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三章 农业

  本栏编辑 李荣根

  综述

  2012年,全省各地及各级农业部门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的目标,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和《江西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两个纲领性文件,做好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和促增收等各项工作,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实现了稳中有进、好上加好,呈现“三个超历史、三个居前列、四个新突破”的良好发展态势。

  粮食生产超历史,实现“九连丰”。开展政策支持、粮田建设、科技促进、高产创建、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应用、防灾减灾和农资治理等粮食稳定增产十大行动,全省粮食种植面积367.59万公顷,同比增加2.59万公顷;总产达到2084.8万吨,增加32万吨,居全国第十二位;亩产378.1千克,提高3.2千克,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九年丰产丰收。

  农业增加值超历史,实现“九连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种养效益持续向好,全省农业增加值1520亿元,同比增长9.3%,连续九年保持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历史,实现“九连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28元,增长13.58%,居全国第十四位、中部地区第二位,连续九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54:1,优于全国3.13:1.

  多项发展指标居全国前列。江西以占全国3.3%人口、2.3%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国3.6%的粮食,其中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中部地区第二位,人均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产量1213.1万吨,增长4.07%,其中供港叶类蔬菜居全国第二位;水果产量370.3万吨,其中柑橘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中部地区第二位(赣南脐橙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肉类总产333.91万吨,增长5.42%,居全国第十二位,其中供沪生猪居全国第一位、供港生猪居全国第二位;水产品产量237万吨,增长6.37%,其中水产品自营出口额居全国内陆省第一位;油料产量117.1万吨,增长3.08%,居全国第十一位。

  多项改革创新居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江西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年)》,并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目标;在全国首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综合建站”模式,被农业部列为六大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全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率先在全国农业系统开展“十百千万”活动(即厅领导联系11个设区市、百名处长挂百县、千名领导干部帮千企、万名农技人员下基层),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挂点帮扶,农业部专文向全国推介了江西的做法;率先在全国创建现代农业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1名农业院士和3名国家级首席科学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多项重点工作居全国前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全省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起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1.9万家,增加3800家,居全国第十位,覆盖全省约20%的农户。同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畜禽清洁生产、渔业健康养殖和动物疫病净化等重点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实施“强龙增值固基富民”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群龙共舞、集群扩张、链条延伸、基地兴旺、产销一体和社强农富的局面。2012年全省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27家,增加155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0亿元,增长15%,直接带动农户376万户,增长2%,户均增收2420元,增长11%。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3002家,增加202家,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

  科技兴农实现新突破。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通过省市县大联合、农科教大协作,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5%,其中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600万千瓦,增加400万千瓦。水稻机耕率84.5%,增加1.5%;机插率17.5%,增加4.5%;机收率68%,增加2%;水稻综合机械化率59.5%,增加2.6%。创建了57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62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

  开放型农业实现新突破。全省争取省级以上农业投入105.6亿元。农业招商引资132.2亿元,增长22.8%,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1个,增加7个,实际进资71.2亿元,增长63.7%。省蚕茶所成功引进广东客商投资15亿元,建设江西凤凰沟文化生态旅游园,打造江西省农旅结合的示范性工程。全省农产品出口7.6亿美元,增长46.1%。

  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实现新突破。在全省农业系统首次开展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在全厅创新开展“讲党性、树正气、谋发展、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为全省农民办了26件实事。省农业厅在全省开展的“万名群众评机关”活动中,被评为省直机关10个群众最满意单位之一;在省政府组织开展的绩效考核中,名列第四位;获“省直机关党的工作优秀奖”和“第九届文明单位”称号。与此同时,切实解决了厅属农业场所社保、住房和增收等民生问题,155家农垦企业全部完成改制任务,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成功之路。

  (刘翔)

  种植业

  “概况”2012年,全省各地围绕全年目标任务,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十大行动”,深入开展科技服务,粮食生产全面丰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省粮食播种面积367.59万公顷,增加2.59万公顷。粮食亩产378.1千克,提高3.2千克;粮食总产2084.8万吨,增加32万吨。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2050万吨的目标任务。油料播种面积74.7万公顷,增加1.5万公顷,亩产108.4千克,提高5千克;总产117.1万吨,增长3.0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油菜种植面积55.79万公顷,增加1.53万公顷,亩产87.4千克,提高5.5千克,总产73.1万吨,增加6.5万吨,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花生种植面积15.74万公顷,减少0.05万公顷,亩产191.1千克,提高7.1千克,总产45.1万吨,增加1.4万吨;芝麻种植面积3.13万公顷,减少0.05万公顷,亩产69.3千克,提高2.8千克,总产3.3万吨,增加0.1万吨。

  全省经济作物生产呈现出“规模扩大、供应充裕、价高利好、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184.99万公顷,增加1.33万公顷,产值突破400亿元,增长5.26%。蔬菜播种面积达54.84万公顷,产量1213.1万吨,增长4.1%,供港叶类蔬菜居全国第二位。果园面积39.28万公顷,总产370.28万吨,柑橘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橙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赣南脐橙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棉花种植面积8.5万公顷,产量15.2万吨,增长6.3%。茶园面积6.55万公顷,产量3.87万吨,增长10.3%。蚕种发种量19.2万张,增加1.2万张。中药材种面积2万公顷,桑园面积1.46万公顷,甘蔗种植面积1.37万公顷。

  “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十大行动””4月5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粮食稳定增产十大行动确保2012年完成410亿斤目标的实施意见》,在全省深入推进政策支持、粮田建设、科技促进、高产创建、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应用、防灾减灾和农资整治等粮食稳产增产十大行动,确保全年粮食总产205亿千克以上。全省发放粮食补贴资金50.1万元,增长19%。建立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点8511个,育秧面积5200公顷,占全省秧田面积的6.8%。

