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东南部的一个角落里,坐落着一个拥有悠长岁月的历史小镇,它的名字永远不朽于历史的变迁与沧桑中,它也从来不曾被苏区人民特别是老红军所遗忘,它就是素有“钨都”之称的铁山垄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的革命之势如星星之火遇风吹似的,形成了燎原般的态势,这让南京极其震惊。蒋介石在前三次“围剿”失败后,对中央苏区采取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妄图打击红色政权,动摇苏区人民的革命斗志。
为了粉碎敌人的封锁,解决经费问题,苏区提出了“战争为了生产,生产为了战争”的口号,号召军民造土纸、挖钨砂。无奈苏区工业基础原本就薄弱,食盐、煤油、西药、棉布等基本靠外面运进来,本地并无生产能力,而且革命资金拮据,时任国家人民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眉头紧皱。
天无绝人之路,刚好一份报告呈现在毛泽民案头,封面赫然几个大字:铁山垄钨矿。毛泽民这时开怀大笑起来了,他知道,钨是对外出口的重头戏。毛泽民马上亲自起草了在公营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成立中华钨矿公司的报告,递交给了临时中央政府。此前,苏区首家公营钨矿--铁山垅钨矿于1931年初成立。很快地,临时中央政府核准了毛泽民的报告,同意成立中华钨矿公司,并请毛泽民亲自筹划运行工作。经过短暂而紧张的筹备,1932年2月12日,中华钨矿公司宣告正式成立。
正月初,也就是铁山垄人舞过龙灯后的第二天,当时寒风凛冽,积雪未融,毛泽民身穿黑色棉衣,风尘仆仆地赶往铁山垄,视察矿区,走访矿工家庭,组织动员矿工着手恢复生产。毛泽民还开了一个动员大会,他走上一个用老百姓家门板搭成的简易演讲台上,满口湘潭口音大声地说:“老表们,同志们,蒋介石又是围剿,又是封锁,妄图把红军,把苏维埃政府,把革命根据地的人们,统统就地消灭。他在做梦!今天,我们成立中华钨矿公司,就是要依靠大家,为苏区财政筹集资金,粉碎蒋介石的经济封锁。”会场上发出了赞同的笑声、掌声。这个大会,极大地鼓舞了铁山垄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热情,也给了铁山垄人一个当家做主的机会,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工钱了。
铁山垄在生产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只是他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于钨砂的生产里,并没有被外人所知而已。当时,矿山自然条件恶劣,每到春夏之交蚊虫肆虐,疫病流行,患者痛苦不堪,只得泡在水里“水斗”,或吃辣椒“火攻”,以至生吞癞蛤蟆“以毒攻毒”,结果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加剧了疾病的扩散。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许多铁山垄矿工牺牲在奋斗的第一线。矿工群里,有一位铁山垄矿工,叫做谢宝金。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壮汉,身高1.88米,干活非常卖力,生产积极性极高。有一次,一位苏区领导来视察工作,发现了这位身高出众、干活卖力的矿工。和他谈话后领导发现他思想觉悟很高,便带他回了瑞金,此后他为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长征时一人背着发电机走完了二万五千里。
广大的铁山垄人民也积极参加革命。他们自发在丰田集合,把自己的锄头、扁担、箩筐捐给了矿区。开矿对矿工鞋子的磨损非常大,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便组织起来,集体编制草鞋。她们编制的草鞋质量好,耐磨,她们还把草鞋运送到其他矿区。棉布缺乏,她们义无反顾地裁剪家里的棉被做成坎肩、背心、短衫,保障了广大矿工的衣着来源。年迈的老者和稍小的孩童组织成临时警卫团,负责警戒和报信。
在红色革命年代,铁山垄人民坚持革命斗争和建设,即使牺牲,也要保卫革命。正是这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铁山垄矿区在“围剿”中虽几易敌手,但最后仍掌握在工农政权手中。
由于反“围剿”多在苏区外围歼敌,加上铁山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且位于深山中,倒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钨砂生产也得到了一个有安全保障的环境,所以产量十分巨大,1932年为648吨,1933年上升到1800吨,到1934年10月止,中央苏区共生产钨砂4193吨,而当时钨砂出口价格每百斤52银元。直接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造了620多万元的财富,换回大量的药品、食盐和武器,增加了财政收入,充实了银行家底,为粉碎敌人对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说:“用一颗乌黑的石头,砸破了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水缸。”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革命形势急转而下,中央苏区领导人当机立断,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此时的苏区到处人心惶惶,害怕红军走后,国民党无情的苛捐杂税让他们回到以前苦不堪言的生活。但铁山垄的矿工依然有序地坚持生产,而且产量呈现增加趋势。他们知道他们不能乱,因为他们的生产是苏区经济的支柱啊。毛泽民望着火热的生产场面,眼眶不禁湿润了,他高声喊起:“同志们,兄弟姐妹们,我们还会再回来的。”
铁山垄的钨砂为苏区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铁山垄的广大劳苦群众更是支援了伟大的革命。即使红军主力离开了中央苏区,他们仍以自己不屈的方式继续坚持斗争,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郭水发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