着这个婴儿的出生,就呈现一些异兆:“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云云。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二十年了。一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赵匡胤的家庭,是一个武人家庭。他父亲赵弘殷在后唐任飞捷指挥使,这是一个中级禁军头目。也许是因为处于承平时期,也许是因为篡位的明宗李嗣源把他视为庄宗的人,总之,赵弘殷的官运不佳,多年未得升迁。因此,赵匡胤的家庭,并没有为这位未来的天子安排一条锦绣前程,只是像一般的小康人家那样,送他去读了几年书。然而,由于军人家庭的耳濡目染,赵匡胤对舞刀弄棒很感兴趣,子曰诗云倒没记住几句。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匡胤练就了一身武艺。

  一晃几年过去了,赵匡胤已满21岁。作为武将的父亲,只能给他娶了一个袍泽的女儿,却不能为他今后的晋身发迹想出更好的办法。颇有些冒险精神的赵匡胤,决心自己闯荡江湖,碰碰运气。于是在21岁这年,毅然告别了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

  赵匡胤沿黄河西行,到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这片大唐崛起之地漫游,寻找风云际会的机缘,但一无所遇。四处漂泊的赵匡胤,走到原州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东),大概已近于囊空如洗。他见一群赌徒在赌博,便也参加进来,希冀发一笔意外之财。果然,被他赢了几注。但那群市井无赖欺负他是外乡人,竟群起围攻,寡不敌众,赵匡胤被打了个鼻青脸肿,钱也被抢走了。

  在关陇无望,赵匡胤就南下到了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去投奔与他父亲有旧交的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没有收留他,看在他父亲的面上,给了十贯钱,就把赵匡胤打发走了。赵匡胤又来到随州(今属湖北省),找刺史董宗本,这也是父亲的旧友。董宗本倒是把他收留下来,赵匡胤满以为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舒了口气。不料,与赵匡胤年纪相仿的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穷困潦倒而寄于篱下的赵匡胤横加凌侮。赵匡胤感到在随州没什么出路,同时也咽不下这口气,就愤然辞别,又开始了漫游。

  赵匡胤走到襄阳,投宿在一个寺庙里。也许是由于南来北往的香客及过路人很多的缘故,寺庙的老和尚对天下大势颇知一二,就向茫然不知所向的赵匡胤说:“我给你一点盘缠,你一直往北走,也许会交上好运。”当时,后汉刘知远称帝刚刚一年就病死了,年幼的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后汉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加剧。军校赵思绾在长安发动兵变,联合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反叛,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也密结辽朝,自称秦王,在潼关反叛。三镇连叛,汴京震动。急忙派枢密使郭威前去讨伐。在平定三镇连叛前后,郭威便招兵买马,扩充势力。襄阳寺庙老和尚指点赵匡胤北去,正是要他去投奔正在邺都(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的郭威。

  基于以前投奔王彦超和董宗本的坎坷遭遇,赵匡胤对这次投奔郭威也颇感前途未卜。一天,在路过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市)的高辛庙时,他看到人们在占卜凶吉。穷困潦倒的人,更关心自己的命运。赵匡胤也走进庙中,拿起香案上占卜用的竹爻,一边默默祷告,一边抛掷竹爻,并不指望自己这次投靠郭威能出现什么奇迹。他先问能否当小校,不吉。而后连问几个都不吉。再往上就是天子了,赵匡胤有些急了,难道是做天子不成?他这样问。果然,像是同他开玩笑似的,竹爻呈现出吉兆。赵匡胤这种占卜结果,纯属于一种偶然的巧合,显然是荒唐的。不过,这对心怀大志的赵匡胤来说,无疑是一支兴奋剂。尽管看来这种占卜结果目前还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它像是一粒种子,在赵匡胤的心中埋下。当后来他的势力强大时,这粒种子,就膨胀发芽了,充满了野心。

  与天命无关,大凡胸怀大志之人,平素谈吐也必有异于常人之处。赵匡胤在漫游时,一天看到几个文人正对着初升的朝阳吟诗。听了听,感到这些诗人的诗尽管文辞华丽,但意味却很浅陋。于是,从来不喜欢吟风咏月的赵匡胤不禁脱口诌了几句:

  太阳初出炮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一天衢,

  逐退群星与残月。

  这几句果然气象不凡。看得出,只要有了条件与机会,赵匡胤是有着扫平群雄、统一天下之志的。

  到了邺都,郭威把这个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青年收了下来。

  平定三镇连叛,郭威坐拥重兵,足以左右朝廷。汉隐帝为了巩固统治,连杀元老重臣,随即密遣使者赴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杀害郭威。郭威被逼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渡过黄河向汴京进军。汉隐帝无力抵抗,被兵杀死。郭威进入汴京,士兵大掠。郭威请太后临朝听政,准备迎立刘知远之侄武宁节度使刘赞继位。这时,边报辽兵南犯,郭威率禁军北上抵御。行军途中,将士纷纷议论说:“我们把京师攻陷了,每个人都有罪。如果刘氏复立,我们就没命了。”于是,军至澶州时,将士哗变,撕裂黄旗裹在郭威身上,拥立为帝。郭威回师汴京,受禅即皇帝位,是为后周太祖。

  赵匡胤作为军中的一员,由于命运所系,在拥立郭威这一事件中,表现得很突出,深得郭威赏识,提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这次事件,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年后,郭威任命赵匡胤为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副指挥使。还没去赴任,皇子柴荣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由于柴荣曾与赵匡胤同在军中,很了解他的勇武与才能,就要求把赵匡胤留在了他的身边,任命为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的潜邸旧僚。这才是真正的风云际会,对赵匡胤一生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年,郭威病死,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即位不久,北汉联合契丹入侵。世宗率军亲征,赵匡胤与禁军另一将领张永德各领牙兵一千随行。在这次战役中,赵匡胤表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与勇敢精神,改变了战场的形势,转危为安,转败为胜。高平战役后,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这次战役,使周世宗决心彻底整顿军纪,又授权给他所欣赏的赵匡胤,对禁军裁汰老弱,精选强壮,大大整顿了一番,使后周禁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这次整军,为赵匡胤掌握禁军提供了机会,也为他以后整军积累了经验。

