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一)
世上有一支高处不胜寒的千古绝唱,你知道是什么吗?
《忐忑》?NO,知道你们就要这么人云亦云地抢答,错了不是。《忐忑》尽管被趋之若鹜者膜拜为神曲,但离绝唱尚有一定的距离。
绝是什么,抠抠字眼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忐忑》不是绝的,不信你稍微留一下神,只要有母鸡下蛋、公鸡打架、杀鸡待客的场合,你的双耳便能免费欣赏到《忐忑》这首歌的雏形。
聪明的作曲家充分借鉴了人们吃要原味的,喝要原汁的,玩要原生态的心理,来了个听要原声的。把草堆里母鸡的咯哒声、公鸡的打鸣声、雏鸡的啄米声、肯德基的抹脖子声深情并茂地融合在一起,然后再加上音乐和鼓点的伴奏,观众们便以为听到了什么天籁之音,于是乎就自然而然惊为神曲了。
这倒也没错,非常符合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同时还以铁的事实证明,艺术在民间。
浩瀚的民间究竟隐藏了多少艺术,最终又陨落了多少绝活?这是个值得发人深省的问题。
夜空中陨落的流星,总是让人觉得无限的美好和唏嘘。
消失的,才是最完美的。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那个生如闪电之耀芒死如彗星之迅忽的嵇康,是的,嵇康。这个男人就像七月的流星一样璀璨,在魏晋朝代的黑暗天空上呼啸着一闪而过。
嵇康临终前,手抚古琴一曲,仰望天空留下悲怆的遗言:“《广陵散》今绝矣。”
随后,摔琴,弦断音消;受刑,血溅五步。
《广陵散》一曲自此随着嵇康的逝去,成为了天地间永远的绝响。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一书中,也零零星星地穿插着《广陵散》的有关言论。
这本洋洋洒洒的武侠名著中,有关《广陵散》的信息虽然很模糊很凌乱,或三言两语,或一笔带过,但仍令武林中人血脉贲张。想一想,何等的诱惑。
比如,向问天道:“在下有一部《广陵散》琴谱,说不定大庄主……”他一言未毕,黑白子等三人齐声道:“广陵散?”秃笔翁摇头道:“自嵇康死后,《广陵散》从此不传,向兄这话,未免是欺人之谈了。”
……黄钟公道:“听说少侠有《广陵散》的古谱。这事可真么?倘若此曲真能重现人世,老朽垂暮之年得能按谱一奏,生平更无憾事。”说到这里,苍白的脸上竟然现出血色,显得颇为热切。
《笑傲江湖》中的《广陵散》曲谱,是由一代大侠曲洋耗费了数十年光阴,挖盗了数十个古墓才终于有缘觅得。当然,这些只是小说中虚构出来的情节。事实上,《广陵散》早已随着嵇康乘风归去不再琼楼玉宇了。
正是如此,才让天下人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之无尽向往的感叹。
毋庸置疑,《广陵散》就像一个谜一样的美人,已在人们的视野中如花一般远隔云端;然而,与之紧密相连的嵇康,却犹如在水墨画中峻峭挺拔的高山,似乎只消几根线条便能清晰地勾勒出他凸显的个性。
(二)
再犀利的哥碰到嵇康都会甘拜下风。
嵇康不仅相貌长得英俊,身材也很魁梧,气质更是出众。若他步行在香港的繁华大街上,慧眼的星探们、美女们一定都会蜂拥而上抢着搭讪的。如果他的音乐天赋被伯乐们发掘了,那么整个文艺界的偶然派、实力派的才子帅哥们全部都会黯然失色的。
不,不,这样说似乎太过于浅薄了,是对嵇康的大不敬,嵇康压根就不屑于把自己归类于才子帅哥的范畴。
穿着宽衫大袖的嵇康行走在山林间,偶遇的山民们见到他都惊呼见到了天上的神仙。
瞧见没,飘逸如仙不入凡尘的嵇康那个满腹经纶之下气自华到什么境界?简直就是一种可以媲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气场啊。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在一九七三年的瑞典曾发生过一起这样的特殊案例。
而我国魏晋时期的嵇康案件,是否也引发了一次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的症候群?