  “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2012年,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从2008年17个扩大到431个,基本实现了高产创建县县覆盖。建设部级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5个、花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个、芝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个。在“稻稻油”三熟制地区的油菜种植,推广“一促四防”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即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等混配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早衰、菌核病、高温逼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推广应用面积26.67万公顷。推广油菜免耕直播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油菜免耕直播面积从2002~2003年的6666.67公顷增长到2011~2012年的27.33万公顷。开展花生良种补贴试点工作,加快花生优良品种更新与推广速度。

  “开展超级稻示范与推广”2012年,全省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以推广超级稻品种为核心,以“双增一百”为目标,以配套技术为保障,以示范促推广,全省超级稻“示范推广超计划,应用面积首破千万亩”,达到68.0万公顷,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0%。“双季万亩超吨粮,增产增效超‘双百’”,万亩示范片双季亩产1118.8千克,亩均增产0.1千克,新增纯收益134.5元。

  “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化建设”2012年,全省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44个,其中蔬菜标准园35个、柑橘标准园6个、茶叶标准园3个,共建成制度齐全、档案完善、包装标示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基地2726.7公顷。在16个县创建蔬菜标准化基地2666.7公顷,在22个县提升柑橘标准化生态示范园9333.3公顷,在15个县新开发茶园3333.3公顷。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20条,贮藏能力24万吨。2012年,全省项目区内蔬菜、水果、茶叶产品的合格率均高于全省园艺作物平均水平,单产水平增长25%以上,种植效益提高30%以上,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市场竞争力、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2012年,建设棉花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0个,总面积达1.2万公顷。项目实现皮棉平均亩产120千克,总产增加2045.5吨,产值增加8191万元的目标。同时,推广棉花轻简化栽培示范面积1366.67公顷,取得了“四省、三高、两增”的成效(省工、省种、省地、省力,种子成苗率高、移栽成活率高、棉苗抗逆能力高,产量增加、效益增加)。

  (李明 邹剑)

  茶产业

  “概况”2012年,全省茶产业克服春季持续低温久雨、市场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围绕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和增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突出抓好标准茶园、质量安全、市场开拓、品牌宣传和茶叶加工等各项工作,全力促进茶产业转化升级,呈现出“产业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区域优势凸显,经济效益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全省茶园面积6.55万公顷,增长8.44%,其中采摘茶园面积4.99万公顷,增长10.15%,干毛茶总产量达3.87万吨,增长10.34%,茶叶生产值约45亿元,增加5亿元。

  产业区域优势愈加凸显。以赣东北的婺源、浮梁、上饶,赣西北的修水、铜鼓、武宁、庐山、靖安,赣中的井冈山、遂川、金溪、资溪、进贤及赣南的上犹、宁都、崇义、于都等四大茶叶优势产区茶园面积占到全省茶园面积87.15%,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70.47%,茶产业优势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

  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有省级无公害茶叶基地77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和产品分别达到43家和169个,茶产业已成为江西省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和产品数最多的产业。婺源、修水、浮梁三县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和出口基地县。2012年11月,在浙江树人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国际名茶评比活动中,崇义的馨阳岭毛尖荣获了国际名茶评比金奖。

  品牌化建设持续推进。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与省气象台签订合作协议,组织10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茶叶企业,在江西气象台天气预报栏目滚动播放茶叶企业江西绿茶广告。“浮梁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遂川狗牯脑茶”等区域品牌建设也取得新进展,2012年浮梁茶获“华东十大名牌”称号,“浮梁茶”区域公用品牌市场评估价值达到2.03亿元。

  市场化营销进一步拓展。2012年,全省茶叶专业交易市场、茶青交易市场总数达14个,其中南昌茶叶交易市场入驻茶叶企业达到110余家,已成为江西茶叶在省内的市场营销旗舰和精品名茶展销平台。6月,省农业厅组织29家茶叶企业68个茶样和茶艺表演队赴中国香港进行江西茶叶品牌推介,取得成功。组织茶叶企业参加了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海农产品博览会、北京农产品展销会、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等境内外茶事活动,拓展了江西茶叶市场销售渠道。

  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工商注册茶叶企业达到479家,省级龙头企业达34家,茶叶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茶叶出口创汇达3900万美元。茶叶合作经济组织308个,茶农突破23万户。全省茶饮料、茶多酚、茶色素等茶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茶产品效益不断提高。

  “省政府支持茶产业发展”7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作出推进标准茶园建设、集中培育重点茶叶企业、加快江西绿茶品牌整合、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促进茶叶产业链延伸等决策部署。省级财政专门拿出2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全省新扩建0.33万公顷标准茶园建设,这在江西茶产业发展史上属首次。12月,省政府在婺源县召开茶产业发展座谈会,提出了“四好三合”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即选好种是前提、种好茶是基础、做好茶是保障、打好牌是关键和加强政策组合、资金整合、功能综合,为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罗省根)