  通过高平战役,使周世宗感到赵匡胤不只是仅有匹夫之勇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智勇双全,具有战略眼光的将才。这使赵匡胤深为周世宗所倚重。显德二年(955年),后周攻打蜀国秦、凤等州,但攻了很久未攻下。周世宗不甘心师出无功,就派赵匡胤前去观察一下,能否打赢。赵匡胤到前线认真观察了战势,回来报告说可以获胜。果然不出一个月,就传回了捷报。

  周世宗在进行内部改革的同时,挥兵开始了统一天下的事业,赵匡胤在统一战争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显德三年,后周进攻南唐,久攻寿州不下。赵匡胤在涡口设下伏兵,大败唐军,解除周军围困寿州的后顾之忧,但唐军还随时有可能从滁州增援。在涡口破敌后,周世宗又派赵匡胤远道奔袭滁州。赵匡胤初战失利。后改变策略,一举攻克滁州。

  在滁州,对于赵匡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辅佐他将来创立北宋王朝的核心人物赵普。赵普对病倒在滁州的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端茶送药,殷勤服侍,使赵弘殷深为感动,“待以宗分”。这使赵普与赵匡胤结下很深的私交。所以当八个月后,赵匡胤一被任命为同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就立即上表把已经做了渭州军事判官的赵普要到身边做节度推官。赵匡胤集团开始初步形成。

  此时,赵匡胤作为一个军人,已由一名小校迅速成长为一员出色的武将。这除了有军人家庭给他的熏陶外,主要还是他亲冒矢石、身经百战的锻炼。而且从小校到殿前都指挥使,从将兵到御将,也使他在原本具有的匹夫之勇和战术计谋之外,还逐步锻炼得具有战略眼光。

  赵匡胤战功卓著,迅速升迁。在任命为同州节度使后,不久又因攻克寿州战功,改领义成军节度使。一年后,因征淮南战功,改领忠武军节度使。同时他一直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握有禁军大权。

  显德六年(959),周世宗亲征契丹,在军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三个字。这使周世宗疑心重重。不久周世宗在军中病倒,回到汴京。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与周世宗辈分平等。而病中的周世宗想到皇位继承人皇长子柴宗训年仅7岁,自己死后,张永德辈分居上,手握重兵,就可能会跋扈难制。于是就解除了张永德的军职,而代之以他认为忠实可靠的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轻而易举地把禁军最高指挥权握在了手中。

  这块蹊跷的“点检做”木牌,显然是一种阴谋,而并非像后来史家所附会的是赵匡胤以后从殿前都点检做了天子的神符。此时已萌发野心的赵匡胤,为了夺取禁军最高指挥权,用来除掉张水德而耍了个把戏--即使是作这样的假设,恐怕也不为过。

  不久,周世宗病死,7岁的柴宗训继位。这时的赵匡胤从殿前都虞侯到殿前都点检,掌军政已达六年,在军队中势力已很大,威信很高。他不仅手握军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身边,以盟誓结义的古老方式,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结成义社十兄弟。目前后周这种“主少国疑”的局面,自然为赵匡胤取代后周统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于赵匡胤的强大势力,在周世宗时,有一些人已经感到不安,右拾遗杨徽之曾对周世宗说赵匡胤威望太高,不宜典禁兵。在周世宗死后,韩通同赵匡胤并掌禁兵,他的儿子也劝韩通寻机把赵匡胤除掉,韩通不听。于是,郭威代汉的一幕,不到十年又重演了。不过,赵匡胤夺权称帝采用了和平的手段,成功进行了这次政变。

  以和平方式进行朝代更替,可以说是赵匡胤集团的既定策略。因为这样有利于稳定局势,巩固统治,继续进行周世宗所未竟的内政改革和统一事业。在周世宗死后,能够继承其事业的,不是七岁的周少帝所能胜任的。各种实力与势力比较的结果,只能是赵匡胤,而不可能是别人,这是历史的选择。

  极为温和的禅代顺利地进行着,看上去似乎是仓促事变,但禅代诏书竟也有人事先准备好了。因为赵匡胤所领归德军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定国号为“宋”。至此,大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当然,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诏令传布天下,也并不是四方臣服。后周开国功臣、镇守在潞州(今山西长治)的昭义节度使李筠,素怀野心,首先起兵反抗。此后又有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抗。然而,他们的实力都不足以同赵匡胤对抗,赵匡胤率兵亲征,各个击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将反叛平定了。

  赵匡胤和平代周,客观上说,是有进步意义的。否则七岁的周少帝当政,不可能使周世宗的未竟事业继续发展,如果四周政权乘后周“主少国疑”进犯,中原势必又会重新陷入混乱。而赵匡胤代周,则保证了周世宗的各项改革措施与统一事业的继续进行和大步前进。

  从开平元年(907)到显德六年(959),这短短的五十三年内,像走马灯似的,中原更换了五个朝代,更换了八姓十三君。这五个朝代中,除了最初建立的后梁是被长期与之对立的军事集团太原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推翻的以外,其他各朝都是被统治集团内部的军人所篡夺的。

  作为一个军人,赵匡胤亲自参加过拥立后周太祖郭威的行动,在不到十年后,又被人拥立,他是深深懂得皇帝立由武将、废由武将这一点的;特别赵匡胤基本上是以军事联盟的形式夺得政权的。登基之后,他原来结盟的义社十兄弟以及资望高于他而又久拥重兵的大将,都成了他的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消除这些威胁、使刚刚诞生的大宋王朝长治久安、不至于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这个问题自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一直萦绕在他的头脑中,使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节度使李筠与李重进的相继反叛,使他更感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因此,在平定了李筠与李重进的反叛之后,赵匡胤就把赵普招来,问道:“天下自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火不熄,生灵涂炭,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要熄灭天下战火,为国家长久计,应当怎样做呢?”

