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中秋节在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不光因为它象征着幸福和团圆,更主要的是秋后丰收,大家发自内心地喜悦,借着节日,喜庆丰收。因此这一天尽管人们很忙,但脸上却笑着,心里却甜着。
记得小时候,每年中秋节,无论母亲有多忙,都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农活,开始着手准备中秋月饼。那时,由于生活贫困,没钱买街上现成的月饼,母亲只能自制土月饼,给我们解馋。制作土月饼主要有四道工序,首先是调馅。馅所需的原料有:碎花生米、芝麻、杏仁、瓜子、葡萄干和白糖。花生是母亲自己种的,炒熟后去掉皮,再碾碎。芝麻也是自己种的,只需放在锅里炒香即可。杏仁、瓜子、葡萄干和白糖是母亲赶集时与村里的几家人合购的,买回后一家人分一点,这样就花不了多少钱。将花生米、芝麻、杏仁、瓜子、葡萄干捣碎后和白糖混合在一起,再加入糯米粉和水搅拌均匀,能捏成团即可。
第二道工序是擀面。母亲先将面粉和成泥状,接着不停地揉压,随后将揉压好的面团放置半个小时,听母亲说这样做出来的饼才绵软好吃。面发好后,母亲将其放在案板上,切成一小条一小条的,然后用手搓圆,再用擀面杖擀成薄片,最后将做好的馅放入其中,封口,擀平,擀圆。
第三道工序是印花。每个村里都有一个木制的印花模子,需要时大家就去借。模子上的印花很简单,通常就是一个“福”字和齿状花边。母亲将模子洗得干干净净,并用帕子擦干,然后将成型的月饼放进模子里,用手轻轻地按压一下,于是月饼上就出现了那好看的花纹。
最后一道工序是烤饼。我坐在灶堂前把火烧得旺旺的,母亲将印好花的月饼一个一个放在大铁锅里,不停地翻来翻去,并不时地提醒我将火烧小些。一会儿厨房里就有了丝丝缕缕的香气,我禁不住站起身,两眼直勾勾地望着锅里,不住地咽着口水,恨不得立刻就能吃上一个。
月饼烤好后,我伸出沾了草灰的脏手,想拿一个品尝,但被母亲一把阻止了。母亲说:“月饼要先祭了月亮,才能吃。”于是,我只能无奈地等到天黑。到了晚上,月上中天,母亲将小圆桌搬到院子里,把月饼装成盘,摆放在桌上。然后仰望着神秘而深邃的苍穹,双手合什,虔诚地拜了三拜,最后才轻声地对我说:“现在可以吃了。”于是,我迫不急待地拿起一个月饼,狼吞虎咽地嚼起来,母亲在一旁着急地招呼:“慢点,慢点,全都是你的。”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月饼的品质更加优良,口味也更加纯正香甜,然而这些美味的月饼却再也无法勾起我的欲望,相反,我十分怀念当年母亲做的手工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