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科学技术

  本栏编辑 陈超萍

  综述

  2012年,全省科技战线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以协同创新为战略抓手,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制,推动全省科技工作创新发展,各项工作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10月2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动员部署全省上下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鹿心社、省委副书记尚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会前,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就全省科技创新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提炼出全省下一步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承担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组织起草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的承办任务。会议最大亮点是,在全国首次以科技协同创新作为省级科技政策文件的主题,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的高度肯定,批示:江西结合省情将贯彻落实6号文件具体化,增加了操作性,做法值得推广。会后,省科技厅又从思想转变、政策落实等方面出台14条具体措施,由厅领导分赴各地宣讲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召开了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园区、平台、基地、企业等一系列座谈会,研究制订科技协同创新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在全省掀起了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热潮,促进了科技创新发展。2012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由上年的50.1%提高到51.2%;专利申请达到1.25万件,全年增速列全国第八位;登记科技成果659项,完成重点新产品研发719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9.7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突出工作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2012年,全省科技围绕主攻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任务,新培育组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9个,新增国家高新区1个(鹰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龙南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新余锂材料及应用、萍乡工业陶瓷、南昌现代服务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中国瑞林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和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获批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脐橙和离子型稀土),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和江西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一网九库)进一步加快建设。完成了17家产业战略联盟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其中,依托中国瑞林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成立的短流程产业技术联盟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首家以江西省企业牵头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引导86个重点任务,252个项目,743个课题。通过抓好一批重大研发引导项目,突破了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45.32亿元,同比增长15.51%;完成工业增加值1932.38亿元,同比增长15.30%,占全省比重39.56%,占全省GDP比重14.92%。

  强化支撑引领,统筹兼顾抓好各项科技工作。在科技项目建设上,全年累计组织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50项,下达省级科研经费2.91亿元;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839项,获经费支持14.26亿元。在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化上,加快实了16个高新产业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南昌高新区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集群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园获批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九江恒盛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江西桑海生物高科孵化器发展有限公司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1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977.8亿元,同比增长16.9%;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63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23.8%,占GDP的比重达到8.98%,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在科技兴农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十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现代农林产业协同创新工程规划及管理办法,重点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工程等十大农业科技工程;加快了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累计获批实施国家农转资金项目20项,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3项,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1项,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第三期进展顺利,争取了两项国家粮丰配套项目,继续开展了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两高一低、超级稻高光效群体结构调控以及中低产田高产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了科技园区和示范点建设,在8个地市26个县开展了30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点和15个省级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村镇建设,新认定2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全省主要农业县区“一县一园区”和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一业一园区”全覆盖。在科技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继续组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规划》和山江湖工程实施,启动鄱阳湖综合考察,推动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等一批生态科研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一批生态低碳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广示范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经济技术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编制出版了《2012江西省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推动科技惠民上,继续加大了城市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节能减排、人居环境等领域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江西省被列为全国首批科技惠民计划12个试点省(市、区)之一。在推进科技入园上,召开了全省第四次科技入园现场经验交流会,下发了《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全省12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共服务园区企业16665家,为园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3.28万次,技术服务4.07万项,信息服务21.71万条,培训服务16.69万人次。在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上,协助省政府颁布实施《江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新成立了江西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信息服务中心,江西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选定为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首批试点省份。在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上,新认定5个省级、1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成功举办2012江西(香港)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推介会等科技招商活动,加大了技术、人才、成果引进力度。

  (王志勇)

  基础研究

  “概况”2012年,省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项目439项,经费1200万元;全省有30个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29项,总经费2.88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27.8%和28.4%,其中重点项目3项、经费855万元,面上项目37项、经费2803万元,青年基金项目115项、经费2749万元,地区基金项目473项、经费22350.1万元,联合基金1项、经费38万元,获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1项、经费60万元。

  2012年,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共受理结题项目223项,其中数学与信息学科51项,物理学23项,化学化工与环境学科36项,农学与生物学科56项,医药卫生学科29项,材料与工程学科28项。结题的评价主要从发表论著、课题完成及学术创新、成果应用、是否得到国家项目的后续支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评定,经各学科组专家评议,优秀70项,良好149项,中等4项。这些项目中获省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申请和批准发明专利71项,其中申请52项,批准19项。共发表论文论著2351篇,其中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共803篇(SCI:357篇,EI:398篇,ISTP:48篇),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402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1126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143篇,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75篇,在其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21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分别为84册。有107项目获得各类后续项目的支持,其中66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后续支持、1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计划支持、30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计划支持。

