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仅以这部书稿献给我的青春和我的家人
前些天和妻吃饭时不知为何竟聊起了青春这个话题,聊起了那个我们这一代人都曾走过的单纯、热烈而真挚的年代,在绵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中竟猛然发觉,自己或许真的老了,青春与我们好像已隔了千山万水,它真的远去了,像远方的一处山包又像是大海中影影绰绰摇动的孤帆……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面昂扬向上的旗帜,即使是明天就要奔赴战场,也依然有着那种挥斥方遒的豪气。或许有时也会抑郁,但那情绪像浮尘永远不遮阳光,只一会儿的工夫便被抛去了九天。青春是奔跑的鸵鸟,青春是无沫的啤酒,青春是即将远行的驼队,青春是五彩缤纷的风筝。灰调、贫苦、没落、伤悲、阳光、飘逸、高傲,一切的一切在青春的岁月里,仿佛都像是一种被高调渲染过的样子,以闪亮的姿态登场!年过不惑,回首这中年沉闷的青铜时代,似乎还是更怀念那青春走过的黄金岁月,因为那年代不存阴霾,不积虚伪,所以回忆中没有痛苦,诚然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和悔恨,但只要你曾经刻意严肃地走过,就一定可以成为一座人生中值得纪念的碑石!
我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将自己青春的界碑埋在了工作后到结婚前这段时间。为什么这样界定?我没有刻意地想过,只是提到青春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段时光,后来竟计划,有时间一定为自己写一部人生三部曲,第一部就是现在这部书稿《无雨无晴》,第二部叫《鸟的天堂》,那是记录婚后分居生活与工作、调动搅和在一起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一种社会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多年前写了一点后便搁置了。第三部嘛,名字想了许多,确实很多,但因为我的生活与活在我生活中的许多人还在继续地创造着一幕幕令人鄙夷且可耻的故事,所以许多的未定义情节便像浮尘一样飘忽不定,我又是个不惯于写蒙太奇风格寓言故事的人,于是一切便都只能是等待着,准备着了!
我的青春是在乡村度过的。很宁静,真的很宁静。上班在一所边远偏僻的乡村小学,那座偌大的校园,看后会令你咂舌,多年之后重新翻建缩小了一半后的那所学校在谷歌地图上查询还有一个足球场大小。记忆最深的是每天下班后,那满院的斜阳和晚来的风,真是宁静无比,无比宁静。独自栖身在一间无人光顾且濒临倒塌的办公室里,教学之余累了便拎着一只坐垫顺着南面的残墙一直往东走,走到没有路了便停下来,倚着墙读《平凡的世界》。远处是田野和河塘,看累了便望着远方出会神,再累了有时会不知不觉地在这荒野中睡去。孩子们常来探头探脑,吸引他们的不是我,而是我屋里的画和一些稀奇古怪的雕像、模型,来了便肆无忌惮地乱摸乱动。把我气恼了,便会拍着桌子吼上几声,于是一群淘气鬼便呼的一声作鸟兽散去。孩子是天真的,农村孩子更是天真中还夹着一种纯真。宿舍那台老掉牙的录音机里,是永远放不完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田震的《执着》、唐朝的《国际歌》,还有某王子的钢琴曲……那时基本不买正版磁带,学校有的是学生的英语听力磁带,抱来一包就拿去翻录,好在没有永远听着一首歌曲下去的时候,所以磁带总是在不停地刷新中。学校的西南角有间破仓库,同事在那儿立了张乒乓球案子,于是课余便成了擂台。三五个年轻男老师每天都像打擂一样拼了命地要一决高下,当然每次垫底儿的一定是我,一次又一次简直是对我自信心的一种摧残。不过久之倒也慢慢地认可了,小脑极不发达的我在运动项目上真是个不可锻造之才。那会儿因为刚刚毕业,外地的同学接三岔五地会来,本地的同学接三岔五地也会来,学校的同事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都是单身汉,所以酒便成了联系这几群人共同的“女人”,村里的几个小酒肆、单位的宿舍、家里的我那间小屋,几瓶烧酒,一锅羊肉真是快意人生!青春与安静无缘,但那一切的躁动与毛躁却能为身边所有的人所包容,课不愿去上,只要买上两根冰棍便会有年轻的女老师颠颠地给你顶上去了。早上起晚了,慌张地冲出宿舍,主任看了会笑着来句:这孩子昨天八成又一个通宿没睡。家不愿意回,回一趟家急匆匆的像探亲,母亲说,家对于你倒成了宿舍。