  林业

  “概况”林业产业发展提效明显。2012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628亿元,增长23.52%。其中,第一产业689.1亿元,第二产业560亿元,第三产业379亿元,分别增长26.79%、16.11%和29.84%。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11年的41:37:22,调整到2012年的42:34:23.全年林业计划投资60.70亿元,实际完成76.04亿元,增长33.21%。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49.91亿元,增长33.66%;国内贷款3.29亿元,增长125.34%;利用外资1.21亿元,增长61.87%;自筹资金14.10亿元,增长110.76%;其他资金7.81亿元,减少27.82%。生态建设与保护完成投资33.51亿元,增长14.92%;林业支撑与保障完成投资6.79亿元,减少6.99%;林业产业发展完成投资13.10亿元,增长133.51%;林业民生工程完成投资5.08亿元。全年林业固定资产计划投资9923万元,实际完成2.99亿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累计余额21.28亿元,增长4.5%,其中新增林业贴息贷款15.2亿元,增长10.1%;中央财政安排贴息资金6242万元,增长3.5%。林业利用外资项目33个,协议利用外资109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25万美元。争取国家和省级林业项目资金43亿元,其中国家资金29亿元,增长31%。争取国家营造林项目总面积25.40万公顷,项目资金5.57亿元,分别增长44.25%和30.37%。全省完成营造林面积19.91万公顷。生产木材286.66万立方米、竹材7813.43万根。生产各种人造板318.83万立方米、木竹地板1620.11万平方米。生产各类经济林产品总量449.55万吨。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4340.27万人次,林业旅游收入247.18亿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1080.06亿元。8月13日,省林业厅出台《关于大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32条优惠和服务政策。12月17日,争取国家林业局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

  2012年,江西省森林工业局更名为“江西省林业产业发展管理局”。永修县、九江县、修水县、寻乌县及萍乡市林业局武功山分局设立林业产业管理机构,使全省县级林业产业行业管理机构达60个。江西飞宇竹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5种林产品获“第二届中国(上海)竹制品博览会金奖”,省竹产业协会获“第二届中国(上海)竹制品博览会优秀组织奖”。在第九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省林业厅获“特别贡献单位”称号及“优秀组织奖”“优秀设计奖”,江西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的18种产品获金奖。全省36家林业企业的36个林产品商标被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全省木材加工企业新增38家,总数达4733家。全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5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5家。江西松涛竹业有限公司等10家竹产企业被中国竹产业协会、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认定为“中国竹业龙头企业”。利用中央林业贴息贷款扶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贷款项目66个,建立原料林基地3780公顷,拉动社会投资近10亿元,惠及林农8177户。崇义、井冈山、靖安、婺源、铜鼓、资溪、武宁和浮梁等8个县(市)被列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单位。崇义县被列入“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永丰县官山林场被授予2011年度“全国十佳林场”称号。资溪县被命名为“中国特色竹子之乡”。省林业厅连续第三年被评为“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佳单位”,被授予“退耕还林工程2012年度阶段验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吉安市林业局、新余市林业局、萍乡市林科所和崇义县林业局被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3月6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省财政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着重对林下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县,每年奖励100万元,连续奖补3年以上。2012年,全省林下经济产值56.91亿元,增长68.09%。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省林业厅、省发改委印发《江西省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赣西千里苗木花卉走廊建设方案》。江西金乔园林有限公司等34家苗木企业被授予“江西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称号。新增安福县陈山林场国家杉木良种基地等4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省新建苗木花卉基地2万公顷,总面积达6.67万公顷,增长43%。全省专业育苗户1627家,增长33%。完成信丰县林木良种场等6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等6个育苗单位林木良种补贴试点的检查验收工作。开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状况调查,全省有能源林35.03万公顷,其中木质能源林5.94万公顷、油料能源林26万公顷、淀粉能源林3.09万公顷。有林业生物质能源企业17家,主要为生物质发电企业、颗粒燃料生产企业、燃料木炭生产企业和食用油生产企业。永丰县建成全国唯一楠木良种基地。江西省喜果绿化有限公司获“全国十佳苗圃”称号,江西翰林实业有限公司获“全国十大苗木经纪人”称号。全省油茶林总面积85.53万公顷,其中新造面积3.14万公顷,超过国家任务0.67万公顷,低改面积1.92万公顷。全省油茶苗木繁殖圃107个,面积799公顷,油茶苗年产量2.3亿株,油茶籽年产量44.81万吨,油茶企业195家,油茶产业产值达130.18亿元,增长27.72%。全省新增野生动植物繁育经营企业177家,总数达1090家,其中野生动物企业580家,野生植物企业510家。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产业产值15.30亿元,其中新增产值3.33亿元,增长27.82%。森林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壮大。全省森林旅游与休闲接待人数4340.27万人次,增长1.6%,其中接待海外游客46.2万人次。年旅游与休闲产业收入247.18亿元,增长32.09%,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1080.06亿元,增长231.41%。省财政首次将森林旅游纳入省扶贫资金范围,单列100万元扶持柘林湖国家森林公园等3处森林公园的旅游设施建设。全年投入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发资金11.1亿元。新增13个国家森林公园获国家级森林公园专用标志使用许可。举办“2012江西森林旅游摄影大赛”,并发行“江西风景独好森林旅游”年票,宣传推介江西森林旅游资源。

  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继续深入。省林业厅先后印发《2012年全省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要点》《江西省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管理规范(试行)》《江西省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推进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和正规化建设。浮梁、分宜、贵溪、资溪4县以及安远、信丰、婺源、万安4县,分别纳入全国和省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使国家级试点县(市)增加到11个。萍乡市率先成立市级林权管理局。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由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备案保留。南北联合林权交易公司引进15家新股东,落实注册资本5000万元。开展全省林权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建立健全全省“五统一”林业产权交易体系。南方林业产权交易市场开展林权交易675项,成交面积3.53万公顷,成交金额12.1亿元,交易范围辐射周边十多个省市,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林权交易市场之一。国家下达江西林业贷款贴息控制总规模15亿元,增长7.14%。林农人均贴息资金由2010年的1634元增长到2012年的3033元。全省森林保险面积873.3万公顷,有林地参保率95.1%,基本实现全省覆盖。340万公顷生态公益林火灾保险实行省财政统保。森林保险为全省林业提供647亿元的风险保障,参保面积、参保率、综合险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赣林担保公司实现以5000万元国有股权参股江西省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享受总公司10亿元的注册资源,全省84家林业企业和林农新增担保贷款金额2.90亿元,累计为全省246户林业企业和林农提供担保贷款10.56亿元,在保责任余额5.13亿元。全省各类林业专业组织14832个,参与农户241.75万户,涉及山林面积488.73万公顷,其中林业“三防”协会11004个,林业专业合作社1808个。崇义、武宁、资溪、兴国、修水、遂川、横峰、鄱阳、于都、铜鼓和靖安11个县被列为首批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遂川县列为典型示范县。省林改领导小组建立山林权属争议调处联席会议制、会审制、办结后回访制和法律甄别服务制。全省新增山林权属争议730起,涉及面积0.99万公顷,其中调处678起,面积0.81万公顷。

