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远古的回音

  人类走出丛林后就面临美善和丑恶,面临洁净与污秽,这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宿命。而瓷,是我们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最洁净的宝藏。

  一

  我以碓杵当桨,在古老的赣江和鄱阳湖之上,划着轮廓暧昧的船,漂过一条又一条岁月的河流。河流两畔的山丘随着船的划行向后移动,山丘上走过那些曾与黏土、与火、与窑神亲近过的人们,他们默默地回过头来,察看一眼人间,察看着一个女人在夜里,孤独地用瓷勺舀着渗透进船里的水--就在那一刻,他们与我的眼神相遇,山丘上突然电闪雷鸣,把黑暗中的椿树叶都照亮了,但我却看不清人们的脸,只是亮光闪起的时候,我明白他们接受了我,接受了我的船和桨。也许,他们就是我的前生,而我,最终还将回到他们的中间。

  欣喜又惶惑的我,任船飘荡,抓起桨随手在水面上匆匆写下一些关于黏土与火的文字,那些文字会随着河水漂向两岸吗?我本想让它们生长在茂盛的松林中,让那些可以将火燃得更旺的松脂把它们牢牢粘住,就像粘住一只再也无法挣扎的昆虫,最后会成为琥珀;我还希望它们能通过河水让那些劳作着的大手把它们揉入黏土中,这样,当人们使用那些黏士烧制而成的器皿时,会听见我曾经的自语;或者,就干脆让文字成为一块火照,被那些站立山丘的人们扔进熊熊的窑火中,到了一定的火候,它们就倒下了,完成了火照的使命,在它们倒下的瞬间,人们会举起精美的瓷器跳起祭祀窑神的舞蹈。

  但没有一件事情是我能够做到的。今生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我只能用职业的语言进行记录和写作。但我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有结束的时候。但瓷没有。无论人类走得多远,都会带上它。它是人类文明生活中最实用最美丽的器皿,在失去宗教的年月,它是我们面对野兽、洪水、旱魃、战争和一切灾难时的心灵慰藉。人类走出丛林后就面临美善和丑恶,面临洁净与污秽,这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宿命。而瓷,是我们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最洁净的宝藏。

  江西是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以来江西考古界震动全国的多项重大考古发现,几乎都与陶瓷有关。景德镇的制瓷业最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与江西远古以来所具有的深广制瓷传统是分不开的。熊熊窑火将赣人关于生命、关于大地的认识化为瓷上诗情--神灵、花卉、河流、山脉、地上的百兽及天上的云彩。我是听过最美妙的瓷乐的,那是一窑瓷器烧成出窑时,它们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悦耳清脆的歌声,此起彼伏,欲罢不能。就在瓷的回音里,我看见南方的先人,以一只伏在双尾虎背上的青鸟作为自己的图腾。

  二

  长满古木和藤萝的盆地里,一位年轻女子手中的红砂粗陶罐在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彩。

  此时正是旧时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相交之际,距今一万三千多年前,在今天的赣鄱平原一带,森林密布,湖沼成片。我们的先民,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耸立的丘陵上绿树交织,狭长的盆地在远古的风中有着安详和古朴的静谧,春天的风从远处的湖面上慢慢地吹过来,从山脚下望去,成片的草洲上,茂盛的蒌蒿在风中起伏,如满湖绿水波涛荡漾。

  万年之后,也就是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会有一位叫苏轼的大诗人吟咏出关于这种植物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而现在,只有一位身材矫健、皮肤黧黑的氏族部落女子,披着如瀑布般的长发,腰间系着用兽皮缝制的裙,赤着脚步履轻快地向山洞走来,她明亮的眼里充满欣喜,一边走,一边举起手中捧着的一件红砂陶罐,对着阳光细细欣赏。年轻女子颈上佩戴的蚌壳项链和手上的陶器,在阳光下闪亮。

