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九域瓷商上镇来

  在中国长期的儒家文化浸染中,商人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似乎都没有可以摆放他们的地方。朝廷只是将他们视作摇钱树,需要用钱时便一声令下,无人敢稍有违抗。明初江苏吴兴的大商人沈万三,通过做海外生意成为全国第一富户,朱元璋建南京城墙时缺少资金,让沈万三捐献家财助修城墙的三分之一。城墙修好了,沈万三为免灾祸,又忍痛出钱犒劳军队。不料他的过于富足,还是让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勃然大怒,找了个罪名将他家产籍没,充军云南。据说本来要杀头的,是马皇后一再规劝,才改判充军。

  如果他是由于文字狱充军,百姓恐怕会对他表示同情,但他不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百姓,对商人似乎一贯印象不佳。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指导方针的士大夫阶层,向来以入仕为人生最高构建,退一步也是走向文场,潇洒如柳永填词。市井百姓一般也瞧不起经商者。落难英雄风流才子甚至青楼名妓和能工巧匠,都可以在民间话本中被赋予相当的亮度,唯有商人永遭鄙视。他们的形象,如《杜丽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不是可憎,便是恶俗。

  这种文化的根基,却在景德镇遭到了动摇和质疑。

  景德镇瓷业风俗中,商贾是受到人们欢迎的客人。即使在一向自视清高的文人诗句中,他们也是常常被吟咏的风景。

  如郑廷桂《陶阳竹枝词》:“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

  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贩瓷的巨大利润使得四方商贾不辞长途贩运的辛苦,云集此地。应当说,没有他们的经商活动,就没有景德镇成百上千座民窑,在几百年间日以继夜地升腾起熊熊窑火。仅仅为皇家生产贡瓷,不可能让工匠们长久地保持旺盛的创造动力。

  中国封建王朝一贯奉行重农轻商的政策,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日益增长,商人和商业资本空前活跃起来,商业活动也越来越重要地影响着地域经济。明代国内开始形成的十大商帮,就有安徽商帮、山西商帮、广东商帮、江苏商帮、福建商帮等相继在景德镇建立了同乡兼商业会馆,尤以徽商规模最大。

  徽州,地处崇山峻岭之间,交通阻塞,田畴稀少,土地贫瘠。恶劣的生存条件,迫使世世代代的徽州人离开温暖的家园,去开辟新的谋生之道。据史载,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明代中叶我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时,徽州人也开创了“徽商的时代”,与晋商匹敌抗衡。景德镇地处徽州边缘,明代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则促进了景德镇徽商帮的形成。当年在景德镇的瓷器街上,十有八九的店铺是徽州人开设的。值得一提的是,徽州人在景德镇不仅参与了陶瓷原料的供应和陶瓷的流通,也为景德镇明代五彩中的人物画繁荣作出了贡献。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小说中的插图版画成为景德镇瓷绘中闻名中外的“刀马人”(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图景)的源头。徽州版画在当时就享有盛名,由于徽州商人的来往携带,景德镇工匠从中吸取了大量精华,并反映在大明五彩和青花的人物画中。

  商路的畅通,不仅开拓了国外市场,也开拓了国内市场。根据万历《江西省大志》的记载:“从燕、云至交趾,东到海边,西至蜀地,所到之处,皆有商贾取景德镇瓷而赢利。”

  以比较偏僻的广西为例,广西自宋代景德镇创烧青白瓷以后,也开辟了民窑生产青白瓷器,自产自销,足以满足当地人民需要。入明以后,景德镇瓷器开始大量进入广西市场,明中期广西从景德镇输入的瓷器为当地瓷器的50%,到明晚期,景德镇瓷器已占当地生活用瓷的80%以上。除桂林、柳州、梧州等府治外,一些边远地区如兴安、永福等地,都出土了景德镇明代瓷器,足见当时景德镇瓷商的行迹,已遍布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和不同阶层。

  景德镇从元、明以来,流动人口常达数万之巨,其中除雇佣工匠和劳力外,便是各地商贾,故有“十八省码头”之称。从明初开始,除官窑生产的贡瓷,景德镇大宗批发外销瓷,大都是通过民间约定的瓷行进行。瓷行的职能主要是代客订货、挑选货物、包装、暂存和转运货物,甚至对客商还有提供住宿的义务。