如果,嵇康真的是犯罪者的话。
据说,罪犯嵇康被押赴刑场那天,三千太学士聚集在刑场周围,齐声为嵇康请命,现场一片悲声。
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三千太学士甘愿冒着对抗朝政的危险,想要挽救嵇康的性命?
嵇康外形像神仙不假,但是在三千太学士的眼中,嵇康的内在更是超然物外。
风骨超然,正直不阿。是他的精气神所在。
他,不仅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更是魏晋文人们心目中崇尚自由的英雄。
其实,嵇康并不想做一个领袖或是英雄,对于那些高尚的虚名,他似乎更热衷于养生和音乐。
嵇康喜欢养生,他坚持喝“五石散”这种药方。魏晋时期,服用“五石散”像喝咖啡一样,风靡开来便成了一种品位。一旦服用便面色发赤,浑身发热。嵇康在“五石散”的作用下如梦如幻地弹琴作歌,如痴如醉地研究着深爱的哲学,追寻着精神上的净土。
不知是不是“五石散”的幻觉催生了《广陵散》的神秘。
据嵇康宣传,在一个月高风急的夜晚,他独自在房间里弹琴,突然从外面飘来了一位神秘的古人,传授了他《广陵散》后,又飘走了。
注意,是会飘来飘去的古人哦。
这是穿越?恐怖?悬疑?还是科幻。
总之嵇康成功地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赋予了《广陵散》一个风华正茂的开端。
(三)
嵇康的怪论让人感到神奇,行为让人感到稀奇。
在小消我的想象中,音乐家和哲学家们都应该是学者的模样,大部分时间都在创作或思考。
然而嵇康不是,嵇康最喜欢的运动,是打铁。
莫非他要把铁一般的意志融进《广陵散》中?
烧起火红的铁炉,拉起炙热的风箱,抡起粗重的锤子,伴着身势的一仰一合,铁锤一下一下猛烈地击打在发红的铁块上,清脆浑厚的撞击声伴着四冒的火星一闪一烁地在竹林里震开,震动得竹叶都情不自禁载歌载舞起来。
只有淬过火的好铁才能成钢,同样的,只有淬过火的曲调才能流传千古。
司马昭跟前的红人钟会慕名来拜访嵇康时,嵇康正在打铁。
嵇康知道,钟会是为他的《广陵散》淬火来了。以另外一种方式。
钟会还记得很多年前——当时他还是无名小卒,他拿着自己精心写下的文章,在嵇康的竹林门前徘徊了良久,却不敢贸然去敲门。思虑再三,他隔着院墙将文章丢了进去。
呵呵,钟会这一举动,无疑成为中国文人最早期的“投”稿鼻祖啊。
初次投稿大多数会杳无音讯,投稿鼻祖钟会也不例外,嵇康对钟会的文章未做只字点评。
是不值得,还是不屑?钟会始终没勇气前去一问。
他是那样祈盼得到嵇康的指点,渴望沾到点名人的光环。
像月亮一样,自己不能发光不要紧,可以反射太阳的光啊。
文章虽如烂泥一般沉入了大海,钟会的前途却靠自己破釜沉舟扬起了风帆。
若干年后,自卑的钟会背叛父亲,投靠司马昭。他在政海中沉浮,终于在政坛界熬得了一席之地。
今天的钟会大权在握,杀伐气十足,衣饰华贵。自卑已成为了过去,他钟会骄傲地杀回来了。
哼哼,此一时彼一时。
志得意满的钟会在门前整了整衣衫,终于神情倨傲地跨入了嵇康的竹林。
嵇康在他的心目中曾经像神圣一样令他不敢亲近,而今天,他大可以平起平坐地跟嵇康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
打铁要趁热,交朋友也要趁热。钟会认为以他现在如日中天的身份地位,足以令嵇康虚位以待了。
洋洋不可一世的钟会趟入竹林时,赤膊的嵇康正聚精会神抡着铁锤打铁,确切点说是沉浸在对《广陵散》创作的旋律中,对于钟会的到来视而不见。
场面很尴尬,钟会内心很纠结。
嵇康一不抬眼瞧瞧自己,二不起身倒杯热茶。让他的勇气遭到来自心底的质疑。是不值得,还是不屑?钟会脑海再一次浮上这个令他苦苦思索很久不得其解的问题。
嵇康回应客人钟会的,只有一下一下不疾不徐的打铁声。当哐、当哐,挟带着狂热与激昂,如同万马奔腾中的烈马蹄声,迅疾无比但又节点分明。
也许,在嵇康耳中,打铁本身也是一种音乐。那是一种最原生态的节奏。
难道嵇康打铁也是为了像《忐忑》一样,要用铁的事实来证明艺术的确来源于生活吗?