  “微纳光学器件制作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南昌航空大学高益庆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航空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的支持下,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一是提出了高分辨力数字光刻的原理,研制了基于数字微镜器件的精密数字曝光系统,攻克了全新的数字实时、移动、旋转、分形和编码等系列数字化制作关键技术,为低成本数字化制作复杂浮雕结构微纳光学器件提供了新技术手段;二是提出一种基于单层多齿光栅结构的高性能光栅偏振分束器,优化设计制作了一种多层多齿光栅结构的偏振无关反射镜和宽带光子晶体慢光波导,探索了光波在微纳器件中的传播特性;三是首次可控制备了周期性的Z字形单晶Sn O2纳米带、Al N纳米环和Z字形纳米线,提出一种全新的纳米带沿等价方向交替生长的形成机制,为周期性微纳结构的可控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在构建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纳光学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四是首次观察到尺寸为5nm的Y2O3:Eu发光的超高猝灭浓度现象,并明确区分了源于同一纳米荧光材料的体态和表面态荧光光谱,从理论和实验上解释和验证了微纳米稀土荧光材料发光的尺寸效应,奠定一种新型微纳荧光探针传感温度与应力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该研究共发表论文49篇,被SCI、EI论文他引480次。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应用本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制作微光学传感器以及各类微光学器件市场前景大,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纳米复合界面调控及其在聚合物光伏电池应用取得重要成果”2012年,南昌大学陈义旺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与江西省主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对新能源及环境友好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合成、界面和有序形貌调控及其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应用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液晶的驱动活性层纳米复合体系的有序组装,探讨界面特性和微观形貌对纳米复合体系光伏性能的影响;将液晶基元同时设计成发光基团,使得聚合物既具有液晶性,又保持良好的发光性,液晶取向效应能够调控共轭主链的取向行为,并证明液晶基元能量转移至共轭主链增强光学性质;提出将液晶基元诱导取向的概念引入到活性层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调控中,利用液晶基元在堆砌排列上的有序性,实现给体和受体材料在纳米尺度上的有序分布,获得稳定有序的互穿网络体相异质结结构,极大地有利于电荷的分离、传输和有效收集,提高了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充分利用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和纳米晶原位生长控制活性层纳米复合体系相异质结形貌和有序分布,原位水解制备无机纳米晶/共轭聚合物杂化光伏电池,提高器件效率;利用原位反应和含氟表面直接引发聚合实现纳米复合界面改性。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刊物如Macromolecules(IF:5.167);J。Phys。Chem。C(IF:4.805);J。Polym。Sci。,Part A:Polym。Chem(IF:3.919);Polymer(IF:3.829)等上发表学术论文80篇,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16篇。获得众多国际知名学者高度评价和详细点评,同时被ACS每周新闻“Noteworthy Chemistry”重点点评,受邀为Macromol。Phys。Chem。撰写综述。他引共253次,单篇最高他引62次。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论文奖4人,全国宝钢特等奖学金2人和优秀奖1人,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草药中新的萜类成分的发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12年,江西中医学院罗永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对8种江西地产中草药的新萜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宽叶金粟兰、长尾粗叶木、灯油藤、南鹤虱、骆驼蹄瓣、远志、裂叶铁线莲、走马胎等8种中草药中分离鉴定了144个萜类成分,其中52个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的萜类成分;从宽叶金粟兰中分离得到的7个新的含有十九元环的大环内酯或类似结构的倍半萜聚合物,从骆驼蹄瓣中分离得到新的27-Nor型三萜皂苷,它们的化学结构骨架均极为罕见;首次发现来自这八种中草药的宽叶金粟兰素C、四块瓦素A、两个27-Nor型的三萜皂苷、驼蹄瓣素、torilolone8-O-β-D-glucopyranoside、torilolone11-O-β-D-glucopyranoside、南鹤虱苷、南鹤虱醇、铁线莲皂苷S和α-常春藤皂苷等萜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宽叶金粟兰素A~D、环银线草醇A、四块瓦酮、党参内酯和粗叶木内酯、骆驼蹄瓣皂苷O、3-O-β-D-quinovopyranosyl-pyrocincholate、奎洛维酸3-O-β-D-鸡纳糖苷、车叶草苷和去乙酰车叶酸等萜类成分具有抗炎作用;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类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杀灭蚜虫的作用。为这些中草药的资源开发和应用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和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4篇。被《Natural Product Reports》、《Organic Letter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他引88次。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高强度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取得重要成果”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侯豪情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对一种高强度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制备、性能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一是发现了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同样可以制备高强度的聚合物(纳米)纤维,静电纺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的单丝强度超过了2GPa,超过了用传统工艺生产的普通聚合物粗纤维强度的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认为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强度低的普遍认识;二是研究的高强度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的学术成果已应用到自支撑聚合物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制备技术中。这种电纺聚酰亚胺纳米纤维非织造布作为新一代的锂电池隔膜应用到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制造产业中,大幅度改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倍率充放电特性,将会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提出的“电纺后的热处理导致聚合物分子在纳米纤维中进一步取向”的概念或方法既适用于刚性较大的聚合物分子,也适用于有一定刚性的聚合物分子,对研究其他高强度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有较大的科学价值;四是研究的聚合物纳米纤维机械性能的表征手段解决了超细电纺纳米纤维机械性能测试表征的难题。该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11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13.9,被他人引用100余次。获国家专利4项,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自支撑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非织造布的工业化生产,产品用作新一代锂离子电池隔膜、耐高温精细过滤技术等领域。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沈卫)

