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章 江西概览

  本栏编辑 李目宏 朱岳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在北纬24°29′14“~30°4′41”、东经113°34′36“~118°28′58”之间。因赣江是境内主要河流,故简称“赣”。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与湖北、安徽交界,北控长江,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东西宽约490千米,南北长约620千米,总面积16.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首位。

  “地势地貌”地势周围高中间低,从外向内,由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红色盆地。地貌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分布大体呈不规则的环状结构形式。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依次为鄱阳湖平原、赣中南丘陵和边缘山地。山地占全省面积36%,丘陵占42%,岗地、平原占12%,水面占10%。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山河湖泊”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走向以东北和西南走向为主体。赣东北和赣东有怀玉山、武夷山和黄山支脉,赣南有大庾岭和九连山,赣西有罗霄山脉,赣西北有幕阜山和九岭山。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其中全年有水的约160条),总长约1.84万千米。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五大河流,其中赣江自南而北流贯全省,包括贡水在内全长766千米,是江西最大河流,是仅次于岷江的长江第二大支流。江西湖泊众多,并集中于五河尾闾地区,以鄱阳湖最为著名。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湖泊面积5100平方千米。

  “土地资源”全省土地大致可分三大类:红、黄壤土地,红壤丘陵,平岗地。土壤主要有5种类型,分别是红壤、黄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土地资源利用以耕地、林地、牧草地为主要形式。全省农用地总面积1452.10万公顷。其中,耕地308.50万公顷,园地33.38万公顷,林地1040.76万公顷,其他农用地69.46万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128.92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7.1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60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0.2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总面积88.34万公顷。

  “矿产资源”地下矿藏丰富,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配套程度高,伴(共)生组分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省发现各种有用矿产187种(以亚矿种计),矿产地5000多处,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有九大类133种,列入矿产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125种。对国民经济建设有较大影响的45种主要矿产中,江西有36种。江西探明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共有78种,其中居首位的有钽、铷、伴生硫、化工用白云岩、粉石英、麦饭石等6种,居第二位的有铜、钨、金、银、锂、铯、碲、电气石、光学萤石、滑石、陶瓷土、玻璃用脉石英、水泥用辉绿岩等13种,居第三位的有铌、铍、钪、普通萤石、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砂岩、化肥用灰岩、叶蜡石、玻璃用砂岩、玻璃用大理岩、制灰用灰岩、海泡石黏土、饰面用板岩、透闪石等14种,居第四位的有铅、铋、自然硫、化肥用蛇纹岩、饰面用角闪岩等5种,居第五位的有石煤、硅灰石、玻璃用砂、水泥配料用砂、水泥配料用脉石英、水泥用凝灰岩等6种。铜、钨、铀、钽、重稀土、金和银矿被誉为江西的“七朵金花”。其中,铜占全国比重为16%,钨18%,钽42%,金8%,银12.5%。

  “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光能、风能及能源矿产等。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82.0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610.9万千瓦,全部开发年发电量可达215.6亿千瓦小时。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能力为4057兆焦耳/平方米至4794兆焦耳/平方米,全年日照1473~2078小时,日照百分率33%~47%。风能,年平均风速为1.0~3.8米/秒(不含庐山),全省年大风日数0.5~25天,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滨、赣江和抚河下游及高山顶和峡谷地带。能源矿已发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7种。其中,煤炭产地在全省共有190处,分布在70个县;主要煤田有11个,主要分布在浙赣铁路沿线地区。

