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凭空想病的时候,顺其自然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回忆起那些青春往事。
是的,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个地方有巍峨的山,有清澈的水,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我们那里的人们都很善良、质朴。他们靠种植庄稼维持生活,过得艰难,但是却很欢愉。就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质朴的村民,以及亮丽的风景。除了这些,还有着让人心疼的爱情。
我的出生,给家里人带来了巨大的欢乐。他们都非常喜欢我。毕竟我是一个带“把”的,要知道我们那里重男轻女的现象特别严重。记得我们村里有一个女人,一连生了六个小孩都是女的。可是她还是躲着生,全然不顾高昂的罚款。到第七个的时候,她还挺着大肚子,到我们那里的一个佛庙烧香,还量了几尺红布呢!
她的第七个小孩掉下地时,她全家人都欢呼起来——终于生了个带“把”的。于是,之后全村人都叫他“老七”;然而他的真名,却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很小的时候,我就显得特别聪明。这都是我妈对我说的。记得她说过,在我三岁的时候,我家里装修厨房,来帮忙的是我的两个舅舅。吃饭时,筷子却还没有拿,舅舅就问我:“小刀,你说我们这几个人要多少根筷子才够呢?你帮舅舅算算。”
“嗯,要得,我算算。”于是我便在心里盘算着,并轻声默念,一个人一双筷子,一双筷子两根,那么我们家三个人,再加两个舅舅就是五个人,那五个人是多少根筷子呢?脑海里不停地转动着数字,一二得二,那五二是多少呢?脑子里转了一下,便得出了结果——“十根!”我高兴地喊出声来。我那可爱的举动被我的舅舅看到了,他便对我妈说:“小刀是不是上了幼儿园啊?”
我妈当时并没注意,便随口说:“还早呢,等明年才让他去读,现在还小,走路都还走不稳当,怕伤了他。”
“怪了,没读书,他怎么会算数呢?”舅舅疑惑地把刚才的情况告诉了我妈,我妈听了后也十分惊讶,心里既惊喜又质疑道:“不会吧?”
于是,为了验证我当时的算术是不是胡乱猜的,大家便把我叫到他们跟前,都出题来考我。妈妈摸着我红彤彤的脸蛋说:“小刀,你说说看,五个人是十根,那么十个人要多少根筷子?”
“是考我吗?我回答对了,我要坐上席,我要和舅舅一起坐!”我调皮地说,眼睛一眨一眨的。
“好,你答对了,让你和我一起坐。”舅舅摸着我的头,微笑着。
“十个人,一个人两根,那就是……是二十根!对,就是二十根。”我十分确定,还翘着小嘴巴。
我妈和舅舅听了后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想一个三岁的孩子怎么会算乘法,简直就有点聪明得不正常。于是,他们接着又问了我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我都能准确地回答出来。
除了问我算术外,他们还考了我唐诗宋词,一些简单的诗词,我也能背诵,他们彻底服了,最后我也就理所当然地坐了上席。不过这些都是我妈告诉我的,我开始也不相信这些。因为,我想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是不可能做出那些题,并且会背唐诗的。
不过,后来经过我考证,才明白其中缘由。原来是因为我常到隔壁家的一个小叔家玩。这个小叔比我大四五岁,正在读小学。每次他背诗、做题时,我便在旁边听。久而久之,自己就听会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吧。
不到四岁,我就上了一年级。幼儿园我没有去上。因为在三岁半的时候,我就能背诵一些诗歌,做100以内的加减乘除了。再加上我也常常躲到隔壁小叔的课桌底下听老师讲课,学了很多东西。
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他的老师留着长长的胡子,戴着一个很大的黑框眼镜,看上去很严肃、很精神。有时,那位老师下课了就会走到我身边,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小孩,几岁啦?”
而我会天真地问他:“老师,你的胡子那么长,睡觉时是把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放在被子外啊?”
他听了后就会哈哈地笑,直叫我“小鬼”。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就把他讲的一些课程都听了。那上面的一些简单的题,我也基本上会做。另外,还有我妈也经常亲自教我数学题。不到四岁读一年级,也就很正常了。
就这样,小学很懵懂地就过去了。在小学里我认识了一些天真的孩子,做了一些天真的事情,比如到河里捉鱼,用螺蛳肉钓螃蟹,到山坡上偷花生烤着吃。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快乐,而又天真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