  科技发展计划

  “概况”2012年,省科技厅共安排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课题)1444项(不包括未安排经费的新产品计划项目和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科技专项经费2.45亿元。安排上年结转项目98项,经费4784万元。基础计划项目(课题)120项,经费1400万元。基础研究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按6个学科进行资助,经费1200万元。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4项,经费200万元。主要针对全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政策与法规、科技资源配置、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开展研究。

  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课题)983项,经费1.36亿元。重大科技专项6项,安排科技专项经费5000万元。根据《江西省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江西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意见》确定的战略任务,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实施《K发动机工程化应用及关键技术研究》《江西省页岩气富集规律及地质选区关键技术研究》《特种陶瓷材料关键技术研发》《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鄱阳湖流域水生植物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和《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6个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安排5000万元。

  重大科技创新研究项目26项,安排经费2020万元。一是针对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鄱阳湖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发展的需求,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和民生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协同创新、集成攻关,实现突破;二是针对江西省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提升江西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学术地位;三是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重点在稀贵金属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高性能绝性缘材料、面向复杂结构自动焊接装备、赣南早脐橙、绿色生态新型生物有机肥、苏氨酸微量元素添加剂制备关键技术、极端条件下食品体系的关键基础科学、快速判断恶性肿瘤切除完全与否的质谱学方法和应用纳米材料药物进行靶向导入si RNA及其实验性治疗等方面开展研究。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86项,安排科技专项经费3038万元。工业领域主要着力在新材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太阳能光伏、非金属陶瓷、半导体照明)、电子信息(软件外包出口、软件信息服务、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文化创意、智能控制系统、电子产品研发)、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有机硅、精细化工、太阳能用多晶硅、高附加值化学纤维)、光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绿色制造、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型设备、数字化制造设备、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机器人、新型节能环保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大型特种构件制造装备)、新能源(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燃料电池、生物能电池、光伏发电应用技术及太阳能光电产品)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突破,以培育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为重点目标,为全省支柱产业加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农业领域重点围绕现代种业及高效安全生产、绿色食品及农林产品加工、农林生态安全与生物质利用、农用物资、农业机械装备等技术研究与示范,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改善农村民生提供技术支撑。社会发展领域重点针对全省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资源环境、生物和新医药领域的科技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同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支持民生科技和实用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支持解决重点学科领域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难点问题。

  科技转化示范计划364项,安排经费1829万元,主要是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点科技成果转移化计划、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工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79项,安排经费1700万元。

  科技条件平台与人才计划安排项目152项,经费2288万元。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59项,安排科技专项经费950万元;重点实验室主要支持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学科前沿、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符合国家、江西省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从事的研究开发活动属全省优先发展的学术和技术领域,且在国内有一定优势和特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是围绕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着重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符合国家、江西省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是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在省内同行业或同领域中技术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赣鄱英才555工程安排经费338万元,针对领军人才和高端柔性特聘人才进行资助,共15名。

  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科技专项经费563万元。着力推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江西省转移和产业化,大力开展国内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江西产业竞争力,培育具有对开放型国际化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体系计划项目29项,安排科技专项经费1330万元。主要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示范基地、科研院所基础设施配套、新农村试点示范。

  科技入园行动计划安排经费2100万元,其中包括民营科技园100万元。

  其他计划安排经费3193万元。主要是,科技“三援”、专利申请与实施专项、“六个一”工程经费、国家重点新产品配套等经费。

  结转项目共安排经费4784万元。主要安排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配套、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科技创新研究专项、新农村试点示范工程和赣鄱英才555工程等。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及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省科技厅全年安排科技创新团队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8项,科技专项经费1000万元。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专项计划主要围绕绿色光源、航空制造、生物和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25个团队进行资助;省主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主要在机械及光机电一体化、冶金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农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化工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确定培养对象13名。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计划确定培养对象23名。

  (沈卫)

  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

  “概况”2012年,各成员单位和设区市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为新契机,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策部署,围绕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目标,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出积极贡献。