  “生物资源”全省动物资源丰富,有哺乳类100多种,鸟类420种,两栖类40种,爬行类77种,鱼类205种,还有水生哺乳类、软体动物、浮游动物等。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分别为云豹、豹、虎、白鳍豚、黑麂、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黄腹南雉、白颈长尾雉、白头鹤、白鹤、鸨、蟒、中华鲟、白鲟。全省植物起源古老,组分较复杂,种类繁多,类型齐全,提供物质原料的资源生产潜力很大。主要有用材植物、木本粮食植物、油脂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交汇处,总面积333.42平方千米,全区共有景区12个,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1982年,庐山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西南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是中国著名革命圣地,由茨坪、龙潭、黄洋界、主峰等11个景区组成,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面积333平方千米。1982年,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赣东北玉山和德兴两县(市)交界处,主峰玉京、玉虚、玉华三峰似道教鼻祖玉清、上清、太清三仙列坐其巅而得名。最高玉京峰海拔1816.9米,由七大景区组成,总面积229平方千米。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以“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七处、江西省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鹰潭市,距市中心18千米,由仙水岩、龙虎山、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和应天山等六大景区组成,有55个景点、261个景物景观,总面积220平方千米。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以“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龟峰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弋阳县城区西南部,地处龙虎山、三清山、武夷山和瓷都景德镇等“三山一都”的中心位置,包括龟峰景区、南岩景区、弋江景区,总面积39.3平方千米。龟峰因其“无山不龟、无石不龟”,且整个主景区就像一只昂首巨龟,故名龟峰。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以“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新余市西南部,是一处以群岛曲水峡谷、植物基因宝库为主要特色,以山水游赏、休闲度假、科普修学为主要功能的岛屿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94.7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46.3平方千米。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百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南部安远县,京九铁路江西段最南端,是集古火山构造、奇山幽壑、清溪碧湖、飞瀑深潭、密林古树、珍禽异兽、怪石险滩、温泉诸奇景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7.6平方千米。三百山风景名胜区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东江源头,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地处九江市庐山西麓,水域广阔,风景秀丽,原生态山水完美结合,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光山色,总面积655.2平方千米。200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东北部,以深厚古陶文化、群瀑名茶幽谷、原生山水环境、古朴明清街坊为主要特色,总面积95平方千米。200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地跨萍乡、宜春、吉安三市,处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北段,以高山草甸、千古祭坛、瀑布温泉、沩仰祖庭为主要风景特色,总面积365平方千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分为宜春片区、萍乡片区和吉安片区三个片区。200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会南昌市的西北部,由梅岭和滕王阁两大景区以及方志敏烈士墓、溪霞湖、西山万寿宫、梦山、小平小道5个外围独立景点组成,总面积为143.7平方千米。滕王阁景区位于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以滕王阁为主体,东至榕门路,南至瓷器街,西至赣江防洪墙,北至叠山路为风景区管辖范围,面积0.12平方千米。梅岭景区位于南昌市湾里区境内,距南昌市区中心15千米,属于典型的城郊山岳型风景名胜区,面积143.58平方千米。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上饶县北部,距上饶县城、上饶市区均为25千米。灵山风景名胜区以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奇观为主要特色,面积101.5平方千米。2006年,灵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2月,灵山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神农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万年、弋阳、乐平三县(市)交界处,面积为43.13平方千米,包括仙人洞、严家、港道源、神农宫、九子溪大赦庵、黄天峰6个景区。风景名胜区内生态资源丰富,地质景观奇特,山林溪水优美,历史古迹众多,具有很高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价值。其中仙人洞吊桶环景区发现了世界迄今为止最早的稻作遗迹,将水稻种植历史回溯直上一万二千年,是举世公认的稻作文化发祥地。2012年10月,神农源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大茅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德兴市东南部,距离德兴市区19千米,由大茅山、梧风洞、双溪湖、四角坪景区四部分组成,规划总面积143平方千米。景区主要景观特色可概括为“黛山幽谷、碧湖秀水、奇岩线天、史迹胜地”四大特点。2012年10月,大茅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李小龙 夏萍)

  历史沿革

  “概况”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且所处地理位置被称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又与江东被称为“江左”相对,江西古时又称江右。自古以来江西人文荟萃,物产富饶,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赣鄱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孕育了内涵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江西地域文化。

  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约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至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开发地区逐渐增多,形成许多居民聚落点,并相对集中于赣北平原。

  商周时期,江西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和陶瓷业已初显优势,而铜矿开采、冶炼、青铜器铸造,在中国青铜文化的总体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据考古发掘的新干县大洋洲商墓等文物显示,江西地区的土著文化内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汉高祖初年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今天的南昌、赣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时县城的基址上发展而来。两汉时期江西人口迅速增加,农业、陶瓷业、采矿业、造船业等较为发达。鄱阳湖平原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至少从东汉开始,江西就是调出粮食的产粮区。

  三国吴、两晋、南朝时期,中原战乱,北方地区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入鄱阳湖周边地区,使江西郡县数大增,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南朝时京城以外的大粮仓2/3在豫章郡,成为当时粮食主要供应地之一。

  隋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江西开始进入勃兴期。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监察区,下辖37县。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下,不仅使鄱阳湖平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边缘丘陵区带也广泛开发,土地垦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茶叶和瓷器生产兴旺,行销各地。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开辟了穿越大庾岭、南达广州的驿道,赣江成为联系岭南和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路,沿线的江州(九江)、洪州(南昌)、吉州(吉安)、虔州(赣州),成为商旅汇聚的繁荣都邑。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此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军,划6州、4军、55县。由于南方的战争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江西的社会经济仍得到一定发展,在全国的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宋朝江西经济文化空前繁盛,进入大发展时期。宋代将道改为路,江西地区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置9州、4军、68县。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江西的人口比唐代增加约3倍,居全国首位。南宋时,江西稻米、茶叶、纸张、陶瓷、铜铅、柑橘、木竹等物产极为丰盛,不仅满足国内需求且大量出口外销。漕运至京师的稻米1/3产自江西,茶叶产量为全国的1/4,均列第一位。景德镇和吉州窑进入全国名窑行列。两宋江西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象山书院等天下知名的书院于此时创立,各州县也纷纷建立学校,培养大批杰出人才,出任宰相级的显宦有25人。同时,众多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在“宋学”的各个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

  元朝开始确立行省制度,下设路、直隶州、县级州和县。江西行省辖区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和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下辖13路、2直隶州、48个县和16个县级州。秉承宋朝的发展,元代江西的社会经济也有新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矿物的开采、制瓷业的规模均有所扩大,制茶、造船、印刷也十分兴盛。

  明朝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设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江西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没有受到大的破坏,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仍在全国居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人口和经济大省。江西士人对明代的中枢政治有很大影响,入阁拜相者络绎不绝,出现“朝士半江西”的局面。南安府(大余)的梅关和赣江仍是联系广东和长江流域最繁忙的南北交通线路,赣江沿线城市的工商业更为繁荣。樟树镇、吴城镇成为新兴的航运与商业中心,景德镇和河口镇(铅山)则是著名的手工业中心,并称为“江西四大镇”。