人是一种个性的动物,禀性各异,天赋不同。我是个好静与好动的矛盾体,总的说更偏重于好静,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倾斜越来越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静,之于我像是生活中必需的一种营养液一般,每次于斗闹场中“撤退”下来,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无人打扰的空间,安静地“修养”一段时间。有时关起门来对着一幅画可以画上一天,有时则抱着一本书看到黎明到来。那是一种完全自己与自己和谐地相处,世界缩小至内心里。有一天,在那片残破的校园被拆掉前的某个夜里,我守着一幅再也深入不下去的水彩画,想了许久,“或许我真的不是这块儿料”,尽管我很勤奋,尽管我曾受过三年的准专业训练,可我看不到我站在画卷巅峰的身影。于是就从那个晚上开始,我作别了苦习多年的色彩,从此走进了文字的世界,而这一走不知不觉中竟有小二十年了。
在青春退场之前,我喜欢上了文字。喜欢上文字就一定要读书,那时我买书、读书基本达到了疯狂状态,婚后母亲曾和妻子说:“有次他说要去市里买件毛衣,结果我前后给他差不多八百块钱,可那件毛衣到最后也没买来,钱都给换了书了。”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大概三四百的样子。不多的月薪除去和狐朋狗友喝酒行令之外便是买书。那时,书是要到市里去买的,而且大型的书店离家甚远,即是那样,我还是经常骑了车或坐了车跑去,站在书架前像是女人选购衣服一般,一本本地浏览,然后估摸好自己兜里的银子,衡量再三之后拎回几本来。读书在那个物欲寡淡的年代实在是一种极好的消遣,而且生活好像总是有大把的空闲,一本书看完了,随后又是一本……
至今还是难忘家中那个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屋,和深夜映射出的那盏幽幽的灯火。一张写字台,一盏小台灯,一台老掉牙的录音机,墙上蓝布白花的扎染,易拉罐做成的动物饰品、亚历山大的石膏像。个性,是青春不灭的灯火。夏天南来的蛙鸣总是让人那么怀念,冬天北来呼啸的狂风又总是让人觉得小屋是那么温暖。那时小屋宁静而热闹,像个沙龙。一到晚上,五行八作的朋友会聚了来,人色杂乱但爱好统一,基本都是读书人。曾一起学过画的同学来了总是在夏天光着背,一边喝着酒,一边在摇滚乐的轰炸声中谈论着八大山人或是莫奈……愤世嫉俗与随俗浮沉同在。我总认为“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思想最激进的时期,许多人的事业都是在那个时期起航的,过此之后人便会趋于保守,越发保守,最终荷尔蒙完全枯竭,创造力成为一条直线;同事来了,多是懒洋洋地靠在床上聊着近现代史和那几段炮火中的故事,仿佛总是不厌,在这个偏僻的村庄,生活循规蹈矩,工作循规蹈矩,有时聊些历史中循规蹈矩的事件仿佛也是种享受,但那闲聊中依然有激情,为发现某个新的历史真相而激动不已;聊众最多的是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人的武侠,有教书者,也有装卸工,但无论是教书者还是装卸工他们又都是极爱书者,每册武侠小说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包了书皮,藏在书柜深处不轻易示人,谈论可以但从不外借,作为书友我曾给他们每人制作过一枚藏书印,只是不知如今是否还在;孩子们来了多是胡扯的,叽叽喳喳的像一群麻雀,吵够了闹够了便呼的一声跑掉了。小屋好像总是人群不断,笑语喧哗地在那个单身的青春岁月。
一切仿佛都远去了,如今连那个村子都在地平线上消失了。但有时仍会回忆起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一些故事,那些故事里曾经驻足过的人们,那一行行或清晰或模糊的足迹,有的远去了已成永别,有的还很鲜活,只是颜色浅淡了些,时不时地在我的生活里闪跳一下。但无论如何我都会怀念,因为我曾经严肃而认真地经历过--我生命中这段无法回避的时光,还有那个我生活工作过的偏僻小村。有时深夜无人时仍会想起它,因为我的青春曾经在那里经过,虽说只是那么很短的一段时间,可却收获了一本厚厚的记忆,在青春退场时,我将它演绎成了一个故事:以此来祭奠我逝去的青春!
石孝义 2015年5月7日于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