  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12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32.3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9.56%,占全省GDP比重14.92%,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8217.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39.8%,同比增长10.5%;产品销售率为99.1%,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较好。金属新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及新医药、非金属新材料、文化及创意制造五大产业合计完成增加值1611.4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8.2%。运行质量显著改善。2012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达到10345.32亿元,同比增长15.51%。其中,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绿色食品制造产业表现抢眼,分别同比增长28.4%、49.4%和33.3%;金属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75.99亿元,占十大新兴产业总量近五成,达48.1%,同比增长12%。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利润440.54亿元。其中,半导体照明、航空制造、生物及新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赢利迅速,分别增长95.5%、43.7%、42.7%和35.6%,比全省工业利润增幅高79.1、27.3、26.3和19.2个百分点。产业布局逐步优化。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集聚,产业聚集度稳步提高。南昌、鹰潭、宜春、上饶、新余5个地区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均名列全省前茅。2012年,五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167.32亿元和主营业务收入6870.79亿元,分别占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60.4%和66.4%。鹰潭、宜春、南昌分别实现利润78.79、74.27、67.95亿元,位居全省前三甲,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发展,企业规模实力发生新变化。培育认定成效显著。按照江西省创新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完成江西省首批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认定第一批省级创新型企业84家;新增中国瑞林和江西青峰药业2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204家,其中,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被省政府授予优秀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25家。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国家认定,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开展了二个批次的高企认定,新增121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47.6%,为培育创新型企业后备力量夯实基础。新认定国家级动漫企业3家。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专利。洪都集团大飞机C919前机身、中后机身进入试制阶段。新钢集团开发新产品25个,产值61.3亿元,P460NL2、P400NGL4低温移动罐车用钢的成功开发,成为国内首家能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赣州江钨新型合金材料有限公司起草的《电工用火法精炼再生铜线坯》国家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江钨控股集团2012年专利申请量、受理量首超100件,授权量比上年增长37.5%。江铜集团共申报专利9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1项,《一种钼焙砂处理工艺》荣获第十四届中国专利奖及江西省第二届专利奖。规模扩张步伐加快。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0家重点调度的创新型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研发投入3900.4、861.6、280.9、64.2亿元。江铜、新钢、晶科能源等9户收入过百亿的企业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67.32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总量的29.6%,拉动全省工业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8%。省直单位调度创新型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研发投入2685.1、490.8、213.3、34.9亿元,独占鳌头。萍乡、南昌、新余创新型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2.6、244.9、209.5亿元,位于全省地市前列。

  重大项目集聚效应凸显,项目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投资引导项目实施取得新进展。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专项资金的实施力度,2012年统筹安排4亿元。经设区市政府申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综合平衡,确定了56个投资引导项目给予支持。项目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带动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总投资2668.93亿元,同比增长23.5%,占全省总投资的23.4%,拉动全省投资增长5.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9.3%。其中,新开工项目3082个,共完成投资1776.02亿元,拉动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7.0个百分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蓄足了后劲。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成效突出。2012年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会3次,协调推进重大项目151个。推动各产业投资加速放大。航空制造产业完成投资43.97亿元,同比增长2.18倍,增速远高于其他九大产业,稳居十大产业之首;绿色食品产业完成投资623.77亿元,增长28.0%,投资额比上年增长136.52亿元,对新兴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十大产业中最高。生物及新医药、非金属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文化及创意和光伏分别完成投资214.42、278.61、346.13、172.78、606.57和218.59亿元,分别增长62.6%、40.9%、28.0%、19.6%、17.8%和2.7%。省重大科技专项推进有力。2012年安排重大科技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K发动机工程化应用及关键技术研究”“江西省页岩气富集规律及地质选区关键技术研究”“特种陶瓷材料关键技术研究”“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鄱阳湖流域水生植物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同时,安排2020万元资金,支持“稀贵金属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26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切实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协同创新优势巩固提升。国家级研发平台稳步发展。全省建有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9个。新申报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离子型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通过科技部现场可行性论证;新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省总数增至8个。截至2012年底,9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有在职或聘用的院士14人,高级职称研究人员447人,博士309人;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53项,项目总经费6.86亿元;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69项,发明专利365项,发表论文2914篇,SCI、EI、ISTP收录752篇;转化科技成果240项,解决关键技术问题251个;服务企业353家,产生效益31.5亿元。省级研发平台加快推进。新组建了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增至7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0个。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45家。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产品销售利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超过40%。依托江西江特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组建的江西省锂离子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年产1000吨负锂锰基正极材料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有效支撑了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宜春依托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员1088人,投入科研经费2.13亿元,成功开发新产品152项。高校创新平台协同有力。遴选确定了最后一批8个高水平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圆满地完成了“311工程”目标任务。启动实施江西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决定紧紧围绕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在2012-2015年期间,省财政投入8亿元,在全省高校建立4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每个中心建设经费2000万元。2012年首批立项建设了江西农业大学牵头的“猪牛羊良种培育及高效扩繁”等1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批中心集聚了12位院士和一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共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等66个单位加盟。