  清代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制。清代前中期,由于闽、粤等地移民的大量迁入,人口数量空前增加,山区得到更大规模开发,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市镇繁荣。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源掠夺主要经长江直接进出,经由赣江、大庾岭这一传统南北交通动脉的货物日趋减少,导致沿岸码头萧条,吴城、樟树等市镇商业也趋衰退。此外,江西又曾是湘军和太平天国反复争夺的地区,损失巨大。人口从1853年的2450万人锐减至1873年的1770万人,全境城乡自然经济跌入停滞衰退之中。

  民国时期,将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江西建立了湘赣、闽浙赣、湘鄂赣等苏区。其中最重要的中央苏区包括赣南和闽西地区2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称为“红色首都”或“红都”。1930~1934年,国民政府对江西苏区进行5次军事“围剿”。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万人之多。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的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多次调整和变动。目前,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11个县级市,70个县,19个市辖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江西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两个省份之一。当前全省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绿色食品数量达916个,居全国前列;有机食品数量415个,居全国第一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3家,其中国家级14家。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有了较好基础。近来,光电、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特种车船、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特色化工、绿色食品、度假旅游、新型服务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陈刚俊)

  2012年人口发展状况

  “概况”2012年,江西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推进,有力促进了江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12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3.46‰,死亡率为6.14‰,自然增长率为7.32‰,与2011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0.02‰,死亡率上升0.16‰,自然增长率下降0.18‰。全年自增人口32.91万人,净增人口15.50万人,分别比2011年增量减少0.66万人和10.69万人。2012年末,江西省常住人口总量达4503.93万人,增长0.35%。其中男性2318.60万人,女性2185.3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0(女性为100),属于103~107的正常范围值。

  “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推进”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12年末,全省城镇人口达2139.82万人,新增88.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47.51%,提高1.81个百分点。

  2012年,江西省人口城镇化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得益于全省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把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育次中心城市及县域人口城镇化建设,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全省92个市县建成区面积达1996平方千米,增加120平方千米,实施5000万元以上城建重点项目1160个,总投资3592.7亿元,一大批基础型、功能型、生态型城镇设施相继建成。

  “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省政府把解决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纳入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下发规范性文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组织有关部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进行检查、监管、综合整治。在全省开展“两非”专项整治活动,还通过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和流动育龄妇女管理,与邻省进行合作来打击“两非”,使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江西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达138.01(女性为100,下同),经过多年综合治理,逐渐下降至2012年的116.73,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人口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全省上下贯彻落实“人才兴赣”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2年,全省粗文盲率为2.97%,下降0.05个百分点,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80年,提高0.07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07年,提高0.05年。每10万人中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有2.88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有3.84万人,接受高中教育的有1.32万人,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有7490人。与2011年相比,每10万人中接受小学教育的人数减少658人,接受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的人数分别增加360人、399人、285人。表明江西省人口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比重逐步增加,人口的文化构成正向中、高程度转变。

  “家庭户平均规模持续缩小”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类型、规模和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加上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人口迁移流动速度加快,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向小家庭转变,江西省育龄妇女生育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也有力推动家庭户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2012年末,全省家庭户规模(即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57人,比2011年少0.05人。家庭户结构中,3人以下户占所有家庭户的57.03%,提高1.77个百分点,4人户占21.75%,下降0.7个百分点,5人及以上家庭户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家庭户规模呈不断缩小态势。

  “人口红利仍然可期”2012年,江西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达3180.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0.62%,增加13.18万人,上升0.0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有所减缓。2012年,全省人口总抚养比为41.60%,下降0.1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是促进总抚养比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据测算,未来10年,江西省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维持在70%左右,总抚养比维持在40%以上,劳动适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保持小幅增长态势,人口红利仍然可期。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江西自2005年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2012年,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376.08万人,增加20.6万人,占总人口的8.35%,比2011年提高0.43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59.54万人,比重上升1.01个百分点。随着0~14岁年龄人口比重的不断下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江西省人口老龄化将呈逐年加快趋势。

  (易鑫村)

  2012年环境质量

  “概况”2012年,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1~3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为80.7%,其中河流水质断面达标率81.2%,湖库水质点位达标率76.0%;各设区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11个设区市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污染较重;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好,功能区噪声点位达标率94.6%;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优。

  “水环境”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九条河流中,长江九江段和东江水质优,赣江、抚河、信江、修河、萍水河和袁水水质良好,饶河水质轻度污染。三个主要湖库中,柘林湖水质优,仙女湖水质良好,鄱阳湖水质轻度污染。与2011年相比,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河流降低0.6个百分点,湖库增加4.0个百分点。

  赣江有60个监测断面,1~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0.0%,水质良好。赣江主要流经赣州、吉安、宜春、南昌、九江和萍乡6市,其中九江段和萍乡段水质为优,赣州段、吉安段、宜春段和南昌段部分断面出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氨氮。

