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信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有时,只要镇上有邮递员从医院的门口经过,张松就会充满希望地问:“大叔,有我的信么?”
然而,大多时候他都得到了否定的回答。终于,后来有一次,邮递员带来了《西州日报》给他寄来的信。兴奋异常的张松立马接过信,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坐在树下的石头上,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原来是《西州日报》编辑给他的回信,告诉他文章十分不错,报社准备刊用,但需要到城里去改稿。
张松还记得那篇文章叫《兄弟,喝了这杯酒》,是张松读医学院时写的。毕业后分到镇上,张松便将大学时写的这篇散文寄给了报社。
弟,别灰心,我们会替你一起想办法的。兄弟,你儿子考上大学一定要摆一桌酒,我们哥几个好好地喝上一杯。兄弟,一定。
兄弟,你的结石没问题了吧?没关系,钱可以再挣,身体养好才是真的。恩,兄弟,我知道,谢谢你关心。对了,兄弟,你和你老婆真的要离婚吗?是啊,兄弟,常年分居,已经没什么感情了。她要走,我不怪她。谁叫当初我不多读几年书,多识几个字,到现在没本事呢!兄弟,别灰心,一切都会好起来,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老婆也会有的。呵呵,兄弟,谢谢你的祝福。
兄弟,听说你儿子毕业要找工作了,是吧?恩,兄弟,是这样,可我正为这事发愁呢!我没有关系,儿子找工作要塞红包的啊,不然就要调到乡下去了。唉,好不容易从乡下走出来,又要被分配回去,枉费我的心血啊!兄弟,别想不开,想点办法找点关系让儿子留在城里。恩,谢谢,兄弟,我会想办法的。恩,兄弟,别想太多。一切都会好起来。
兄弟,这个月工资领了多少?哦,领是领了,可是还了账,给了老婆儿子生活费,已经没有几个子儿呢!哦,兄弟,没关系,下个月会好起来的。恩,下个月会好起来的。
兄弟,喝了这杯酒吧,我们都来自异乡,我们都是民工。兄弟,喝了这杯酒吧,喝了之后,我们一同唱《从头再来》。
从信中得知编辑让他修改的情况后,张松感到非常高兴,当时他就激动得跳起来:“我的稿子被回复了,被回复了!谢天谢地!”
第二天,张松就赶车去了成都市。他们的镇离成都市并不远,兄弟,喝了这杯酒兄弟,喝了这杯酒,我们都来自异乡,我们都是民工,我们都在夜晚孤独地想念家人。兄弟,你的牙齿已经被烟熏黄,没关系,我们对爱情已不再有渴望。兄弟,你看你的上衣掉了扣子,没关系,我床前的抽屉里有针和线,拿去缝就是。兄弟,干了这杯酒,干了这杯廉价的高粱白酒,不要嫌弃,不要挑剔,因为我们都不曾挨饿。兄弟,听说昨天你做了好几个活,真羡慕你,你有强壮的身体,你有坚硬的骨头。兄弟,健康是最富有的,我们都是富有的人。
兄弟,承蒙你多照顾,我真心地感谢你,要不是你,我在这里无法立足。兄弟,别说那些见外的话。都是朋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兄弟,再干一杯酒,再挑一筷子红烧肉。就当这是我们的必需,这是我们的渴求。兄弟,来,抽一支烟,两元钱的,冲劲却十足。兄弟,你的头发该剪了,我认识一个理发师,手艺还不赖。兄弟,你该换一条裤子了,你看,都洗得发黄。兄弟,谢谢你的好意。
兄弟,听说最近铁路上,撞死了一个妇女,现在还没有人来领尸体。兄弟,真可怜啊,真让我伤心。没事的,兄弟,尸体会有人来认领的。兄弟,听说你的儿子今年考大学,希望大吗?还在为上学的费用发愁吗?没关系,要是真的没有办法,把我的先拿去用。不行,兄弟,你有生病的老婆,还有年迈的老母亲。我怎么能要你的钱呢?
我儿子的事我会想办法的。兄弟,别见外,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儿子真争气,成绩那么好,考大学应该不成问题吧?是啊,我儿子真争气,可是一旦他考上大学,每年上万的学费,我哪有能力去找啊?兄才一个小时车程。
来到《西州日报》的大院里,报社的保安不准张松进去。张松说自己去找某某编辑的,但保安就是不相信。没有办法,张松才将编辑写给他的回信和那篇稿子展开后递给保安看。
“你看嘛,这是我写的稿子,《兄弟,喝了这杯酒》,我大学时写的。编辑要发我稿子,叫我来改稿!”
保安见张松是个文学爱好者,还有编辑回信,才放行让他进去了。
在七层的现代大楼里到处穿行,张松就像走进迷宫的孩子,转了很久,才问到了文艺副刊编辑部的办公室。见到编辑后,张松说不出的激动,就像见到了再生父母一样。
“您好,老师,我是张松,就是投稿的那位医生。”
“哦,是张松啊,请进。你的稿子,我们看了。不错,但是有一些细节,需要让你来改一下。”
这是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同时,也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刊物发稿。
于是,编辑开始对张松进行指导,也和张松一起将文章进行了修改。修改之后,编辑请张松出去吃了一碗面,然后帮张松买了一张回镇上的车票。张松坚决拒绝,但编辑还是硬塞给了张松,并告诉他以后要多到报社和他交流,并鼓励张松多写文章。
有了编辑的鼓励后,张松可就来了精神,不断写出了不少的优秀文章。他一有时间就到报社去找编辑请教。经过交流学习,写作水平进步很大,张松在《西州日报》相继发表了不少篇文章。
后来,县里组织部招聘文职人员,张松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县组织部部长看了后,部长对他很满意。
之后便是形式上的笔试和面试,张松考了第二名。本已经打算去组织部当公务员了,但最后因为张松不是共产党员,只得先安排张松下乡锻炼后再调到组织部。
张松回家将情况告诉了父亲,但他父亲却担忧地说:“你也知道现在的官场,要真到了乡下,要上来不知有多难。如需要上下打点,以我们的家底,还是有些吃力。另外,一旦你下去之后,再上来可是说不准的事。我看,还是放弃算了。”听到父亲这么一说,年轻的张松有些犹豫了。他觉得父亲说得有一定道理,毕竟自己下去之后,就难得再见到领导。等他干满基层时,说不定领导早把他忘了,到时可就得一辈子待乡下了。张松便放弃了这次机会,又去参加了《西州日报》举行的全市招聘考试。
因为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张松如愿考了第一名。很顺利,张松进了这家报社上班,住进了城里,开始了他的报社打拼生涯。
担任记者之后,张松写了不少深度新闻,获得了领导的好评和盛赞。但尽管受到表扬,每一次升职却没有张松的份儿。张松很纳闷,难道自己没有才能吗?难道工作没做好吗?他越想越想不通,觉得很冤。但他又毫无办法,官场,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资金,想升职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