  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1月9日,召开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调度会。出台《国有林场改革后执行提前退休政策具体操作办法》及《关于未参保国有林场及其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配套政策。国家拨付用于国有林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分离办社会职能补助资金3.5亿元。全省国有林场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5002人,参保覆盖率87.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1187人,参保覆盖率93.8%。18528人享受未参保且生活困难的退休职工生活补助资金,人均月生活补助385元。47970名国有林场职工纳入困难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补助政策范围。

  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全面完成。8月,省林业厅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江西启动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林业系统80家国有森工企业、13049名职工纳入国企改革范围。省林业厅成立江西省国有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各设区市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也成立相应的改革组织机构。11家省属森工企业和69家市、县属森工企业按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六个到位”的标准,全部改革到位。纳入改革范围的省属国有森工企业职工3531人,其中离退休职工1362人;除37名企业留守人员外,2132名应改制人员全部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省林业厅采取先改制、后下放的办法,将3家省属森工企业下放到县管,实现平稳过渡。

  林业科技领跑林业建设。2012年,全省建有县级以上林业科技推广机构98个,建站率77.8%,其中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88个,差额拨款及自收自支单位10个;编制总数917人,其中全额拔款编制691个,占75.4%。争取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8个,到位中央财政资金1900万元,项目数量和资金数额均超往年,居全国前列。全省正在实施的推广项目39个,涉及油茶、毛竹、松、杉、樟、桂花等20多个树种的良种繁育、丰产培育和精深加工,以及南板蓝根、广东紫珠等森林药材的栽培示范,斑嘴鸭等野生动物繁育。推广林木良种52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80项,新建和改建示范林0.86万公顷,建设育苗圃地15.33公顷,质量合格率超过95%。“珍稀濒危新物种--华木莲繁育与保护”获2011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种用芳樟叶油制备高纯度天然芳樟醇的方法”和“天然芳樟醇制备左旋乙酸芳樟酯生产工艺”新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完成“红楠采种育技术规程”等9个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栀子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和《毛竹竹腔施肥技术规程》两个省级地方标准通过省质监局组织的专家审定。完成“木荷防火林带营建技术规程”“油茶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及“枳壳培育技术规程”3项行业标准草案编写并上报国家林业局。启动油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及芳樟香料等7个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全国首个“国家油茶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收集来自日本、越南等境内外1000多份油茶种质基因材料。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省庐山自然保护区3个单位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称号。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生态科教馆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林业投入增幅明显。全年争取国家和省级林业资金投入43亿元,其中国家资金29亿元,增长31%。中央财政安排江西造林补贴资金1.19亿元,增长7倍,增幅居全国首位;中央财政安排江西国家级林业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1420万元,增长2.5倍,增幅居全国前列;中央财政安排江西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9亿元;中央财政安排江西森林抚育补贴资金1.6亿元,增长33.33%,总量居全国前列;安排林业科技推广资金1900万元,增长46.15%,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林木良种补贴资金增长44%,继续在全国保持前列。国家林业局和省发改委批复立项18个,批复总投资2.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6亿元;全省储备各类林业建设项目36个,批复总投资4.1亿,其中中央投资2.8亿元。全年林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106个,到位资金191.45亿元,占实际项目投资总额的80%。建立林业招商项目库,收集、筛选、编制全省林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133个,资金总额239.91亿元。

  “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3月6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00万公顷,综合产值达600亿元以上,农民从林下经济中人均增收600元。文件强调,根据江西的自然条件,重点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四大类林下经济,着力抓好油茶、花卉苗木、森林药材、森林蔬菜、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森林旅游六大林下经济产业。省财政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进行奖补。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成立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牵头,发改、财政、科技、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电力、扶贫、金融、保险、宣传等部门扶持发展的协作机制。2012年,全省林下经济产值56.91亿元,增长68.09%。

  “提出苗木花卉产业千亿发展目标”4月1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6月4日,省林业厅、省发改委联合印发《江西省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实施“十百千工程”,打造千亿元花木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力争到2015年,全省苗木花卉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0万公顷,实现苗木花卉直接销售产值300亿元,综合产值500亿元;到2020年,全省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3.33万公顷,实现苗木花卉直接销售产值500亿元,综合产值1000亿元;培植30家以上龙头企业,创立10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花卉品牌,培育3~4家上市公司,培养600~800个专职苗木花卉经纪人。省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省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

  “提出森林旅游600亿发展目标”5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森林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省将构建以森林公园为主体,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森林植物园(树木园)和各类森林生态园区相结合的森林旅游发展体系,建成各类森林旅游目的地500处;加大各森林旅游景区建设力度,提升建设档次和服务质量,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森林旅游示范景区,培育一批“森林庄园”“森林人家”等森林旅游品牌。力争年接待人数达5000万人次、年综合总收入达600亿元。

  “江西被列入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省”2012年,国家林业局把江西列入7个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省之一。国家在中央基本建设资金和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中列支2500万元用于江西省木材战略储备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在赣南片区的崇义县、全南县和宁都县,赣中片区的安福县、永丰县,赣西片区的分宜县、奉新县等7个县组织实施,实施主体以国有林场为主、林业合作组织为辅。