一直以来,嵇康都沉浸在如何体现种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艺术构想里,他打铁的节奏清晰分明、立场坚定,传递出来的冲天的豪情,独具的匠心。
这种高深的音乐,独特的行为艺术岂是钟会之流能够领会的?
被视若无物的钟会面带愠色地站在嵇康旁边,看到铁炉里蓝色的火焰像金蛇,一边舔舐铁块一边在铿锵有力的击打声中婆娑狂舞。
他的心因为愤怒而扭曲。
人,究竟是因为什么而骄傲?是因为外在的富有,还是因为内心的高贵。
(四)
原来,在钟会心中,嵇康高不可攀;在嵇康眼里,钟会却是俗不可耐。
冰火两重天的两个极端啊。这是。
嵇康不喜欢虚伪奸诈的司马昭,更不喜欢趋权附势的钟会。
趋权附势能够富裕自己的物质,但会贫瘠自己的精神。
嵇康是个理想的精神主义者。
朋友们追随嵇康,就是因为他真诚率性,从不委屈自己的心灵,还与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独特的艺术特色,期冀在《广陵散》里揉进自己的思想内涵分不开。
受到冷遇的钟会准备撤退。
嵇康的态度让他极不痛快,钟会又一次感受到了很多年前,在嵇康竹林前徘徊时的渺小和自卑。
这一次更惨,兼有无地自容的感觉。
都说人生只若初见。
可钟会和嵇康的初见却并不美好,彼此留下的,只有不愉快的回忆。
突然,嵇康抑扬顿挫的打铁声静止了,钟会只听到周围竹叶颤动时传来的沙沙声,铁炉里的火苗腾地变得半明半暗。
半晌,钟会听到嵇康的声音在徐徐发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缓缓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你听到什么而来?见到什么要走?
——听到了该听到的而来,见到了该见到的而走。
从此,这两句摸不着头脑的对话在历史上出了名,被录自《世说新语》。如同高手过招在比拼内功,外人是瞧不出端倪的。
艺术之美,在于让人一头雾水。
嵇康玩音乐顺带连说话都带有了艺术性,让小消我不得不服。
原来,能让人走火入魔的不止是武功。
嵇康也研究玄学,玄学研究深了,说话也如此玄乎。
不肯甘拜下风的钟会心怀怨怼,回去后就将他见到嵇康的情形添枝加叶地转述给了司马昭,更加将没有见到的猜想也添油加醋地汇报了一通。
对那一问一答来了个有取有舍。
钟会说,嵇康是条卧龙。卧龙相当于是诸葛亮的近义词。
自己领地的竹林里稳居着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物,那还得了?