  袁水有16个监测断面,1~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1.3%,水质良好。袁水主要流经萍乡、宜春和新余3市,其中萍乡段和宜春段水质良好,新余段部分断面水质中度污染。

  饶河有17个监测断面,1~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0.6%,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氨氮。饶河流经上饶和景德镇2市,上饶段部分断面水质重度污染,景德镇段部分断面水质轻度污染。

  信江有24个监测断面,1~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3.3%,水质良好。信江流经上饶和鹰潭2市,上饶段和鹰潭段部分断面水质中度污染。

  萍水河有9个监测断面,1~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7.8%,水质良好。萍水河仅流经萍乡市,部分断面水质中度污染。

  修河有10个监测断面,1~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0.0%,水质良好。修河流经九江和宜春2市,九江段部分断面水质轻度污染,宜春段水质优。

  抚河有15个监测断面,1~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0.0%,水质良好。抚河流经抚州和南昌2市,南昌段水质优,抚州段部分断面水质轻度污染。

  长江九江段有7个监测断面,1~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水质优。

  东江有7个监测断面,仅流经赣州市,1~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水质优。

  鄱阳湖有17个监测点位,1~3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0.6%,水质轻度污染,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其中,上饶和九江水域水质较好,南昌水域水质较差,主要污染物为总磷。

  柘林湖、仙女湖均有4个监测点位,柘林湖1~3类水质点位比例为100%,水质优;仙女湖1~3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5.0%,水质良好,部分点位水质轻度污染;富营养化程度均为中营养。

  饮用水源地28个设区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标。监测点次和监测水量达标率为100%。

  “大气环境”全省11个设区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2011年相比,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稳定良好,空气质量级别保持不变。

  二氧化硫11个设区城市年均值均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在0.018~0.046毫克/立方米之间。全省年均值为0.032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11个设区城市年均值均达到一级标准,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围在0.014~0.039毫克/立方米之间。全省年均值为0.026毫克/立方米,同比无变化。

  可吸入颗粒物11个设区城市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范围在0.057~0.087毫克/立方米之间。全省年均值为0.064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007毫克/立方米。

  降尘11个设区城市降尘年均值范围在2.06~7.47吨/平方千米月之间,全省年均值为4.20吨/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0.22吨/平方千米月,除南昌市降尘年均值超标外,其余10城市均在评价标准范围内。

  城市降水全省城市降水pH年均值为4.84,11个设区市除九江市降水pH年均值为5.68外,其余10城市降水pH年均值均低于5.6,酸雨污染仍较严重。全省城市酸雨频率为80.7%,酸雨频率大于80%的城市有南昌、景德镇、萍乡、鹰潭、抚州和上饶,全省降水p H年均值同比下降0.05,酸雨频率上升10.3个百分点,酸雨污染有所加重。

  “声环境”11个设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在49.8~55.3分贝之间,全省均值53.4分贝,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11个设区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在64.8~68.3分贝之间,全省均值67.2分贝,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均为好;11个设区城市功能区噪声点位达标率范围78.8%~100%,全省点位达标率94.6%,昼间声环境质量好于夜间。全省城市区域和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变化不大,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噪声点位达标率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

  (付明)

  2012年气候状况

  “概况”2012年江西省总的气候特点是:全省年降水量2174.9毫米,较常年平均偏多30%,降水之多突破历史;平均气温17.9℃,接近常年;日照时数1468.4小时,较常年偏少10%。全年暴雨过程频繁,各个季节均出现不同程度暴雨过程,但由于大部分暴雨持续时间短,且空间分布较为分散,没有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1月到3月上旬,全省出现历史罕见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3月上旬出现早汛;主汛期暴雨、强对流过程频发,6月下旬全省遭遇汛期最强连续暴雨过程;7月中旬赣北赣中出现历史同期少见强对流性降水过程;8月上旬台风“苏拉”“海葵”先后影响江西省;秋冬季全省大雾天气发生频繁;秋末冬初降水异常偏多,降水突破历史。

  降水全省年降水量异常偏多。201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174.9毫米,较常年平均偏多30%,突破历史记录。各地年降水量在1513.1(上犹)~3076毫米(资溪)之间,其中赣北北部、赣中西部和赣南为1500~2000毫米,赣东北和赣中东北部大于2500毫米,其余地区在2000~2500毫米之间。各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局部偏多50%以上,以南城县偏多65%为全省之最。全省有超过半数县(市)降水量之多位居历史前五位,其中南城、南丰、资溪、黎川、宜黄、新余、宜春、上高、万载、乐平、新干、峡江、余江13个县(市)突破历史。

  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2012年全省平均气温17.9℃,接近常年。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铜鼓)~19.9℃(于都)之间(庐山、井冈山除外,下同),赣北和赣中北部为16~18℃,赣南大于18℃,除赣北东部和赣南西南部气温较常年偏高外,全省其余地区较常年偏低0~0.5℃,局部偏低0.5~1℃。

  日照全省年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2012年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468.4小时,较常年平均偏少10%。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063.9(莲花)~1950.2小时(湖口),其中赣北、赣中东部和赣南1400~1800小时,局部大于1800小时,其余地区小于1400小时;较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偏少0~20%,以莲花县偏少32%为全省之最。

