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关在家里,谁也不见,什么都不想干。他母亲含泪问我,怎么办?怎样才能把他从绝望的深渊里拽出来?
某男生在市重点中学读书,成绩在班里属中等水平,班主任根据三次模拟考的结果判定,这位学生考上一本的把握很大,但距离名牌院校尚有距离。父母听了老师的分析后,都觉得他能考上一本就很不错了。
没想到,高考结束后,这位考生认为试题一点都不难,自己这次发挥得格外好,对自己信心满满。尤其是对照标准答案对自己的各科试题进行估分后,他拍着胸脯对父母说,自己真的考得很好,估算的原始分是580多,转换成海南的标准分至少在780分以上。真实成绩出来,只会更高,绝对没有问题。
他父母查阅以往的录取情况,发现780分以上在海南是足以能被上海同济、天津南开等985重点院校录取的分数,父母信以为真,欣喜若狂,带着他去新马泰十日游,对他有求必应,言听计从,也把他的估分结果昭告亲友,享受大家的羡慕钦佩之情,没想到高考成绩公布后,他仅考了630分,刚上一本线。因为之前的期望值太高,他和父母同时跌入失望的深渊,被痛苦、沮丧和挫败的情绪包围着,别的同学都忙着走亲访友,游山玩水,独他家愁云惨淡,他把自己关在家里,谁也不见,什么都不想干。他母亲含泪问我,怎么办?怎样才能把他从绝望的深渊里拽出来?
这位考生之所以对自己的成绩感到痛苦绝望,与他之前对自己分数估计过高有关,而据一项心理学统计结果,在高考中,能正常发挥的考生只有60%左右;约有20%能“超常发挥”,考出比平时更好的成绩;而“失常发挥”、考不出平时水平的学生也占20%左右。在对成绩的估计上,男生容易把分数估计得偏高,女生容易把成绩估计得偏低,等真实成绩发布之后,估分高而实际得分低的考生更容易被负面情绪侵袭。
因此,首先,在考试结束后,家长最好淡化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别对孩子旁敲侧击,总问孩子考得好不好,逼他估计分数什么的,以免孩子滋生厌烦焦躁情绪。反正再急也不能提前知道成绩,再问也改变不了考试结果。如果特别想了解估分结果,千万不要只盯着一个点,最好指导孩子进行梯度估分,即最高能考到什么分数,中等或者最差能考到什么分数。并给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就是父母知道你对高考竭尽全力了,您考出什么样的成绩,我们都接受,都为你高兴,给孩子吃颗定心丸,也避免成绩不如意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冲击。
其次,在高考结果揭晓后,就算孩子发挥失常,没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要认识到成绩的不可更改性,勇敢地接受它,并且是以积极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比如上面这位考生和他的父母,与其悲观绝望,不如换个角度想,我们原本的目标就是一本,比起那些不小心掉到二本的考生来说,我们幸运多了,这样一想,原来的挫败感就会被成功的喜悦取代。
还有,和孩子一起分析分数失常的原因。可从实力、技巧和心态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像这位考生,他的成绩应该属于正常发挥之列,与班主任预测的能考上一本也吻合,是他自己高估分数,高期望带来的极度失望。鼓励他调整期望值,接受现实的分数,多跟高考落榜、考不上一本的同学比,缓解内心的失落和绝望。
通过三次咨询和家长的积极配合,这位男生紊乱的情绪得到控制,开始与同学正常交往,谋划假期生活,最终高高兴兴背起行囊到外省的一所本科院校就读了。
借助这个案例,我想提醒广大考生的家长,高考结束后,在鼓励孩子适度放松的同时,千万别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因为据心理专家不完全统计,从高考结束到收到录取通知书这段时间里,60%~70%的高考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从“估计分数—等待成绩公布—填报志愿—等待录取结果”到“拿到录取结果—奔赴大学报到”,高考结束之后,一系列漫长、焦灼、充满挣扎与困惑的日子以及各种严峻的考验都等在那里。在最初的疯狂和放松之后,考生们会因为成绩没公布而坐如针毡,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焦躁绝望,会因为录取的学校不是最想读的而纠结茫然,亦会因为生活散漫无序而空虚无聊,所有这些都需要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共同面对。
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真诚与值得信赖的朋友,以过来人的智慧和经验引领孩子理性估分,积极对待考试结果,填报出适合自己的志愿。关注孩子的心理危机和负性情绪,培养孩子的自管和自理能力,让孩子合理安排假期,不过度地沉溺于网络、游乐、打牌、酗酒中。最好跟孩子商定个每日作息表或每周日程安排表,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满足身心需求,发展兴趣特长,培养家务和自理能力,让高考后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规律,也为孩子适应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