  突出抓好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园区规模迈上新台阶。四大高新区引领发展。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省园区经济的领头羊。南昌高新区完成生产总值316亿元,增长14.6%;园区营业总收入1300亿元,增长16.5%;财政总收入47.3亿元,增长26.3%;固定资产投资299亿元,增长3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亿元,增长15%,占全市的23.3%;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首次超百亿元,达到110亿元,占全市的28.1%。景德镇高新区和鹰潭高新区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7.9亿元、358.3亿元,同比增长14.8%、16.7%;完成工业增加值60.3、47.2亿元,同比增长22.5%、13.9%。基地经济规模不断放大。2012年新增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使江西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达25个,其中国家高新区4个、科技城(创新型城市)4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4个、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17个国家级基地(不含高新区、科技城)实力日益壮大,完成工业总产值6142.06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2981.7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55.7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92.72亿元,利润总额288.2亿元,利税586.47亿元;固定资产投入910.5亿元。萍乡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企业总数达786家,形成了4个产业聚集区,全年工业总产值达307.6亿元,实现利税62.4亿元。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2012年,全省17个国家级基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03.32亿,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78%;建有研发机构28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22个;拥有科技人员55096人,承担国家科技项目128个;开发主导产品1349项,国家知名品牌14个,省级知名品牌134个;培育国内500强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21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92家。萍乡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实施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124项,获科技扶持资金3253万元;建有各类创新平台21个;20余家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分别在基地核心区设立了研究院;基地与国内8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合作项目230余个;柔性引进院士15名、博士193名。促进了基地“院士经济”和“博士产业”的蓬勃发展。

  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显著提升。团队布局日趋科学。2012年新组建了5个知识创新团队,4个技术创新团队。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增至108个。其中:在省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属医院等24家单位组建了52个知识创新团队,在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了56个技术创新团队。从产业分布来看,光伏产业4个,新材料产业22个,锂电与电动汽车产业6个,绿色光源产业5个,生物和医药产业25个,航空制造产业7个,先进装备制造产业9个,电子信息产业4个,绿色食品产业16个,文化及创意产业4个,其他领域6个。每个产业均有4个以上科技创新团队作支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开展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精心制定调研方案并设计问卷调查表,采取重点调研和面上调查相结合,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资料、实地察看、问卷调查等方式,基本摸清了全省科技人才团队建设的总体情况、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团队建设提供了依据。以考核促提升,对创新团队年度目标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度考核,推进团队完善运行机制。继续加大经费支持力度。2010年、2011年分三批安排了1530万元经费,用于75个创新团队建设,2012年省科技厅又安排了500万元支持25个创新团队的建设。省消化疾病诊疗技术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构建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临床药物实验平台研究》,获经费1650万元。

  大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产业创新动力明显增强。创新产业投融资机制。建立绿色信贷制度,通过金融杠杆引导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截至12月底,绿色信贷余额为512.17亿元,比年初增加141.81,增长38.29%;绿色信贷余额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3.51%,较年初提高了0.29个百分点,绿色信贷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8.1%。截至12月底,国家开发银行江西分行承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24亿元,发放贷款51亿元,贷款余额101亿元;300户科技中小企业获银行融资45.1亿元;举办“百园千企”政银企对接会,促成金融机构与219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授信481亿元。省高技术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机制,积极打造高新技术孵化培育、投资到退出的一体化产业链。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循环贷款、规划贷款等金融产品,融资支持了洪都航空技术改造,都昌老爷庙风电场,华电电力螺杆膨胀动力机发电,升阳光电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蓝星化工新材料等项目,支持了稀有金属、医疗器械等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江钨“走出去”等项目。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创新融资模式。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百家俱乐部”等融资模式,支持赣州远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截至12月底,承诺中小企业贷款21亿元,发放18亿元,贷款余额28亿元。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2012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6.5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3.2%,占省级财政支出预算2%;省级财政科技支出决算数为8.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7%,比省级财政支出增长高出38.8个百分点,加上省级科技预算补助市县支出0.89亿元,省级科技总支出9.64亿元,占省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2%;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决算数为2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5%。新增安排5000万元,整合其他财政资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安排经费9118万元,大力支持“赣鄱英才555工程”。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高校建设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实验室和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培育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全省科技创新团队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230项,省部级项目320项,争取经费达4.8亿元;开发新产品420项;获专利授权346项,其中发明专利159项;形成技术或产品标准125项;出版专著35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19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60篇;有5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59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解决产业技术难题173项,转化科技成果510项,实现产值累计超过101.4亿元;引进院士高层次人才131人,培养博士150人。江铜集团铜冶炼技术创新团队开展铜冶炼炉渣资源综合回收等8项铜冶炼项目研究,成功制备出99.99%的铼粒。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团队研发出“中文天地”移动阅读书城,市场前景广阔。