  “省林业厅获“2012年度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4月,按照国家林业局的部署和要求,江西组织开展2012年度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省级检查验收工作。由省林业厅负责统一组织、技术培训、督促指导和质量检查,11个设区市的62个工程县(市、区)负责具体实施。验收范围包括2004年计划的退耕地还生态林面积和2010~2011年阶段验收不合格需申请补查的面积,共计6953.64公顷。经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重点核查,江西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为99.6%。省林业厅被国家林业局授予“2012年度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获“省级林权交易示范中心”称号”2月28日,欧盟、国家林业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省级林权交易示范中心”称号。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2009年成立以来,围绕统一市场、网上市场和资本市场3个市场的建设,整合全省68家县级林权交易机构,建立“五统一”的全省林权交易市场体系;强化运行和升级改版南方林权交易市场网、交易系统和林产品网上商城;引进战略资本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加强金融合作,获3个银行林权抵押贷款授信额度120亿元,金融服务辐射周边20多个省、市。

  (省林业厅编辑室)

  畜牧业

  “概况”2012年,全省各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省畜牧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肉、蛋、奶和蜂蜜产量分别为333.91万吨、56.43万吨、12.76万吨和1.29万吨,分别增长5.42%、5.6%、0.71%和9.44%。生猪出栏3130.64万头,增长5.71%,居全国第十位,生猪存栏1911.62万头,增长4.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99.19万头,增长4.45%。家禽、肉牛、肉羊和肉兔出栏分别为4.33亿只、143.84万头、88.72万只、345.15万只,分别增长2.82%、3.3%、1.11%和5.18%。养蜂箱数41.66万箱,增长7.74%。全省畜牧业产值755.3亿元,增长5%。畜产品外销活跃,尤其是生猪外销保持强劲势头,外调生猪1200万头,增长4%。其中,供沪180万头,增长28%,居全国第一位;供港30万头,增长7%,居全国第二位。

  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以畜禽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示范创建为主抓手,整合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以及菜篮子产品扶持等项目和资金,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较快发展。规模养殖水平稳步提升,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2%,年出笼2000只以上肉禽规模比重80%,存笼500只以上蛋禽规模比重72%,均位于全国前列。3600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完成粪污治理改造,省部共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02个,总数达到307个,规模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率75%,资源化利用率67%,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全面落实强制免疫、消毒灭源、监测流调、疫病净化、检疫监督和应急处置等防控措施,建立动物防疫免疫责任场户承诺制,畜禽养殖场、屠宰场官方兽医监督巡查制度,举办全省首届兽医实验室技能比武,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高致病性禽流感连续7年保持零疫情,口蹄疫连续3年保持零疫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疫情,为近5年来疫情最平稳的一年,实现了“两个力争、两个确保”的防控工作目标。其他动物疫情总体平稳。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江西省依法治牧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依法治牧年”活动。组织开展兽药经营清理和规范行动,1523家兽药经营企业通过兽药GSP检查验收,注销兽药经营许可证623个,取缔无证兽药经营企业111家。开展“瘦肉精”等专项整治行动,检查生产、经营企业2万个,立案查处16起。全省养殖、屠宰环节“瘦肉精”检出率连续6年控制在0.5%以内,兽药饲料产品合格率连续6年保持稳步上升态势,生鲜乳检测合格率连续4年保持100%。全省未发生一起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扩大产业化经营。一批畜产品加工线陆续建成投产,加工能力达到生猪1200万头、家禽1.1亿只、禽蛋20万吨、肉牛40万头、鲜奶30万吨。其中南昌市生猪屠宰加工能力800万头,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新增省级畜牧业龙头企业27家,总数达到1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总额达到92亿元,销售总额1020亿元,增长23%。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28家,其中2家超过200亿元。江西煌上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劵交易所上市。畜牧业合作社达5680个,入社养殖场户7.5万户。饲料兽药产业稳步发展,全省饲料产量609万吨,增长10.7%,饲料工业产值212亿元;兽药GMP企业新增13家,达到73家,兽药工业产值14亿元。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无公害畜产品达到237个,绿色、有机食品41个,地理标志产品12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

  “开展“依法治牧年”活动”3月21日,省畜牧兽医局制定《江西省依法治牧年活动实施方案》,确定2012年为“依法治牧年”,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健全畜牧业执法体系,推进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强化执法监管,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狠抓畜牧兽医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提升执法水平;健全完善畜牧业相关法规,为依法治牧提供法制保障。活动期间,全省出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万人次,监督检查养殖场户、屠宰场所和经营场所等3万个次,依法下达整改通知书369份。

  (徐轩郴)

  水产业

  “概况”2012年,全省各地及各级农业部门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现代渔业发展,不断提升渔业生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全省渔业呈现出“四个历史之最、六个突出亮点”的良好发展态势。“四个历史之最”:渔民人均年纯收入达9513元,年增长突破1000元;水产品自营出口额突破3亿美元,达到3.4亿美元,增长34%,创历史最高水平,提前3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惠渔强渔资金突破5亿元;水产苗种繁殖量突破300亿尾,苗种投放量达42万吨。“六个突出亮点”: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717.3亿元,增长19.4%,水产品总量237万吨,增长6.4%,水产品加工率达24.3%,提高2.3个百分点;率先开展草鱼出血病无规定疫区创建工作,创建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达356家,总面积突破10万公顷,示范基地草鱼免疫率达90%以上;现代渔业建设累计投入2.3亿元,改造标准化池塘3640公顷,改造规模化水产苗种繁殖基地12个;碳汇渔业攻坚克难获进展,新余仙女湖和武宁庐山西海等实施“牧渔养水”战略,试点碳汇渔业,引进唐启升、曹文宣两个院士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园院士工作站;“鄱阳湖”品牌建设硕果累累,先后通过“三品一标”产品340个,开设品牌直营店20家,品牌销售额达3亿元;《江西省渔业条例》正式实施,首次明确稳定基本养殖水域面积理念,提出按照水产养殖规划控制投饵养殖容量等新举措。

