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自己的追悼会?这样的事如同天方夜谭。兴国籍将军钟国楚就碰上了这么件怪事。
钟国楚(1912-1996),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区游击连支部书记、县委组织部长,闽赣军区独立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闽赣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三军军长、兵团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江苏省省委书记,南京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那是1935年春天,福建永春的一座破庙里《国际歌》低回,在这里,樟平游击队正在为他们的政委钟国楚举行追悼会。
此时,有个人正在大山中穿行。他头戴斗笠,身着一件破烂的衣衫,在大山密林中已经走了两个昼夜,没有找到游击队的踪迹。第三天,他在一座不知名的大山行走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坟包,上面还摆了个由翠绿的松枝和野花编织的花圈。他走上前一看,只见一块旧木板上写着:钟国楚同志之墓。这个人暗自一惊,这不是自己的名字吗?自己活生生的,难道另外还有同名同姓的人死了?看坟墓掩埋的新土和花圈,以及地上随风飘舞的纸灰,送葬者肯定刚刚离开。他顾不及多想,就顺着刚被人踩出的小路疾步而去,跟到了不远处的一座破庙。
“干什么的?”他刚要接近破庙,忽然从树后闪出两个荷枪实弹的哨兵,厉声问道。
钟国楚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战友,便说:“我是钟国楚。”
“啊,政委?”两个战士不禁大吃一惊,端着枪倒退了两步。
钟国楚见此情况,联想到刚才看到的墓碑,心里明白了,原来游击队的战友们以为他死了。他对两个惊呆的战士说:“你们不要怕,我没有死。”说着他掀开斗笠,露出头。
两个战士见站在他们面前的果真是钟政委,便赶忙跑上前去,和他握手,并告诉他,现在庙里正在为他开追悼会。钟国楚示意两个战士不要作声,自己便向庙里走去。
他站在庙门口向里一看,在正堂墙上写着“钟国楚同志追悼会”。殿堂内挤满了人,大家都低着头。支队长站在正堂左角,宣布:“钟国楚同志追悼会开始!”
钟国楚看到这一情景,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但他怕惊动了同志们,便静静地站在了最后面。“全体肃立,脱帽,向钟国楚同志灵位三鞠躬,一鞠躬--”支队长行完第一个礼,抬头刚要说二鞠躬时,突然发现这位头上还戴着破斗笠的人。他警惕地喝问道:“什么人?”
“自己人。”戴着破斗笠的人应声道。
支队长一听,觉得不大对劲,就顾不上继续主持追悼会了,走上前去,迅速拔出手枪,其他同志也警惕地操起了武器团团围住了他。
支队长厉声问道:“你是干什么的?”
“赶来开追悼会的。”戴着破斗笠的人继续回答,然后不紧不慢地再次掀下了斗笠,只见他早已是满脸泪水。
支队长和战士们都后退了一步,顿时惊讶得愣在那里。
钟国楚哽咽着说:“同志们,我没死。我活着回来了。”
活脱脱的钟国楚站在大伙儿的面前,人们在惊愕中一时回不过来。
一个战士结结巴巴地说:“钟政委,那天战斗你负伤后,我背你到医院,你……确实……断了气,支队长那里还有你的遗书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支队长追问。
“哈哈,你问我?我还要问你们呢。我不是好好的在这里吗。我那坟里埋的是谁呀?”
“政委,我们都以为你牺牲了,不给你建个墓心里不好受。于是我们给你建了个衣冠冢,没想到你这个人又活着回来了。”一个战士说。
“你是怎么活过来的?快给大家讲讲吧!”支队长催促着。
为了打开大家心里的谜团,钟国楚在追悼会现场就讲起了他死里逃生的经过:20多天前,钟国楚带领樟平游击队,在福建猪仔坝打敌人的埋伏。战斗打得很激烈。在他跃上一个山埂时,被飞来的一颗子弹击中了气管,血如泉涌。两个战士赶忙冲上前把他抬下战场。走到一处密林的时候,两个战士把钟国楚放了下来。这时的钟国楚已经不能说话了,他从衣袋里摸出半截铅笔。战士们知道他要以笔代言,忙递上纸片。他在纸上歪歪斜斜写着:“我是兴国埠头人,死在福建猪仔坝。同志们要坚持战……”“斗”字还未写出他就晕过去了。两个战士忙把他抬到了九洲山的临时医院。一位小医生摸了摸他的鼻子,摇摇头,表示已经无力回天。两个战士顿时泪如雨下,在医生的催促下,于是就只好忍痛留下他去追赶部队了。
因为部队已经打散,两个战士在大山中转悠了20多天,也没找到部队。直到昨天两个战士才将钟国楚的遗书交到支队长手中。支队长决定今天为钟国楚举行追悼会。
钟国楚断了气的原因其实是被喉头凝固的血块堵住了气管。那时,他可以说是死过去了。医院见他没有了呼吸,就把他搬上担架,派了两个同志抬着他到医院的后山去掩埋。这两个人一路走得很快,道路又崎岖,这样一颠一簸,钟国楚喉头里的血块就从嘴里滑了出来,被堵的气管也重新畅通了。两个同志见钟国楚又活了过来,连忙把他抬回了医院。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钟国楚逐渐恢复了健康。
钟国楚时刻惦记着部队,可是医生觉得他还未痊愈,不让他走。最后他还是偷偷地离开了医院。经过两天两夜的奔波,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却在这里碰上并参加了自己的追悼会。
(殷超 周婵媛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