  “开展招商推介活动”2012年,省科技厅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与资本对接活动,举办“五场合作推进会”,即稀土、LED、直升机产业合作推进会,有机硅产业基地与央企对接会,锂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组织6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上百家企业参加青岛国际消费电子展、北京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广州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高交会、文博会、上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等6个国内展会和台湾光电展、美国太阳能展、巴西电子展等5个国(境)外展会,宣传江西、展示产品、签约了一批项目。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89家,实际利用外资60.59亿美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65个,占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46.26%。

  “实施优惠政策”2012年,省国税系统努力落实好科技协同创新优惠政策,全年共减免税额47.41亿元,同比增加16.09亿元,增长51.4%,占全省国税系统全部减免税额比重三分之一。其中免征航空制造业增值税16.33亿元;为光伏企业办理出口退(免)税1.68亿;190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退免增值税5.59亿元;43家软件企业退还增值税3310万元。全省地税系统服务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各类减免税6.3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2.91亿元,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2.62亿元。全省共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用地229个,总用地2880公顷,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2786.67公顷,用地总面积占全省重大项目用地的42.21%。

  “落实人才政策”2012年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资金支持实施学科带头人、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新增学科带头人13人,新增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33人。大力支持“赣鄱英才555工程”,省财政共安排经费9118万元,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顺利实施。加大高校专业设置调整力度,全省高校本科专业共有978个,专科专业共有2642个,约有40%的专业为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全省高校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全省创业大学累计培训企业人员2万人次,举办科技中小企业总裁MBA高级研修班,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经营人才。

  (颜翔)

  合作与交流

  “概况”2012年,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省科技厅大力推进科技大开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展和新的突破,拓宽了科技合作渠道、深化了科技合作水平,大力推动了江西省的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出特色。针对江西省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科技人才不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少等这一系列制约全省科技发展的因素,坚持“争取项目吸引人才、发展基地培育人才、项目支撑基地发展、人才促进科研建设”,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争取了一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2年,围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项目为载体,共落实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计划8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达5440万元。在注重科研项目产学研的连续性方面,近年来为江西省航空制造企业和研究机构争取9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争取经费达6289万元。留住了一批高层次归国科技人才。主动与科研院所联系,帮助归国科技人才争取项目。通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留住了一批高层次归国科技人才。杨炀、陈祥树、侯豪情、陈焕文、李文等一批海归已逐步成为江西省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

  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出成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为此,省科技厅重点支持企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执行为企业解决一批关键技术问题。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2012年,恒天动力有限公司、昌河航空工业集团、江西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项目获得科技部的资助,有力地发挥了全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大力促进全省优势产业的发展。扶持中小企业,挖掘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新兴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项目支持充分挖掘科技合作发展潜力,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桑海生物医药孵化器作为一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里面聚集了一批海外归国人才,并与美国和欧洲等国际科研机构和公司的合作,通过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性项目挖掘中小企业发展潜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助力跨国合作,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企业有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才能够有效地打破国外对我国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技术封锁。2012年,一批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验收,这些项目通过合作研发减少了研制时间,降低了研制风险,节约了经费,同时能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基础及市场影响力,以最快的速度投放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拓宽创新合作渠道出亮点。提升国际合作层次、延伸科技合作维度。充分挖掘省内国际合作资源,鼓励省内院校参与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使全省的科技合作不再停留在与国外民间合作水平,能够登堂入室参与政府间项目,有效地提升了国际合作层次、延伸了科技合作维度。省山江湖办、南昌大学中德研究院、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先后承担和完成了我国与埃及、芬兰、泰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双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继续深化与北美、西欧等地区发达国家科技交流合作的同时,与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与印度、泰国、菲律宾、埃及、南非和马里等亚非国家的科技合作得到进一步扩展。

  2012年,省科技厅先后组织各设区市科技局及相关企业参加第九届满洲里中俄蒙科技展暨高新技术产品展览会、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会,使江西省企业加深了对外部市场的了解,扩展了合作的渠道、推动江西省企业与云南省以及东南亚、南亚的合作。2012年共组织15批51人次赴俄、美、等2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招商,引进技术、人才和项目,达成各类科技交流合作100余项,尤其在民用直升机、有色金属、生态环保等领域拓展了合作渠道。

  “培育一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2年,省科技厅在原有的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6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基础上,新认定5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增1家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江西桑海生物医药孵化器经过评审被批准认定为新一批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医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该基地引进了一批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创新创业,并在南昌大学培养了一批科研团队,进一步完善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布局。