更重要的事,从钟会掺杂大量水分的话里司马昭得知,嵇康喜欢打铁,仅仅打铁那么简单?那是有打造兵器的嫌疑啊。
钟会单单不提嵇康的《广陵散》里有着金属一般的音质。
这样的人物,不得不防。司马昭眼里露出寒光。
有一个童话,大象因为瞧不起老鼠,便被老鼠钻进象鼻子里把它吃了。
现实远比童话残酷,嵇康正是因为这次对钟会的小冷淡,引发了他日后人生中的大悲剧。
(五)
早早地为嵇康的命运做出预言者,是隐士孙高。
孙高对嵇康说,你呀,才华出众,性情刚烈,哪里能幸免啊。
一个人才华出众,性格也锋芒毕露的话,难免会遭人妒忌。
阮籍也有才华,但他懂得变通。阮籍不喜欢司马昭,就借酒装糊涂,偶尔还服一下软。于是司马昭对阮籍来了个不理会,最终阮籍以自己白眼看天下的方式活到了五十三岁。
嵇康和阮籍一样有才,但他的性格比阮籍要刚硬。
如果说阮籍是墙头疾风中可起可伏的劲草,那么嵇康就是一根山雨欲来时宁折勿弯的刚竹。
所以,当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背叛,投靠了司马昭时,阮籍只是面无表情地在家里摇头翻白眼,嵇康却性情刚烈地立马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信。
山涛离开竹林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喜欢竹林的这一帮朋友们,尤其是嵇康。
那时大家都远离朝政,朋友们性情相投,意气风发。
山涛不服药,也不梦幻。他年龄最长,最终慢慢地向现实低下了高贵的头。
司马昭已掌权,非一己之力能够反抗,再这样虚无缥缈地隐居下去是不现实的。
以前,山涛也像嵇康一样,是个理想的精神主义者。
可是,理想终究要向现实低头,权衡再三,山涛的理性终于战胜了感性。
好男儿当然都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治国平天下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的,那就退而求其次吧,齐家。
成熟起来的山涛离开了竹林,不再参与朋友们不现实的精神讨论。总的来说山涛还是有道德底线的人,苟富贵了还勿相忘,积极帮朋友嵇康推荐工作,山涛认为像嵇康一样有才华的人,不应该在竹林中埋没,嵇康应该过上更理想、更有质量的生活,这样才有可能向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靠近。
最起码,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广陵散》有机会成为国歌吧。
骄傲的嵇康岂是能拾人牙慧之徒,嵇康愤怒了。
山涛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你不能触及我的尊严。包括《广陵散》的尊严。
冲动是魔鬼。尊严呢,是引魔鬼上身的诱饵。
为一己尊严而冲动的嵇康给山涛写了一封言辞激措的绝交信,山涛你自己没有高尚节操也就算了,居然还想拉我趟这样的浑水。算我瞎了眼,交错了你这个朋友。
嵇康的绝交信不仅刺痛了与他结交二十年的好友山涛,还得罪了另外一个人——司马昭。
原因很简单,绝交信中有一句话赤裸裸地把矛头直接指向司马昭,非汤武而薄周孔。
司马昭正在以儒家之道粉饰自己的篡位夺权,而嵇康将儒家的汤武、周公、孔子统统抨击了。
汤武是以武力平定天下的,周公是辅佐成王的,孔子呢,是崇尚尧舜的,要知道,尧舜时期是禅让制。这些人嵇康都说不好,那让篡位的司马昭,用什么高尚的理由去欲盖弥彰呢?
