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载,兴亡百代,景德镇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始终是以瓷的光芒来映照的。那么,景德镇的民风民俗,便理所当然地具备了与瓷业崇拜相关的千年血脉。
在景德镇陶瓷工人祈神的庙宇里,没有菩萨,没有土地,没有中国民间几千年来都享有香火的各路神仙,只有一捧高岭瓷土,一位为发展镇瓷作出了贡献的退隐官吏,几位技艺超群的工匠师傅,一批为窑工请命的瓷业英雄。他们被立祠祭祀,被堂而皇之地尊奉为“神”,成为了陶瓷工匠们的偶像,在迎神庆典中,享有着崇高的地位。除了瓷土神,一位相传点化了高岭村村民的老人,其余被人们崇拜纪念的,均真名真姓,其实,他们就是劳动者自己的化身。
在景德镇享受百姓香火的偶像,有两位最值一提。一是师主庙里的瓷业师祖赵慨,这是一位在晋朝入过仕的退隐官吏,字叔朋,曾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也许他官做得并不大,因为即使被奉为师祖,人们也并不清楚他入仕时曾担任过什么具体职位。只知道他退隐昌南之后,把自己了解的福建、浙江等地的制瓷技术,与昌南当地的制瓷技术结合起来,力促了昌南瓷业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官吏,无非一是政绩,二是文章。中国士大夫阶层,一般是做官做到失意时,才能产生好文章,如欧阳修被外放到淮北小城滁州,写下了流韵千古的《醉翁亭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王叔文事件被贬为永州司马,借山水寄情,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说起柳宗元,还真的与景德镇有些关联。他曾应饶州地方官员的请求,写过一篇关于瓷器的介绍文章,很短,不过一百余字,类似现在的说明书或广告词。瓷器是担任地方官的朋友准备进贡朝廷的,此文收录在他的文集中,也被转录在清代朱琰的《陶说》中。但柳宗元自己并未说明当时是哪位先生请他而作。后人有考证说,柳宗元的那位官吏朋友,即是当时任饶州郡守的元崔,如果属实,那么柳宗元在这则短文中尽情歌颂的美瓷,当属唐代还不算太出名的饶瓷了。以柳宗元的文化人格,饶瓷若不是真的在他眼中美如玉色,他不会像今天的一些文人那样只要有好处,什么话都敢奉承的。这么说来,民间关于唐代饶州名窑陶窑、霍窑的传说,就不会是空穴来风了。唐时昌南工匠当是十分自信,才会像陶玉一样带上瓷器产品入关自荐于朝廷。
除了留下好文章的官吏,要想做到好的政绩,首先必须要有相当的职权。官位太小,只能无所作为。想来赵慨在福建、浙江任上,虽已是有心关注瓷业,却肯定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有在退隐昌南之后,他才将平生积累奉献出来,这其中,应当是既包括财富又包括知识吧。如果说白居易和苏东坡任杭州太守之际,因整治西湖,各自留下了一座著名的苏堤白堤,那么,赵慨留下的,则是一座未来瓷都的根基。相传白居易离任时,杭州百姓纷纷洒泪饯送,作为地方官,这是老百姓所能够给予的最高荣誉了。不过,比起赵慨,他们却要略逊一筹。赵慨值得历史敬重的是,他本人肯定不会想到要被昌南百姓尊为瓷业师主,他不过是在退隐为民之后,以一生积累为当地百姓做了点实事。可这点实事,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位士大夫而言,却是难得的选择。尤其是在晋朝,那是一个面对黑暗政治,可以转而追求竹林诗酒的时代。很少有像赵慨这样的知识分子,能够沉下心来,放弃隐逸和名利,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做点什么。赵慨被景德镇人民奉为瓷业师主,虽然被赋予了神的色彩,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方百姓所能给予他的最高荣誉了。而他的神位四周,则分别是六位制瓷作坊里主要工种的师傅:打杂师、做坯师、印坯师、利坯师、挖坯师、刹合坯师,这种供奉排列,体现了景德镇瓷工对技术和师承关系的敬重。除了赵概,第二位被窑工们膜拜的人物是童宾。他是浮梁里村人,本是一位普通的把桩师傅。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604年),兼任景德镇窑务的太监潘相督造青龙缸,因烧造难度大,火候烧不上去,久不能成,潘相扬言要严惩窑工。限期将至,童宾为避免其他窑工受到灭门之灾,决定以身祭窑抗议潘相的横行霸道。童宾跳窑自焚的次日开窑,一直无法烧成的大龙缸竟已烧造成功。童宾从此被陶瓷工人尊为窑神,又叫风火仙师。不但在景德镇凤凰山立祠祭祀,每次烧窑之前和开窑之前要摆上贡品拜佑,烧窑业还定下行规,二十年一届举行迎神会,纪念童宾。迎神会期间全镇陶瓷工匠放假三天,极其热闹,成为全镇瓷业行的隆重盛典。