  赵普回答:“以前的动乱,是由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果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话还没说完,赵匡胤就说:“你不要说下去了,我全明白了。”

  话虽这么说,但是要让宋太祖对多年来共同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的结义兄弟下手,颇重情义的宋太祖还是有些犹豫不定。当时他的十兄弟如石守信、王审琦等,分别掌握禁兵军权,赵普多次劝宋太祖换掉他们。宋太祖都未答应。他说:“他们绝对不会背叛我,你过虑了。”

  赵普开导说:“我并不是忧虑他们本人会背叛你,在我看来,他们都没有统御天下之才,但万一他们手下的人拥立,也由不得他们。”

  宋太祖联想到亲身经历的一次次兵士强行拥立皇帝的场面,顿觉不寒而栗,从而下定了决心。

  一天,宋太祖专门把石守信等人招来聚饮。酒过三巡,宋太祖发话了:“如果不是你们拥戴,我哪能有今天呢?可这天子也不是好当的呀,真不如当节度使轻松愉快,我到现在都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石守信他们忙问为什么。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我这个位置,有谁不想坐!”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忙说:“陛下怎么说起这样的话呢?现在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

  宋太祖说:“不对,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你们手下的人如果贪图富贵,有一天突然也给你来个黄袍加身,那时你们就是不想做,办得到吗?”

  石守信等人听了宋太祖这番话,都顿首涕泣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想到这一点,千万请陛下给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宋太祖一看时机已到,就把底兜了出来,说:“唉!人生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人所追求的不过是多积金钱,吃喝玩乐,使子孙也过上好日子。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去当个地方官,买些好房好地,为子孙立业,多置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也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第二天,这些人纷纷称疾请罢兵权。宋太祖大喜,赏赐他们许多钱财,打发他们到外地去当个基本上仅有虚名的节度使。这就是闻名于史的“杯酒释兵权”。

  解除了身边掌握重兵的禁军将领的军权之后,分别担任过殿前都虞侯、都指挥使、都点检各种禁军要职的宋太祖,感到目前这种军事制度是一块能够产生新的实力人物的土壤,必须加以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潜在威胁。因此,宋太祖在解除禁军将领军职的时候,有的重要职务也就从此撤销了。逐步形成了禁军由官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分立”制度,而且规定三衙只有带兵权,没有发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而枢密院虽可发号施令,却不直接统兵。这样互相牵制的结果,把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这是宋太祖对军事机构的最大改造,这样一来,基本消除了武人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但宋太祖并不满足,他对以此起家并用来保卫他的江山的军队,防范是很严的。首先,他加强禁军的力量,使地方部队无法同禁军抗衡。在禁军的驻防上,宋太祖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即在京师附近驻有强兵,使各地无以敌京师,同时,禁军还实行更戍法,经常戍边换防。对于禁军的各级将领也经常调换,目的是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使士兵与将帅之间不可能产生过于密切的关系,不至于形成五代时的牙兵悍将。军队兵员的来源,采取募兵法,除了平时补充兵员外,遇有荒年灾岁,更是大量募兵,以便把破产脱离土地的农民招募到军队中来。宋太祖在军事制度方面的各种改革措施,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没有继五代之后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但是,他所制定的这些祖宗法、互相钳制的指挥系统、无限制的募兵、守内虚外的方针等等,又给宋王朝日后的积贫积弱埋下了种子。

  宋太祖初步巩固了内部,但他并不能安枕,他对赵普说:“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是他人家也。”宋太祖懂得,对他这个新生政权的威胁,不仅来自内部,而且还来自外部。后梁被后唐几十年血战攻灭的近代史不断提醒宋太祖,而后周世宗南征北伐开拓疆土带来的大好形势也在鼓舞着宋太祖。他决心扫灭群雄,改变分裂局面,统一天下。在当时,中原最有条件的、力能胜任统一全国的,只能是宋王朝。其他各国基本上都是已偏安多年、统治腐朽、内乱频仍。而宋朝建立之前,周世宗内革弊政、外拓疆土,经济军事力量日益强盛,非他国可比。赵匡胤代周,也继承了这样一个大好局面。因此,自然要把周世宗未竟的事业进行下去。然而,在当时,北有北汉、契丹,西有后蜀,南有南汉、南唐、吴越、荆南等,譬如面对满桌菜肴,从何下箸呢?这也是使宋太祖颇费心思的问题。他还记得素所钦佩的王朴,在昔日向周世宗的献策:“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斯人已逝,这种先南后北的策略是否可行,宋太祖还举棋不定。

  一天夜里,大雪纷飞,宋太祖及弟赵光义造访赵普的府邸。这三个赵匡胤集团的核心人物,形成了“雪夜定策”,这就是先南后北。宋太祖曾把设想与其弟赵光义谈起:“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俟我富实则平之。”

  宋太祖派遣幕容延钊、李处耘率领的大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抵抗,就先后灭掉了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接着宋太祖又以西蜀欲勾结北汉伐宋为由,两路出兵西蜀,经过王全斌、曹彬等人的激战,用两个月又灭掉西蜀。随后越过五岭,灭掉南汉。

  南汉灭亡,使南唐处于三面受敌的形势之下。南唐盘踞的地盘不小,但一直畏惧讨好宋朝。而宋朝在征伐别国时,对南唐也一直是采取羁縻政策,使其处于中立立场。现在南方诸国有的攻灭,有的臣服(如割据泉、漳的留从效),自然兵锋所指就是南唐了。