总得给司马昭留一块遮羞布吧。
名士嵇康作为魏晋的公众人物和文人的精神领袖,说话一点儿也不谨慎。
一句话激起了千层浪。嵇康也没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向标了。
曾被嵇康鄙视过的钟会一听到了这句反动言论,那个如获至宝啊,一溜烟地跑去给司马昭打了小报告。
像嵇康这样带头反儒的所谓气节之士,应该当烂白菜一样砍掉。
司马昭听闻后一声冷笑摇手制止,嵇康是魏晋文化人的精神领袖,不是不杀,时机未到。
(六)
对主子司马昭心领神会的钟会终于瞅到了让嵇康入狱的好时机。
自从山涛背判了友情,曾经的竹林七贤跟随着土崩瓦解。嵇康频服“五食散”,在药物的催发下,嵇康愈发显得脾气暴烈,尤如脱了缰的烈马。
《广陵散》是不是非得依赖五石散才能激发嵇康的创作激情,或者灵感?不得而知。人们只知道,《广陵散》的旋律日趋激昂,大有鹤飞冲天之势,其间夹杂着金戈铁马的雄浑气魄。
烈马再怎么脱缰,也跑不出政权者的统制范畴。鹤再怎么冲天,也飞不出一弯苍穹。
事件本来与嵇康无关,但耿直的嵇康偏要出头,不然世间没有公理。
吕安是嵇康的朋友,吕安的漂亮老婆与弟弟吕巽叔嫂私通。奸情败露后,吕巽恶人先告状,一张状纸反告吕安不孝。
倒霉的吕安被投入大牢,奸夫吕巽反而逍遥法外。
有朋走遍天下,吕巽其实是托了朋友的福。事不凑巧,还记恨着嵇康的钟会就是吕巽的朋友。
其实只要用头发梢琢磨一下,便知道在这起桃色事件里,是钟会在袒护吕巽。
21世纪的河北撞车事件,让大家知道了有人的爸爸是李刚;魏晋的吕巽偷情事件,让大家了解到还有一种人的朋友是钟会。
但是,我们的周围还存在着一种朋友。
他的名字,叫嵇康。
吕安的朋友嵇康再次愤怒了。在《广陵散》愈发成熟的旋律中,一身正气的嵇康又向吕巽写了一封绝交信。
有一种动口,其实比动手还狠。
那是正直文人手中尖锐的笔,如鲁迅。如嵇康。
嵇康的这封绝交信很短,不足五句话:“无心复与足下交也。古人绝交不出五言,从此别矣。临书恨恨。”
临书恨恨,道不尽对黑暗交易的鄙夷。
他曾经给山涛写过绝交信,那封信写得洋洋洒洒,还残存着对友情的追忆和眷念。
如果说山涛的选择是对现实的迫不得已,那么吕巽倒打一耙的行为就是纯粹地龌龊不堪。
这次,嵇康懒得多说话。
钟会一直都记恨嵇康。
在嵇康的正直光芒照射下,钟会永远像阴暗角落里滋生的细菌,见不得天日。
多年前,钟会去竹林拜会嵇康时,嵇康打铁炉里舔舐的火苗,还有打铁时响亮的敲击声,已深入骨髓深处成了钟会的心病。
嵇康打的不是铁,他打磨的是做人的骨气。
钟会害怕再次听到嵇康的打铁声,更不希望听到嵇康《广陵散》琴声里那飞扬的旋律。他固执地以为,那里面隐藏着嵇康对他从不曾间歇的冷嘲与热讽。
其实,小人钟会误会君子嵇康了,坦荡荡的嵇康哪有闲心常戚戚这些小肚鸡肠的琐事啊。
《广陵散》一曲里更多的传递的是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对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的深恶痛绝。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是他人性最完美的表述。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啊。
然而这次,嵇康给吕巽的绝交信中的一字一句又铿锵有力地在钟会的耳边敲打,导致民意对吕安案件浪潮一般波涛汹涌起谤议和沸腾。
嵇康的嘲弄,尤如法海除妖时日夜敲击不停的木鱼声,在钟会耳边萦绕不止。
法海除的是人间的妖,嵇康除的是人间的恶。
嵇康让钟会感到头痛,要想眼不见为静,耳不听为明,很简单。钟会以触犯礼教之名将嵇康关入了大牢。
在牢中,嵇康写诗,睡大觉,唱歌,就是不向恶势力屈服。嵇康打从出生,他的处世哲学就没容他长出一颗可以屈服的心。
大牢内外传开了,嵇康视死如归。嵇康的铮铮风骨激活了太学生们的热血。
嵇康俨然成为了道德的领袖。
太学生们四处游行、上书,要求尽快释放嵇康。