  洞穴里住着年轻女子的族人,那是一支繁衍多年的大家族。男人们出去渔猎了,孩子们在洞外玩耍,女人们有的在缝制兽皮,有的外出采集野果去了。那用陶罐煮熟后会发出迷人香味的一粒粒小小的野生稻米,因为才被族人们开始试种,每年只能收获极少的数量,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比如重大的祭祀中,它们才被用来煮食。

  因为要贮藏野生的稻种,需要烧制更多的红砂陶罐以备用。好在黏土随处可取,用水和泥,架土焙烧,圆圆的陶罐沾着清晨的露水,就这样因为生存之需出现在我们的先民手中。它们是多么实用的器皿,又是多么神奇的物件!年轻女子盘泥制陶时,细心地在泥浆半干之际,捺上了绳状的花纹。虽然这样做并不实用,却会使陶罐显得更漂亮,美好的东西会让她的心情愉快起来。她沉浸在制陶的快乐中时,便忘了前几天在森林采野果时险被野兽吞食的恐惧。太阳多么温暖,野花多么芬芳,而自己手中的泥罐,又是多么可爱!她仰起脸,发出一声声欢快的歌啸,嘹亮的啸声在盆地间回旋。

  她看见打猎的男人们回来了。他们抬回了一只虎,还抬回了一个人。年轻女子手中的陶罐失手摔碎,她看见自己最心爱的男人,氏族中最勇猛的男人,满身是血,气息奄奄……

  天空下起了大雨,我用碓杵写在水面上的文字再也漂不到岸边,它们被雨点击沉了。

  我从大雨滂沱中逃回人间,很奇怪身上竟然滴水不沾。打开电脑,我开始用先民们从没见过的方式重新开始我的叙述。

  三

  公元1962年至1964年间,一只红砂粗陶罐的碎片在江西万年县一个叫做仙人洞的地方被考古发掘出土,却很快被人们遗忘。直到1993年、199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仙人洞遗址的再次发掘和测定,人们才知道它是中国最早烧成的陶器,并和其他陶罐一起,贮藏过人类最早的水稻种子!

  多少年了,这一带的乡民无人敢走进这座巨大山洞的深处。靠近洞口,会听见有隐隐约约滴水的声音从洞里传出。这滴答的水声存在多少年了?无人知晓。洞中神秘的气氛,洞壁上怪异的岩画,与洞外溪水、稻田、明媚的山景形成巨大的反差。于是,洞前的开阔地带,曾被人们建庙筑殿,顶礼膜拜。不过,这种膜拜后来被证明太有道理。香火缭绕间,人们膜拜的并不是神灵,而是石器时代正在努力走出茹毛饮血阶段的祖先啊。

  这座山洞的秘密,首次被发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因源于一封信。

  1961年10月26日,江西省文化局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写信者是当时江西省委政法部的干部龙俊。龙俊在信中写道:“在看了电影《生命的起源》后,我想起来一件事情,现把情况反映给你们,供参考。万年县陈营区大源乡源头村附近有个很大的石头山,在山根上有个天然的大石洞,这个石洞进口处有两个房门那样高宽,洞内较宽又平坦,可容纳四五百人……我本人原在该区工作,到过这个洞内,几次也没敢往里去,据群众说石壁上有猪等动物形状……此洞内是否有供考古研究的东西,我还不敢讲,我认为天然洞这么大是很稀少,因此,把此情况反映给你们,你处可否派人去了解一下。”龙俊还表示,如果需要,他可以协同文物考古人员一块去一趟。

  政法与考古当然是毫不相干的两种职业。一位普通的政法干部平素也不会对文物考古有如此大的兴趣。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普遍投以了无与伦比的热情,这种热情波及各个角落。于是,一部科普电影,触发了一封群众来信;一封群众来信,竟成为一场惊天考古大发现的序曲。

  只是,这场本该辉煌的序曲,却被十年“文革”打断,本可能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就逐渐揭开的一场惊人秘密,最终滞后了整整二十余年。