  这时,南唐已自行削去国号,君主改称江南国主。江南国主李煜只会吟风弄月,面对宋朝的进攻却不知所措,他派大臣徐铉去宋朝问宋太祖,为什么要讨伐江南?宋太祖厉声喝道:“你不用多讲了,江南有什么罪?只不过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灭掉南唐,南方还剩有吴越一国,宋太祖没有急于出兵,而是采取了恩威并重的手段。宋太祖把胆战心惊的吴越王钱俶招到汴京,临走给了他一包宋朝臣僚要求扣留钱俶的章疏,吓得他彻底臣服了。吴越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宋朝南征,几乎没费什么气力就平定了。但宋太祖念念不忘的是恢复汉唐旧疆,平定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在宋军攻灭西蜀后,两次出兵,讨伐北汉,后一次还是他亲自出马,但都因契丹的增援而未成功。此志未遂,宋太祖把平定江南诸国所得金帛运回汴京,建立了封桩库,准备贮满五百万之后,向契丹赎回幽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肯,就用这笔钱作为军费,兵戎相见。终太祖之世,除北汉外,基本上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分裂局面,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实现了“天下一家”。扫平群雄,也应了宋太祖早年吟诵的“逐退群星与残月”的雄心壮志。宋朝统一事业的胜利,除了宋太祖个人的杰出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统一是“分久必合”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赵匡胤是个军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戎马生涯。黄袍加身之后,平定叛乱、征伐群雄,所进行的也都是些军事行动,包括“杯酒释兵权”这样的调整军事机构的做法,也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如何巩固政权的。然而,从他登上皇位那天起,他就已经开始了从军人向政治家的转化。这一方面是他自己的主观所为,另一方面也是整个北宋统治集团这样来塑造他。

  最初,宋太祖同五代时期的许多军人一样,瞧不起文人儒生,崇尚的是武力。有一次,宋太祖与赵普路过朱雀门。宋太祖指着门上的牌匾问:“为什么不直接叫‘朱雀门’,中间加个‘之’字有什么用?”赵普回答“之”是语助词,宋太祖轻蔑地笑了笑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宋太祖从武将骤然当了皇帝,开始还保留着许多过去的习气。有一天,他在禁中后苑弹雀,正玩得起劲,有臣子称有事请求召见,他只好放下弹子去见,一问只是一般政务。

  宋太祖很生气,就责问那人为什么谎称急事骗他,那人说:“这事也比陛下弹雀要急。”

  宋太祖大怒,随手拿起身边的斧子,用斧柄向那人打去,打落那人嘴上的两颗门牙。那人慢慢地弯下腰,拾起牙齿放在口袋里。

  宋太祖问:“你把打落的牙齿收起来,难道还想告我吗?”这话的确像个蛮不讲理的武夫所言。也许宋太祖此时在盛怒下忘却了自己的身份。

  但那人却从容回答说:“臣不能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

  这句话等于警诫赵匡胤,你做了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宋太祖的自我反省精神还是很强的,那人的这句话,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立刻堆下笑脸,赏赐了那人许多金帛。

  还有一次,宋太祖到太庙中祭祖,看见里面摆设许多礼器,武人出身的赵匡胤,不认识这是些什么东西,就问:“那是什么东西?”侍臣说是礼器。宋太祖说:“我祖宗哪认识这些东西!”就命令撤掉,换上日常碗碟和家常便饭。祭祀结束后,宋太祖醒悟到,这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在祭祖了,于是又令侍臣把那些撤掉的礼器重新摆上。

  宋太祖赵匡胤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这使他加速了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转化过程,迅速适应了新的地位。

  有一天罢朝之后,宋太祖一直闷闷不乐,内侍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以为天子那么好当么?早朝的时候,我由着自己性子办了一件事。现在想起来做错了,所以难过。”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逐渐明白了,天下由马上得之,却不能以马上守之。在承平的岁月中,统治集团中的文人儒士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宋太祖不止一次地发感慨:“宰相须用读书人!”从自身的体验出发,赵匡胤对臣子说:“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

  宋太祖在赵普等大臣的协助下,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把改革军事机构的原则与经验,也应用到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来。总的说就是内外相制、上下相维,最终集权于中央,集权于君主一人。

  在中央,宋太祖实行政务、财务、军务分立的制度,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宰相之副,既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又可以防止宰相专权。设三司使主持财政,号称计相。沿五代之制,由枢密使负责军政。在地方实行州县二级制,州长官称知州,以朝官充任,并规定不得兼一州以上职务,还经常调整。以文臣知州事,是为了防止武将掌握政权的局面出现,把政权从武人手里收归中央,并在知州之外又设通判,互相牵制。在州县之上,又将全国分为十五路,等于监察区。每路设官也分权,设有帅司(安抚使)、漕司(转运使)、宪司(提点刑狱)、仓司(提举常平)。

  宋太祖赵匡胤从个人品质上看,基本上是一个气度豁达的忠厚长者。他当了皇帝之后,赵普多次劝他报复那些过去对他不好的人。宋太祖说:“不能那样做,那时候人们哪知道谁是天子,谁是宰相!”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宋太祖早年浪迹天涯的时候,在董宗本那里曾受过其子董遵诲的欺侮。宋太祖即位后,董遵诲十分惶恐,董遵诲的部下也乘机上诉其不法之事。宋太祖召见他,他以为必死无疑,宋太祖却说:“不要害怕,我怎么能念旧恶呢?”对他委以重任,并且还把他陷于辽朝幽州的母亲用重金赎了回来。

  史载宋太祖生活较为俭朴,常常穿着旧衣服,乘坐的车子及穿的衣服多是素色。宫中的帘帷也没有华丽的装饰。

  有一次,宋太祖发现他的三女儿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衣服,就说:“今后你不要再穿这样的衣服了。”

  公主不以为然地说:“这一件衣服才用多少翠羽。”

  宋太祖说:“不是因为这一件衣服,因为你一穿,宫内宫外就会争相仿效,翠羽的价格昂贵,有的人就会乘机倒卖害民。你生活于富贵之中,要知惜福。”

  公主看到宋太祖的车子很普通,就问;“你做了天子,难道还不能用黄金装饰车子吗?”

