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庭环境很优越、很正常的80后女大学生令她的妈妈很困惑,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总能很轻易地爱上一个人。
车老师:
最近听说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家庭环境很优越、很正常的80后女大学生令她的妈妈很困惑,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总能很轻易地爱上一个人——因为男同学长得像陆毅一样帅,她便在入学不久主动追人家;分手后,去外语学校补习一个多月,又疯狂迷恋上那儿的男老师;母亲没有办法,又安排她上另一所外语学校,谁知没多久她又喜欢上新学校的男老师……据我所知,她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只是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大多由母亲陪伴,父亲忙于工作,留给她的时间不是很多。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父亲影响了女儿择偶观”的事例吗?
因为您身处大学校园,身边的年轻人很多,不知这个例子是不是现在年轻人的常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盼复!
晓周
这位80后女孩儿之所以频频地爱上别人,与她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在”导致的“父教缺失”有很大关系,可以看成是“父亲影响了女儿择偶观”的典型事例。
“父亲不在”通常是指父亲死亡、离异、长时间离家出走以及由于工作或缺乏责任而不在孩子身边。“父教缺失”的涵盖面比较广,首先是指在由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中,父亲疏离于孩子的生活与教育;其次,在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家庭里,父亲为求生计外出务工,父教功能几乎处于缺失状态;此外,即使在完整家庭中,有些父亲因为过于专注事业而忽略了父亲的角色,或者因为不懂得如何扮演父亲的角色而未尽到教养的责任,父爱“近在身边又远在天涯”。
上文中的80后女孩显然属于“父教缺失”的第三种情形,即父亲因为忙于工作,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履行教养责任,导致了女儿恋爱交友上的随意与盲目。
关于“父教缺失”对女儿择偶的影响,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多。比如美国学者马维斯·赫塞林顿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面对陌生男性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来自离婚家庭的女孩更早、更频繁地与男孩约会;哈佛大学的罗斯派克博士则更深入地指出,女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往往是父亲影响的结果。父亲对待女儿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疏离或鼓励她们的依赖性。疏离的结果使她们更容易产生慕男情结,变成感情随便的“花痴”;而纵容女儿的依赖性,则容易使她们变成没有主见的“牛皮糖”。
上述研究资料揭示了很多女孩频繁约会、感情不稳定的缘由,正是由于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的爱护与引导,让女孩内心充满焦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也缺乏与异性相处的经验,导致在成年后性观念比较混乱,无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在情感的选择中走极端。
其实,“父教缺失”对男孩子的影响更大。父亲是男孩子的启蒙之师,男孩一般通过观察与模仿,从父亲身上习得男性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模式,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因为父亲缺席,男孩子只能潜移默化地跟母亲学。所以,很多由母亲一手带大的男孩子带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阴柔、懦弱、胆小、遇事缺乏担当等。很多80后的恋人,之所以爱得轰轰烈烈,进入婚姻后婚内生活一团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教缺失”酿造的恶果之一。
在我国,受“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沉重的生存及竞争压力,很多男性意识不到或者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父教缺失”的情形比较严重。父亲是孩子的启蒙之师,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源泉,是男孩子将来发展自己的男性特征的“楷模”,也是女孩子了解“男人应该如何对待女人”,从而形成正确的婚恋观的渠道。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父亲应该认真履行人父职责,抽空多陪孩子,努力做孩子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给孩子当好榜样,用充沛的父爱支撑孩子的成长,引领孩子走向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