  当时,江西省文化局及时将信转给了省文物管委会。1962年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队前往该洞,开始了第一次考古调查,初步认定这是一处原始人类活动的早期洞穴遗址。同年3月,考古发掘组进行了历时50天的试掘,获得大批文化遗物。1964年4月,省博物馆考古队又对该洞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更多的石、骨、蚌器、陶片和动物骨骼、火堆等遗迹遗物。同年夏,专家们开始整理发掘报告,认为万年仙人洞是华南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这份重要报告,将作为江西考古界参加1965年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的提交论文,并同时在《考古》杂志发表。在编写报告的同时,从仙人洞采集的蚌壳、兽骨和骨化石等也寄往了北京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碳14年代测定。

  然而,一场无视文化的文化大革命在北京已不动声色地拉开了序幕。1965年的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宣布推迟以至遥遥无期,《考古》杂志也不再发表专业论文了,社科院考古所的检测工作则完全停顿下来。一场二十世纪极其重要的考古大发现,就这样在六十年代末期与中国考古界失之交臂。

  1991年8月间,“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昌召开。在赴会的众多著名海外学者中,美国科学院院士、安德沃考古基金会主任马尼士博士引人瞩目。这不仅是因为他虽已年近古稀却如年轻人一般的风趣,更因为他是国际最著名的资深考古学家之一,曾在墨西哥的洞穴里发现了玉米进化过程的系列标本,从而将人类种植玉米的历史推到一万年前。当得知马尼士博士特别重视中古器和新古器早期洞穴在农业起源上的重要意义时,曾经在六十年代参加过仙人洞考古发掘的陈文华(时任江西社科院《农业考古》主编)和彭适凡(时任江西省博物馆馆长)都抓紧时机向马尼士博士介绍了江西万年仙人洞的两次发掘情况,这引起了马尼士博士的极大关注,他表示将于第二年来赣重点考察万年仙人洞等赣东北一带的石灰岩溶洞。

  一年后,马尼士博士和他的助手如约重返江西。在仙人洞遗址的地层断面上,马尼士用小手铲轻轻刮了几下,竟刮出了一件磨制光滑的骨锥,老人惊喜地连连说道:“太美了!太美了!没想到包含物竟如此丰富!”在一旁的万年县博物馆馆长王炳万见状便说,1982年文物普查时,他还在仙人洞右侧对面山冈上的一个洞中,采集到了商周印纹陶片。当大家爬上这座山冈,来到被当地人称作为“吊桶环”的一处拱状石崖下时,不仅用手铲刮出了商周印纹陶片,还采集到两片如仙人洞上层堆积出土一样的夹粗砂方格纹陶片。

  1993年10月,经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批准,一支由中国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组成的中美农业考古队,开始了对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等地的重点取样和发掘。1995年9月至11月,再度对两地进行了合作发掘。

  延续了三十年,前后五次的精心发掘,终于向人们展开了一个研究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完整文化演进地层,其中尤以原始陶器和野生稻植硅石、栽培稻植硅石最激动人心,成为惊世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

  在代表长江流域中华古文明发展的各类遗迹中,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的夹粗砂红陶器残片弥足珍贵,因为它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片,同时也是世界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片之一。而在这里考古发现的大量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证明了距今一万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开始尝试人工种植水稻了,它将中国栽培水稻的历史整整提前了五千年!同时也有力地昭示了赣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之一。

  我们的祖先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在地球上率先创烧出陶器,充分显示出中华先民的智慧。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物为原料,通过高温化学反应创造出来的生活用具。

  在赣鄱地区,制陶原料取材方便,资源丰富,使得陶器的发展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陶的魅力从出世伊始便已光彩流溢:耐火、不易腐蚀,又能根据人的愿望制成千万种器形。从远古陶器中倾泻而出的涓涓细流最终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化土为瓷,土脉滋润的瓷器闪耀着宝石般的光芒,成就了后来崛起的景德镇,使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瓷器,在西方人的眼中成了中国的代指。而陶器和瓷器,则双双成为记录中国文明史发展踪迹的载体。