  宋太祖严肃地说:“我以四海之富,就是把宫殿全用金银装饰起来也办得到。但我是为天下守财,哪能妄用!古语说:以一人治天下,不是以天下侍奉一个人。”宋太祖对自己的地位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也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赵匡胤的死亡也是一个传奇,留下“烛影斧声”这个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苦心经营了十多年,分裂了几十年的天下重新趋于统一。宋王朝内部各个领域的各项制度粗具规模,对外关系基本稳定。宋王朝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正当这时,宋太祖却病倒了,而且很快就驾崩归天了。作为一个君主来说,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之时,却不清不白地死了,令人感叹。

  对于他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

  病死《宋史》上说,宋太祖死时留下遗诏,遵照母亲杜太后传位给弟弟的遗言,要其弟赵光义继位,并要求光义缩短服丧的三年之期:“以日易月”,三天之后就可以上朝处理政事了。

  烛影斧声 有一个和尚,法号真无,他“善知过去未来”,是赵匡胤的好友。开宝九年的一天,皇帝赵匡胤问他:“我寿命还有多少?”真无和尚掐指默算了一阵,说:“谨防今年十月二十日,那晚如果天气晴朗,保你福寿绵长,不然就有大祸临头”。宋太祖默记此话。到了那晚,他独坐宫中太清湖畔,细观夜色,只见星光璀璨,和风微至,宁静清幽,他暗自欢喜。谁知不久,阴云陡起,狂风怒号,天地骤变,纷飞的雪片夹着雹霰漫天落下,吓得他心惊胆战,赶忙回到宫中,传旨召弟弟开封尹(京城长官)赵光义入寝宫相见。光义来到后,命令后妃、宫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两人对酌低语,谁也听不到在说什么,只从窗外透过窗纸“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胜状”,又见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杵地,大声说:“好做,好做!”随后就倒卧床上,“鼻息如雷霆”。光义当晚陪宿屋内。天将黎明时,万籁俱寂,忽听有人报说:皇帝晏驾了。

  错召赵光义事出有因 赵匡胤死时,皇后宋氏在旁,忙派内侍都知(宫中太监首脑)王继隆,传召秦王赵德芳(匡胤第四子)赶快入宫,准备继位。谁知王继隆却到开封府召来了赵光义。宋皇后见不是德芳,惊得半晌说不出话,停了好一阵子,才“遽呼曰:吾母子性命,皆任于官家”。明代著名学者李贽读史至此,批注说:“此言胡为乎来哉?”(宋皇后为什么说出这样一句话呢!)

  与花蕊夫人有关 据《烬余录》记载,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宠妃姓费,四川青城人。生得花容月貌,又才艺无双,宫中称她花蕊夫人。964年,宋灭后蜀,花蕊夫人俘至东京开封,被送入皇宫,这个美丽的妃子,既精通音律,又擅长诗文,曾模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传诵一时,所以宋太祖非常宠爱。赵光义也早为花蕊夫人的美貌所倾倒,但却无机会接近。开宝九年(976),赵匡胤病重卧床。赵光义入宫侍候兄长,夜深人静时,他趁兄长昏迷之际走近花蕊挑逗。谁知这时赵匡胤醒来,发觉此事。一怒之下,抓起床边的玉斧朝光义掷了过去,却砸在地下。听见响声,皇后和太子都赶了过来,见赵匡胤躺倒床上,只剩下奄奄一息了。第二天清晨死去。

  以上几种说法见于宋、元人的记载。除第一种外,其他几种说法都认为,宋太祖之死其弟赵光义做了某种手脚。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在当年就急忙改元。这种未逾年而改元,在宋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此外,没过几年,其弟廷美贬死房州,太子德昭被逼自杀,德芳不明不白死去。种种蛛丝马迹,使后人颇为怀疑赵匡胤死于非命。然而,传闻非一,文献难征,烛影斧声,遂成千古之谜。

  但在民间认可赵光义弑兄的传说,自赵光义即位以来,不但广为流传,而且后人根据“烛影斧声”编成《烛影计》剧本并搬上舞台,演唱到今。京剧《贺后骂殿》就是全本《烛影计》中的一折,是程(砚秋)派剧目的代表作之一。剧情写宋太祖赵光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篡位登基。贺后以夫死不明,命长子德昭上殿质问,索还帝位。光义恼羞成怒,欲斩德昭,太子德昭气愤之下,撞死殿前。贺后闻讯,携次子德芳赶来,于殿前痛斥光义。光义理屈谢罪,愿奉其嫂贺后为太后,并赐尚方宝剑,又封太祖次子德芳为八贤王,贺后乃息怒下殿而去。《贺后骂殿》的主要唱段为:

  骂一声无道君细听根芽,

  老王爷为江山何曾卸甲!

  老王爷为山河奔走天涯。

  遭不幸老王爷晏了御驾,

  贼昏王篡了位谋乱邦家。

  把一个皇太子逼死殿下,

  反倒说为嫂我拦阻有差;

  贼好比王莽贼称孤道寡,

  贼好比曹阿瞒一点不差;

  贼好比秦赵高指鹿为马,

  贼好比司马氏扰乱中华。

  只骂得贼昏王无言对答,

  两旁的文武臣珠泪如麻。

  宋太祖赵匡胤以一介武夫,崛起于乱世之中。他仿效后周太祖郭威,以兵变的形式,黄袍加身,跃上帝位,而后继承周世宗的统一事业,南征西讨,统一天下,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束了实质上从唐中叶就开始了的二百年分裂局面,使四分五裂的华夏大地重新统一,开始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新的时期。

  就赵匡胤本人来说,从士兵到元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打仗。他首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登上帝位后,尽管不少精力还倾注在统一战争上,但地位的变化,已使他开始了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转变。在他生命结束之时,基本上可以说是完成了这一转变的。他草创的许多祖宗之法,为宋王朝的昌盛发展创造了条件,当然,也为日后带来不少弊端。他很想做唐太宗,但烛影斧声使他不假天年,正当大有作为之时便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以武功居多,但他却扭转了近百年来的重武轻文之风。“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册上,宋太祖可以说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宋史太祖本纪》这样评价赵匡胤:“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呜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宋太祖生前接受群臣所上尊号有: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应天广运大圣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

  宋太祖死后的谥号有:开宝九年冬十月,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宋太祖的主要妻妾有: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有四子:滕王赵德秀,早亡;燕懿王赵德昭,母孝惠皇后贺氏;舒王赵德林,早亡;秦康惠王赵德芳。有六女:魏国大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承衍,母孝惠皇后贺氏;鲁国大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石保吉,母孝惠皇后贺氏;陈国大长公主,下嫁右卫将军魏咸信;申国、成国、永国三公主早亡。