  产业化经营长足发展。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水产企业410家,增加3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0家,新增15家。渔业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总数达到420家,新增40家,合作社社员户数达4.2万余户,增加4000多户,带动农户达13.6万余户,增加2.1万户,销售额达70亿元,增加10亿元。休闲渔业发展稳健,全省建有水面3.33公顷以上的垂钓休闲渔业基地420个,从事休闲渔业的人数达15万人,休闲渔业产值达到90亿元。

  科技兴渔步伐明显加快。开展“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建立健全现代水产产业技术体系,新聘7个首席专家及1个院士,组建7个专家组共100余人的团队,联系7个省龙头企业的30个养殖加工基地,面积近1333.33公顷。承办完成院士专家江西行活动,举办发展现代渔业专题研讨会,促进草鱼出血病无规定疫区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3月28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省农业厅共同主办的中国渔业科技促进年暨百人专家团科技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南昌举行,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和副省长姚木根出席了此次活动。

  “江西省长江珠江增殖放流仪式启动”3月,省政府分别在南昌市和赣州市举行“江西省2012年鄱阳湖及长江江西段禁渔暨增殖放流、渔政执法检查启动仪式”和“江西省2012年珠江流域禁渔暨增殖放流启动仪式”。2012年,全省落实增殖放流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放流经济鱼类苗种突破15亿尾,大鲵、胭脂鱼、棘胸蛙等珍稀物种164万尾,并专门制定《江西省增殖放流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对2012年的增殖放流项目实行绩效考评。

  (陈诗伟)

  农垦

  “概况”2012年,全省农垦拥有独立核算单位162个。其中,垦殖场145个,企业集团9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2个,独立核算的农垦农工商公司6个。垦殖场(企业集团)办工业企业928个、商业企业2293个、建筑企业68个、运输企业241个。拥有土地总面积59.09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26万公顷,林地面积41.51万公顷,水面面积2.82万公顷,果茶桑园面积1.50万公顷,宜林荒山面积6023.51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85%、69.96%、4.65%、2.66%、1.14%。年末总人口90.22万人,从业人员28.52万人,年人均纯收入8337元,增加1273元,增长18.02%。

  2012年,全系统实现生产总值145.62亿元,增长26.51%,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9亿元,增长17.14%;第二产业增加值92.56亿元,增长25.54%;第三产业增加值33.47亿元,增长35.75%;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5:64:21调整为13:64:23.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13.13亿元,增长29.23%。固定资产总投入169.43亿元,增长38.06%。实现利润5.85亿元,增长18.27%,连续10年盈利。上缴税费16.16亿元,增长60.64%。162个独立核算企业中,盈利企业113个,盈利面69.75%,盈利总额6.17亿元;亏损企业49个,亏损面30.25%,亏损总额3205万元。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44.17亿元,增长9.07%,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69%。其中,种植业产值22.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89%;林业产值3.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38%;牧业产值11.9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13%;渔业产值3.9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99%;服务业产值2.0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61%。农作物方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85万公顷,增长0.38%。其中,粮豆播种面积7.86万公顷,增长0.34%;油料播种面积1.26万公顷,增长0.87%;棉花播种面积3270公顷,增加0.80%;茶叶种植面积5922公顷,增长0.07%;水果种植面积8843公顷,减少7.84%。粮豆、油料、棉花、茶叶产量分别为53.89万吨、2.65万吨、9832吨、4322吨,分别增长5.38%、1.77%、0.94%、0.51%。水果产量6.40万吨,减少1.13%。畜牧业方面,大牲畜年末存栏3.05万头,减少4.39%;生猪出栏94.4万头,增长3.42%;牛奶产量1.34万吨,减少33.24%;肉类总产量8.77万吨,增长3.61%。水产业方面,水产品产量3.93万吨,增长7.48%,其中养殖产量2.79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91%。

  全年实现工业产值368.96亿元,增长32.15%。轻工业仍是农垦工业的主体,轻工业产值284.5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7.13%。规模较大的上5亿元的行业有17个,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49.2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4.65%,增加41.79%。

  全年非国有经济经营单位9955户。其中,集体经济单位25个,个体经济单位7790个,私有经济单位2113个,港澳台经济单位27个。拥有从业人员9.72万人,从业人员总收入17.65亿元,年平均收入1.82万元,增加3610元,比全系统的年平均收入高3909元。实现生产总值75.61亿元,利润3.52亿元,税金2.87亿元。

  刷新江西农垦史上两项纪录。2012年,全省农垦155户农垦企业全部完成改制任务,31万职工的“一补两险”全部落实到位,203家中小学校和114家医疗机构全部移交属地管理,化解企业不良债务30.51亿元,落实“一补两险”费用24.81亿元,偿还拖欠职工费用5.29亿元,资产负债率由改革前的119%下降至改革后的83%,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成功之路,刷新了农垦改革史上的纪录。全省农垦8.9万套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开工,6.4万套新房竣工,20万职工群众乔迁新居,落实国家财政资金15.48亿元,撬动民间资金150亿元,实施了一场以刺激和鼓励民间投资消费为主体的扩大内需战略,刷新了农垦民生史上的纪录。