  “拓展院地合作空间”2012年,江西省科技厅先后与湖北省科技厅、湖南省科技厅签署《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武汉大学签订《关于加强省校科技合作的协议》《庐山植物园与武汉大学合作框架协议书》《江西省计算技术研究所与武汉大学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共享、共赢、共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方优势,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人才流动、科技交流及项目合作;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共建全国或区域性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科技基础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科研基础条件平台的开放与使用,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举行2012江西--香港技术、人才、项目对接会”6月8日,由江西省科技厅主办,香港创新科技署协办的“2012江西--香港技术、人才、项目对接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此次对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搭建技术项目和人才合作平台,促进江西和香港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来自江西省科技厅、南昌高新区、新余高新区、景德镇高新区、香港创新科技署、香港生产力局、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香港科技园等有关单位代表50余人参加此次对接活动。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科学园公司在会上作了技术推荐。江西省南昌、新余、景德镇3个国家级高新区分别介绍各自的技术需求。通过推荐和交流,初步达成了一批技术合作意向。主办机构希望能将对接活动办成常态化,使之成为赣港双方技术项目人才合作的重要平台。

  (刘文娟)

  高校科研及成果转化

  “概况”2012年,全省高校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平台“311工程”,启动实施江西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在搭建创新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引进创新人才、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5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18953人,占97.3%。高校获得科技经费13.69亿元,同比增加7300万元,增长5.3%。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课题8235项,投入经费12.13亿元。出版科技专著42部,发表学术论文1.69万篇,其中SCIE收录1620篇、EI收录2094篇、ISTP收录656篇;申请专利1798项,其中发明专利844项;获专利授权837项,其中发明专利266项。承担国家级项目107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9项、“973”计划13项、“863”计划3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9项、科技部重大专项6项,共投入经费44327.3万元,项目数和经费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56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7项,南昌航空大学罗胜联教授荣获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实现江西省该奖项“零”的突破。全省高校有9项国家级项目通过验收;鉴定成果117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1项。

  “启动实施“2011计划””2012年,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2011计划”,成立了以省政府副省长朱虹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了《江西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意见》。坚持国家和江西省重大需求目标导向原则,计划2012~2015年在全省高校建设4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对每个协同创新中心,省财政将安排2000万元建设资金。计划在2012至2015年期间,省财政投入8亿元,在全省高校建立4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创新要素聚集的战略高地和协同创新的新优势。首批立项建设的江西农业大学“猪牛羊良种培育及高效扩繁”等1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已于9月21日授牌。到年底,10个协同创新中心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等66个单位加盟,汇聚12名院士、4名“长江学者”和8名“国家杰青”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扎实推进“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4所高校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获得中央财政4亿元、省财政1.36亿元的支持。

  “完善高校创新平台体系”2012年,全省高校创新平台“311工程”全面完成遴选任务,确定8个高水平实验室和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三年来,共遴选确定10个高水平实验室和11个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省财政共安排专项经费2.4亿元。此外还新增1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和5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江西理工大学等组建的“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依托赣南师范学院组建的“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评审。

  “高校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通过实施“井冈学者”计划和“赣鄱英才555工程”等人才计划,引进了一批以“千人计划”学者王野乔为代表的海内外高级人才。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江西省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本土人才。2012年,全省高校共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占全省总数的69.2%;29人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占全省总数的87.9%。在2012年公布的江西省第四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中,高校囊括了全省5个知识创新团队。

  “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全省高校承担企、事业委托科技项目2202项,经费4.13亿元。新增“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达到7个。南昌大学与省水利厅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南昌航空大学与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显著”2012年,省教育厅继续实施“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落地计划”,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确定了100个项目,投入经费4000万元。全省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08项,合同金额3621.5万元。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成为江西省第二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并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截至2012年底,入园企业达到73家,其中12家是依托高校科研成果创办的。

  高新技术产业

  “概况”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运行整体上由缓中趋稳向企稳回升方向发展,呈现生产向稳、效益改善、利润上扬、区域协调的良好局面。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为抓手,以高新园区及特色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并举,坚持人才建设与环境建设并举,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举,总量实现进阶。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63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23.8%,占GDP的比重达到8.98%,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规模持续扩张。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内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2户,比2011年增加145户;产业户均产值3.5亿元,比2011年上升0.2亿元/户;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29户,占64.9%;增加96户,占比上升0.2%。

  运行缓中企稳。承接2011年下半年的放缓趋势,2012年前8个月产业生产持续小幅回落,8月份增加值月度增速下滑到最低点5.5%。进入9月份以后,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的初步显现,增速逐月回升,9、10、11、12四个月单月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4%、13.6%、8.4%和10.6%,企稳态势日益明显。全年增加值累计增速保持在10%-20%区间,总体增长平稳。