  在景德镇明清建筑遗存中,瓷行是一道让人们眼睛一亮的风景。瓷行把瓷商称为“瓷器客”,一个“客”字,并非虚设,那是真正的对客人敬若上宾,无论是瓷器的采买、包装、运输等,都无需客人劳心费神,瓷行均一一保质保量负责到底。有时瓷商带的银两不够,瓷行可以垫,或者以瓷行的信誉向坯户或红店赊欠。

  作为专门接待陶瓷客商的场所,明代瓷行的建筑布局,一般与同时期景德镇大户人家的住宅布局类似。江南暖风中,几进天井厢院,收拾得宽敞舒适,无论交易、洽谈、住宿还是料理货物购运,都设有专门的厅堂和厢房。位于古镇南区的明代遗存花园里瓷行,檐柱围径达1.8米,竟然超出了明代北京故宫钦安殿立柱的围径,在我国民间古建筑遗存中实属罕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汪家坦瓷行,石质贴面门罩上,饰着团菊花等花卉图案,两侧门仪石柱,则按木质格扇形制分段雕琢,十分讲究。当客商们千里跋涉,终于抖落尘土,跨进这虽不豪华,却相当体面的瓷行瞬间,他们一定会有所感叹。待到接过一杯青白瓷碗中散发清香的氤氲绿茶,轻轻呷上一口,一路上的疲乏渐渐消去,他们自会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在那个时代,出门行商需要相当的胆量和体力。铁路公路自然没有,除了青石铺砌的驿道,就是扬帆操棹的水路,暮色中的驿道上除了冷寂的风,只能有几声归鸟的啼鸣。更何况,沿途的驿站按规定只接待官员和文士,商人哪怕有再多的银子,对不起,天黑路远了也只能自己去寻找客栈。而迤逦江水的船舶,风浪颠簸,也不会是很悠闲的航行,尤其是海外航运。当西方朝野上下被中国瓷器迷住之际,明王朝为了打击海盗,保卫海疆安全,还在实行海禁政策,除了派遣郑和的船队进行官方“朝贡贸易”外,民间商船禁止出海。但国外市场的巨大需求,使明王朝的海禁常常是形同虚设。中国商人不顾风险,一艘艘满载着瓷器的船舶从东南沿海一带悄悄启程,驶往域外。尽管明代的远航技术已相当发达,无情的海浪和暗礁还是吞没了无数的民间商船。考古学家们在古代海上“陶瓷之路”发现的许多商船遗骸中,至今散布着在几百年的海水中默默发出幽青光泽的景德镇瓷器。

  只是千年古镇,仍见商人们的步履来去匆匆,从未间断。

  对商人的评价,本是经济学家的事情。也许,商人的本质是赚取利润,讲究实用。但在中国封建时代,他们却绝对是最富于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人群。有了瓷商们广开商路,精美的景德镇瓷器才能“行于九域,施于外洋”,才有了景德镇制瓷业一千多年的繁荣兴旺。

  据《景德镇民窑》《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等书记载,目前所发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景德镇订购瓷器的最早订单,是1608年交给在马来半岛东岸的中国商人的订单,共订购各类景德镇瓷器108200件。另一张1635年交给中国商人到景德镇订购瓷器的订单上,非常详细地指明了所要的品种等级、器皿尺寸,共计136164件。就在这一年,荷兰商人第一次把欧洲市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宽边餐碟、水罐、芥末罐、洗脸盆等做成木制模型带到广州,请中国的瓷器工匠模仿生产。另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崇祯九年在中国采购瓷器达16万余件,十七年四月30余万件,十二月14.6万件,均为景德镇青花和五彩瓷器。

  被日本国视为无价之宝的明代青花瓷,被欧洲人叹为人间奇迹的中国瓷器,就是这样在景德镇沿街而建的某个瓷行某间厅堂中,被包扎装运,一点没有惊天动地的铺张。

  景德镇明清瓷行建筑的兴盛与轩昂,体现了这座古老的手工业城镇对商业曾经的理解与敬重。也许在今天,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论证,是商人进一步促成了景德镇瓷器的名扬四海,在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历史上,他们功不可没。但在那个年代,经商致富可以被人羡慕,可以受到妒忌,但以经商行为受到尊敬的景象,还是不容易也不多见的。不知今后会不会出现一本专门的论著,来梳理在景德镇瓷业发展中,中国商人们的行踪和作用。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