钟会没办法,跑到司马昭处捏造罪名,嵇康想要造反。
司马昭看到了太学生们拥戴嵇康的阵势,忍不住想起了钟会对嵇康的评价,嵇康是一条卧龙。
嵇康的确具备了给民众洗脑的潜质,他那套哲学思想太可怕了。
哪天嵇康五石散服多了,觊觎起自己的位置来,那还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啊。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司马昭动了杀机。
嵇康,非死不可。
(七)
嵇康平静地饮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壶烈酒。
他一向不修边幅,今天却身着干净的衣衫,缓慢安静地走向刑场。
他的身材还是那样地挺拔,相貌还是那样地清晰。
牢里的阴暗与潮湿并没有让嵇康发霉,在太学生们的眼中,嵇康的周围正散发着五彩一样的光芒。
刑场边,三千太学生在喧哗、在沸腾、在抗议。
朋友阮籍为嵇康送来了古琴。
嵇康坐在刑场上,抚着古琴的弦,忆起了竹林七贤们曾经围绕着古琴谈笑风生。
而如今,有的背判了、有的出走了、有的沉寂了、有的投靠了。
就连自己,也马上要被处决了。
嵇康默默地看着刑场周围群情激动的太学生们,右手一扬,轻轻地抚响了手中的琴弦。
弦声一响,刑场上的喧闹声渐渐小了。
在激昂的弦声中,太学生们仿佛看到了勇士聂政携琴而来。
韩王将聂政的父亲残酷杀害了,多年以后,为父报仇的聂政归来了。
满怀仇恨的聂政已学到一手好琴艺,他毁掉自己的容颜,砸碎自己的牙齿,弄哑自己的声音,易容接近了韩王。聂政在宫外弹着琴,围观者都水泄不通,连马和牛都停住了嘶叫。
正如此时此刻,嵇康在刑场上旁若无人地、激昂地抚弄着古琴。
太学生们止住了喧哗,沉默地看着刑场上风姿绰约的嵇康,倾听着向强权怒吼而悲愤的琴声。
琴师聂政已混入宫中,他正将匕首藏在琴腹。聂政弹着琴,他趁韩王听得忘神,一刀刺进了韩王的心窝。
弦声忽然从激烈转向悲情,聂政自刎了。
嵇康的琴声戛然而止,激昂的琴声久久地回荡在刑场周围。
这首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音乐旋律激昂、慷慨,气势如虹、声势夺人,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封建暴君的不屈精神。
太学生们开始轻轻悲泣。
跟太学生们的悲泣恰恰相反,嵇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谢谢司马昭,谢谢钟会,给了他这么一个绝佳的机会,提供了这么一个伟大的平台,让自己潜心谱写的《广陵散》这千古绝唱有走出竹林开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机会。
末了,在太学生心醉神迷在音乐带来震撼中,嵇康仰天长叹:“《广陵散》今绝矣。”
随后嵇康站起身,奋力摔断了古琴。
曲终人散后,是血溅五步。
(八)
嵇康死了,《广陵散》绝了,魏晋的风尚却因此走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热情追捧着魏晋风尚。
那是一个人唱响的时代旋律,一个时代旋律奏响的高音符啊。
人,要活得像嵇康一样活出自我,像嵇康一样个性鲜明。
做人要分辨黑白,做事要精彩绝伦。
在自然环境人文精神被大面积污染的今天,人们的道德感、价值观也被逐渐模糊。物质和精神哪一个更需要人坚守?
呼吁道德和自我保护哪一个更为重要?
人类的精神净土已经被遭袭了一场又一场的狂风骤雨,被溶解在世俗的物质里随波逐流。
而嵇康一样的精神却宛如广陵散的琴声,在人们的记忆中千年不绝萦绕不散。
嵇康一生都爱好服食“五石散”,希望通过“五石散”的药力取得养身和精神上的净土。
殊不知,在很多时候,借助外力只是一厢情愿之举,稍有不慎,人就会被外力所侵蚀。
净土就在每个人心中。
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