  四

  好了,关上电脑,我又一次在朦胧的雨雾中,看见那位披着长发的美丽女子,正忍着悲伤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堆稻种,装进一只只亲手烧造的红砂陶罐中。人们将那些罐子封好口,把它们置于洞穴上部的干燥处,等待春季的到来。来年开春,年轻女子的族人们,会用重石器和蚌铲翻土,将这些珍贵的稻种播撒在地里,看着它们在阳光雨水中一天天发芽抽秧长穗灌浆,金黄色的稻穗将一年年变得越来越饱满;洞中那错落放置的红砂陶罐,不仅将继续贮藏稻种,也贮藏起先民们对未来的梦想。稻种不比野兽,它们没有危险,只要付出劳动就能有收获,这将会是多么好的食物!陶罐和水稻,就像梦中之鸟的双翼,扑棱着飞出了悬挂着藤萝的洞口。

  五

  暮色笼罩着河岸时,我重新回到我的船上。我不知自己在流逝的河水中想寻找什么,在缓缓向后移动的山丘上看见的又是谁的身影。也许,我只是喜欢看见先民们模糊的背影,想触摸他们敲打的神鼓,倾听他们低沉而灵动的歌声。我知道自己曾生活在他们中间,是他们神秘的灵魂,托举着我安坐船头以杵作桨,在水面上玩着文字的游戏。

  月上中天,我的船漂进一个河湾。河湾环抱着鱼鳞状的田地,抽穗的水稻与野草同生,在月光下发出簇簇的音响。我还看见了一座城邑,在山冈上,四周被土墙围护,城头上走过举着青铜长矛的卫兵。

  我将船泊在河湾,我等待着太阳的升起。

  在先民的眼里,太阳就是一只巨大的神鸟,百鸟跟着她飞向南方,又飞向北方。我相信太阳会带给我好运和吉祥。当我跟随升起的太阳走进城邑时,我听见人们发出一种怪异的声音:“呵,呵,呵,呵……”就连执矛的卫兵也连连后退。后来我弄明白了,他们不是惧怕我,而是敬畏我衣裙上不停飘动的美丽图案,那是一只展翅的凤凰头戴太阳之冠飞翔,电脑直接设计在布料上的画面是那么逼真和生动,我向前走,它们跟着飞。

  我在城中行走时无人阻挡。我走过用来祭祀的广场,高大的石柱上刻着蛇鸟的图腾;我走过低矮的土屋和城中冶铜的作坊,发现井字形的道路结实干净,竟然铺着石子和陶片。人们穿着葛麻布做成的衣裳,衣袖宽而短,男人女人,绾着长发,赤着脚,见我走过时纷纷恭敬地低下头颅。我想,他们把我当成了主祭的巫神吗?

  是一阵忧伤的埙乐将我带到了这里:我看见了什么?一排烧陶瓷的竖窑!

  它们依土坡而建,还冒着余烟。一位少年坐在土坡上,吹着一只陶埙,发出忧伤的声音。

  我从背囊里摸出一只仿古的青釉瓷埙,把它放在嘴边吹响。少年惊异地站起,竖窑边的人们也都纷纷向我围拢,“窑汗!窑汗!”他们指着我手中釉面光洁的瓷埙惊呼。

  从人们比划的手势和简短的表达中我得知,这座城邑的王,喜欢有很多很多“窑汗”的陶器,可人们已经试验了无数回了,还是无法得到王要的那种“窑汗”陶器。少年的父亲本是他们这一族的酋长,因为无法满足王的要求,去年秋天就被逐出了城邑。他的兄长虽然继任了酋长,可再烧不出“窑汗”的陶器,今年秋后也要被斩首了。

  人们从竖窑里取出一件有“窑汗”的陶豆,放进我的手里。在陶豆的外壁上,密布着一粒粒闪光的釉晶。我知道当温度相当高时,腾起的草木灰如落在窑边的陶坯上,与白黏土相融出现化学反应后,会结下一层釉晶。那是最早的瓷釉。