  二、宋太宗

  太宗本名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o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2年,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君主。

  在后周时代,宋太宗赵光义还没有踏上政治舞台,因此,也没有什么功业可言。父兄为赵光义创造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宋史太宗纪》载:“宣祖(其父赵弘殷)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指太宗匡义),恒饬厉之,由是工文业,多艺能。”赵光义“多艺能”,史载他通音律,擅飞白书,喜对弈。在后周末年,二十岁左右的赵光义,也许是由于赵匡胤的关系,入仕做了供奉官都知这样一个小官。

  作为胞弟,成年后的赵光义自然成为业已形成的赵匡胤集团的核心人物。在他早年的历史上,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陈桥之变中预谋定策。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对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胞弟十分器重,并且逐步提高了赵光义(“匡”字避太祖讳改为“光”字)的地位,先是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不久,太祖亲征泽、潞,讨伐李筠,让光义临时担任大内都点检,留守汴京。其母杜太后死后,赵匡胤也许是遵从了杜太后的遗愿,让赵光义当了开封府尹。在宋太祖去世前几年,封赵光义为晋王。

  在赵光义担任的所有官职中,对光义具有实际意义与重要作用的是开封府尹。这个职务,可上通,可下达,有大事,有细务,对于赵光义政治才能的锻炼是很大的。同时,他在长期担任开封府尹期间,网罗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势力。这批人对赵光义的即位,以及即位后的安定、发展,无疑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开宝九年(976),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就宋太宗来说,在封建世袭制下,他的即位并不是十分名正言顺。况且他本人除了在陈桥兵变中预谋定策外,在太祖时期进行的统一战争中,他未尽过毫发之力,更未立过尺寸之功。这样,面对一个人情未安、众心未服的局面,他急切地“思有以帖服中外”。为此,他想了也采取了各种办法,但他也许认为最重要的,应当像宋太祖那样建功立业,才能“帖服中外”,镇抚人心,提高威望,“守金玉之尊”。因此,宋太宗即位后,就着手进行战争准备,想完成宋太祖未竟的统一事业。这是一张继承太祖遗志最好的牌,既可以用战争来转移人们的视线,又可以建功立业。

  于是,在太平兴国三年(978),漳泉陈洪进与吴越钱俶相继纳士后,第二年,宋太宗亲自出马征伐连宋太祖三次攻打都未攻下的北汉。宋太宗“决取之,为世宗、太祖刷耻”,想创立周世宗、宋太祖也未能创立的不世之功,来提高自己的威望。由于宋军击败了辽朝的援军,使北汉无力抵抗,被迫投降。五代十国中的最后一国,迄被攻灭。

  平定了北汉,宋太宗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将疲帅老,继续北征,企图一举收复燕云。结果,在幽州高梁河一带(今北京市白石桥附近),与辽军激战,宋军大败,几乎全军覆设,太宗“仅以身免”,“窃乘驴车遁去”。太平兴国五年,宋太宗再次督军北伐,在莫州被辽将耶律休哥打败。经过几年养精蓄锐,在雍熙三年(986)初,宋太宗又发动北征,企图扭转高梁河惨败之后频频挨打的被动局面,挽回自己的面子。但前两次亲征的惨败,使宋太宗多少有些心悸,在臣子的劝说下,顺水推舟,未再亲征,而是出动三十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攻辽。结果,雍熙北征全盘败绩,宋军丧师近三十万。宋太宗不但建功立业成了泡影,而且把宋太祖以来选练的精锐部队也损失殆尽。从此,北宋再无力攻辽。

  对辽战争的败北,也许使宋太宗认识到自己的武运不济,像宋太祖那样以武功威震天下已不大可能,加之由于战败丧师造成的武力寝弱,使宋太宗对辽不得不由攻势转变为守势。这时的宋太宗再也不高喊什么“为世宗、太祖刷耻”了,而开始说什么:“朕每读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王者虽以武功克受,终须用文德致治。”又对近臣说:“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宋太宗讲这些话,是为他把攻势转向守势所作的解释,同时也反映出宋太宗在武功方面碰壁后,已把注意力转向文治,转向内政。当然,这种国策的转变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在对辽战争期间,屡屡不利的战况与不无问题的内政,已在促使他逐渐开始了这种转变,开始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在宣扬防外忧不如防内患论调的同时,宋太宗开始提倡强调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他从内心希望他的统治平安无事。史载他十分推崇《老子》一书:“上(宋太宗)读《老子》,语近臣曰: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所益,治身治国之道,并在其内。”他训导任职开封府尹的襄王元侃说:“夫政教之设,在乎得人心而不扰。欲得人心莫若示之以诚信,欲不扰莫若镇之以清静。”襄王元侃,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宋太宗在这样思想的支配下,任相也选择循默守成、少有建树之人。如李昉、吕蒙正、吕端等,而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宋太宗很注意从历史上汲取经验教训。宋太宗对侍臣讲:“听断天下事,直须耐烦,方尽臣下之情。昔庄宗可谓百战得中原之地,然而守文之道,可谓懵然矣。”他这句话说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然而倒是颇像在影射宋太祖。不管是说谁,这句话也是事实。宋太宗基本上可以说是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君主。他始以重武,转而重文,而终以文治显。在宋太宗的统治时期,基本上是承袭太祖草创之制,对有些制度有所补充和更革。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经过太宗一朝,更为完善,渐成定制。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宋太宗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规模,使取士人数剧增。在扩大科举考试规模的同时,也使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化。当然,取士既多,官员亦冗。《宋朝事实》卷九记载,宋太宗时期,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阶层,这对宋朝统治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与之俱来的,是形成冗官冗员,成为宋代统治机器运转的沉重负担。

  宋太宗即位的第二年,“兴文教、抑武事”,当他看到太祖时期承接前代遗留下的三馆,条件很差,慨叹道:“是岂足以蓄天下图书,待天下贤俊耶!”下令另选址重建。一年而成,定名崇文院,分设集贤、昭文、史馆书库,贮书于四周回廊。

