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夜巡》

  如今,这幅画叫作《夜巡》,高363厘米,宽437厘米,正在阿姆斯特丹。但在1642年,这画还没经历之后保存不当导致的氧化,还不那么暗,而且高度为379厘米,宽度为453厘米。在伦勃朗交稿时,他试图描绘阿姆斯特丹市民自卫队的诸位好汉们。当中那位白领结黑袍子红饰带留胡子的仁兄,就是时年42岁的班宁·科克先生;他身旁那位黄衣白饰带的,则是他的中尉威廉·范鲁伊滕博奇先生。他们俩受尽宠爱,引领了所有光线—因为他们答应给伦勃朗单独付双倍的份子钱;在班宁·科克先生左侧,是一个金发璀璨的姑娘:她和前两位先生一起,承当着主要的光线,是为画面的焦点。因为色调之故,她是这幅画中最明亮也最美丽到不真实的部分,这当然是有原因的—黄色在那时候,总和胜利相关。

  为了制造斑斓的颜色,伦勃朗施展了他当时独步天下的技法:透明厚涂,先用灰白色以厚涂法画出画面整体的素描效果,再用透明油彩一层又一层地敷上,于是最后得到丰富的色彩变化。于是这幅画色彩层次分明,鲜活动人。中心人物周遭那十余位好汉,或抬臂,或回头,或争闹,或闲聊,全景协调,氛围跃然,仿佛自卫队正待出发。当然,后世学者还会分析说:班宁·科克先生代表着加尔文新教,而范鲁伊滕博奇先生代表着天主教,他们的平衡意味着荷兰的宗教时代,而其中掺杂的市民则象征着阿姆斯特丹各阶层,整幅画就是代表自卫队在尽着义务,与市民们混融一片,并保护他们……当然,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无论如何,伦勃朗成功了:一如他曾经描绘了杜尔普先生和科学一样,他描绘出了阿姆斯特丹自卫队,以及他们身后的“市民义务”。在这幅画里,他们英武、紧张、跃动、丰富、饱满、鲜活,是一支活生生预备保卫城市的团队,从此书之竹帛,存于历史之中。他想让色彩表达思想,想让光线表达情感。他成功了—但不是在1642年。

  事实是,1642年,自卫队队员看到了这幅画后,先是疑惑,然后大笑。他们把这幅画当笑话说给妻儿听,他们的妻儿又负责把这个笑料传播开去,最后成为全城的笑话。这个笑话的核心是:

  “你相信吗?我们每人付那家伙一百盾,结果就是,他在画里给我们露个脚、露只手、露个肩膀、露个后脑勺,还模模糊糊的,看都看不清……有的人被光照着,有些人塞在黑暗里,然后,这家伙还打算问我们每人要点钱?!太荒唐了!”

  荷兰人很聪明,很小市民,习惯按合同办事,勤于工作,凡事不肯吃亏,自卫队的人尤其如此。这一代的自卫队员无须上战场,但他们总觉得自己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群体肖像画是他们获得军人荣耀的好机会。他们不是没见过肖像画—17世纪初,哈尔斯已经树立了群体肖像画的模版:每个人都露脸、露身段,整齐而不致呆板,像一幅从容的群体照片。而伦勃朗,这个家伙,就这么把大家画得乱糟糟,有主有次,然后伸手要钱?自卫队队员笑完之后,觉得自己不能当冤大头。他们有充分的借口拒绝付钱:

  “把我们画得那么不平等,我们可是每人付一样数额的钱啊!—不起诉你就不错了!”

  之后的一切并不出人意料:其他画家,本来就觉得这位同行既年轻又走运,心头不快,借此时机,顺便跟他们主顾聊天,说伦勃朗的不是;主顾们都是商人,不是艺术鉴赏家,听了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也觉得伦勃朗这么画,确实不太地道,于是顺嘴开始嘲讽两句。这是每个时代的特征:一个年少成名、思维领先周遭的天才,总会吸引足够的仇恨,在他略不顺意时,便泰山压顶而来。市井之徒甚至没见过伦勃朗什么画,但插一嘴说俏皮话总是会的。于是,“伦勃朗的阴暗很造作”,“伦勃朗的光线根本不明亮”,“伦勃朗总是玩弄他那些光和阴影的把戏,把人脸画得乱七八糟”,“他为什么就不能正经画一幅大家看得清晰明白的画呢”。这是轻的,继而便发展到了“本来他能走红就是撞大运,只是公众糊涂,被他骗了”,于是,全世界都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相,开始展示自己的高瞻远瞩:

  “伦勃朗完蛋了,他走红本来就是个骗局,如今被揭穿了!”

  因为阿姆斯特丹全是小商人,裁缝、眼镜商、磨刀匠、花匠、面包商、肉商、水果商、肥皂商……他们勤苦工作,只指望一辈子做生意糊口,从不指望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何升迁;普通画家和他们几无两样,一辈子生死在这么个无望的小圈子里。他们对伦勃朗很好奇:这个画家,原本也该做一辈子普通市民,凭什么就住进豪宅过上好日子了呢?这种心情,在伦勃朗倒霉的时刻,反弹得格外强烈。

  荷兰人是一群精明聪慧的市民。这曾经是伦勃朗的幸运:富裕市民的购买力,曾经让他过上自足的生活。但在1642年这幅画完成后,又造就他的不幸:这个平民社会,不像意大利的贵族们,会用相对开明的、超前的眼光观赏艺术。他们更在意画得“对不对”,是否符合已有的规范,是否给了每个人平等的份额。对他这样接订单的艺术家,口碑就是一切。你可以想象,富商们花钱买画挂在墙上,是希望来宾赞一句“哟,这不是那位可敬的伦勃朗的作品么?”,于是面上有光,花出去的金币买回了十足十的脸面,而非“什么,你居然收藏伦勃朗这家伙的画?!”

  他成了公众话题,曾经订不起他画作的人,视他为一件被揭穿泡沫的奢侈品;曾经订得起他画作的人,如今避之唯恐不及。荷兰人觉得自己是个民主社会,平民的眼光至为重要;如果所有平民都觉得这个人糟糕,那他可能确实很糟糕;同行不维护他,诗人如冯德尔之流嘲笑他;他的富裕和成功,也成为一种罪过。嘲笑他的人里,有许多甚至没看过他的画,只是单纯觉得有趣。在这波声浪中,他的订单急速减少,命运的阴影如北海阴云,正匆匆随风而至。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