  “主要气象灾害及影响”年内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局地强对流、低温阴雨寡照、低温雨雪冰冻、雾霾、高温、寒露风等。

  据省民政厅初步统计,全年因暴雨洪涝、热带气旋、低温阴雨寡照、局地强对流、大雾等气象灾害或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导致全省77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3万公顷,绝收面积7.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13.1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1.3亿元。

  暴雨洪涝2012年全年暴雨过程频繁,各个季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暴雨过程,全年先后出现1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汛期出现9次,秋季出现3次。据省民政厅统计,全年洪涝灾害(含山体崩塌、滑坡)共造成全省551.1万人受灾,死亡16人,紧急转移安置27.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4.1万公顷,绝收面积3.54万公顷;倒塌房屋2.5万间,损房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8.8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6.7亿元。

  局地强对流4月份强对流过程频发,全省先后遭遇4月10~11日、4月23~25日、4月28日~5月1日3次短历时大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据省民政厅统计,全年风雹灾害造成全省87.3万人受灾,死亡25人,紧急转移安置1.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4万公顷,绝收面积0.6万公顷;倒塌房屋0.6万间,损房3.12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9.48亿元。

  低温阴雨1月1日~3月10日江西出现历史罕见持续低温连阴雨寡照天气,全省低温阴雨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全省平均降水日数达43.6天,突破历史同期记录;平均降雨量为406.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1%,降水之多,仅次于1998年同期;日照时数少,无日照总日数多,突破历史极值。受持续阴雨寡照影响,在田蔬菜、油菜田间渍水严重,生长缓慢,叶类菜复种指数下降,部分蔬菜大棚内出现绵腐病,局部油菜田块发生菌核病。

  热带气旋年内对江西影响较大的台风主要有“苏拉”和“海葵”,热带风暴“苏拉”和强台风“海葵”在8月上旬先后影响江西,间隔时间仅为2天,强度大,导致局部地区受灾严重。年内共造成全省182.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7.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09万公顷,绝收面积10.41万公顷;倒塌居民房屋0.29万间,损房0.4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4.8亿元。

  高温酷暑2012年全省平均高温日数36.1天,较常年平均偏多6.6天,排历史同期第十七位。各地高温日数为9~55天,大部分地区高温日数为30~50天,局部50天以上,以泰和、永新两县55天为全省最多,寻乌最少,仅为9天。庐山和井冈山没有出现35℃以上的高温日。年内极端最高气温39.7℃,8月15日出现在崇义县。高温出现初日为5月1日,终日为9月12日。高温过程主要在夏季,全省先后出现4次大范围高温过程,其中6月28日~7月14日,江西出现年内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晴热高温少雨天气过程,全省59个县(市)连续11天以上日最高气温高于35℃,18县(市)连续5天以上日最高气温高于37℃。而8月15日高温范围和强度为全年最强,该日全省有88个县(市)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有39个县(市)出现37℃以上的高温,1个县出现39℃以上高温。

  低温雨雪冰冻2012年1月气温起伏较大,上旬和下旬气温偏低,尤其是下旬中南部气温异常偏低,全省出现2次明显的雨雪天气过程。1月3~5日出现首场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4日14时至~6日08时,全省有58个县(市)出现降雪天气,其中吉安、抚州两市局部出现中到大雪,有19个县(市)出现积雪,以井冈山市积雪深度达15厘米为最大,另外资溪、黎川等14个县(市)积雪深度超过2厘米。1月22~24日全省先后有86个县(市)出现降雪或雨夹雪天气,41个县(市)出现积雪,庐山、莲花等9个县(市)出现大雪(积雪深度超过2厘米),积雪深度以庐山6厘米为最大。庐山和井冈山出现电线积冰。

  雾霾全年先后出现19次大雾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其中11月19日08时27分NOAA16卫星遥感数据显示,除部分海拔较高的山区外,全省60%的地区笼罩在浓雾之中,局部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19日全省有81个县(市)出现大雾或浓雾,大雾范围之广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值。此外,伴随大雾天气,各地多日出现灰霾天气。

  “水稻作物气候影响评价”2012年全省气温正常,降水异常偏多,日照时数偏少。全省主要农业气候特点有:春播期热量充足,光照、降水适宜,基本未出现春季低温连阴雨灾害和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春播期气象条件属偏好年景;6月出现3次较明显暴雨过程,但大部地区早稻已经齐穗,影响不大;灌浆成熟期先后出现高温、暴雨,影响部分地区的早稻成熟与收晒;晚稻生育期间基本未出现重度寒露风灾害;总体来说,2012年度江西省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生产为偏丰年。

  双季早稻生育期间(3月中旬至7月下旬),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属偏好年景。主要农业气象特点为:播种育秧期光温较为适宜,早稻秧苗素质好;移栽期用水充足,光温适宜,秧苗返青快、分蘖早;孕穗抽穗期光温良好,利于早稻产量形成,虽6月出现3次较明显暴雨过程,但大部地区早稻已经齐穗,影响不大;灌浆成熟期先后出现高温、暴雨,影响部分地区的早稻成熟与收晒。