  宋太宗自己喜欢读书,因而也十分注意搜求图书,多次下诏购求亡书,还以爵禄来吸引和鼓励民间献书。此外,还派人到各地购求图书。经过宋太宗的努力,到了太宗晚年,三馆秘阁,藏书颇富。他说:“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募,今方及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

  在广泛搜求图书的同时,宋太宗先后组织了一批文人编纂了几部大类书。

  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刚刚即位几个月的宋太宗就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十多人编纂《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先成,此书主要以收录汉魏至宋初的小说野史为主,凡五百卷。《太平御览》初名《太平总类》,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类,凡一千卷,征引各种书籍达一千七百多种。

  在《太平御览》成书的前一年,太宗又命李昉、徐铉、宋白等人编纂《文苑英华》。此书继《昭明文选》之后,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二千多作家的近二万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宋太宗时收集的绝大部分图书,今已失传,但宋太宗时期编纂的这三部大书却流传下来。许多书籍内容,赖此保存下来。宋太宗主持编纂的几部大书,成为今天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宝贵资料。他当政后,在文化事业上的建树,值得肯定。

  当然,宋太宗建三馆、求典籍、修类书、兴文教,是与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宋太宗在太祖削夺藩镇政治、经济各方面权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经济方面对地方加以限制。从五代以来,藩镇享有到京师及各地进行回图贩易而免征税钱的特权。在对外贸易方面,宋太宗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北面在镇、易、雄、霸、沧等地设置榷场,作为对辽贸易的场所,岁入达一百五十万贯;同时,对于外商采取“招诱”政策,雍熙四年,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带着金帛、敕书,分四路招诱南海诸国蕃商。

  在宋太祖武功打下的基业上,宋太宗把太祖草创的祖宗法进一步完善定型化。尽管对辽战争败北丧师,但他转而以文德致治,较为稳定地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到太宗末年,北宋初步形成了积贫积弱到来之前的繁荣。

  不管宋太宗是以什么方式即位的,但他成年以来,一直生活在政治斗争的环境之中,特别是北宋建立后的十几年中,有心计的观察学习各种正反教训经验,使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对于他来说,不存在什么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转变,他一登上政治舞台的制高点,就是以一个政治家的面目出现的。他按照太祖的既定方针,按照已运行的轨道,把宋王朝这架巨大的车子,继续向前推着。他的一生政治生涯,建树不多,对宋代制度,多是补充太祖时期的草创,使之更加完善化。但是,由于有了太祖时期的基础,北宋的“贞观之治”,宋初的辉煌时期都在他手里形成了,对于一个守成之主来说,这只是一种历史的幸运。《宋史太宗本纪》称“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宋太宗的青年时代,恰逢其兄赵匡胤已在高位,居于统治集团上层圈子之内。包括赵匡胤登基之后,宋太宗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目睹和参与统治者上层的斗争,生活的教科书所给予他的多是政治斗争的内容。因而他的政治头脑要比太祖发达,过早地谙熟了耍手腕、搞权术,在这方面锻炼了才能。正因为头脑复杂,往往猜忌心过重,总怀疑别人也像他,也如是。

  宋太宗的猜忌心不光表现在对其弟其侄身上,就是看到自己的儿子受到拥戴,被人称为“少年天子”,他也不愉快。宋太宗的心胸颇狭。至道二年(996),太祖宋皇后去世。宋太宗也许还忌恨宋皇后当初企图立德芳之事,竟不想以皇后礼节安葬。翰林学士王禹偁说了一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的公道话,触到了宋太宗的痛处,竟“坐躇讪,责知滁州”。明代李贽在评论此事时讥讽道:“所云‘共保富贵’何在耶?”《宋史太宗本纪》讥讽道:“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太宗生前接受的尊号有:应天统运天圣明文武皇帝、应运统天睿文英武至圣明广孝皇帝、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仁明德广孝皇帝、法天崇道皇帝。

  宋太宗死后的谥号的庙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

  宋太宗的主要妻妾有:淑德皇后尹氏、懿德皇后符氏、明德皇后李氏、元德皇后李氏。有9子:汉恭宪王赵元佐,母元德皇后李氏;昭成太子赵元僖;真宗;商恭靖王赵元份;越文惠王赵元杰;镇恭懿王赵元偓;楚恭惠王赵元偁;周恭肃王赵元俨;崇王赵元亿。有7女:滕国公主,早亡,母元德皇后李氏;徐国大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吴元扆;邠国大长公主,太平兴国七年为尼,号员明大师;扬国大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柴宗庆;雍国大长公主,下嫁右卫将军王贻永;卫国大长公主;荆国大长公主,下嫁驸马都尉郴遵勖。

  三、宋真宗

  真宗名恒,曾名德昌、元休、元侃。生于开宝元年(968)十二月二日,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995)被立为太子。至道二年(997)太宗去世,真宗登皇帝位。乾兴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去世,享年55岁,在位26年,葬于永定陵。

  真宗不是太宗的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原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当大哥赵元佐发疯、二哥赵元僖暴死之后,轮到了他继位。真宗即位之初,勤于政事,分全国为15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免除五代以来的欠税。但是与久经沙场的太祖、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

  《宋史真宗本纪》记载有两则故事,可以反映真宗甘愿当守成之主:

  (咸平五年)五月癸卯,代州进士李光辅善击剑,诣阙。帝曰:“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遣还。

  (景德三年)秋七月,邵晔上邕州至交阯水陆路及控制宜州山川等图,帝曰:“祖宗辟土广大,唯当慎守,不必贪无用地,苦劳兵力。”

  真宗朝发生的两件事,被载入史册:一为景德年间与辽的战与和,宋辽间的澶渊之盟受到后世肯定;一为受王钦若的挑拨,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阴,修建了许多寺庙,劳民伤财,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贻讥后世。

