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茂震
当我仰望夏夜的星空时,那灿烂的星光,使我想起故乡的萤火,那飘忽的带绿色的萤光,曾是我童年的欢乐和梦幻。
故乡的夏夜是美丽的。当夕阳最后一抹水红的霞光隐去,黛蓝的雁荡山后,升起一弯金红的新月,如同湛蓝的盆子里,放上了半片橙黄的柑橘,十分诱人。远处的小河,像条金色的缎带,蜿蜒穿过墨绿的稻田,河上亮起点点渔火,几只鱼鹰停立在小船边,像黑色的剪影。这一切在薄暮中朦胧交叠,幻化成扑朔迷离的梦境。
等月亮爬上了老槐树的梢顶,老人们围到树下,摇着蒲扇,喝着新茶,拉起家常来。孩子们自有自己的乐园,草丛、墙角、菜畦,都有无限的乐趣。单是寻找金铃子和纺织娘,就十分奇妙,只听它东一声西一声,一会近一会远地,唱着清越的山歌,使人觉得这月光树影下的草丛菜园,竟是一座童话中的迷宫,任你转来转去,也走不到尽头。但最使孩子们神往的,还是萤火虫。它灵动的光,在夜空中飘来飘去,像飞动的星。这微微的灵光,恍惚中与星星交融了,是星星降落人间,抑或是我们到了苍穹?母亲见我提了满满一瓶萤火虫,便对我讲起了“车胤盛萤照读”的故事,但我捉拿这闪光的虫子,却只是为了好玩。在我看来,装着萤火的瓶里,也装着好多的童话,自然比读课本有趣多了。每天晚上,我枕边总放着一只闪烁萤光的小瓶,望着它,很快就进入梦乡,遨游在童话王国里。
一天,当月亮躲在柳丛里,我和姐姐依偎在母亲身旁,听她讲“秃秃大王”的故事,我们被这故事逗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萤火虫似乎也乐了,在四周欢快地盘旋,闪着柔和的光。这时,我看见母亲那双明亮的眼睛,在月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快活的萤火一般。从此,我更爱夏夜的萤火了:因为她使我想起了母亲深情、慈祥的目光。过了多年,我到西北高原工作了,就再没有见到这夏夜的萤火,只有深邃的星,常常会勾起童年的梦。
去年秋天,我途经峨嵋山,出乎意外,竟见到了思念已久的萤火。
我下榻在峨眉山下的报国寺。这是一座环绕着苍楠翠竹的古庙。高耸的殿宇,凌空的飞檐,在细雨中显得缥缈高远,如同传说中的仙山琼阁。
当夜幕下垂,整个报国寺被黑暗融化了,庙宇、山峰浑然一体,分不出哪是山,哪是殿。雨停了,月亮从云端露出,刹那间一切豁然明亮,峨嵋山像一下从平地拔起,直向苍穹飞去。报国寺里一片银光水色,静静的,亮亮的,恍若一座水晶宫殿。幽深的石板路边,翠竹扶疏摇曳,投下浓淡相间的竹影,好像一位画家正铺开一轴墨竹长卷。四周一片寂静,静得连月光也不再随人徘徊。几个华侨青年的身影在花丛中晃动,传来一声感叹,一个轻柔的声音说:“这里多美!连土也是香的。”“可不,水也是甜的。”另一位喃喃地说。突然,点点带绿光的星星从草丛升起,飘然起舞,组成绚烂的花环,宛如天女洒下幸福的花雨。那几个青年欢呼起来:“呵,萤火虫!多美的萤火!”于是朗朗笑声冲破了浑圆的静谧。他们奔逐欢跳,终于逮住几只萤火虫。“把它装在瓶子里,带给阿婆,她不是常叨念着老家的萤火吗?”一位姑娘天真地说。夜显得不平静了,风吹得树叶飒飒地响,空气中冲击着一股荡人的热浪。青年们向旅舍走去,我目送他们的身影,不禁想起了那遥远的童年的梦。我想,他们今晚一定能睡得香甜,因为他们枕边闪烁着“老家的萤火”。
天上的星星闪着蓝莹莹的光,姑娘们的对话又在我耳边回响。我忽然觉得,那天上的星星宛然是人间的萤火,我似乎看到了,远离祖国的侨胞们,也正仰视这“老家的萤火”。呵,萤火,你微小而神奇的光,将牵动多少游子的情思,重温那诗一般的故乡的梦!去吧,萤火,把家乡的祝愿带给海外侨胞,告诉他们这里繁花似锦,萤火正盛。
地瓜赋高维晞地瓜赋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地瓜赋》了,特别是读着《两都赋》、《茶花赋》、《爱莲说》等等古今华章的时候,感动之余,也深为没有一篇是赞颂大地瓜的而颇感不平。
地瓜,又名白薯,貌不惊人,不见之于经传,也不被列入五谷之内,可它依然世世代代以其血肉之躯造福于人类。