  双季晚稻生育期间(6月下旬至11月上旬)热量充足,旱涝灾害偏轻,日照接近常年,基本未出现重度寒露风灾害,晚稻农业气象年景为丰产年;据气象产量预测分析,单、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棉花作物气候影响评价”棉花生育期间(4~11月上旬),气象条件有利有弊,总体属偏好年景。主要农业气象特点是:播种育苗期光温充足,基本实现“一播全苗”;5月晴雨相间天气为主,对棉苗生长与移栽较有利;蕾期温高光足,苗情长势好于2011年;开花裂铃期干旱不明显、高温持续时间较短,但8月上中旬受强降水、大风等天气影响,部分棉田出现植株倒伏、蕾铃异常脱落严重等现象;裂铃吐絮期“前差后好”,总体较有利于产量形成。

  “油菜作物气候影响评价”油菜生育期间(2011年9月下旬至2012年5月中旬)全省平均气温偏高0.2℃,降水偏多2.3成,日照偏少113.1小时。农业气象条件主要特点有:播种育苗期降水较充足,面积有保障;2011年11月气温明显偏高,造成部分田块出现早花现象;越冬期平均气温低于常年,但未发生明显冻害;抽薹--开花前期长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明显;开花后期--结荚期温高光足,有利于产量形成;绿熟--成熟收获期大部时段天气晴好,但4次强降水过程不利于成熟、收晒。总体来说,油菜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利弊参半,据农气观测站考种资料及相关调查统计,2012年度江西省油菜为平年年景。

  (邓晓明)

  2012年体制改革

  “国有林场改革”开展调查研究,详细测算改革成本,力求做到真凭实据、心中有数;高位推动,解决改革遇到的实际问题。成立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动员大会和推进大会,对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加强和改进政策面支持。下发《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改革的主要目标、内容及时间要求,该意见已成为指导全省国有林场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做到“五个结合”,正确把握改革方向。与七个非工口系统国企改革相结合,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结合,与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相结合,与国家试点要求相结合。已完成林场职工身份转换8453人,约占计划任务的31.5%,剥离林场办学103所、场办医院(医务所)76家,有6个县完成林场整合重组,12个县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股份合作经营。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七个系统1782户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安置在职职工36.35万人。推进江铜集团公司、盐业集团公司、江中集团公司改制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形成盐业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集团公司层面股权多元化的基本工作思路。为调整优化全省产业结构,省委、省政府积极布局国有企业产业重组。正在修改,补充、完善当中的“江西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方案”,江钨控股集团重组的进一步科学论证,以及江西直升机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设立,拉开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振兴发展支柱企业的改革序幕。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较好落实,全省共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793.85万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741万余份,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757万余户,入户率达97.9%;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现新突破。全省流转土地总面积32.33万公顷,新增流转面积2.13万公顷。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其中,转包14.53万公顷,占44.9%;出租12.13万公顷,占37.5%;转让1.73万公顷,占5.3%;互换1.43万公顷,占4.3%;股份合作6666.67公顷,占2%。全省有600余个乡镇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建设力度加大。

  争取低丘缓坡荒滩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政策,按照国土部批准的江西省试点工作方案,2012~2016年,全省年均建设开发规模控制在2000公顷以内;争取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政策,赣州市为全省首批试点地区,根据试点意见,2012年复垦利用规模控制在666.67公顷以内。

  “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列入改革试点的南昌、新余、共青城市等地,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公共服务均衡,幸福指数提升,公民待遇平等”的要求,探索有效途径,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试点初见成效。以规划先行,搭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架构。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进行统一规划;以改革为动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先行先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平台;以三次产业互动为主线,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形成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多个支柱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以小城镇和中心村(社区)建设为主抓手,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瞄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核心集聚地带,打造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财政金融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现“纵向到底”。省级1159个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31万笔,支付金额350.9亿元;11个设区市2792个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40.4万笔,支付金额183.4亿元;123个县(市、区)1.68万个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110.6万笔,支付金额448.3亿元。改革确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的基础地位,促进财政资金在“阳光”下安全运行,使得支付效率有新提高,财政资金的拨付由“中转”变成“直达”,加快资金流转速度。根据省政府《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省直有关单位认真组织所监管企业2010年度国有资本收益申报工作,纳入2010年度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缴范围的企业计506户,其中,符合政策规定应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有21个预算单位66户企业,需上缴国有资本收益5.04亿元。省国资委监管的12户企业集团需上缴收益4.04亿元,占80.1%。