  真宗生前所受尊号有: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应天尊道钦明仁孝皇帝。

  真宗死后的谥号和庙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

  真宗的主要妻妾有:章怀皇后潘氏、章穆皇后郭氏、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宸妃李氏、淑妃杨氏、昭静贵妃沈氏。有6子:温王赵褆,早亡;悼献太子赵祐,母章穆皇后郭氏;昌王赵祇,早亡;信王赵祉;钦王赵祈,早亡;仁宗赵祯,母宸妃李氏。有2女:惠国公主,早亡;升国大长公主,初入道,号清虚灵照大师,母宸妃李氏。

  四、宋仁宗

  宋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词,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

  仁宗生前所受尊号有: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仁明孝德皇帝、景祐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宝元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

  仁宗死后的谥号和庙号:神文圣武明孝皇帝、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

  仁宗的主要妻妾有:皇后郭氏、慈圣光献皇后曹氏、温成皇后(贵妃)张氏、昭节贵妃苗氏、昭淑贵妃周氏、德妃杨氏、贤妃冯氏。有3子:杨王赵昉,早亡;雍王赵昕,早亡,母昭节贵妃苗氏;荆王赵曦,早亡。有13女:周、陈国大长公主,母昭节贵妃苗氏;徐国公主,早亡;邓国公主,早亡;镇国公主,早亡;楚国公主,早亡;商国公主,早亡;鲁国公主,早亡,母贤妃冯氏;唐国公主,早亡;陈国公主,早亡;秦、鲁国贤穆明懿大长公主,母昭淑贵妃周氏;兖国大长公主,母贤妃冯氏,下嫁左领军卫大将军曹诗;燕、舒国大长公主,母昭淑贵妃周氏,下嫁开州团练使郭献卿;豫国公主,早亡。

  五、宋英宗

  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不久便病故,在位仅5年,这在两宋诸帝中也是鲜见的。英宗同他名义上的父亲仁宗一样,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执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亲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追赠生父名分的闹剧。等到这场争议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于是,振作国势的改革大业只好留给他的儿子宋神宗去完成。

  英宗生前所受尊号:体乾膺历文武圣孝皇帝。

  英宗死后的谥号和庙号:宪文肃武宣孝皇帝、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庙号英宗。

  英宗的主要妻妾有: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有4子:神宗、吴荣王赵颢、润王赵颜(早亡)、益端献王赵頵,母皆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有4女:魏、楚国大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师约;魏国大长公主,帝第二女,母宣仁圣烈皇后高氏,下嫁左卫将军王诜;韩、魏国大长公主,母宣仁圣烈皇后高氏,下嫁张敦礼;舒国公主,早亡。

  六、宋神宗

  神宗名顼,原名仲针(zhen),英宗长子,生母为高皇后。治平三年(1066)十二月立为皇太子。英宗死后继位。在位19年,终年38岁,葬于永裕陵。

  神宗继位之时,宋朝统治将近百年。宋初制定的许多政策,其弊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趋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在边境虎视眈眈。面对这种情形,神宗对太祖、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

  年轻的神宗有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在王安石的辅助下,开始了一场两宋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诸多改革,对赵宋王朝产生巨大影响。

  神宗进行变法并非一时冲动,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已经心怀壮志,希望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在成长的过程中,神宗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直接决定了他当政之后务实、创新的治国理念。

  神宗生前所受尊号:神宗朝,群臣屡三上尊号,先后为:绍天法古文武仁孝皇帝、绍天宪古文武仁孝皇帝、奉天宪古文武仁孝皇帝,都没有被神宗接受。

  神宗死后谥号和庙号:英文烈武圣孝皇帝、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庙号神宗。

  神宗的主要妻妾有:钦圣宪肃皇后向氏、钦成皇后朱氏、钦慈皇后陈氏、贤妃林氏、惠穆贤妃武氏、贵妃宋氏。宋神宗生有14子,其中能活到成年的仅有6位。长子赵佾,早殇,封成王;次子赵仅,早殇,封惠王;三子赵俊,早殇,封唐哀献王;四子赵伸,早殇,封褒王;五子赵僩,早殇,封冀王;六子赵煦,宋哲宗,母钦成皇后朱氏;七子赵价,早殇,封豫悼惠王;八子赵倜,早殇,封徐冲惠王;九子赵佖,吴荣穆王,母惠穆贤妃武氏;十子赵伟,早殇,封仪王;十一子赵佶,宋徽宗,母钦慈皇后陈氏;十二子赵俣,封燕王,母贤妃林氏;十三子赵似,封楚荣宪王,母钦成皇后朱氏;十四子赵偲,封越王,母贤妃林氏。神宗有10女:周国长公主,母钦圣宪肃皇后向氏;楚国公主,早亡;唐国长公主;潭国贤孝长公主,母贵妃宋氏,下嫁王遇;郓国公主,早薨;潞国公主,早薨;邢国公主,早薨,母贤妃林氏;邠国公主,早薨;兖国公主,早薨;徐国长公主,母钦成皇后朱氏,下嫁郑王潘美之曾孙意。

  七、宋哲宗

  哲宗赵煦,原名傭,是神宗赵顼的第六子,母亲是朱德妃。哲宗既非嫡出,又非长子,因神宗去世时,赵煦的5个哥哥早夭,他年纪最大,因此被拥立为帝,时年仅10岁,由其祖母高太后(英宗皇后)垂帘听政。但高太后听政时,一手包揽政务,哲宗倍受冷落,形同影子。

  哲宗亲政后,努力摆脱高太后的阴影,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在25岁时早逝,留下了许多遗憾。

  哲宗在位只有16年时间,但这时却是北宋党争最激烈最残酷的时期,无论是元祐更化,或是绍圣亲政,从神宗时起就支持变法和反对变法的大臣们仍在互相攻击,甚至将普通的政见之争上升为意气之争,还一度使得哲宗欲追废祖母高太后,北宋的政治走入了一个歧途。

  宋哲宗死后的谥号和庙号:谥曰钦文睿武昭孝皇帝,庙号曰哲宗。崇宁三年七月,加谥曰宪元继道世德扬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政和三年,改谥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宋哲宗主要妻妾有:昭慈圣献皇后孟氏、昭怀皇后刘氏。有1子:献愍太子赵茂,昭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