  人群中走出一个神色忧虑的男子,他拿起我的瓷埙,仔细地看。

  我不知如何向他讲述我有限的陶瓷知识,我只能比划着断断续续地表达:“窑热了陶坯才会出汗。当窑火燃烧得像太阳一样灼热时,陶坯就会全身被窑汗浸透。”

  也许,他突然悟出了我的话意,发出欢快的叫喊,挥着手臂向山坡上跑去,不一会儿,他在山坡上打起了一面牛皮鼓,咚咚的鼓声召来了他的族人。我听不懂他在叫喊些什么,但我看见人们的脸上慢慢泛出喜乐。

  离开土城时,我把那只瓷埙遗落在向阳的山坡上。

  如今,我已想不起那个河湾是在何处,那座都邑的路怎么走着走着就消失了。

  我只能坐在我的电脑前,以职业的习惯记录着一项二十世纪极其重大的考古发现。

  六

  当时的江西清江县吴城,只是一个被称作山前的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村左有马鞍山,村右有木鱼山,一条萧江从村旁潺潺流过,每每一涨大水,就会泛滥成灾。也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吧,一次次大水退去后,留下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冲积平原,使得村外一片良田沃土,自古这里就是鱼米之乡。围绕着村庄有一圈不知什么年代堆筑而成的土埠,当地村民称之为“吴城”,亦称之“铜城”。土城前有萧江,后有山岭环护,林峦苍蔚,掩映古村。虽然无人知道这里的地下有一座湮没了三四千年的古城,但附近却有许多与城有关的地名,如城咀垴、城咀口、门楼丘、城山、城上、城脑等。

  千百年来,村民们在渔樵耕种时,常常会从土里挖出一两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也许这就是“铜城”之名的来历了。但关于它的故事,早就被历史的风霜冲刷得了无痕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为了制服萧江水患,1973年,江西清江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山前村兴修水库。当时,清江县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也随之进行考古调查,并在工地采集到一些印有几何形图案的陶片。

  真应当感谢清江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如果不是他们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的敏感性,这座后来被确立为“吴城文化”,促进了此后三十年间江西考古工作大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商代遗址,很可能就会随着掘土机的推进,在人们高昂的战天斗地的口号中毁于一旦。那么,一段曾经灿烂辉煌过的南方古代文明,从此将真正沉入暗无天日的地底深处;四座横空出世的龙窑,将永远不会重现人间;一件件从中国最早的龙窑中烧出的原始青瓷,它们的美丽将被泥土埋葬,无人知晓。

  当时,清江县博物馆及时上报了省博物馆,并共同将文物标本照片寄往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夏商时代遗址!在此之前,长江以南一般被认为是夏商时期的“荒服”之地,商代文明主要在中原地区存在和发展。

  经文物部门和工程部门协商,决定将吴城水库坝址上移100米,正因此举,吴城遗址才得以保护下来。自1973年秋季开始到2002年,考古工作者对吴城遗址先后进行了10次科学发掘,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直到今天,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这里依然不断有新的发现。吴城遗址成为研究南方商代文明的圣殿,“南蛮之地”的神秘面纱被一步步撩开。

  在江西后来发掘的众多商周遗址中,吴城遗址始终是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一处。这座城邑选择了赣鄱平原上水利交通极为便利的地方,而且北有长江天险,南有南岭阻隔,西有高耸的罗霄山,北有武夷山雄踞一方,尤其是北面的长江,成为阻挡北方强势力南进的天然屏障。加上四周发达的农业区,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吴城文化成为一支与中原商文化并行发展的文明形态。