  省金融主管部门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集合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拆借,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全省新增涉农贷款占比46.79%,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44.25%,超额完成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新增涉农贷款稳定在新增贷款1/3以上的目标,辖区内企业在银行间实现债务融资103.6亿元,同比多增25.6亿元,增幅32.8%;金融业组织进一步完善,新型金融机构快速成长。据统计,江西现有银行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26家,全国性银行一级分行14家,外资银行2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财务公司2家,信托公司2家,总部在赣的证券公司2家、期货经纪公司1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30家。有23家村镇银行和89家小额贷款公司挂牌营业或获准筹建,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288家,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融资性担保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全面启动,参保人数达1414万,同比增长233%。5项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923万人次,同比增长6.4%。基金征缴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64.5%,其中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增幅分别高于全国32.4和19.6个百分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新进展。按照“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精神,做到该核减的编制核减到位、该整合的机构整合到位,对规模偏小、任务单一、职责相近、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通过合并等方式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对一些长期不运作、无正式人员或履行职能依据已消失的“空壳机构”予以撤并。经过清理整顿,共减少事业单位1229个,核减编制1.22万名,实际减少事业单位2.95%,核减编制1.25%。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293.35万人,同比增加54.59万人,参合率为98.10%。新农合筹资标准由2011年的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9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1.08%,参合农民一次性报账率94.33%,基本实现“在哪住院、在哪报销,当天住院、当天报销”;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1.14万个行政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范围,覆盖率为62.73%。进一步完善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在确保质量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巩固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萍乡市及13家列入改革试点的县级医院,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形成机制等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力争在重大体制机制的探索上闯出一条新路子。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江西文化体制改革,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摆在首位,坚持做到善待职工、厚待职工,决不能“算计”职工,制定的改革政策措施,既集中体现中央文件的精神与要求,又在自选动作上作进一步提升、完善和细化。这种认真听取演职员工利益诉求、意见和建议,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解除了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改变了他们原先对改革抱有的怀疑、观望态度,极大激发了职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江西省的文艺院团改革,严格按照“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推进,不因时间紧而放松对改革质量的要求。在改革路径的选择上,一开始就明确“注销事业法人、进行工商登记、建立企业经营机制、签订劳动合同”的总体方针,坚定不移走转企改制的路子。通过改革,促使国有文艺院团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改革顺利实现既定目标。80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艺院团,已撤销5家,划转4家,其余71家全部转为企业。

  “房地产调控改革”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住房价格合理回归。全省现时商品房综合销售价格4689元/平方米,环比下降9.7%;商品住宅综合销售价格4473元/平方米,环比下降0.86%,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势头得到遏制。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46亿元,同比增长20%;商品房竣工面积81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700万平方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注重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三房合一,租售并举”。在国家下达江西省2012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23.1万套,竣工18.22万套的基础上,自行增加7.05万套建设任务,全省实际年度计划为开工建设30.18万套,竣工30.86万套。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省政府出台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精简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决定》,保留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156项,精简95项(其中:取消64项、暂停实施9项、下放14项、委托8项)。对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相关部门均重新进行流程再造,其设定依据、办理条件、办结时限、审批结果等,凡不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的,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推动网上审批系统规范运行。2011年3月,江西省率先在全国建成全省统一网上审批系统,该系统运行一年来,已累计在网上办理各类审批事项近300万件。为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全省开通统一电子政务监察平台,对所有在线运行的行政审批事项的过程、效率、评价进行监控和分析,同步实施数据监察、视频监察和音频监察,了解掌握公共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服务态度等即时情况,防止审批过程中“吃拿卡要”“中梗阻”等不良现象。

  (范于群)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概况”2012年,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优生态、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有效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万亿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0.2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967.5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4460.8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6.6%和28.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7:53.8:34.5.人均生产总值2.88万元,增长10.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7246.1亿元,增长12%,占GDP的56%。

  “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2084.8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九连丰”。其中,早稻800.2万吨,增长1.9%。全年肉类总产量333.9万吨,增长5.4%。全年6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0.4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90.9亿元,增长2.1%。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02家,增长7.2%;实现销售收入2320亿元,增长16%。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1万个,增长24.7%;合作组织成员20.8万户,增长27.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00万千瓦,同比增长9.5%;联合收割机6.3万台,增长24.5%。实际机耕面积达295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37.4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4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41.3万吨,增长0.4%。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工业完成增加值5854.6亿元,增长13.4%,占生产总值的4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85.2亿元,增长14.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3%。实现利税2129.8亿元,增长17.4%,其中利润1285.1亿元,增长16.4%。在37个行业中,有35个行业盈利,其中增长20%以上的行业有25个。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万亿元,增长18.5%。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行业达6个,较2011年增加1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总数达14户,增加2户,其中江铜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1690.7亿元,居全省之冠。全省工业园区投产企业达8229家;安置从业人数188.9万人,增长8.7%。全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465.6亿元,增长14.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1.62万亿元、1010.3亿元和1632.8亿元,分别增长16.5%、21.1%和22.3%。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园区新增13家,总数达59家,其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902.1亿元。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729.9亿元,增长30.3%;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7.4万元,增长8.7%。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14万亿元,增长30.1%。赣州至崇义等7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年新增高速公路618千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260千米,位居全国第八。一批重大电力能源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统调电力装机容量115万千瓦,总量达1533万千瓦。峡江水利枢纽实现大江截流,山口岩水利枢纽下闸蓄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69.6亿元,增长11.8%。商品房竣工面积1747.5万平方米,下降8.3%;商品房销售面积2397.1万平方米,下降0.8%;商品房销售额1137.3亿元,增长13.5%。

  “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6.2亿元,增长15.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07.8亿元,增长23.3%。其中,汽车类零售额308.9亿元,增长20.9%;家具类零售额27.6亿元,增长1.2倍;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9.0亿元,增长25.4%;化妆品类零售额8.8亿元,增长2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17亿元,增长16.5%。