童宾牺牲后,在景德镇引起了全镇窑业工人反抗封建官僚欺压的“打派头”(景德镇俗语,意即罢工)斗争。以至于明王朝中有正义感并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在弹劾潘相的奏章中,措辞激烈,中有“景德镇之民欲食其肉”之语。
我想,烧窑业之所以会定下二十年一届举行迎神会的行规,是因为二十年,正是一段生命的成长和轮回。中国民间向来就有“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说。在窑工们的心中,童宾不是神,是为民牺牲的好汉。
祭祀风火仙师的迎神会规模浩大。根据老人们的回忆,整场祭祀活动首先是由分成两排的仪仗队开始的,第一排为四支火铳开路,每走一处都要朝天放三响;第二排是两面风火旗。风火旗以金黄色为底,镶黑边,旗上绣着两只飞虎。其次是乐队,乐队由四组民间吹奏乐组成;接着便是乐队后面的“万民伞”,是从全镇百姓中由每家出一块小角布缝制而成,角布大小、颜色不一,但以黄、红、黑、白、蓝为主。万民伞之后是风火仙师像,由四人庄严肃穆地抬着。风火仙师身上穿麻布短褂,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完全是烧窑工人的形象。最后是吉祥如意队伍。童男童女装扮成的各种故事人物,象征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景德镇窑工祭祀的牌位中,还有蒋知四和郑子木。一个是坯房工,一个是包扎瓷器的茭草工。
民间传说蒋知四是清朝时的坯坊工人,他率领工人为争取改善生活待遇而“打派头”,被官府抓去威迫利诱,严刑拷打,但始终不屈,坚持为工人说话,最后被杀害。但却因此为工人争取到了每月十二两猪肉的待遇。瓷工称之为“知四肉”。这种肉的做法是先配上大蒜和豆豉在锅里爆炒,然后放进豆腐清煮。
瓷工们吃肉前还要行一套简朴的仪式:在坯架上以三块坯板搭成一个香台,供上肉点香放响爆竹,以祭奠蒋知四。
茭草行是专门用稻草来包装瓷器的行业。从前包装瓷器全靠用稻草扎紧,劳动强度非常大,所以茭草行有个例规,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饭,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每人有一斤猪肉。可是嘉庆年间这条例规却被老板破坏了,不仅猪肉被取消,白米也改成了糙米。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茭草工人为抗议窑场老板的剥削压榨,举行了一场“打派头”,窑场老板买通官府,将领头的工人郑子木抓进了衙门。郑子木在受尽毒刑拷打的折磨时,仍然对公堂外的工人们大叫“打派头一定要打到底!”最后罢工胜利了,郑子木却牺牲了。陶工们收殓了他的遗骸,当用船运遗骸回郑子木的原籍安葬时,全镇居民都纷纷到河边送葬,每人投下一枚铜币作为安葬费用,结果竟然装满了一船舱。
蒋知四的牌位供奉在师主庙中,瓷工们每当吃肉时都要在晒坯架上点香供肉纪念他。郑子木牺牲后,茭草行业约定俗成,工人们干活都要系上白围裙,以表示对郑子木的追思和怀念。他们都是为瓷工请命而死的英雄。
在庙中供奉受到大家敬仰的本行业兄弟,反映了景德镇瓷业习俗中对普通窑工的尊重。这种尊重使得清代督陶官唐英也不敢轻视了童宾,他上任之后,不仅重修了风火仙师庙,还写下了一篇《火神童公传》,将童宾这位普通窑工,视为忠臣义士一类人物,借此向景德镇的窑工表示了敬意。
制瓷工匠们以自己的技艺塑造了永恒的瓷都,也以不同寻常的瓷业崇拜,升华了这座城镇的文化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