  出口逆势走稳。在外需持续萎缩的大环境下,产业克服动能不足,实现平稳出口。2012年,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05.4亿元(约合97.2亿美元),比上年微降0.8个百分点。电子信息领域出口逆势上扬,同比上增42.7%,达246.1亿元;其他领域实现出口交货值与去年持平或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实现出口交货值居各领域首位,达260.5亿元,占全省的43.0%,但增幅同比下降10.2%,成为拉低全省出口的主因。

  盈利逐季上扬。产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337.5亿元,比上年增长9.8%;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4.0亿元,比上年大幅下降55.0%。盈利呈现逐季大幅增长态势,第二、三、四季度实现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季度环比增长53.3%、20.2%和44.0%。

  区域协同推进。2012年,增加值总量突破百亿元的设区市达6个,比上年增加3个。南昌、九江和赣州分列前三甲,实现增加值分别达235.5亿元、132.0亿元和124.7亿元。除新余因光伏产业影响发展受阻,其他设区市增加值均实现同比增长。8个设区市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上升,3个设区市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分别是:萍乡、景德镇和吉安,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15.95%、12.13%和10.1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发展稳步推进”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完成总产值2760.3亿元,实现增加值638.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5.5%和54.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5.0亿元、利润总额146.2亿元、出口交货值285.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5%、43.3%和47.2%。

  (佘彦)

  专利

  “概况”2012年,江西省知识产权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协同创新,立足省情,解放思想,改革奋进,在知识产权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各方面取得新的成绩。全省专利申请量达12458件,首次突破一万件大关,专利授权量7974件;《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开展执法调查,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果;专利工程师职称序列积极筹建,《江西省专利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办法》已由省知识产权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文,解决了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职称问题;江西省专利代理人培训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队伍进一步壮大;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南昌代办处工作服务质量排在全国前列。出台《江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江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工作历时两年多,经过前期准备、战略专题研究、纲要文本制定、讨论论证等4个阶段,2012年5月22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6月13日省政府正式颁布实施《江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面指导江西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时间跨度为2011年到2020年,内容涉及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涵盖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全部领域,为加快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全面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创新江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专利推进工程启动。为配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培植区域知识产权优势,省知识产权局积极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专利推进工程方案》。通过专利创造“681”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利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专利产业化推进和专利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专利维权工程、专利工作体系强化工程、专利人才培养“521”工程六大子工程的逐步推进,知识产权工作4个方面基础更加夯实。继2011年完成的光伏材料、非金属新材料和金属新材料3大产业专题库之后,2012年,省知识产权局支持7个设区市分担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余7个专题数据库,并支持了11个设区市建设地方性专利管理平台。第二届江西省专利奖评审前期工作已完成。完成全省第二届专利奖的前期申报、专家评选、评委会评审等前期工作,并报省专利奖励委员会审定。10个拟奖专利项目涉及光伏、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产业化中的核心专利,改善了全省优势特色领域中的技术瓶颈和难点问题,对形成产业链及延伸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推荐全省优秀专利项目参加第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评选。江西青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穿心莲内酯磺化衍生物及其药物组合物”获得优秀奖。

  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宣传专利法律法规。2012年,省知识产权局充分利用“3.15”“4.26”“5.15”等契机,加大知识产权宣传,营造保护创新良好社会氛围。4月26日,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普法办、省律师协会、省专利事务所、南昌市科技局、南昌市知识产权局、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南昌市工商局、南昌市普法办等单位,在南昌市八一广场开展以“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促进社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4.26”知识产权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各设区市知识产权局也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省共开展公众宣传、咨询、广播宣传、企业座谈、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的专项行动宣传活动68次,出动人员12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4万多份,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大平台构建基本完成。2012年,省知识产权局除了继续根据泛珠九省(区)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开展泛珠区域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协作交流外,并与全国31个省市签订了全国知识产权系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在立案协作、案件协办、联合执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协作交流。为了进一步提高执法办案水平,10月,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组织召开了东部地区知识产权系统执法案例与实务研讨交流会,总结了东部地区执法办案的工作情况,相互交流了办案经验,听取了对《专利侵权判定标准及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标准(草稿)》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区域执法协作和交流。“5.26”工程建设不断推进。2009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江西省知识产权局进入“5.26工程”,省知识产权局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和本地“5.26”工程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专利执法工作的机制建设、条件建设、队伍建设,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推动提高执法工作水平。2012年省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了全省专利行政执法标志统一申领工作,执法标志申领延伸到县一级知识产权局,共向国家局申领执法标志120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南昌代办处专利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2012年南昌代办处共受理专利申请1.34万件,其中:电子申请9682件,纸件申请3708件,收取专利费1133.71万元;共计26090笔。开展本地电子化扫描3733件。出具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证明85件,计181项。受理电子申请注册用户333个,出具减缓证明1239件,出具专利登记簿副本60份。加强对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排查监控,到年底,江西非正常专利申请为零;加强咨询工作服务,累计接待各种形式的咨询服务达1.2万余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