  “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334.09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51.11亿美元,增长14.8%;进口82.99亿美元,下降13.5%。全年机电产品出口93.60亿美元,增长14.9%;高新技术产业出口32.8亿美元,下降14.6%。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8.24亿美元,增长12.6%。截至2012年底,全省具有世界500强投资背景的企业达51家。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3189.4亿元,增长23.7%。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项目127个,合同金额16.83亿美元,增长16.7%;完成营业额18.41亿美元,增长16.1%。

  “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铁路、公路、水运完成旅客运输量8.42亿人,同比增长6.7%;完成货物运输量12.70亿吨,增长13.8%。机场旅客吞吐量752万人,增长13.7%。其中,昌北机场旅客吞吐量601.8万人,增长12.5%。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9.7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44.2万户。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316.7万户,年末达2638.8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数达372万户,增长18.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3亿人次,增长28.3%;国内旅游收入1372亿元,增长27.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6.2万人次,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增长16.8%。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全年财政总收入2046.0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71.9亿元,增长30.2%。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15.8%,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税收总收入1652.1亿元,增长20.7%,占财政总收入的80.7%。县域财力快速增强,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56个,超20亿元的17个,超30亿元的8个,丰城市超40亿元,南昌县超6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各项贷款余额1.11万亿元,增长19.1%。年末证券公司33家、期货公司14家、保险公司34家。年末全省境内证券市场有上市公司33家,直接募集资金75.5亿元。年末证券公司营业网点126家,全年证券交易额1.4万亿元。年末期货公司营业部24家,全年成交金额2.4万亿元。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71.7亿元,增长7.7%。

  “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年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2.5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85.1万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83.7万人、194.5万人和434.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2万人。幼儿园1.06万所,在园幼儿152.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9.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9.5%,提高2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在17个县市启动学生营养餐试点。省部共建高校12所。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7.5亿元。年末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重点实验室7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0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25万件,增长28.8%;授权专利7974件,增长43.8%。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39.8亿元,增长1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63亿元,增长17%,占GDP的9%。

  “文化、卫生和体育”2012年末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8个、文化馆103个、公共图书馆114个、博物馆108个。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5万个(含村卫生室)。全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中获33枚金牌、32枚银牌和37枚铜牌。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28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万元,增长13.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7%。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7平方米,同比增加0.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1平方米,同比增加0.7平方米。全年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7万人。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2亿元,扶持个人创业47.5万人次,带动就业151.5万人次。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07.4万人,增长8.3%。其中,参保职工518.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89.1万人,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546.8万人,其中,职工366.4万人,退休人员180.4万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市、区)达96个,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基金支出额90.4亿元。向城市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7.4万人。向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月人均补差220元;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月人均补差105元。为全省城乡628.7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课书。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0.4万套,竣工30.9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8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5万户。实施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启动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工作,白内障、唇腭裂以及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免费救治进入常态化。年末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925个,提供床位15.3万张,收养人数14.5万人,临时救济困难户4.4万人次。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5.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0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4亿元。

  “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全年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9.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1%。全年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160.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12%。全年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1.2%。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11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达标)以上。年末已建有自然保护区2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9.4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2%。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7232.8万吨标准煤,增长4.4%。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6133吨标准煤,下降5.9%。全年化学需氧量下降2.5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8%。全年生产安全事故7117起。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3人,下降16.1%。

  (张万才)

  2012年精神文明建设

  “概况”2012年,全省精神文明战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拓展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成果显著”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按照中央文明办要求,9月10~18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组织全省道德模范故事高校巡讲团,深入全省各地12所高校开展巡讲。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接见巡讲团成员和部分道德模范代表,高度评价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勉励巡讲团成员把道德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向广大师生宣传好、学习好。此次巡讲从全省抽调一批有经验、有水平、有素质的巡讲员组成巡讲团,并进行专业培训,所到之处,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仅高校就有听众近6万人。

  组织实施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奖励帮扶。根据省文明委部署,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启动全省奖励帮扶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工作,出台《江西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奖励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从省级文化事业建设费中拨出200万元建立“江西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奖励帮扶资金”,通过现金资助、医疗费用补助、提供养老保险等方式对江西省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省道德模范及生活困难的“身边好人”进行奖励帮扶。《人民日报》《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中国文明网、学习手机报等媒体作报道。12月底,经各设区市市委宣传部和文明办推荐申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审核决定,对谭良才等128名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帮扶资助,资助标准为:全国道德模范每人3万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每人2万元,全省道德模范每人1万元,“身边好人”5000元。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深入人心。2012年全省有64人登上“中国好人榜”。5月份起,省内主要新闻媒体专题推出“平凡的感动”系列宣传活动。7月13日,在景德镇举办中央文明办“学雷锋、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江西日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江西文明网等媒体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报道。12月31日至2013年1月21日,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举办“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大型图片巡回展。

  第六届文明健康艺术活动周丰富多彩。9月19~25日,省文明办、江西广播电视台在南昌市八一公园举办全省第六届文明健康艺术活动周,来自省、市50多家文明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演出各类文艺节目近100个,3万多市民观看演出。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全省开展“关爱自然、义务植树”志愿服务大行动和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爱幼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省民政、教育、工会、团委、妇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分别围绕学雷锋纪念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等公众主题活动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党员志愿服务、职工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巾帼志愿者、红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