  这座都邑的道路由碎陶片、鹅卵石和砂土铺筑而成。在路面上铺筑大量的碎陶片和鹅卵石,是为了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土壤黏性的特征,以方便安全行走。道路的两旁,被长廊式建筑覆盖;城里建有用于大型宗教祭祀的场所,当然也有很多为王室和军队铸造青铜的手工作坊。不同于中原的是,这些作坊不仅铸造兵器,也铸造大量青铜农具。在这座不同凡响的城邑,还有许多制作陶器的作坊。当一座城邑的道路用了大量碎陶片铺就时,城中的制陶作坊之多就不会让人们太惊奇了。这些陶器品种丰富、造型精美,各类几何纹硬陶上的纹样,看上去那么流畅、自由而奔放,仿佛是工匠们信手就将春天蓬勃生发的江南景色留在了器皿上。水波纹样是江南之水在陶器上的美丽倒影,而“S”形纹则让人想起在南方草丛中时常可见并优游行走的蛇类。与制作精良的陶器一样,饰有青褐釉的折肩罐、大口尊、盆、钵等原始瓷器也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时尚用具了,并渐渐从生活容器发展到生产工具。

  这是因为青铜农具的使用,农产品开始有了丰收的年成,人们需要缸、瓮、罐等器具来贮藏粮食;由于粮食产品的剩余,人们开始酿出了醇香的美酒,从而催生了壶、觚等酒器的制造,这一切都推动了吴城文化中陶瓷器的迅速发展。在这些陶器的底部、肩部、器表和沿部,都刻有古老的文字符号。

  吴城遗址大量青铜器的出土让史学家们眼睛一亮:因为这将纠正一个多少年来的谬误--以为商代文明只存在于中原的说法;而伴随青铜器同时出土的大量原始青瓷和十多座窑炉,则更让史学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生活于南方的先民们借助优质陶土和青铜器冶炼的高温技术,竟在这里率先烧造成功了原始青瓷。

  就在这个叫吴城的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龙窑。最大的一座龙窑竟长达八米,窑北壁有八个投柴孔,一个排烟孔。当人们在前面的火膛点火烧窑时,烟气就会顺着火道对后面的窑穴进行预热。即使在今天,它在设计上的巧妙与合理也让我们叹为观止。正是这些投柴孔保证了龙窑摄氏1200多度的高温,在这样的高温下,釉面结晶,青瓷诞生,人们走完了从陶到瓷的遥遥路程。

  人类最早的陶器是在河滨堆土平烧,后来发明了可以提高温度并进行排烟的竖窑。龙窑是在竖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最为先进的窑。它的窑底倾斜,最低的一端为火膛,最高的一端开排烟孔。因窑身借助地形砌筑,恰似一条火龙蜿蜒下山,故名龙窑。龙窑的出现,为江西汉唐以后青瓷烧造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优越的基础。吴城商代遗址目前共发现窑炉12座。1986年初冬在吴城遗址发掘的10座商周窑炉中,6座为升焰式竖窑,4座为平焰龙窑。从竖窑到龙窑,吴城商代窑炉进化的过程历历在目。龙窑投柴孔的发明和使用是吴城先民对中国古代窑业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这在当时的中国堪称最先进的窑炉技术。就是在今天的景德镇,还存有一处龙窑遗址,可见它被人们使用的年限之远长。

  江西有着悠久的冶陶制瓷史。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并用火和泥发明了制陶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遗存有100多处,主要分布在富饶美丽、水系纵横的赣江中下游地区和鄱阳湖平原,如万年仙人洞、修水山背村、永丰尹家坪、樟树樊城堆、新余拾年山等。到了商周时代,江西先民的冶陶业更是有了飞跃发展,樟树清江吴城、新干大洋洲、鹰潭角山窑址等商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向世界展示了赣鄱陶瓷文明的惊人风采和神韵。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陶片以及和樟树吴城文化遗址中4座中国最早的龙窑和原始青瓷碎片,表现出赣江流域当时业已成熟并领先全国的陶瓷烧造水平。这两处遗址均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城商代遗址是中国原始瓷的发源地之一。原始瓷器的烧制随着吴城文化不断扩大,又与周围各族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渐渐遍及江西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虽然从原始瓷到江西汉代青瓷的出现还有极其漫长的道路要走,但当我们的先民首次以瓷土制胎,以瓷土掺和草木灰制釉之时,融青揽秀之美的青瓷就在龙窑中开始孕育并呼之欲出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