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环境的恶劣影响,《西都晨报》财政开始出现紧张。
以前,《西都晨报》每年都能有5000万元左右的广告收入,但当年却只有不到2000万元。总编张松把原因归为经济环境所致,但是副总编等却认为是总编的办报思路有问题。于是,一把手与二把手之间开始有了一些小分歧,再加上由于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制,这就更引起了单位人员的动荡,和权力高层的争夺。
单位一些有编制的员工,很多都提心吊胆,生怕改制之后自己的铁饭碗就没有了着落。一些家庭有关系背景的员工,就开始四处勾兑找关系去了。而其他一些人,也在努力寻找着出路。有的准备调到电视台,好歹是一个系统,调遣相对容易些。但电视台人家是一个油水单位,职工生活过得好好的,突然从报社要多出几个人来和他们抢饭碗,未免有一些排斥。
那一段时间,单位员工各自怀着鬼胎。作为总编的张松,对这件事十分在乎。他心里还有些希望改制,改制之后单位的编制员工,反而还要听话一些。平时,就有一些员工仗着自己有编制,以前父母都是报社的元老,通过家属子女的关系进的报社,因此很多事都不愿意做,还摆架子,不听使唤。
这次文化单位要改制,张松却是不在乎的。因为,他当初进来时,就放弃了医院的编制,也算是合同工。这一改制,大家身份都一样了,也就不会有员工在他面前装大。
为了笼络住人才,不让刚进来的年轻职工对这艘大船丧失信心,张松多次在会上表示:“我们这样的单位,说句实话,已经有十多年都没有向财政要一分钱了,都是自给自足。这次改了好啊,改了我们挣一分钱就可以用一分钱,因为开支是可以自主的。以前是事业单位,卡上有钱还担心被审计部门审计,很多项目都不敢发。以后,这样的情况就要改善。所以,老员工不要担心,收入会比以前好的。年轻的同志,也不要气馁,以后多劳多得,不再分等级。什么补贴啊,绩效啊,住房公积金啊,新来的员工也都会有的。”张松这样对下属打气,但是并没有见到效果。
短短的一个月内,一位女记者便辞职走了。这位女记者来单位七年了,这次看到单位改制,心里就不踏实,便找了家里的关系,调到市园林处办公室了,可能是去写材料。其实园林处也没有什么材料可写,但是有编制,轻松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