  产生三个亮点。2012年,全省农垦新农村建设、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成为突出亮点。农垦新农村建设秉持与危房改造、园区开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理念,累计建设新农村点1177个,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518个,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农垦工业总产值突破35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实现了产销两旺。农垦招商引资不仅成功为全省引入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而且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竞相落户农垦,全年实际到位资金达93亿元,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积累六条经验。2012年,江西省农垦的企业改革、危房改造、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超级稻推广、旅游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等六方面的工作经验相继在全国农垦会议作典型发言,为全国农垦事业的发展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示范。

  “江西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国领先”截至2012年底,经农业部批准,江西省农垦正式建成运行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项目累计达到13个,其中2012年新增7个,新批质量追溯创建单位20个,排名全国第二位。4月18日,在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会议上,江西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作为全国唯一省级农垦主管部门发言,推介江西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9月28日,在第十届国际北京农产品交易会上,江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农业部领导的赞扬。

  (赵强)

  绿色食品

  “概况”2012年,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稳步发展,品牌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态势。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总数为436个、有机食品产品总数达142个,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8个,生产基地面积60.53万公顷。

  出台政策鼓励引导绿色食品发展。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江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低碳农业,突出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体系,实施以“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为主题的品牌发展战略,把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作为品牌培育的基础性工作,推动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召开全省有机产品认证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举办江西省有机食品企业内检员培训班,全省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暨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培训班,培训企业人员322人次。在培训合格的基础上,积累相关专业检查经历,然后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申请注册。全年新注册绿色食品检查员22人(其中5人来自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7人来自设区市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检查员工作队伍。

  强化质量安全抽检提升品牌形象。在全省范围启动“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提升行动,省农业厅印发《2012年江西省“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并在南昌举行公开承诺仪式,全省所有“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均与省级“三品一标”工作机构签订向社会保证质量和规范使用标志的承诺书;全省“三品一标”检(核)查员、监管员统一签订责任书,实现检(核)查员100%签订责任书,在履行职责时100%持证上岗。开展绿色食品专项整治,加大“三品一标”产品的监督抽检力度,抽检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江西绿色食品亮相中国绿色食品2012上海博览会”12月14~17日,中国绿色食品2012上海博览会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江西省组织江西煌上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浮瑶仙芝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参展,参展产品涉及酱鸭、大闸蟹、蜂蜜、茶叶、茶油、大米、米粉、临川虎奶菇、南丰蜜橘等34个赣产名特优农产品。在绿博会上,浮梁县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等5家参展企业与上海迪贝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5家国内外采购商进行了集中签约,总金额达1.2亿元(全国签约金额为12.8亿元)。江西参展企业现场零售及贸易交易额达8926万元,意向交易额达1.38亿元,拟合作项目32个,金额达2.2亿元。在本届绿博会上,江西展团获优秀组织奖,江西帝缘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优秀商务奖,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的产品获畅销产品奖。

  (康升云)

  花卉业

  “概况”2012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江西省花卉产业迅速崛起,呈现出“生产规模稳步扩大,经营模式加快转变,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影响力逐步提升”的显著特点,成为江西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生产规模稳步扩大。2012年,江西花卉业生产规模总体延续了“平稳发展、略有增加”的态势,全省花卉苗木总种植面积达3.1万公顷,增加200公顷,其中花卉种植面积9050公顷,花卉销售额24亿元、增加0.2亿元,出口创汇87万美元、增加2万美元。

  经营模式加快转变。全省有小型花卉市场53个、花卉企业890个、花卉种植专业户4.5万户,从业人员10.8万人。经营模式正逐步由传统的分散粗放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成为花卉业发展主流。

  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以大余为主的金边瑞香、虎舌红和富贵籽盆花基地,以井冈山为主的杜鹃和兰花基地,以南昌为主的山水盆景和园林绿化苗木、草坪、盆花、盆景、切花基地等特色产业稳步增长。全省莲产业发展迅速,广昌、石城和宁都等传统产莲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莲花县等后起之秀发展势头强劲。莲花县专门成立莲产业发展局和江西省花协荷花分会,推动全县莲产业发展。

  花卉产业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日本岐阜县花卉园艺特产振兴会会长、岐阜园董事长加藤孝义一行到赣考察花卉产业发展,共同促进了两国间花卉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举办江西省第三届花卉园艺博览交易会”10月8日,江西省第三届花卉园艺博览交易会在宜春市举办。本届花博会由省政府主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住建厅、省花卉协会协办,宜春市政府承办。省长鹿心社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花博会开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达恒、副省长姚木根出席,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政府秘书长谭晓林主持开幕式。此次花博会规模空前,花博园占地面积81公顷,园内建有4个馆、12个展园、12个专类花园、5条主花道、一个人工湖和若干景观平台。围绕“秀美江西,绿色崛起”主题,策划安排了12项花事活动,累计接待入园参观游客超过20万人次。在开幕式当日举行的花博会绿色产业招商推介会上,现场签约项目17个,签约总金额达55.4亿元。

  (王晨)

  农业机械化

  “概况”2012年,江西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农机装备结构逐步调优,农机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机服务效益持续增加,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的特点,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012年,江西省农机原值达355.29亿元,增长7.56%,农机总动力为4600万千瓦,增长9.52%,其中柴油发动机占比最大,达77.2%。全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7.6亿元,增长19%,补贴各类机具38.4万台套,拉动农民投入28.2亿元,直接受益农户达29.3万户。

  农机装备结构逐步调优。2012年,全省拥有拖拉机55.38万台,增加3.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为2.05万台、增加0.3万台,占比为3.7%,小型拖拉机为53.33万台,增加6.95万台,占比为96.3%。主要粮食作物机具增长较快,尤其是产前机具明显上升,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300套,增长200%,水稻插秧机1.6万台,增长32.5%,稻麦联合收获机械6.2万台,增长23.3%,谷物烘干机900台,增长12.5%。高性能作业机具稳定增长,乘坐式插秧机、自走式稻麦联合收获机分别为0.08万台、6.0万台,分别增长17.57%、18.92%。其他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具快速增长,油菜籽收获机、花生收获机、茶叶采摘机、秸秆粉碎还田机分别达0.11万台、0.17万台、0.2万台、0.17万台,分别增长22.22%、30.77%、25.0%、88.89%。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畜牧养殖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增长均超过5%,渔业机械、林果业机械、运输机械增长均超过10%。