它的长处可谓多矣:易于种植,产量极高,便于贮存,用途广泛。以之作主食,蒸、煮、烧、烤,味道甘美;以之为副食,则煎、炒、烹、炸,无不相宜。它还是做团粉、粉条和酿酒的好原料。
然而,地瓜之真正拨动了我的心弦,还是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
那时候,部队终日行军打仗,吃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为了享受,只是想把肚子填饱,以便有力气歼灭敌人,夺取战争的胜利。当时被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环境尤为艰苦,部队的衣食供应就更困难了。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田地荒芜,五谷不长。而地瓜却在敌人铁蹄的践踏下,与杂草争地盘,抢养分,坚强地活下来了。战士们几十里路急行军之后,口干舌燥,腹中空空,能有地瓜吃,强似平日吃山珍海味。到达宿营地,群众给送来的几乎全是它。部队一在村头歇下来,男女老幼都挑着担子来了。那担子的一头是个篮子,里面盛着干粮、小菜,另一头是个瓦罐,盛着稀饭。敞开来看,热气腾腾,好香!主食是清一色的地瓜:煮地瓜,地瓜煎饼、地瓜稀饭……
当年迈的老大娘,用她颤巍巍的双手,把一个热呼呼的红皮大地瓜捧到你手上的时候,你会作何感想呢?
战斗刚刚过去,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此刻,大娘的肚子里还是空空的吧?可一听村长说,子弟兵路过这里要吃饭,就把仅有的一点吃食做好捧来了。这地瓜有多大分量、多少情意啊!
一个战士接过大娘递过来的地瓜,一口咬下去,嘿,真好,栗子味的。
大娘心满意足地笑了。周围的儿童团、识字班的老乡们也笑了。
一个还没吃完,大娘掀开笼布,又轻轻捧出一个来:
“呐,孩子,再尝尝这个。这是冰糖味儿的。我估摸你们要来,就早些起出来,晒在日头地里了。”
只见大娘手里的那个地瓜,红艳艳,黄连连的,被太阳光一照,晶莹透亮,那菲薄的皮里边,像流动着盈盈的蜜……
战士忸怩一下,接了过去。
部队饱餐一顿地瓜筵之后,又朝前线开去了。
那时候,我们打的是运动战。这一带成拉锯状态,我们转移,敌人就会侵占。半月后,当我军反击时,那位战士光荣负伤。他拖着一条伤腿,爬了几十里路也没追上部队。情况又不明,夜里只好伏在野地里。这是一块地瓜地。他两天汤水未进,饥渴难挨,可他并没有吃那就在嘴边的地瓜。是铁的纪律,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信条,坚定了他的信念,宁可饿死,也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损伤人民军队的形象。
难耐的饥渴煎熬着他。他也曾产生过原谅自己的念头,动手扒那地瓜,而且看到了那地瓜的可爱的形象:胖墩墩,圆滚滚的……
可是他舔着干裂的嘴唇,吃力地又把那个扒出一半的地瓜埋到了土里去……强忍着饥渴的熬煎和伤痛的折磨,渐渐失去了知觉……
我们打扫战场的时候,那位战士已经被群众救护到家里去了。而救护他的,恰恰就是前不久手捧地瓜给他吃的老大娘。
我们在儿童团员的热心引导下,来到大娘家时,她正用地瓜捣碎做成的稀粥,一勺勺喂那战士--其貌不扬的地瓜,此时又成为帮助伤员恢复健康的最好的流汁饭。
亲人相见,自然有许多话要说,可大娘说得最多的是埋怨战士不该太“死心眼”,守着她的地瓜不吃,差点饿死。她盘腿坐在炕头上,用手轻轻抚摸着战士瘦削的脸颊,不觉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
哦,地瓜!你的美德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俱在,你养育子弟兵战胜敌人的功绩,将与日月争辉。你虽然没有莲藕“出淤泥而不染”那样的高洁,没有童子面茶花那样的艳丽动人,可是你的纯朴、忠厚,你那不牟名利,岁岁年年忍辱负重而献身的高尚品格,是任何名花贵草所不可企及的!