  农机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全省水稻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9.5%,其中水稻机耕、机插、机收面积分别达295.04万公顷、61.07万公顷、237.42万公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4.5%、17.5%和68%,分别增长1.5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跨区作业面积达24.54万公顷,其中跨区机收水稻17.54公顷,占71.48%。果业、花生和油菜等生产机械化得到巩固提高,茶叶、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机械化取得较大突破。

  农机服务效益持续增加。全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1万个,其中拥有农机原值20~50万元(含20万元)的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增长14.03%,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增长7.23%。农机合作社达529家,增加52家,社员9995人,增加650人。全年农机化作业总收入达157.61亿元,增长7.84%,其中农机化田间作业收入、跨区作业收入分别达53.38亿元、2.39亿元,分别增长6.04%、9.63%,实现利润72.77亿元,增长9.07%,农机化作业收入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2012年,全省核发拖拉机号牌23214副,其中手扶拖拉机21959副、大中型拖拉机1255副,农机挂牌率有所提高。共检验大中型拖拉机1493台、手扶拖拉机12479台、联合收割机7206台,手扶拖拉机年检率有所突破。创建了上高县等3个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初步形成了“政府负责、农机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农机安全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

  (李星)

  农业综合开发

  “概况”2012年,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这两个根本,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任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依据《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立足江西农业实际,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合作化发展,项目区农民增收明显。不断加强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创新机制,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最规范、最受群众欢迎的项目之一。2011~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全省11个设区市的86个开发县(市、区)(新增上犹县、瑞昌市)及2个省直属单位(农业厅、省监管局)所属的5个国营农场,完成年度财政总投资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9.5亿元。

  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全省完成产业化经营项目300个,投入财政资金1.42亿元,带动农民、企业和社会投入农业开发资金16亿元。扶持一批特色明显、影响力、竞争力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帮助其做大做强,做到扶持一个企业,发展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全省132个龙头企业和168个农民合作社。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模式,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建设优质水稻、赣南脐橙、南丰蜜橘、中药材、有机蔬菜、有机油茶等优势农产品基地5.33万公顷。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项目区农民年人均收入增收3000余元,带动10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加强对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的前期审定工作,实行集中评审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确保项目真实性和计划编报的科学性。5月,接受财政部山西专员办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资金管理严格,没有发现严重违规违法现象。8月中旬至9月上旬,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对全省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进行了验收考评。从考评情况来看,开发任务完成,效益明显,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规范。8~11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及省财政厅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表明,资金使用合理,效益明显。11~12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全省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进行了综合检查。检查结果表明,项目规划计划科学,资金管理严格,工程质量较好,开发效益明显。

  抓好民生工程,维护农村稳定。参与新农村建设。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1.3亿元,扶持了全省600个新农村点的建设,把土地治理项目的山水田林路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村貌建设结合起来,把田间机耕路修建与乡村道路结合起来,把田间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与人畜饮水工程结合起来,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绿色家园”结合起来,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生活条件改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振兴发展。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2.6亿元,改善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扶持农业产业发展,2012年9月,省农发办在瑞金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对接支持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振兴发展座谈会。10月,省农发办编制了《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对38个县(市、区)2012~2015年帮扶规划及2013年帮扶计划》《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南丰县2012~2015年发展规划》。

  “建设高标准农田”2011~2012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在赣抚平原、赣西平原、吉泰平原和环鄱阳湖地区,沿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交通干线,实施土地治理项目190个,改造中低产田2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3.07万公顷,生态综合治理5000公顷。修建小型水库20座、拦河坝105座,开挖渠道1226千米,修建排灌站43座、田间配套渠系建筑物15015座,改良土壤3320公顷。营造防护林面积1333.33公顷。开展技术培训3万人次,示范推广3333.33公顷。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500万千克、棉花88万千克、油料1347.24万千克。项目区直接受益农业人口148万人,农民纯收入总额增加3.5亿元。

  (罗华)

  科教兴农

  “概况”2012年,全省农业科教工作围绕全省“一六三二”农业工作总体要求,以“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引领,不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开展全程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全面推进农民教育培训转型,为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5%。

  一批优良农业新品种、适用技术和新机具得到推广和应用。全省发布主导品种30个,主推技术50项,覆盖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各个行业,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600万千瓦,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9.5%。

  一批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得到重点建设。全省认定57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85个,兴建园艺作物标准园44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00个。全省培育示范户10万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00个。

  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建立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示范区210个,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村级示范方。2012年,江西获“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先进单位。

  创新科技服务方式。2月17日,江西率先在全国启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推进行动、“推进机插秧、创建高产县”行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行动、渔业产业关键技术科技大提升行动等14项行业科技行动。省农业厅创新开展“十百千万”科技兴农活动,组织全厅干部组成100个工作组,由厅领导带队多次深入各县(市、区)开展农情调查、政策宣讲、农民培训和技术服务。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4月,省政府在宜丰县召开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会,巩固改革成果,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覆盖全省95个农业县及所属乡镇,全省大部分农业县基本完成改革,乡镇办公条件和服务平台建设得到较好改善。全省选拔9750名农技指导员,遴选9.8万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超过100万户,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90个。在全省评选出100名优秀基层农技员和100个先进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

  更加注重科技管理与成果。2012年,省农业厅加强对各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与跟踪管理,列入省科技厅科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